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颠倒的特点——兼与列宁之颠倒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格尔论文,马克思论文,辩证法论文,列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主要是汲取了“现代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汲取了费尔巴哈人本异化史观中的人本辩证法和黑格尔精神异化史观中的劳动辩证法,独创了异化劳动论和劳动实践史观,从而以崭新的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哲学革命。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是对西方两千年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包括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彻底颠倒。而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主要是打倒黑格尔的精神本体论,汲取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换上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意义。
海德格尔说,马克思已经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形而上学终结了,只是还留下思想的任务。①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马克思的颠倒是如何实现的?这种颠倒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毫无疑问,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颠倒是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来实现的。这点通过对《巴黎手稿》及随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文本的解读,便会看得十分清楚。问题是如何认识马克思颠倒的特点?我认为,马克思的颠倒是对西方两千年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包括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彻底“颠倒”,在这一颠倒中主要汲取了“现代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汲取了费尔巴哈人本异化史观中的人本辩证法和黑格尔精神异化史观中的劳动辩证法,独创了异化劳动论和劳动实践史观,从而以崭新的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哲学革命。
通常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仅仅从黑格尔辩证法中采取了它的“合理内核”,向前发展成唯物辩证法。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和随后的《提纲》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那么情况并非如此。马克思在1844年写下了一部首先是经济学然后是哲学的手稿,这一手稿批判的首先是“现代国民经济学”,然后才是黑格尔哲学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这一顺序非同小可,它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和逻辑基石及哲学特质。在这里,马克思首先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从工人的现实劳动出发,全面批判了“现代国民经济学”的所有前提和规律,如“私有财产”,“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相互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等等”。由此独创了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他自己的劳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人同人的异化,认定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进一步取得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已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01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对资本社会的异化劳动的经济分析所获得的共产主义科学命题。在〔共产主义〕这一章,马克思进一步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提出了他的积极扬弃劳动的异化即私有财产亦即人的自我异化全面复归人的本质力量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即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认定这“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第120页)在此,马克思对整个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哲学实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革命“颠倒”,传统本体论的本体和派生物、精神和物质的基本问题被“取消”了,代之以人和外部世界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基本问题。物质本体论的“物质”基石和精神本体论的“精神”基石被“摧毁”了,换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劳动”才是打开世界历史之谜的钥匙。本体论的形而上学逻辑框架及轴心被“拆解”了,建构出以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分工、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的扬弃、劳动的社会化、劳动的自由化这一劳动辩证法为轴心,以解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的存在与本质之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之间、人的自由和必然之间、人的个体和类之间的关系为框架的全新的世界观。由此形而上学本体论旧哲学被真正地“拒斥”和“颠倒”了,新哲学研究的不再是整个世界的抽象的本原、本体、本真、本质问题,而是由人参入和改造的属人的世界的现实问题。到此,马克思获得了一个颠倒旧哲学的划时代论断:“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之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第127页)这可以说是对包括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及其本体思维方式的彻底颠倒,其颠倒的逻辑支撑点即是“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方式”或“人的实践力量”。
在实现了对整个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彻底颠倒之后,马克思才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进行批判。在这里,马克思确实是消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仅仅认识到这一点尚是肤浅的。马克思这时消除的是黑格尔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哲学立场,将其颠倒到“现代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由此发掘出黑格尔人的本质即劳动的异化的现实批判精神。黑格尔把财产、国家权力这类“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归结为“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即作为世界本体的绝对精神的异化,于是一部人类社会生产史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史。马克思在此给出了劳动实践史观的颠倒,发现了黑格尔《现象学》中所抓住的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这才是马克思扬弃黑格尔哲学的深层贡献。马克思真正发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层秘密:“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第163页)
黑格尔的极端保守的宗教神学性质的体系中为什么包含着非常革命的辩证法,站在传统形而上学及物质本体论层面上根本不可能解开这一秘密,只有站在批判过了的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站到异化劳动的立场上才能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和秘密所在。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才可能“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第163页)正是在实现了这一根本性的“颠倒”之后,马克思才能进一步对其《逻辑学》实现真正积极和充分现实的扬弃。原来黑格尔《逻辑学》中不间断的否定和扬弃及否定之否定,实质上不过是人的劳动本质的不断地对象化、异化和复归的过程,作为世界本体的绝对精神不过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人类的现实劳动。剥掉形而上学的外衣,显现出人的劳动本质,这才是马克思的“颠倒”。
马克思于1844年8月写就了《手稿》,到9月开始和恩格斯合写《神圣家族》。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将劳动实践奠定到“群众”这一社会主体上,将劳动实践史观推到群众创史观:“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从而颠倒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精神本体论、自我意识人本论及杰出人物创史观。在进行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发挥了《手稿》的思想,消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精神”和“物质”(在批判者那里把群众贬为“物质”)的对立,指出:“唯灵论和唯物主义过去在各方面的对立已经在斗争中消除,并为费尔巴哈永远克服,但在这以后‘批判’又重新以最可恶的形式把这种对立变成基本教条,并促使‘基督教德意志的精神’获得胜利。”②这里要提一下费尔巴哈。这时马克思非常推崇费尔巴哈,这绝不仅仅是因为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论进行了唯物主义的颠倒,而是费尔巴哈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的颠倒,即将形而上学的世界本原(或精神或物质)主题变换为人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现实主题,由此消除了物质和精神的抽象对立,克服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对垒。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规定为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人道主义,这正是其突出特点和优点而决非缺陷。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将这一“人的世界”理解为群众的实践,这就更彻底地克服了唯物和唯心的形上对垒。实现了这一颠倒之后,马克思重新审查了欧洲近现代哲学。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击败了17世纪的形而上学,但这种唯物主义到头来变成了“片面的、敌视人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实质上不过是物质本体论性质的形而上学,必将被新的形而上学所取代。“在德国哲学中,特别是在19世纪的德国思辨哲学中,曾有过胜利的和富有内容的复辟。在黑格尔天才地把17世纪的形而上学同后来一切形而上学及德国唯心主义结合起来并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包罗万象的王国之后,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的进攻,就象在18世纪那样,又跟对神学的进攻再次配合起来。”③新的进攻由费尔巴哈首先发难,由马克思攻坚,最终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由此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外衣被彻底扒下来了:“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④就是说,只有整个地扒掉与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结合的形而上学外衣,才能露出现实的人。
到1885年春,马克思对于这种大颠倒进行了一次高度的概括,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人们极熟知的。这里我只提及首条和末条。其首条是对两种形而上学即一切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的批判,一个只从客观物质本体出发,一个只从主观思想本体出发,因而都不可能真正把握人的感性现实事物,只有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之。这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即精神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的双重颠倒,颠倒的支点即是合理的实践观念。最后马克思宣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只是用抽象的超验的本体来解释世界,但人的感性现实世界是人的实践创造的,只有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才能合理地掌握。这大概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马克思所完成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
2
以上讨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和全部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认定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绝不仅仅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颠倒,而是对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全部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在这一颠倒中汲取了黑格尔的具有创造性和否定性的劳动辩证法,采用劳动实践活动方法独创了实践世界观和实践历史观。而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则与之有所不同。
关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差异,我同意这样的看法: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主体性哲学,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客体性哲学。实践象一条红线贯穿着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形成了以主体实践为基础的新世界观,而“列宁的《唯批》中却见不到人的实践的主导气势和浩大气派,更多的是从包括人在内的一般存在或物质出发立论,自然界或物质世界的辩证运动、人的认识活动的辩证运动成为其主题,实践的出现,要么是为了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么是为检验和确定真理的标准,并不具有马克思的世界观的意义。”“关于列宁的思想形成史研究似已表明,列宁生前只看到马克思的《提纲》,而未看到《提纲》的形成基础《手稿》和《提纲》深化的《形态》,而对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则推崇备至,这就是说,列宁没有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而把只是自然观的《反杜林论》当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⑤我还认为,《反杜林论》是以自然界为对象的物质本体论,提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解决的主要是物质载体和运动(包括精神活动)属性的关系;而《唯批》则进一步从认识论的高度审查了物质本体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以它主要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著作。
列宁在写作《唯批》的五年后写下了黑格尔《逻辑学》等的《摘要》,载于后来出版的《哲学笔记》。如果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阐明的是认识史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那么《逻辑学》则实现了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逻辑、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统一,这里精神辩证法是本体、唯心主义则为精神本体提供了认识论判据、逻辑则是其思维表达形式。如要说列宁的《唯批》阐明的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那么列宁的《摘要》则是以《唯批》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审查为依据,颠倒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辩证法,实现了物质辩证法、逻辑、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统一,这里物质辩证法成为本体,唯物主义为之提供了认识论判据,辩证逻辑则是其表达形式。于是,列宁的“颠倒”则主要是打倒黑格尔的精神本体,吸取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换上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在列宁的《摘要》中充满着打倒精神本体、颠倒唯心主义辩证法、坚持物质本体辩证法的哲学精神。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在第一篇《存在论》的摘要中,列宁纲领性地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逻辑框架,如“(1)天—自然界—精神。打倒天:唯物主义。(2)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打倒天——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列宁评判道“第一行是荒谬的。第二行是天才的。”(《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3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这里的“天”即是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本体即理性的上帝。如果打倒了这精神本体,逻辑地就显现出自然本体,由自然本体派生出精神现象,而自然和精神都象客观精神那样通过中介而转化、联系、发展,这就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随后的摘要和评判中,这种“颠倒”比比皆是:
“运动和‘自己运动’,‘变化’,‘运动和生命力’,‘一切自己运动的原则’,‘运动’和‘活动’的‘冲力’——‘僵死存在’的对立面——谁会相信这就是‘黑格尔主义’……的实质呢?必须揭发、理解、拯救、解脱、清洗这种实质……。”(第147页)
“万物之间的世界性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人的概念中的反映——唯物地颠倒过来的黑格尔”。(第154页)
“‘概念出现在生命或有机界这一自然阶段上——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的前夜。”(第179页)
“‘被生物所征服的无机界之所以被征服,就是因为自在的无机界和自为的生命是一样的东西’——倒转过来=纯粹的唯物主义。卓绝、深刻、正确!!”(第217页)
“认为在自己面前真实存在着的东西就是不以主观意见(设想)为转移的现存的现实。(这是纯粹的唯物主义!)”(第232页)
在读完《逻辑学》最后一章《绝对观念》后,列宁写下了“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的著名论断,原因正在于该章“几乎没有一句讲到神”,“而是把辩证的方法作为自己主要的对象”。
以上的引文可以看出列宁不是象马克思那样用实践思维方式去整个颠倒本体思维方式,而只是用物质本体思维方式去颠倒精神本体思维方式。应该看到,列宁非常重视黑格尔的“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的卓越思想,对“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及其统一“绝对观念”摘要和评语最多,从中发掘出宝贵的实践论思想,如“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实践活动”被描述为既消灭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消灭客观性的“片面性”的两个方面、两个方法、两个手段,等等。(第228页、第229页、第222页)这都是黑格尔极富实践思维方式的卓越思想,但列宁没有象马克思那样从实践世界观角度加以扬弃,而只是从唯物认识论角度加以发掘,极力强调的是实践的认识论意义,如“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因此,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入认识论时,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228页)据我们统计,列宁在这里有六处谈到《提纲》,均把《提纲》的“实践”只视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最后结论道:“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对主观观念的检验、客观真理的标准。”(第234页)也就是说,列宁是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认识论,将实践引进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致成为认识论的基石或首要观点,而没有将实践视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和首要观点。这就不难理解,在紧接着摘要和批评黑格尔的理论观念—实践观念—绝对观念之后所写下的著名的辩证法要素十六条中,就没有提到实践问题,原因就在于列宁所“颠倒”出来的辩证法是作为世界观的辩证法,在列宁看来,所谓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本体——自在之物的解释,而不是对人改造过和改造着的世界——属人的现实世界的把握,所以列宁把“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作为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基石,而没有把创造人的现实世界的实践视为基石,更没有把实践辩证法作为其逻辑轴心。十六条除7、11、15条外,讲的均是形而上的自在之物的辩证法,那三条也不过是认识自在之物的方法,其中“抛弃形式、改造内容”并非指实践,而是指变物质形式为观念形式并在头脑中加以改造,取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含义。从而可以明显看出,列宁理解的作为世界观的辩证法是物质本体或自在之物的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劳动实践的辩证法或“改变世界”的辩证法。只要我们忠实于两位思想家的文本事实而不囿于传统说法,这本是非常明白的事情。到这里不能不想到国内不少研究列宁《哲学笔记》的学者将这十六条视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系的蓝图或其生长点。如果同意我以上的分析,问题就来了,你可以将其视为列宁辩证法或视为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补充,但绝不能视为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基本框架,因为马克思根本不是以“自在之物”为基石、以物质本体为轴心来建立辩证法的,而是以劳动实践概念为基石、以“改变世界”为轴心来构造辩证法体系的,即使认定马克思也承认自在自然的辩证法,也只能将其视为实践观察的对象、是从属于实践辩证法的。马克思承认自在自然在先,但这是从宇宙的演化意义上讲的,不是从新世界观新自然观的逻辑意义上讲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人“改变世界”之观,马克思的新自然观是劳动论、经济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观,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的自然观即“人化自然”观。⑥
列宁《哲学笔记》中的另一著名论文《谈谈辩证法问题》则是把辩证法视为认识论来讨论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410页)这可以说是为本体论或世界观意义上的辩证法进一步提供认识论判据。由于列宁把作为世界观的辩证法视为世界本体——自在之物的辩证法而没视为“改变世界”的实践辩证法,所以列宁在为其奠定认识论基础时没有讨论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该文中没有一句话是关于实践问题的。当然我并非说列宁的认识论是非实践论性质的,只是说列宁在检验自在之物的辩证法时没有讨论实践检验标准,只提到“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即对立面的统一)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第407页)因此,列宁在颠倒黑格尔的作为认识论的辩证法时,颠倒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并非是黑格尔的整个形而上学本体思维方式。由此“颠倒”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定“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神化了的绝对”(第411页。这里没谈唯心主义脱离了实践这一根本根源)。在此列宁批评了形而上学的(非辩证法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认定“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第411页)这与马克思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来理解”的批评也是有差异的。国内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相对于直观的(非实践的)的唯物主义而言的,而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于形而上学的(非辩证的)唯物主义而言的,两者虽有差异但尚是统一的,可以互相补充。我则认为这种见解尚未从马克思的现代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思维方式的革命这一高度来理解这一差异,低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哲学史意义。
最后讨论一下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列宁通过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颠倒,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改造成唯物辩证法,将黑格尔聪明的辩证唯心主义改造成辩证唯物主义,于是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就成为自己的本体论世界观的科学称谓,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逻辑学》一书摘要之后的《哲学史讲演录》等著作的摘要中大量起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称谓。这一称谓下所研究的对象和所包含的内容与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新世界观是有所差异的。由于列宁对黑格尔本体论的颠倒打倒的是黑格尔的天——绝对精神这一唯心本体论的前提而不是黑格尔整个本体思维方式,于是显露出来的即是自然及精神,于是自然或“自在之物”就成了宇宙的本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基石,列宁把“自在之物”本身的客观性作为唯物辩证法十六要素的首条即是将其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开端,列宁在《唯批》中对这“自在之物”即“物质”给出了“客观实在性”这一认识论意义上的定义,即是对“物质”的世界本体地位给出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保证。于是辩证唯物主义就是研究整体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唯物辩证法“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第408页)最能说明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是如下两段摘批:“‘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第395页)“必须把发展的普遍原则和世界、自然界、运动、物质等的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结、联系、结合起来。”(第280-281页)概括起来讲,辩证唯物主义就是研究作为世界整体而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哲学学说,也就是对包括一切的世界整体的既唯物又辩证的总观点。作为物质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这里列宁既排斥了“任何神”对世界的创造,也没有强调“任何人”对世界的创造。再联系到辩证法十六条要素,无一条是阐述人的实践主体性的,足见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用物质本体思维方式来“解释世界”,没有重视“改变世界”的实践问题。虽然在《绝对观念》摘批中列宁高度重视实践的意义,但强调的不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他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是对世界的物质客观性的认识论保证。客观物质世界为人改变了还是客观物质世界,以此来巩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基石地位,证明物质运动仍是人创造的感性现实世界的基础和本体。这与马克思《手搞》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与《提纲》的必须把感性现实理解为实践、与《形态》的感性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等论断是有倾向性差异的。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上述论断只是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政治哲学观点,或者说只是哲学历史观,尚不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以致说马克思没有建立起事关整体世界的世界观完整体系,到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批》、《哲学笔记》才建立起以整体物质世界为对象的完整世界观。这种观点依然是没有看到马克思从哲学对象到思维方式上对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也没有看到现代哲学的主流不再是“本体之学”,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哲学。
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欧洲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本体论性质之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最后由黑格尔推上“至善尽美”的极至,可以说传统哲学本质上就是形而上学,以往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垒和浮沉,尚是形而上学内部的颠来倒去,以追求世界的绝对本体为终极关怀,由此瓦解了人的现实世界,失落了现实的人。现代哲学的进步正在于扬弃了形而上学的终极本体主题,面向了活生生的人的现实,而马克思独领风骚用“实践”大杠杆真正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大厦,并在“实践”的基石上建造出人的现实世界的哲学大厦。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现代哲学革命,要真正克服形而上学,不是简单地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加以颠倒就能完成的,“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颠倒过来,仍然是形而上学”(海德格尔语),将“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颠倒成“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再彻底、再纯粹、再聪明、再辩证,还是本体论命题。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象马克思那样跳出形而上学磨坊的本体论磨道,奔驰在烟火升腾的人世间。这才是现代哲学的主题及其本质。
注释:
①参见《哲学译丛》1991年第5期,第57页。
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74页;第159页;第177页。
⑤参见朱宝信《从实践唯物主义看〈反杜林论〉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河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⑥参见拙文《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论纲》,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9期。
标签: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列宁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唯心主义论文; 逻辑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哲学笔记论文; 反杜林论论文; 哲学家论文; 世界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