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关于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发表的论文已有八百多篇,其中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专著也不乏其数,对于原著的主要研究学者有丰子义、叶险明、马俊峰、何颖等专家学者,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发展道路研究的学者有刘敬东、赵甲明、田鹏颖,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夯实理论基础,从而扩宽研究视野,创新思想。
进博会期间,普洛斯达成多项签约:2018年11月6日,普洛斯和上海寅博木业达成了在美国伊利诺伊5000平方英尺仓储设施租赁的合作意向;同一天,普洛斯金融还与浙江德瑞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11月8日,普洛斯还与新疆国际陆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11月9日,普洛斯旗下的科技创新平台际链科技与浙江立镖机器人及诺基亚贝尔举行三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一、以经典著作为基础的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内涵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为基础的,而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生产关系则是资本,并大量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起的基础性作用。[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世界历史是由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所创造的。[2]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和劳动价值论的分析,以对劳动、资本的批判,开始对世界历史内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内涵[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和世界历史的内在共生关系,一方面始终立足于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来考量世界历史的动态,另一方面又始终在世界历史的维度上来考察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命运[4]。
立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相关经典文本,能够对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具体内容和现实价值有更加全面系统的概括,为本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架构。目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诠释疏漏”、“诠释错误”和“过度诠释”等问题,因此,只有更大程度地结合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文本的理论性研究, 将现有的研究结论、方式与马克思的文本悉心对照,才会使世界历史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思想渊源
学界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思想渊源主要集中在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学者们虽然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论述角度有所不同,但是论述的观点大体一致。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毫无疑问有许多合理的成分和进步的思想,这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而马克思正是在批判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在超越黑格尔的过程中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使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变成了科学;这也说明了只有马克思才第一次真正从全世界的视野出发,而不是任何“欧洲中心论”,或是片面的“普世价值观”,来关注人和人类的解放,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并从全人类的解放出发,来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跳出了资产阶级的狭隘视野。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机制
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纯粹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5]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实现了由民族的、地方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实现了由部分到整体的飞跃,在这一角度,学者们的研究如下:
1.“转变”的价值基础:抽象劳动取代特殊劳动
向延仲认为,马克思正是从消灭异化的两个前提条件出发论述了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使历史达到了世界历史,特别是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7]由此可见,从历史的规定性到世界历史规定性,马克思的基本思路就是从人的生产劳动出发,人正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历史,又在生产劳动进程中发展了变更了历史,随着生产劳动发展达到世界市场,达到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大工业的时候,各民族的生产劳动史,就转化为世界历史,它是生产劳动史合乎逻辑地发展的结果。
2.“转变”的价值由来:生产劳动史的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东方大国,刘敬东、王淑娟剖析了近代中国的世界历史发展走向:“马克思强调由于鸦片战争所推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以君臣、父权关系所代表的家长制权威为代表的传统中国的政治秩序必然走向瓦解崩溃。”[8]马克思创立世界历史理论的目的在于实现对“世界历史”这一事实的哲学超越,田鹏颖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存在着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且二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中国方案孕育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且趋向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9]中国近代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探索学者们的观点大多一致,即实行封建制度的近代中国不再能够“闭关锁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不得不开眼看世界,以一种“被迫”的方式开始认识世界历史,中国由此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
①PCCPL管道阴极保护。阴极保护原理:牺牲阳极是相比电位更负的金属,在电解质(土壤)中,将足够数量的电子送到混凝土金属表面,强制使混凝土金属成为阴极,阻止该金属释放电子,就能抑制混凝土金属的腐蚀,从而使被保护的金属得到保护。
人类社会的发展反映了历史的具体内容,而要正确把握从“历史到世界历史”的深层转变,就必须基于对劳动的特殊历史性质的深刻理解,对于这一角度的研究大多是以劳动性质为基础展开的。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抽象劳动取代特殊劳动占据统治地位,汪帮琼基于这一角度,阐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之前,特殊劳动是人类历史的生存基础,而特殊劳动的衰亡就成为“转变”的历史前提,“转变”既提供了历史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条件,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障碍;因而,“转变”的最终趋势就是扬弃其双重后果,促成抽象劳动的衰亡,从而走向使劳动者实现自我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四、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1.发展:对中国近代世界历史意义的探索
人类历史性存在包括四重原初关系,一是马克思称之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6],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历史关系;二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三是人自身的生产;四是人类社会历史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以上是马克思关于历史规定性的界说,这个历史不是指历史事件的堆积,也不是指人类社会的自然史,而是人的生存发展史--劳动生产史。基于对“历史”的界定能够更加清晰地实现对“世界历史”界定,即生产劳动发展到大工业时把各民族的生产史构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
2.创新: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
而就现代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牢立足于唯物史观,赋予了时代新的任务和意义,准确把握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方位。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础的,无论是近代中国的探索道路还是现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都离不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这一方面,以刘敬东、王伟光等学者为代表,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的研究颇多,总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中国道路是在新自由主义和金融资本主导的全球化遇到系统性危机的时代走向并接近全球舞台中央的。中国道路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外交理念、文化类型、党的品格等各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制度结构。中国道路具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阵地的制度价值、具有对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垂范价值、具有复兴中华文明乃至东方文明的载体价值、具有为西方文明的自我调整提供参照和坐标的价值、具有全球化新阶段的引领价值,因而,可以说中国道路具有强大的制度潜能和广泛的世界历史意义。”[10]他们的研究结合了当今时代发展潮流与中国的实际发展状况,认为中国的发展既要服从世界历史性的选择,又要具备中国特色;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同富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继成为当今中国首要实现的新目标,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娟.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逻辑体系建构——以《共产党宣言》为研究文本[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04):12-15
[2]刘竞涛.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当代价值——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考察对象[J].人民论坛,2016(12)
[3]王莉.《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7(10):27-33
[4]刘雄伟.《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J]科学社会主义,2017(08):41-4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78-79
[7]向延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145-154
[8]刘敬东、王淑娟.“唤醒”与“革命”: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后果——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个案[J].哲学研究,2014(12)
[9]田鹏颖.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18(05)
[10]宋朝龙.世界历史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制度潜能和意义——北京大学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专题摘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6)
作者简介:
李丹妮(1995--)女,汉族,湖北黄石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2017级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样本数据挑选过程如下:(1)剔除了金融类行业的观察值;(2)剔除了在十年期间被ST或者PT的公司;(3)剔除了主要变量指标数据缺失严重的观测值;(4)剔除了其他控制变量指标数据缺失严重的观测值;(5)剔除了年末资产总额为零或者负值的数据。经过上述的筛选后,最终得到32273个样本观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