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库全书”中的文学批评方法_文学批评论文

论“四库全书”中的文学批评方法_文学批评论文

试论《四库提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批评论文,提要论文,试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四库提要》不是一部诗文批评著作,但书中许多对集部著作的提要介绍,却处处闪烁着关于文学批评的真知灼见,是研究清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依据。本文试图从散见在《四库提要》中的文学批评,去发现其文学批评观点,总结其文学批评方法,作为我们进行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借鉴。

《四库提要》出自一批深受封建正统教育的学者之手〔1〕, 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文学批评操作时,他们的儒家思想也会自然流露出来。有时候是正面提出,有时候则从侧面可以看出。在评论《文章精义》这部书时,他们就看重“其论文多原本六经,不屑屑于声律章句。 ”〔2〕对陈骙《文则》“不使人根据训典,镕精理以立言”,“徒较量于文字之增减”,则颇不以为然,认为是“未免逐末而遗本”〔3〕。 《四库提要》在这里已把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表达得很清楚了。

但《四库提要》的编者毕竟是一批有相当深湛的文学修养的文人,因此,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家作品。宋人真德秀《西山文集》中有一些“吹嘘释老”的作品,他们虽然很不以为然,还是承认这只是“白璧微瑕,固不必持门户之见,曲为隐讳”,“亦不必竟以一眚掩也”〔4〕。这是一种可贵的批评态度。同时,在《四库提要》看来, 评论总要落实到具体的作品,就是具体作品,也应该看其整篇,不能断章取义。《竹庄诗话》“遍蒐古今诗评杂录,列其说于前,而以全首附于后”,与“他家诗话,但拈一句一联,而不睹其诗之首尾,或浑称某人某篇而不知其语云何者”,做法颇不相同。《四库提要》对此极为欣赏,称其“乃诗话之中绝佳者”。这一做法“使观者即其所评与原诗互相考证,可以见作者之意旨,并可以见论者之是非”〔5〕, 确是诗话中有益的创举。

在《四库提要》的文学批评中,最常用的是比较的方法,即通过对作者本人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者之间不同风格的比较,不同时代的文风比较等,更明确地对作者、作品作出评价,更全面地展现一代文学风貌。

首先,是作家自身不同风格的比较。作家的人生经历、个人命运等,都可能影响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四库提要》对此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以南宋词人刘辰翁为例。大家一般认为他的词豪放刚健,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忧虑。其实,这只是他后期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倾向。《四库提要》指出,刘辰翁早年“所作诗文,亦专以奇怪磊落为宗,务在艰涩其词,甚或至于不可句读,尤不免轶于绳墨之外。特其蹊径本自蒙庄,故惝恍迷离,亦间有意趣,不尽堕牛鬼蛇神。”〔6 〕早期的刘辰翁,创作以《庄子》为楷模,追求奇谲磊落的风格,牛鬼蛇神,恍惚迷离。“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7〕南宋灭亡,给刘辰翁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亡国的耻辱,更激起词人的爱国之心,使他写出一系列忧时感事、风格豪放的英雄词。因此,“宗邦沦覆”成为词人创作上的转折点,也形成了他作品不同风格的分水岭。不仅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亡能够影响作家的创作,个人的遭际以及其他因素也会引起作品风格的变化。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例子。范成大早期的很多作品“全为晚唐五代之音”,“自官新安掾以后,骨力乃以渐而遒。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伯仲于杨、陆之间。”〔8〕这种创作风格的变化, 并不单纯是个人生活环境的变迁所致。创作经验的积累和学力的增长,也是两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四库提要》在比较中分析范成大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识和独具的批评家眼光。

《四库提要》还常在不同作者之间进行比较,来凸显他们各自的创作风貌。比如杜牧与元稹、白居易之间的比较:“牧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骨则实出元白之上。”〔9〕作品的风格是抽象的, 往往难于表述,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不同作者风格的比较,等于为把握一个作家的风格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使风格的表述和传达更有可能。《四库提要》还将一个作家与多个作家进行比较,其微意也正在于此:编者不但要提供一个参照系,而且试图提供多个参照系,使那些风格相近的作家,在文学批评的坐标中找到各自的位置。他们评论吴融的诗:“音节谐雅,犹有中唐之遗风,较[韩]偓为稍胜焉。在天祐诸诗人中,闲远不及司空图,沈挚不及罗隐,繁富不及皮日休,奇辟不及周朴。”〔10〕这样不但比出了被比者的风格,亦比出了对比者的风格。事实上,同一时代诗人的创作风格之间往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若不细心比较,则难以区分判别。这种比较是建立在评论者对作家的广泛了解和深刻领悟的基础上的,看似简单,其实谈何容易。

《四库提要》不仅通过比较见出作家风格的迥异,而且通过比较,发现作者之间的微妙不同。这需要深湛的学识修养、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很高的审美天赋,更见论者的功力。温庭筠、李商隐在晚唐共享盛名,风格都以缛丽著称。《四库提要》说:“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11〕指出了温庭筠的缛丽是脂粉气息和华丽词藻堆叠而致,而李商隐的缛丽则是一种表面装饰,掩盖着内心深沉的伤感哀怨,可谓一针见血。此外,同一诗派内部的不同诗人,由于才气学习的差异,诗风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四库提要》编者注意穷源沿流,加以辨析。例如,“[戴]栩与徐照、徐玑、翁卷、赵紫芝等同里,故其诗派去四灵为近。然其命词琢句,多以镂刻为工,与四灵之专主清瘦,气格稍殊。盖同源异流,各得其性之所近。”〔12〕

体裁也是《四库提要》进行比较批评的一个方面。编者认为每个作者都各有所长,并非样样精通:“自唐以来,兼擅诸体者,不过数家,余皆互有短长。”〔13〕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四库提要》指出,韦应物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14〕,方干诗“七言浅弱,较逊五言”〔15〕。即使大作家,在诸体创作中也难免“互有短长”。“[陈]师道诗冥心孤诣,自是北宋巨擘。至强回笔端,倚声度曲,则非所擅长。……盖人各有能不能,固不必事事第一也。”〔16〕陈师道的词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但比起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词便很难说是当行本色,自然也称不上北宋词坛巨擘。一个作家在不同体裁创作上有优劣的不同,一个时代在选择体裁上,也往往形成自己的风尚。“姚合以下,至于晚唐、五季,以迨九僧、四灵,刻意苦吟,不过求工于五字,盖江湖一派,门径如斯,不能兼责以他体。”〔17〕晚唐五代以及南宋江湖一派诗人都喜欢作五言诗,也比较擅长,而其他如七言特别是七律创作则相形见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四库提要》虽然没有作出具体回答,但无疑已经注意到并向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值得深长思之。

当然,比较也可能流于平庸、表面化,成为平面现象的排列。总的来看,编者善于发现可资比较的东西,厚积薄发,充分而巧妙地运用比较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比较在文学批评中发挥出自己的专长。

《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论世是我国文学批评的优良传统,《四库提要》继承并使用了这一历史悠久而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每个作者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每一个时代又各有自己的时代风尚,具体到文坛上就是文风。这些风气有的是健康的,有的则是不健康的。那么,处在这种时代氛围中的作者,与当时的风气的关系如何?他是随波逐流呢?还是阳奉阴违若即若离呢?对他们的这种贴合与背离又该如何解释?考察这些问题,实质上也是一种知人论世。

《四库提要》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并客观地展开分析。宋人李昴英“诗间有粗俗之语,不离宋格”〔18〕,即是受当时文风支配,未能摆脱其不良影响。这是一种情况。宋人刘子翚“集中谈理之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无南宋人语录之习。”〔19〕已经能够部分地摆脱南宋理学语录之习对创作的影响,这是又一种情况。《四库提要》很赞赏那些别开生面、不落于时俗之中的作者。比如王洋,《四库提要》称他“生当北宋之季,犹及睹前辈典型。故其所作,虽未能上追古人,而蝉蜕于流俗之中,则翛然远矣。”〔20〕又如华镇,“所为诗文,则才气丰蔚,词条畅达,虽不足与欧、曾、苏、黄比絜长短。而在元丰元祐之际,亦褎然自成一家。”〔21〕王洋、华镇二人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不见得多高,《四库提要》看重的是他们能摆脱流俗,自成一家。对于能与众不同、自出机杼的作者,《四库提要》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宋人陈藻虽然“集中所载诸体诗,颇涉粗率,而真朴之处实能自抒性情。古文亦主于锻炼字句,不为奔放闳肆之作,与《艾轩集》体格相近,虽其蹊径太僻,不免寒瘦之讥。然在南宋诸家中,亦自成一派也。”〔22〕总之,编者注意把作者和作品放在时代风气之下考察,并表明自己的评价,既有对于追随时俗的理解,更有对不从流俗、自成一派的赞扬。

《四库提要》还特别关注作者的性情、人品与其创作风格的关系。一方面,正如常言所说:“文如其人”。在评论宋廖引之的作品时,《四库提要》认为:“其词意笃实,切近事理,亦足以想其为人。”〔23〕在评价宋李昴英作品时,也认为:“其文质实简劲,如其为人。”〔24〕看来,文如其人是确实存在的。但另一方面,文未必即如其人。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曾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四库提要》也承认这一点,对于这种情况,它采取了比较客观宽容的态度。如谓王珪“人品事业皆无可取,然其文章则博赡瑰丽,自成一家。”〔25〕又如,在评论王安中的词创作时,《四库提要》认为:“其为人反覆炎凉,虽不足道。然才华富艳,亦不可掩。”〔26〕尽管作者人品不佳,但不能因人废言,“亦未可以其人掩其文”〔27〕。这里,我们看不到迂腐的道学家和庸俗社会学论者在处理同类情况时那种不作区别的谩骂和一笔抹杀,看到的是一种比较客观平和的态度。

《四库提要》所运用的另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是引证。引证就是论证某一问题时,引前人或对此有专门研究的人的言论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或辅证。这种方法在文学批评中也不少见。《四库提要》运用这种方法的范围十分广泛,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

一是引前人有关的言论,以替代或加强自己的论点。中国文学批评源远流长,各种文学评论材料可谓汗牛充栋,与前贤“英难所见略同”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四库提要》便引证前人的评论。如评陈子昂时,引用韩愈、柳宗元的说法,表示赞同:“今观其集,惟诸表序犹沿俳俪之习,若论事书疏之类,实疏朴近古,韩柳之论未为非也。”〔28〕评李翱时,则援引苏舜钦的观点:“苏舜钦谓其词不逮韩[愈]而理过于柳[宗元],诚为笃论。”〔29〕这既体现了不掠人之美的严谨学风,也显示编者对前代的文学批评文献有较好的掌握和理解。

二是对前人的评论不盲目附和。编者对那些他们不能同意的评论,也毫不犹豫地予以反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新唐书》载徐坚之言,谓其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30〕在否定徐坚对张九龄的评价的同时,《四库提要》提出了自己对张九龄诗歌创作的评价,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徐坚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很有见地的。唐人韦应物诗“真而不朴,华而不绮”。有人认为韦诗全是步趋陶潜,《四库提要》则不以为然,认为此说“未为得实”。〔31〕

其三,如果说反驳前人成说、先破后立较之沿袭旧说、引证前人观点难度更高,那么对一些似是而非、正误掺杂的看法的辩证折衷则是三者之中要求最高的。从逻辑上讲,后者的是非共存于一体之内,既不能完全肯定,又不能完全否定。对此,《四库提要》厘清自己赞同的部分和不赞同的部分,以己见折衷之。例如,陈与义的表侄张嵲作陈与义墓志,称陈与义诗“体物寓兴,清邃超特,纡馀闳肆,高举横厉”,《四库提要》认为,张氏所作的风格描述“亦可谓善于形容,至以陶、谢、韦、柳拟之,则殊为不类,不及克庄所论为得其真矣。”〔32〕对张嵲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否定。肯定的是他对陈与义诗歌风格的界定,否定的是他比拟的不伦。又如,严羽作《沧浪诗话》之时,“宋代之诗竟涉论宗,又四灵之派方盛,世皆以晚唐相高,故为此一家之言,以救一时之弊。后人辗转承流,渐至于浮光掠影,初非羽之所及知。誉者太过,毁者亦太过也。”〔33〕这是对《沧浪诗话》所作的客观评价,在批评史给严羽以应有的地位,同时,洗刷了《沧浪诗话》在后世流传过程中所受到的求全责备和不虞之誉。在这一类地方,实际上体现了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辩证精神。

寻源溯流也是《四库提要》常用的批评方法之一。寻源溯流,顾名思义,就是寻找渊源流变,具体地说,就是寻找作家、作品、体裁、风格等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以便更深入地开展研究。这种批评方法在古代文学批评中很早就被加以运用,其自觉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南朝梁钟嵘的《诗品》。《诗品》通过寻找作者创作渊源,总结其风格特色,确定其品次。如评阮藉诗,谓“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评论王粲,谓“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这种寻源溯流的方法,逐渐成为后代文学批评中常用的方法,在《四库提要》中也同样得到了重视。《四库提要》评韦应物诗,认为其“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34〕指出了韦诗风格平淡的一面与陶渊明诗的关系。评郑獬,谓“观其所言,知文章宗旨实源出韩门”〔35〕,是由作者的作品发现他的渊源和所崇尚的对象。评李石,谓其“源出于苏氏,故所作以闳肆见长。”〔36〕则是从探索渊源关系着手,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

另一方面,某一作者的渊源或崇尚学习的对象往往不只是某个人或某篇作品,可能源于某一派别、某个时代的文风诗风,也可能转益多师,在此基础上熔铸自己的风格。《四库提要》同样穷根究底,将它们一一挖出。如书中认为,袁说友“学问渊源,实沿元祐之余派。故其论事之文,曲折畅达。”〔37〕元祐诸公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诸人,是袁氏创作风格的渊源。当然,说某人源出于某人某派,并不意味着他只是一味地继承。寻源,既要看到作者风格渊源所自,亦要找到他与源头的不同之处,看出他在继承中创新的一面。这一点可以拿《四库提要》对宋人刘学箕的评论为例。刘诗“大体出白居易,而气味颇薄。歌行则往往放笔纵横,时露奇崛,或伤于稍快稍粗,与白居易又别一格。”〔38〕刘学箕诗学白居易,但歌行风格与白诗差别较大。《四库提要》找出了他风格的渊源,同时指出了他的独特之处,展示了作者本身的风格特色。这样的寻源才符合文学批评的要求,才能达到我们进行文学研究的目的。《四库提要》使用这一方法也许受了钟嵘的影响,但对钟嵘的一些牵强附会的寻源,它也表示了不满:“惟其论某人源出于某人,若一一亲见其师承者,则不免附会耳。”〔39〕因此,它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就力求客观准确,避免牵强附会。

一个作家的创作有自己的师承渊源,而一种文学体裁、一代文学风气亦有自己的渊源流变。因此,对一种体裁、一代文风的寻源溯流也就成为《四库提要》文学批评的一个方面。在文体方面,最显著的例证就是我们现在常引用的《四库提要》关于唐宋词演变的这段文字:“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40〕这段话简练而准确地勾勒出词这一文学样式在唐宋两代发展演进的线索轮廓。这样的分析,已近乎词史发展的概述,是很宏观的批评。《四库提要》还对古代散文史上重要的一章,即唐代古文运动的形成、发展寻源溯流,作了这样的概括:“考唐自贞观以后,文士皆沿六朝之体。经开元、天宝,诗格大变,而文格犹袭旧规。元结与[独孤]及始奋起湔除,萧颖士、李华左右之。其后韩[愈]、柳[宗元]继起,唐之古文,遂蔚然极盛,斫雕为朴,数子实居首功。”〔41〕元结、独孤及、萧颖士、李华诸人对唐代古文运动所起的先驱作用,《四库提要》为之重点标出,推为“实居首功”的关键人物,从而弄清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原委,不为无见。又如它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离,风调相高,稍趋浮响。”〔42〕亦客观地道出了大历以后诗风的变化。这样的寻源溯流,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史研究仍是有启发的。它充分显示了《四库提要》编者的渊博学识和对文学史进行宏观把握的能力。

寻源溯流基本上是按时间的顺序,随着时代和文学的进展来探讨文学的发展演变问题,也就是传统之所谓“通变”。这是以历史的眼光、从纵的角度展开批评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中,除了通变的批评范畴,还有关于正变的观念。这是从汉代的《诗经》学中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的。《诗·大序》曰:“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变风变雅”是相对于“正风”、“正雅”而言的。“正”体现的是“治世之音”,“变”则属于“乱世之音”。“正变”的理论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于社会政治影响诗歌风格、内容的认识。《四库提要》也使用了这一对批评范畴。他们主要是从“变”的角度阐述社会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并肯定“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编者肯定韩偓的诗“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鸣凤矣。变风变雅,圣人不废,又何必定以一格绳之乎?”〔43〕又如刘过的创作:“其诗文亦多粗豪抗厉,不甚协于雅音。特以跌宕纵横,才气坌溢,要非龌龊者所及。”〔44〕虽然不协雅音,难称“正雅”,但毕竟比龌龊小人之作要好得多。可以说,《四库提要》在运用“正”、“变”的范畴进行批评时,态度是相当通达的,体现了对历史的宽厚的同情和理解。

以上只不过扼要评述了《四库提要》中比较常用的几种主要批评方法。这并不等于说《四库提要》中只用了或只会用这几种批评方法,也并不是说,这几种方法都是孤立的,在某种场合只能使用一种批评方法。相反,《四库提要》编者巧妙地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在对某个特定的对象进行批评时,这些方法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促使整个批评更加完善。这是一种学术气度的体现。

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集大成时代,《四库提要》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巨著,《四库提要》中的文学批评亦在特定方面显示了这一时代特色。《四库提要》编者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学识,使他们能面向着前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的丰富遗产,合理地糅合各种方法,开展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评论。他们的评论有可能比前代评论者更为公允,更富有总结性。当代的古典文学批评理应从他们的批评方法以及他们对这些批评方法的运用中获得启迪,并有所借鉴。

注释:

〔1〕参预《四库全书》编修的主要学者有纪昀、陆锡熊、 陆费墀、戴震、邵晋涵、姚鼐、王念孙、翁方纲、朱筠等人。纪昀在馆最久,作为总纂官,他不仅亲自撰写提要,全书的体例设计及各书提要汇编为《四库提要》时所作的修订和润饰,也由纪氏总其成。《四库提要》之成,纪昀实居首功。本书之文学批评,即视为纪氏的文学批评亦无不可。参看任松如:《四库全书答问》,天津市古籍书店,天津,1991年;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

〔2〕《四库提要》卷195《文章精义》,中华书局1965年6月版。

〔3〕《四库提要》卷195《文则》。

〔4〕《四库提要》卷162《西山文集》。

〔5〕以上并见《四库提要》卷195《竹庄诗话》。

〔6〕〔7〕《四库提要》卷165《须溪集》。

〔8〕《四库提要》卷160《石湖诗集》。

〔9〕《四库提要》卷151《樊川文集》。

〔10〕《四库提要》卷151《唐英歌诗》。

〔11〕《四库提要》卷151《李义山诗集》。

〔12〕《四库提要》卷162《浣川集》。

〔13〕《四库提要》卷162《野谷诗稿》。

〔14〕《四库提要》卷149《韦苏州集》。

〔15〕《四库提要》卷151《元英集》。

〔16〕《四库提要》卷200《后山词》。

〔17〕《四库提要》卷162《野谷诗稿》。

〔18〕《四库提要》卷164《文溪存稿》。

〔19〕《四库提要》卷157《屏山集》。

〔20〕《四库提要》卷156《东弁集》。

〔21〕《四库提要》卷155《云溪居士集》。

〔22〕《四库提要》卷159《乐轩集》。

〔23〕《四库提要》卷161《省斋集》。

〔24〕《四库提要》卷164《文溪存集》。

〔25〕《四库提要》卷152《华阳集》。

〔26〕《四库提要》卷198《初寮词》。

〔27〕《四库提要》卷199《石屏词》。

〔28〕《四库提要》卷149《陈拾遗集》。

〔29〕《四库提要》卷150《李文公集》。

〔30〕《四库提要》卷149《曲江集》。

〔31〕《四库提要》卷149《韦苏州集》。

〔32〕《四库提要》卷156《简斋集》。

〔33〕《四库提要》卷195《沧浪诗话》。

〔34〕《四库提要》卷149《韦苏州集》。

〔35〕《四库提要》卷153《郧溪集》。

〔36〕《四库提要》卷159《方舟集》。

〔37〕《四库提要》卷159《东塘集》。

〔38〕《四库提要》卷162《方是闲居士小稿》。

〔39〕《四库提要》卷195《诗品》。

〔40〕《四库提要》卷198《东坡词》。

〔41〕《四库提要》卷150毘陵集》。

〔42〕《四库提要》卷150《钱仲文集》

〔43〕《四库提要》卷151《韩内翰别集》。

〔44〕《四库提要》卷162《龙洲集》。

标签:;  ;  ;  ;  ;  ;  ;  ;  ;  

论“四库全书”中的文学批评方法_文学批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