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人的生命的存在--“管理”前提下的哲学思考_动物论文

“管理”与人的生命的存在--“管理”前提下的哲学思考_动物论文

“管理”与人的生命存在——对“管理”产生前提的哲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前提论文,哲学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有意识的生命存在是管理产生的起点

管理是人性的产物。管理产生的前提是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理解管理必须从人的生命存在开始。理解人的生命存在要从人的意识入手,走出对人的意识理解的误区。理论界关于意识的传统观点,至今仍受达尔文自然唯物主义的影响,只有对达尔文的自然唯物主义进行认真的反思,才能对人的意识做出正确的理解。受这种思潮影响,理论界关于意识的“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都把意识表述成“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种对意识的理解,不能真实地表征意识的本质。现行的教科书对意识进行了这样的表述:“意识包含着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这种对意识的表述遗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创造”,即,创造出与自然相区别的过程,创造满足自己生活的产品,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创造人类的管理和人类的生活。人的意识体现为“知”、“情”、“意”和“创造”。人是用“知”、“情”、“意”和生命的“创造”把自己从动物中提升出来的。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的这个思想揭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特质。人“不仅以生命活动的方式存在,而且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并且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进行生命活动。这样,人的生命活动就变成了实现人的目的性要求的活动,变成了把自己的目的性要求转化成为人所希望的现实的活动和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活动。正因为如此,人的生命活动就不再是纯粹适应自然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生存方式,而是改变自然以创造人的世界的生活方式”。人正是凭借自己的意识,创造着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创造了管理。人之所以能够凭借自己的意识创造管理,是因为人的生命存在遵循“推动”和“创造”的原则。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成果”。人的这种“自我推动”和“自我创造”的存在本性内在地要求与之相应的理论原则来予以把握,辩证法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正满足了这种理论需要,它以一种反思的意识形式自觉地揭示了人的“自我推动”和“自我创造”存在本性,因而与人的存在的辩正本性是完全相一致的。人正是遵循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推动”和“创造”原则,创造了属于人类的管理。正是人的生命遵循着“推动”和“创造”原则,才有了人的生命创造,才有了人类管理的产生。

理解管理的产生,还要理解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不能归结为“反映特性”,因为人的意识能动性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创造性”。人是有意识的生命存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人类,形成了人类意识。人类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外部客体,形成三维空间的立体物像,而且能觉知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变化,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不仅能驾驭主观状态,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发展高度的监控和调节能力,超前地预测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实现预定目标。更值得提出的是,人的意识具有创造的特质,能够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造人自己的生活。人的意识具有的这种能动性超越了“反映特性”,“人所特有的意识机能使人向整个世界开放,即把整个世界作为意识对象,从而使人成为世界性的存在。意识能动性也使人超越自然物种的局限,能够按照任何物种自身的规律和尺度去生产,使物与物相互作用以实现人的目的,从而使世界成为人化的自然或属人的世界。”“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意识能动性的产物,现代人面对的一切全球性的问题困扰,也都根于人的意识能动性。”当然,人类管理的产生,运用和发展也都是意识能动性的结果。

理解管理的产生,还必须正确地理解人的自我意识。人是世界上惟一能够意识到并说出“我”的存在物,他能够意识到并说出“我是人”。但是,人虽然有“我是人”这种自我意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人”有了确切的认识和理解。正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为了保证自我的存在,实现自我的存在,就要创造管理,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自我意识,也构成了人类管理的前提。人是在意识到“我是人”的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来认识自我的。所以,人认识自我,在一般意义上就是人对人的认识。当人产生“我是人”这种自我意识的时候,又会进一步追问:“人是什么?人何以存在?人怎么样才能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思考就产生了人类的管理问题和管理意识。尽管人的管理意识是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而产生,但真正的个人自我意识却一直没有确立起来。“在传统社会中,个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关系’的自我意识,‘角色’的自我意识,‘地位’的自我意识,‘责任’的自我意识,而独立排斥‘自我’的‘自我意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探索人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与管理的关系,确立个人在管理中的“我”的自我意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区别于动物的生命存在是管理生成的基础

管理是人性的产物,理解管理不仅要理解人的意识,而且要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还要理解人的存在,特别是人的双重生命的存在。

理解管理生成的基础,必须反思理论界关于人的定义的传统观点,走出把人定义为动物的误区,对人进行重新理解。关于对人的认识,有学者作了这样的归纳:“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特殊存在物呢?在人类自我认识史的后来发展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从外在的自然身体形态特征来规定人,比如,把人定义为‘二足而无毛’或‘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有的从人的群居性、社会性、文化性存在的角度来规定人,把人定义为合群的、在社会和政治的组织中、文化环境中存在的社会动物、政治动物、文化存在物;有的从人的精神属性方面来规定人,认为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有是非、善恶之心的动物,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有的从人的功能特征方面来规定人,认为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使用语言符号的动物,人是最能获得最多技能的动物,人是追求和创造理想对象的动物,等等。此外还可以列出许多关于人的定义。”上述关于人的定义尽管有合理之处,但是没有摆脱“物种”的思维方式,并没有把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人不是动物,人就是“人”。人只能理解为人,不能归结为物。正因为“人就是‘人’”,才有了人的管理,动物是没有管理的,如果不走出把人定义为动物的误区,就无法理解人的管理。

理解管理生成的基础,还要理解人与动物生命“存在”的区别。关于人与动物的生命存在的不同,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而人的生命存在,不仅仅是“自在”的存在,同时又是“自为”的存在,人能够把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支配自然,让自然为自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的自在生命只有“自在”没有意志,没有生活,也没有管理。而人的自为生命能够按意志生活,有了人类的管理。也就是说自在的生命没有管理,自为的生命生成管理。

理解管理生成的基础,还要把握人与动物生命“尺度”的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马克思的话表明,动物的生命“尺度”是所属物种的“尺度”,它只能按照自己所属物种的尺度去适应自然,也就是按照它的本能去适应自然。人可以根据任何一种物种的尺度去进行生产,并按照人的尺度(人的意愿、目的、情感)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人可以食肉,又可以不食肉;人可以生活在陆地,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人可以上高空、下地沟等等。

理解管理生成的基础,也要把握人与动物生命“关系”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动物的不同“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动物是本能的自在生命的存在,人是“关系性”的生命存在。动物只有适应自然的本能,而人可以有多种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人的管理就是在这些关系中生成的。同时,人也是靠这些管理来维系这些关系。可以说,没有“关系”就不能产生人类的管理。同样,没有管理也就没有办法维系人所面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所特有的生命存在所形成的人所特有的关系构成了管理生成的基础。

理解管理生成的基础,最重要的是理解人与动物生命“本性”的不同。动物是没有意识、没有关系,只有一个物种“尺度”的生命。人则不同,人的生命已经不是单维性的,而是双重化、多维化的生命。人既有与动物相同的生命,这是物种规定的本能生命;又有人自己创造的自为生命,这属于人的自主生命。前者如果叫作“种生命”(有形生命:肉体生命、本能生命),后者就可以称作人的“类生命”(无形生命:文化生命、社会生命、智慧生命)。人的两重性生命表明人与动物不同,人要成为人必须经历两次生成。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人的有意识的、区别于动物的生命存在是人类管理的起点和基础,人类的管理就是在人的有意识的、区别于动物的生命存在中产生和形成的。管理产生的前提与其他以自然界为起点的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自然界先于人存在,可以让人去“反映”,管理是伴随着人的生命的出现而产生,它是人的创造,不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界只能产生人类,而不能产生人类的管理。由此本文认定,人的生命存在是管理产生的前提。

摘自《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合肥),2005.4.17~20,39

标签:;  

“管理”与人的生命的存在--“管理”前提下的哲学思考_动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