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分析和培养策略论文_宋朝峰,路,鹏,伊淑霞

自我效能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分析和培养策略论文_宋朝峰,路,鹏,伊淑霞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河北沧州 061000

摘要: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提升当前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及就业能力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鉴于此,文章以剖析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效能感为视角,重点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分析和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就业能力;问题;培养策略

1导言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完成某件事的自信心或自信程度,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某件事的可能性。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效能感是毕业生心理认知自己的就业能力,与自身就业能力相比,自我效能感更加重要,在获得知识、经验、能力的基础上,自我效能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毕业生就业自信心不足,就业的自我效能感欠缺已经成为常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及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自信心,促进其实现高质量就业,已成为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和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2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不足、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2.1自身定位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就业信心缺失

学生在高中期间,缺少职业方面的指导与教育,学生在选择和填报大学及专业时,是茫然的,对自身的评估过于主观化和片面化,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缺乏独立思考,存在跟风的现象,不考虑自身的综合情况,也没有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填报的专业,而是凭借主观臆测来填报热门专业;再或者是,听从父母的意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学习的能动性,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老师传递的课程内容,没有去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有部分学生只知道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或者适合什么专业,毕业后也频繁跳槽。

2.2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培养和社会职业需求不匹配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为提高办学效益,在设置专业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不能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高职院校没有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以致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难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首次面试时,因达不到岗位要求而应聘失败的占比近30%。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不能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难以满足社会不断提高的人才技能需求。第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导向性不强,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短缺。

2.3职业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职业责任心

职业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等。相较于其他素质,学生更关注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而政治、思想、道德等素质,关注度很低,但这些素质却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另外,功利观的蔓延,让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认知受到了不良影响,更看重短期利益,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特别是在团队合作中,对于人际关系和利益分配的处理不够成熟。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及责任心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效能感、增强就业能力的有效对策

3.1强调就业课程的整体性,关注就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不仅包括求职的能力,想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与学生的专业及知识能力背景密切相关。在求职及就业后的职业发展中,学生需要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能力、综合多种学科知识的能力和人际及获得资源的能力等等,强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就业和职业能力相融合。课程体系设置融入就业能力的培养。

从课程规划上,应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设置。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一、大二):主要达到学生自身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及素养,制定大学学习及能力培养计划;第二阶段(大二、大三):了解专业课程及自己的求职方向,拟定职业发展目标,培养职业专业技能和其他综合素质;第三阶段(大三、大四):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参加与自己拟定求职方向一致的企业进行实习的阶段,体验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不是适合自己,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2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模式也从统包统分转向自主择业。面对新型的就业体质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难免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盲目攀比和跟风的现象,对自己缺乏公正客观的分析,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认为别人的选择都比自己的好,从而导致不理智就业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品质,最终实现高品质就业。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并结合微信、QQ等网络媒体平台多方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此外,高校还可开设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并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解,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碍。

3.3突出专业技能培养,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第一,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引导大学生提高工作技能,增强工作本领。高职院校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力量,促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将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

第二,高职院校要瞄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通过实习培训、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形式,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不断开辟就业新空间。

第三,高职院校应加强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以行业需求、市场需求为依托,使产学研真正融合起来,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实践中。

第四,高职院校应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优质实践资源和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为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第五,高职院校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结合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积极研究、探讨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4结论

总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效能感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个系统的大工程,是政府、学校、学生自身、家长、社会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院校在原则上要将专业对应行业、岗位、在企业找思路、寻求对接;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程内容与实习、实训相对接,力求“零差别感”的教学就业环境;在就业导向教育中,将就业能力教育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接,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服务指导,实现一生一特色,最终达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谋文.高职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6,(05):233.

[2]郑月波.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4):93-95.

[3]侯锡铭,史琳,周学增,秦长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新途径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7,(04):122.

[4]徐琴.高职院校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策略与路径研究[J].学理论,2012,(29):194-195+236.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SZ17038)”

论文作者:宋朝峰,路,鹏,伊淑霞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7

标签:;  ;  ;  ;  ;  ;  ;  ;  

自我效能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分析和培养策略论文_宋朝峰,路,鹏,伊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