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扫描 关于东北亚区域科技合作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合作论文,东北亚论文,环球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科技合作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经济竞争日益体现为以科技竞争为主,经济战本质上已演化为科技战。科学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可以使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化,从而增强这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不断形成新的产业,使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实力的国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支撑点。目前,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总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7%,一些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其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20%以上,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国产业中的比重,已成为该国科技经济竞争力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性的重复开发,成为各国之间、特别是区域性集团成员之间进行科技合作的原因。西欧各国曾一度在许多科技项目上协作不够,导致研究开发项目的重复,浪费了大量科研资源。目前,欧洲各国正在采取积极举措进行共同研究开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其方式是:促进各国分担协作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组织实施全球性的科学项目;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二、东北亚区域科技合作的可能性
⒈东北亚区域科技合作是该地区各国的愿望。
日本、韩国、中国、俄罗斯等国都在制定计划,增加投资,调整产业结构,以*3涌旄呒际醪档姆⒄共椒ズ涂萍脊驶慕獭* 日本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将通过投入巨额资金、购买外国公司等方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1993年是日本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但日本还是通过了今后10年科技发展总体战略,决定今后5年内把研究开发投资增加1倍。
韩国已正式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分三阶段建设国家网和民间网。计划到2015年为止分阶段推进,总投资44.77万亿元:第一阶段到1997年,建立超高速国家信息通信网的基础设施;第二阶段从1998年开始到2001年,建立2.5千兆位光缆和新一代数控交换系统交换机;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为止,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完成期,届时将建立数十千兆位级的光缆。
过去苏联把科学研究都集中于巨大的军事产业研究上,基础研究和民用研究只不过是军事产业的辅助性研究,因此造成特殊领域内科技人员过剩的不均衡现象。最近,俄罗斯科技政策有了很大改变,国家对科技政策的控制取消了,政府只是制定“国家计划”,根据情况每隔两年调整优先发展战略和研究课题,国家继续对有自生力和竞争力的领域给予支持。鼓励私人企业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含量大的商品。尽管俄罗斯高技术的发展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俄罗斯在90年代后半期仍将实施14项重大国家科研计划,其中包括高温超导、火星探索、信息处理等,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中国高技术的水平和潜力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年代后期,中国将强化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届时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崛起,从而为下世纪中国经济和科技振兴打下基础。
⒉东北亚经济区域化还有一定难度、还需要一段过程,然而科学技术领域实行区域化是完全可行的。
(1)东北亚地区科技水平互补性强
日本、韩国科技产业化水平高,俄罗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力量雄厚。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日本已赶上或超过美国。1992年美商务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12种有可能给美国经济增加3500亿美元的新兴技术领域中,有5种技术落后于日本。中国是科学技术大国,在理论数学、高能源、物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超导体研究、宇宙航空产业、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具有世界水平。
(2)东北亚地区科技人才集中
重大科研项目朝多学科、高精尖方向发展。跨国间的学科优势互补,促进了世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际科技合作。人才争夺战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根本。科技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竞争,为此,一场跨世纪的人才争夺战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东北亚地区科技人才集中,1994年,日本科技人员已增至64万人,俄罗斯也有60多万,中国有专业技术人员1800多万。
(3)东北亚地区科技资金雄厚
尽管日本政权频频交替,但每届政府都在财政紧缩预算中注重增加科技预算,1994年增加6%,1995年增加9.2%,已超过6000亿日元。大藏省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新制度几乎全额通过,对创造性研究还予以增加。政府决心在3—5年内达到科技预算增一倍。1994年基础研究费比1993年增加16.5%,科技振兴调整费增加22.5%,独创性个人研究费保证了13.9%的增长。中、韩等国也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然而,科技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要求有规模越来越大的投入,使得任何一国单独承担巨大的投入都非常困难,因此东北亚各国在重大科技项目的合作中应寻求国与国之间的联合投入。
三、东北亚区域科技合作的现状
⒈科技合作
目前,东北亚地区各国已经出现了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作生产的趋向,出现了谋求跨国境、削成本、求共存之路的动向。例如,日本1995年4月18日宣布与韩国三星集团合作。在半导体领域不仅日本提供技术,也开始谋求获取韩国技术,双方合作既能提高技术水平又能削减生产成本。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能源研究所共同制定并发表了包括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能源供给、原油、电力出口可能性及其有希望的开发项目等内容的能源操作长远规划。规划认为,今后如果向该地区投资900亿美元,2010年便可向中国、日本等国年出口原油1300万吨、天然气490亿立方米,因此强调开发西伯利亚能源将对解决亚洲地区能源供应不足问题发挥巨大作用。
1994年10月中韩两国在确定优先合作的4个领域成立了产业部门合作小组,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1995年4月、5月、9月4个小组又分别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在两国领导人的直接推动下,中韩两国产业合作已有了良好开端和不同程度的进展。双方已在共同开发100座级民用飞机的合作原则、合作方式、合作伙伴、分担股份的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共识。
韩国大宇株式会社于1990年11月与俄罗斯—研究所签署了设立共同开发尖端科技的韩俄合作会社,双方以50∶50的比例投资30万美元,计划开展有关实现光电子和新材料等尖端技术商业化的共同开发。
1995年1月韩国三星电子集团公司在朝鲜北部的罗津—先锋自由场贸易区建立了一个电信开关系统和设备生产厂。
⒉技术贸易
1992年日本技术出口额31亿美元,技术进口额71亿美元。日本的技术输出额亚洲为1705亿日元,占46%,其中,对韩国465亿日元,对中国279亿日元。
韩国从1962—1992年共花费近70亿美元,引进8000多项外国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贸易已有相当规模,1979—1994年中国进口技术合同总额达448.9亿美元,进口技术5926项,分别为改革开放前总和的3.75倍和7倍。1991、1992、1993年的技术进口额占当年外贸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8.2%和5.8%,本世纪末预计达10%。同时,中国出口技术贸易自80年代初开始也有一定发展,1981—1994年共签定出口合同2393项,88亿美元。
俄罗斯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购买技术设备和专利权等方式引进技术。俄罗斯一直是个重要的技术出口国,每年仅技术许可证的出口额约为1.5亿至2亿卢布左右。
四、东北亚区域科技合作的前景
1990年日本为抢占21世纪高新技术制高点进行规划。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拟定的对101项未来技术进行的预测认为,日本可以在21世纪抢占27个高新技术制高点。同时,日本提出2000年使其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超过欧美的奋斗目标。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与民间合作的方式,集中在高温超导和光电子与材料等新材料技术领域、遗传工程领域开展技术研究。
1985年韩国制定了《迈向公元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计划》。其目标是在2000年成为世界第10位科技先进国家。1986年韩国又制定了《迈向公元2000年科技长期实践计划》。为实现其目标,有关科技研究开发的经费将逐年增加,预计2000年韩国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将为GNP的3%,与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并驾齐驱。
中国政府在九五计划期间将坚持科学技术产业一定要面向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则,到2000年把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现在的30%提高到50%,真正地以科技兴国。
⒈东北亚地区各国在提高本国科技水平的同时将加大区域科技合作的力度和广度。
过去东北亚地区科技合作大型项目很少,今后大型项目合作将逐步增多。
在耗资180亿美元的长江三峡水电工程项目中,日本日立、东芝、三菱电机和三菱重工业等公司为首的日本企业将联合向中国提供技术设备。
日本与中国合作将在上海到杭州之间(全程170公里)建造时速为500公里的下一代铁路——磁悬浮高速列车铁路。计划今年10月上海到杭州之间先建长约30公里的试验铁路线。如果这一项计划进展顺利,到2005年,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高速列车铁路就可能投入运营。日本方面的国际综合技术开发公司将同中国方面在讨论开发技术的同时具体商讨资金问题。上海到杭州之间的试验线路需要数百亿日元资金。
俄罗斯和中国在核能领域积极合作,建立中国最大的辽宁核电站。这一核电站将安装两部发电机组,每部发电能力为100万千瓦。双方还打算在利用民用核工艺等方面进行合作。
⒉东北亚地区在开展双边、多边、多领域、多形式合作的同时,将力求逐渐协调科技政策,获得一个较高的区域组织体系,从而建立起东北亚区域科技合作的新机制。
日本技术产业跨国步伐在加快,现在,其制造业海外生产比率已达70%。然而,日本政府目前却严格限制对华高技术及产品出口,严重阻碍着中日贸易投资的发展,一方面使中日技术贸易尤其是高技术贸易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也妨碍日本对华投资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从而对中国产生不利的影响。日本应取消对华高技术及产品出口的限制。
韩国逐步放宽技术引进政策。1978年把技术引进由“批准制”改为“认可制”,1984年7月进一步把“认可制”改为“申报制”,实行完全“自由化”政策。1988年又规定凡专利费支付期限在3年以内、技术费用10万美元以下的技术可免除申报,由企业自行签约、自由引进,从而加强了企业技术国际化。
中国、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国也正调整科技政策,使其与国际接轨。相信不远的将来,东北亚地区将获得一个较高的区域组织体系,从而建立起东北亚区域科技合作的新机制。
标签: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