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比较论文_李强,靳梦杰,翟纳,许志茹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比较论文_李强,靳梦杰,翟纳,许志茹

李强 靳梦杰 翟纳 许志茹

(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病理科 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经内镜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17例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计算,与内镜检查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117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84例患者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71.79%。与内镜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中,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内镜检查,因此以病理诊断结果为诊断依据,两种方法结合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101-02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对及时治疗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预后[1]。为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效果进行研究,本组针对117例内镜检查结果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给予病理诊断,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经内镜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17例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48例,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62.7±5.3)岁。其中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4例、胃黏膜粗糙56例,其它47例患者均有胃黏膜变薄与白相、黏膜粗糙症状。排除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肿瘤及其它消化道疾病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内镜检查 检查前8h,患者禁食,做好病情评估工作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对患者胃部、胃黏膜、肠道壁、胃窦等部位用电子内窥镜进行直视、观察,操作时,从食道将探针缓缓伸入,对胃肠道及组织小心、全面的探查。如果表现为以下症状,则可初步判断为患者可能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表现:①胃黏膜变薄,以黏膜皱襞变薄平为主;②透明可见及暴露的血管,以白相为主的黏膜;③黏膜及黏膜壁粗糙,呈颗粒状、结节状及表面不平。在胃黏膜病变部位采集标本,备病理诊断使用。

病理诊断 对内镜活检标本用10%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制作石蜡包被片,利用HE常规染色,对标本由病镜下病理专业医师进行阅片诊断,包含病灶分布、结构、病灶体积、细胞学形态等,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细胞病理学标准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对受检患者进行综合诊断。

1.3 观察指标

计算病理诊断符合率,诊断符合率越高,表明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的差异越小,准确性越高,经统计分析,与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病理诊断,本组1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84例患者证实,诊断符合率为71.79%。其中,伴有肠上皮生化36例,伴有异型增生14例。经内镜检查为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的14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11例(78.57%)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57.14%)为肠上皮化生,3例(21.43%)为异型增生;经内镜检查为胃黏膜粗糙的56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38例(67.86%)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53.57%)为肠上皮化生,28例(50.0%)为异型增生;经内镜检查为胃黏膜变薄与白相、黏膜粗糙的47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45例(95.74%)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53.19%)为肠上皮化生,27例(57.45%)为异型增生。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而言,研究显示该病与年龄、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2]。对于中度、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而言,其中约有10%~15%的患者会发生胃癌[3]。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化内科中内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所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内镜检查也越来越多,在临床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内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被看作是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

本组研究中,117例经内镜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84例患者经病理诊断后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71.79%。从诊断的符合率对比来看,之所以出现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的符合率较低,可能是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患者年龄、胃内充气、体温、操作医生经验、胃内充气及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等;病理医生的阅片经验是否丰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类型及分歧是否熟悉;切片部位是否切到病变位置,是否切出足够数量的切片,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病理切片进行操作;活检部位钳取深度及准确度因素等[4]。这些因素都会对病理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导致其余内镜检查结构符合率下降。本组研究中,经内镜检查14例患者为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而经病理诊断确诊为11例(78.57%);内镜检查56例为胃黏膜粗糙,病理诊断确诊为38例(67.86%);内镜检查47例为胃黏膜变薄与白相、黏膜粗糙,病理诊断确诊为45例(95.74%),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而言,如果具有多种胃黏膜症状表现,单独使用内镜检查效果较好;如果胃黏膜症状比较单一时,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较低。

综上所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变薄、白相及黏膜粗糙为主的诊断中,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必须要将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宏.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17):208-209.

[2]胡静,刘润,张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4,14(03):2144-2146.

[3]黄荣.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28(05):126-127.

[4]梅成义,孙树怀.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5,23(12):181-183.

论文作者:李强,靳梦杰,翟纳,许志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  ;  ;  ;  ;  ;  ;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比较论文_李强,靳梦杰,翟纳,许志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