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拉胡族_拉祜族论文

泰国拉胡族_拉祜族论文

泰国的拉祜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祜族论文,泰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泰国拉祜族和我国的拉祜族关系密切,本是同源。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泰国人称他们是来自缅甸的维亚掸人,意思是“猎人”。泰国拉祜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泰国拉祜语原有五种方言,现已分为两支:拉祜纳语和拉祜西语。拉祜纳语被认为是标准方言,我国的云南省、缅甸、老挝等都有讲这种话的。拉祜纳语已成为高地人民交际的一种重要混合语。在拉祜纳语中,有黑拉祜、拉祜尼、拉祜纳、拉祜色仂等不同称谓或支系,拉祜西语则有黄拉祜、巴兰、巴勾等支系或称谓。

早期文献记载拉祜人在我国的西南部,他们向南迁移了很多世纪。大约在1840年缅甸的景栋有拉祜人的村寨,19世纪80年代有一些拉祜人住在泰国的芳县地区。其他拉祜人进入老挝,有的从中国和缅甸直接向东迁移。

拉祜人口有多少现在还没有准确数字,根据保罗和埃莱恩·刘易斯在80年代的统计:泰国有40,000人;中国有250,000人;缅甸有150,000人,老挝有10,000人。拉祜族人口总数是450,000人,一半多居住在我国。泰国拉祜族集中分布在清迈府和清莱府。

服饰

在新年(春节)的时候,拉祜人穿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平时大多不穿了。拉祜西基督徒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服装,在专门的节日里有些人才穿拉祜西衣服。拉祜纳大多数人是低地邻居的日常穿戴,很多人只是在节日才穿传统服装。从前拉祜人穿的全是自己用脚踏织布机织的布,现在很少,只有少数拉祜纳妇女还在织布。所有各个支系的妇女,都织自己的肩袋。各个支系都有刺绣,各有特色。

拉祜尼妇女穿加衬的短上衣,莎笼型的围裙和黑布做的绑腿。节日时穿天鹅绒或黑、蓝及绿色的缎子。上衣前边和底边周围用红绒线镶边,臂上加红窄条,前面用一颗或多颗雕刻银扣紧扣。裙子用三块不同的布块制作,用腰带或金属带拴紧。喜爱戴宽大的手镯、项圈、戒指和耳环。有的还附加摇晃物装饰。男子穿扣边的宽松上衣,年青人喜欢蓝色和绿色的裤子,年长的穿黑色裤子。节日时年青人上衣用银扣和银币点缀。男人的新年戴传统头巾,这种头巾用两码长的红、黑或白色的布做成。

拉祜色仂的衣服用黑棉布做成。妇女穿长的束腰上衣,边缘衬托窄的白布条。节日穿的上衣用半球银扣和硬币装饰,或用雕刻的扣子扣紧。裤子象裙裤,用红和黄的针缝装饰,刚好到膝。用白和黄的带条装饰的黑绑腿,顶部卷起。喉咙周围戴几米长的小白珠。宽大的银手镯装饰在腕部、银项圈在节日时戴。男人穿黑上衣,膝长的宽松裤子。蓝布装饰裤腿,全用白布做衬里。手织的腰带象皮带一样使用。男女都戴传统的黑头巾。

拉祜纳传统衣服用手织的锭青布,妇女长及踝的上衣用镶补装饰。三角形、方形的红或白色带子和扇形双排窄条装饰,背后底边和袖子有镶边。从喉到右臂下,有很多吊着的摇晃装饰物。男人穿手缝的黑布衣服,上衣前面对开或右面开边,穿长及踝的中国式裤子。上衣和裤子主要用红线刺绣装饰。节日时戴黑头巾。用镶补装饰的黑肩袋,类似妇女的束腰上衣,它是这个支系最有特点的装束。

拉祜西基督徒妇女喜欢掸人或北泰人的衣服。妇女穿短上衣,年青未婚的用很多红布窄条衬托白色和其他色彩布装饰,成排的凸纹长方形银扣在上衣前面扣紧。已婚妇女的衣服较少红窄条或不装饰。男子穿普通西方型的现成衣服。节日时未婚男子穿黑上衣和红布窄条装饰的裤子,用其他颜色的窄条和刺绣来点缀。已婚的男子穿少有装饰的黑衣服。

所有拉祜人都为自己的孩子做可爱的帽子。有些制作在顶上加三角形镶布和绒球。女孩帽子比男孩帽更精制。

居住

以往拉祜人比较喜欢在海拔1200米或较高地方居住,现在除了拉祜色仂外,差不多都迁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拉祜色仂村庄成群的地区,很少有其他支系的拉祜人和别的民族;拉祜尼村庄几乎都有庙宇,在此举行半月仪式,敬奉最高的贵萨神。基督徒的拉祜人有教堂,在此做礼拜。这些建筑一般类似他们房屋,用竹子和茅草修建,通常在村上有突出的位置。拉祜色仂不修建朝宇,但在村上的部份地方有仪式舞蹈的栅栏。

每户必须服从长者的决定,不服从者必须离开。往往会有几家因经济理由和社会问题而离开的。

除了一些拉祜纳有中国房屋的泥土地面外,拉祜人建造他们的房屋在高桩上。房屋中间的火塘是社交中心地方。家庭主要成员使用的卧室是隔开的。祭台设在室中隐秘的地方。拉祜尼或拉祜色仂的房屋落成时,他们用饭和肉供村民宴会到晚上,相信有很多娱乐和吵闹会使家庭繁荣。

婚礼

拉祜族的年青人自己选择配偶。新年是求爱时间,成群的男青年到其他村寨去找姑娘。他们接近村寨时就和小孩一起玩,然后叫小孩去通知姑娘,说他们的到来。孩子们跑去告诉姑娘,说有很多男人在村边等候。姑娘出来常拿一些鸡肉和大米为男人煮食,吃完后他们有的还付钱。

在拉祜尼村无论何时年青人访问都被问:“你结婚了吗?”如果他们没结婚,在晚上姑娘常用棍戳竹楼板,试图引诱他们出来玩。如果男人爱上自己村上的姑娘,他可能在晚上到她的家,吹芦笙或弹“它琴”叫她出来。

年青人得到心爱的姑娘同意,他请媒人征求父亲的意见。一旦父亲同意后,他们就讨论夫妇的住地问题。按拉祜人传统习俗,他们叫“马梅”(女婿服务的意思),就是夫妇在姑娘的父母家居住,年青男人为姑娘家劳动三至七年。以后,夫妇到男方家居住。在一定情况下,这种习惯可以改变。例如,姑娘的父母家已有一个女婿为他们工作,而新郎家又没有姐妹带人进家,夫妇可以在新郎父母家居住。

夫妇的住地达成协议就举行简单的订婚仪式。村上长者请到姑娘家,同媒人一起用饭和鸡肉宴会。订婚夫妇常不参加,因他们会碍事的。长者对夫妇祝福,并在腕上系线。作为最后的职责,媒人拿男方的毯子到姑娘的床上。尽管有时他们留在一起太怕羞,当天晚上他们可以睡觉。作为夫妇他们受人尊重,但是在婚礼宴会之前,结婚都不是正式的。

第二天上午新郎必须为新娘家担水担柴。如果夫妇同新郎父母家同住一个村庄,新娘要为新郎父母家担水。夫妇返回新娘父母家,然后新郎作为家里成员参加早餐,之后新郎伴新娘到她父亲的一块田地上一起劳动。同时,新娘的父母为年青夫妇分出住房的区域。

婚礼宴会在等到家里收集猪、米和其他东西后,足够全村人和男方村寨来的人吃才举行。这可能很快,在他们开始同居后就举行,或者可能延长到三年。这期间夫妇有一两个孩子是常有的。

宴会后最受尊敬的长者出席表示祝福。拿一杯水说道:“祝愿夫妇快活、身体健康、长寿,祝他们有丰盛富足的东西吃,祝他们有很多孩子,个个健康……”然后轮流饮这杯水,祝福新人。

在基督教村庄的结婚仪式,很象西方的婚礼,有音乐、起誓交换和夫妇的“圣经”指令。宴会随着仪式举行,新郎提供肉,新娘家提供米和其他食物。

生仪

拉祜族妇女在妊娠期间没有特别的饮食限制。在此期间妇女多吃一种粘土,可能这些粘土能提供一些矿物质。无论如何艰难,孩子生后她们仍坚持吃,因为她们相信这会使小孩成为一个可靠的人。

拉祜妇女生育时跪在草席上,屋上椽子吊绳子或布来支撑她。年长的妇女,或有她的丈夫在后面支撑她,同时轻轻地按摩她的腹部,以便帮她生出孩子。

婴儿生到席上后,助产者系脐带并用簿的竹片割掉它。系脐带只能用白线或黑线,不能用红线。父亲埋胎盘在门廊楼梯下并保护它,尽可能防止任何动物或虫吃掉它,因为这对婴儿的身心至关重要。

小孩出生后,拉祜尼村的父母不久就拿礼物去道士家。道士为小孩褥告,求贵萨神接受祭品并给予保护。拉祜尼在小孩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圣日,请长者给孩子取名。名字可能随拉祜、泰人或中国人的方法取。拉祜的取名方法,男孩的名字第一个音节是“加”,女孩是“纳”。第二个间节可能表示出生的顺序(第一叫“威”,最后一个叫“仂”),还有按出生时间取(早晨叫“骚”,夜晚叫“袍”),或按天日取名(狗日叫“胚”,猪日叫“娃”,鸡日叫“垓”)。拉祜西常随泰人的方法取名。中国人的方法(男孩叫“李”或“劳”,女孩叫“喜”)有时在拉祜尼和拉祜纳使用。

拉祜人相信如果小孩哭得很久或有病,是因为名字不恰当。这种情况父母请长者吃饭,要求他们选个新名字。线绕在男孩的腰部,表示新的祝愿。

葬礼

拉祜人说一个人近死时他的狗开始哀嚎,感到它主人的灵魂即将离开身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亲属把线绕在病人的腰上,希望能延长他的生命,并抛开所有的杂念专心做褥告。拉祜人认为人死时灵魂离开身体去冥府。尸体用白尸布包裹,放在房屋的正堂。直到埋葬时煮米饭和鸡肉保留在尸体旁的篮子中,放食物并说:“我们喂你,这是全给你吃的,现在吃吧,明天你将离开。现在我们一起吃,但是你将离开。现在我们将不在一起吃了,你不要给我们留下,你将离开,现在请你吃食物。”就这样再三反复提醒死者不要在家留下。

村里的人做棺材,把尸体和鸡腿鸡翅膀一起放进去。死者被告知,如果他去的旅程中渴了能用鸡腿挖井,如果他热了能用鸡翅膀遮荫。

拉祜尼、拉祜纳和拉祜西埋葬他们的死者时,方式略有不同。拉祜色仂除了“不幸死亡”的情况外,举行火葬。

很多拉祜人向空中抛蛋选埋葬地方,要死者选他最后之家的地点。如果他们抛的地方蛋不碎,再抛不同的地方直到蛋打碎。他们说蛋碎的地方容易挖,随死者愿。一些拉祜尼向空中抛大砍刀,在此地埋葬死者。

埋葬后,拉祜尼一定要预防回村时确实没有鬼的跟随,因为有鬼跟随这是对他们不利的。葬礼集会中沿路放两支多棘的树枝,因为离开村后任何坏事都会污染村庄。他们到死者的家时,从葬地带回的树枝在水中浸泡,每人散洒,以便能够避邪。随后,他们坐在门廊上饮茶,返回家之前他们洗澡和洗衣服。

拉祜尼长辈死后举行专门仪式,12天循环一次。家里人和朋友们在村庄和坟墓之间建立一栋小茅屋给死者,放上祭献的一套衣服和一些鸡肉。头人说:“自从我们埋葬你这是12天了。我们再喂你,给你新衣服。这全是我们给你的食物和衣服。现在你到另一边,我们在这边停留。不要找我们,我们也不找你。不要思念你的亲友,不要叫唤我们……”

有的家里不举行这种仪式。他们相信这种疏忽的结果,灵魂要以鸟、啮齿动物以吃他们水稻等作物的方式返回来。

拉祜人对“不幸死亡”(非正常死亡)是很惧怕的,认为它是一种悲剧结果,通常包括因流血、刺杀、射击、野生动物伤害、分娩、水淹和雷击等致死。这些被认为是不幸死亡。他们相信遭难者在死时被不幸死亡神灵叫唤,要在同一地方同一方式反复呼叫。因此尸体在埋葬之前,宗教职业者必须呼叫,驱走鬼神。

信仰

拉祜人宗教信仰各有不同,除本民族原始宗教外,还深受基督教和佛教的影响。其中拉祜纳和拉祜西保持一些基督教形式,同时保留泛灵论信仰。拉祜色仂维持拉祜宗教建立的大量传统形式。

拉祜人的基本信仰有三类:第一是神灵。他们认为好事和坏事都潜伏很多神灵。家神保佑家里的人,故要好好保护,不得冒犯,要进行专门仪式,敬祭品,做祷告。自然界神灵是不定的和恶煞的,冒犯了会使人生病。第二是贵萨,拉祜人视为上帝,为了健康和好收成,拉祜人必须做褥告求保佑,要有创造力的贵萨神给予福利。第三是灵魂,它是神灵身体的配对物。灵魂离开身体或鬼神袭击,人会生病。有时灵魂在睡觉中徘徊,在做梦时显示。

村里道士的传统名字叫“色古”,拉祜尼叫“土本”,拉祜色仂叫“克洛巴”。道士是村民的宗教神职人员,也是村民和贵萨之间的主要调解人。道士由村民选举,他为一个或多个村寨服务。

追随救世主运动的拉祜尼有三种道士,即:做治愈仪式的“萨纳”,驱赶鬼神和疾病的“纳绍”,赠送祭口帮助接受祝福的“阿砍”。拉祜色仂象拉祜尼一样,请道士来做仪式和治愈病人。

拉祜人相信一些人有能力使一张兽皮和纸进到他要伤害的人的身体。这种黑魔法的受害者请“色巴”来取出东西,驱除鬼神。拉祜人对道士的要求极严,不抽鸦片,不喝酒,保持婚姻的忠诚。

拉祜尼的庙宇周围有很多高的竹竿,竿上挂白布旗和黄布旗,他们相信庙内住有天上的神灵,设有神坛。拉祜尼庆祝圣日在每月的满月和新月,一年中有三天主要的圣日。通常在种稻前、玉米收获时和收稻前举行。这是从泰人借来的,亦是佛教影响的结果。

拉祜族历史上有过几次救世主运动,最初在中国,稍后在缅甸。当时拉祜经历着经济和政治问题等罕有的严重危机,其原因是国民党军队、掸人叛乱者、武装匪帮等的骚扰以及缅甸的政治运动,经济上则是鸦片的泛滥和土地的丧失。救世主运动最初可能是召回“真正的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变成政治反叛运动,最后导致权力斗争和武装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缅甸景栋出现了一个救世主叫毛纳贵萨。这个救世主没有实现他的诺言,很多拉祜人又从缅甸返回泰国,毛纳死后,他的运动继续存在,在一定时期内仍有影响。

泰国拉祜人有三分之一生活在基督教的社团内。仅有少数拉祜尼和拉祜色仂改变信仰,在拉祜纳和拉祜西附近都是基督徙。

节庆

节庆围绕阴历新年(春节)进行。新年时间的安排各村有所不同,虽然时间上按中国人的春节,但大多数仍根据自己情形来安排,一般在吉日以让祖先神灵来目睹节日,然后离开村庄。节日要和忙碌的农活时间不冲突,不许任何人在田野里劳动。如果成群的村庄同时庆祝新年,他们就会互相干扰。

过年之前,妇女必须为家里人做新衣。平时遮盖的银首饰节日可戴出来。年青人求爱也多在这时。这日家里把财富显示出来,穿戴特别漂亮。

新年活动从元旦开始,早上各家交换糯米,然后做糯米糕。米糕用各家的米粒做成,象征团结和相互依靠。各家设米糕家坛,用白旗幡和男女人形状剪纸来装饰,家坛用松针盖好。他们说老天要在米糕上写字,松针表示新的生活和新的开始。这天后各家相互赠送两块米糕和两支扭在一起的蜡烛,祝贺好事成双。

节日按一个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有很多舞蹈,头人用芦笙指挥步伐,一些人使用鼓、锣和钹。男女老少参加舞蹈,但各支系有不同的风格。

提取“新水”是节日的重要部份。新年到时年青人到水源地方去看“新水”。他们相信旧水停止流动,“新水”流入新年。他们还强调“新水”比旧水重。

每家女户主用新水去各家洗户主和妻子的手。之后父母由年长的孩子帮洗澡,头人由村里其他成员帮洗。

新年舞蹈总是围绕在“年树”的地方进行。拉祜纳和其他一些支系都认为理想之地是松树旁。拉祜纳在村较低的地方组成一条线对“年树”舞蹈。拉祜尼放祭品在四根竹的方形神坛里。每村组成舞群到其他村庄,对头人带去米糕、祭品、蜡烛和猪肉。

对贵萨和其他神做祭品,祷告求得好收成、人丁健康、家畜兴旺。基督教徙在教堂做礼拜贺节日。

李增贵 译

标签:;  ;  ;  

泰国拉胡族_拉祜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