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普世价值”思潮对“四个自信”培育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普世价值”思潮对“四个自信”培育的挑战及对策

罗 琳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普世价值”思潮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新的传播路径。“普世价值”思潮宣扬“意识形态终结”,吹捧抽象的人性观与人道主义,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对我国“四个自信”培育产生深刻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四个自信”意识,必须揭露和批驳“普世价值”思潮的实质,积极回应思想领域的困惑;重视主流价值引领,加强网络调控;积极构建网络发声平台,组建队伍形成社会合力。

【关键词】 新媒体;普世价值;揭露和批驳;四个自信

新媒体环境为公众打造了全新的话语平台,也日益成为意识形态交锋与博弈的主战场。新媒体环境下,“普世价值”思潮对我国“四个自信”培育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必须对“普世价值”思潮加以揭露和批驳,明确“普世价值”的内容及其表征、传播路径和现实挑战,明晰“四个自信”培育的应对策略。

一、“普世价值”思潮的内容与表征

新媒体环境下的“普世价值”是一种折射西方文化霸权的错误思潮。在我国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普世价值”思潮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抽象人道主义的吹捧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贬低[1]

(一)宣扬“意识形态终结”

“普世价值”思潮不断通过貌似合理的“去意识形态化”方式来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中立”“理性”的方式宣扬带有浓重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事实上,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普世价值”思潮无法回避意识形态问题,无法回答“民主是谁的民主?自由是谁的自由?”的进一步追问,这些高度抽象化的名词陷阱,以消解我国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为目的,是实现其文化霸权的重要手段。

(二)吹捧抽象人性观与人道主义

“普世价值”思潮把其所宣扬的价值理论不断抽象化,并企图从中推出西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普世性。新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直接上升到对社会的批评,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性当作永恒不变的人性、视为同质化的单一人性[2],从而达到宣传抽象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的目的。“普世价值”思潮将人类的共同利益抽象化、夸大化,否认人的社会属性与阶级属性,将政治诉求幻化为人性诉求,将人性诉求转化为西方制度精神,最终将与西方核心理念与政治制度不符的价值观念定性为“非人道”的,从而造成我国人民群众对国家制度与治理理念产生动摇与怀疑。

(三)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普世价值”思潮,一方面通过错误拔高西方政治制度来“反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个别问题,在新媒体上把西方国家塑造成“自由之邦”“民主之源”“人权胜地”,把这些论调与我国社会问题相结合从而推出中国应当“嫁接或照搬西方政治理念才能解决问题”的论断;另一方面通过贬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宣扬“普世价值”,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个别问题上升至政治层面,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归结为践行“普世价值”的功劳,拒绝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上的优越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普世价值”思潮的传播路径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5]在“普世价值”思潮的传播演进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西方价值理念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其所倡导的指导思想多元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消解与威胁,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核心价值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挑战。在此影响下,许多人开始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盲目听信于西方的“普世价值”对“自由、民主”等内涵的西方话语范式诠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感降低,这种否定和消除促使个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离散的力量,不仅与“同心同德”作用相背离,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带来的向心力,也就使得理论的号召力与凝聚力由此削弱。

新媒体受众因其年龄身份、知识背景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不用,对“普世价值”思潮的接受与理解程度也就不尽相同,从而对其认知与诉求的影响力也就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化的传播效果使得“普世价值”思潮往往从思想开放但辨别能力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着手,对其进行重点式的针对性宣传。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普世价值”思潮突破了重重限制性因素进入了高度自由化的散播状态,成为社会影响链条中的一环,也成为“蝴蝶效应”中的不可控因素并有可能带来最大化变数。

(一)全民化与去中心化的传播主体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普世价值”思潮实质上是一场政治思潮,但其内容和形式远远超越了政治领域及其价值形式,其运用西方多种文化软实力,以文艺形式传达自身价值观念,因其更为隐蔽、直观生动且易于被大众接受的特点使得其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又一便捷高效的方法形式。在带有强烈“西方文化中心论”色彩下的文化作品使得一些人在潜意识中认同西方文明的优越论,对其他非西方文明的评价采取欧美标准,甚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较之西方文化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华文明的思想基石解释为西方倡导的“博爱、平等”等“普世价值”,让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与西方先进文化的“接轨”。这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自信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内核的否定,也是对中国人民文化精神支撑的消解与软化。

(二)碎片化与生活化的传播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看似信息纷繁复杂,实则是由信息发布者经过有意识的挑选润饰后呈现出的二手信息。“普世价值”思潮倡导者在微博微信中抨击中国没有“自由”时,常常有选择性地进行信息的选择,割裂地用极端化的事例对比,从而给受众造成混淆并跟随其逻辑,最终陷入“普世价值”思潮的泥潭之中。此外,传播内容的生活化也使得“普世价值”思潮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改变受众的思想。“普世价值”思潮倡导者常常贴合现实热点,企图从自身“普世价值”观念角度出发对着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做出积极回应,使人在较为脆弱的境遇下更加容易接受其主张,从而达到其真正目的。

(三)隐蔽化与辐射状的传播方式

人文精神对人类精神遗产高度重视,在政治教学中也包括了对人类精神文明产物的阐释和教育。人文精神是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为初中政治教育教学思路的改进提供了方向,即教师对学生独立人格的肯定,对学生自我发展意愿的理解和满足等。无论从初中政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看,还是从政治教学发展方向上来看,凸显人文精神都十分必要。

(四)差异化与放大化的传播效果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用卡方检验[n(%)]计数资料差异;用t检验(±s)计量资料差异。最后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相较于传统的“普世价值”思潮的单向传播路径而言,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呈现出隐蔽化、辐射状的特点,使得传播的范围与方向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当社会热点问题出现后,受众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普世价值”思潮倡导者从各种意见在相互交流对话乃至碰撞冲突的过程中提取参与者争论焦点与共鸣的最大公约数,并将其用自身的价值理念进行表达,从而获得巨大的舆论与情感共振,在无意识间就主动接纳了其主张并成为其宣传窗口,使得舆论更加聚焦,并通过转发、分享朋友圈等方式扩大传播规模,从而更加隐蔽化辐射状地实现了“普世价值”的传播。

三、新媒体环境下“普世价值”思潮引发的挑战

习近平明确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4]新媒体环境下“普世价值”思潮传播的广泛性与其自身的高度抽象性与迷惑性,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形成强烈的思想冲击,对人们坚定“四个自信”产生极大挑战。

(一)诱发人们对道路自信产生指向怀疑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5]“普世价值”思潮倡导者往往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劲的综合国力与经济水平作为宣扬“普世价值”的有效论据与坚实后盾,希冀以此证明贯彻“普世价值”才能走向经济繁荣与发达的论断,从而削弱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信心。不仅如此,“普世价值”思潮利用我国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进行攻击,并宣称“普世价值”所宣扬的道路更能代表全人类的利益,是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道路设定,从而让部分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能走向更为美好的生活与未来产生忧虑与质疑,使得行进道路上的障碍与风险大大增强。

(二)诱导人们对理论自信产生信仰动摇

新媒体是利用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数字技术,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3],今天其传播主体、内容、方式及其效果都呈现出新的态势,使错误思潮的传播及其影响天然地提升。“普世价值”思潮正是凭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泛传播。

(三)诱使人们对制度自信产生理解困境

式中:E是事件的集合,称为事件类的外延;Ci为事件类的内涵,表示每个事件在第i个要素上具有的共同特性的集合;cim是事件类中每个事件在第i个要素上具有的一个共同特性.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5]“普世价值”思潮者在兜售西方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同时,指出真正践行此些“普世价值”的唯一路径就是西方式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将“三权分立”、“多党制”的民主制度和政党制度看作人类应共同实行的“最完美的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假民主、无自由”的,西方“大吵大闹”的议会才体现自由民主,而怀疑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性与先进性。“普世价值”影响下的人们用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政策衡量中国政治制度与措施的得失,却模糊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法律”等基本政治原则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理解偏差,无法实现“制度自觉”也就无法坚定“制度自信”。

(四)诱致人们对文化自信产生认识误区

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全民化与去中心化使得每一个新媒体的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内容的接受者、传播者乃至产出者。这种急速膨胀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消解,其主导地位不再明显,也让“普世价值”思潮倡导者成为或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得以可能,通过扮演“理性人”与社会“正义使者”的角色宣扬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观念,获得情感共振后通过“粉丝”进一步加重自身话语权,抢占主流媒体的传播领域,培养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抗的网络发声群体,用巨大的舆论力量营造“螺旋效应”,使其他受众成为为避免孤立而保持沉默的群体。

简化设计就是指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将构成产品的元件尺寸精度、形位要求、结构或构成整个部件或系统的要求进行简化,在保证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达到最简化状态,以便于制造、装配和维修,以及提高可靠性的一种设计。具体到悬浮控制器中,主要表现如下文所述。

四、新媒体环境下批驳“普世价值”思潮,培育“四个自信”对策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应对“普世价值”思潮带来的影响,坚定“四个自信”,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揭露和批驳“普世价值”的实质,回应思想领域困惑;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搭建主流价值观发声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双线互动渠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坚定道路自信: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批驳错误思潮,廓清迷雾

“对于错综复杂的西方思潮,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和引导,既辨明政治方向,又分析其理论谬误,认清其在我国流行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因势利导、吸其精华、去其糟粕。”[6]要及时制止“普世价值”思潮在新媒体上的继续泛滥,首要之务就是透过极具迷惑性的内容与华丽的语言包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揭露“普世价值”思潮的实质及其欺骗性,及时解决人们因这一思潮所产生的思想困惑,提升理论研究的高度与新媒体受众的普遍批判能力。与此同时,还需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进行识别揭露其错误的巧妙性与艺术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不生搬硬套而招致普通受众的冷漠甚至反感情绪,最终实现理论上的清醒,道路上的自信。

(二)坚定理论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搭建主流价值观发声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处于各种社会思潮裹挟下思想理论上的“指明灯”和“稳定器”。要应对“普世价值”思潮带来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牢牢占据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指导地位,通过新媒体带来的新的传播宣传途径实现思想教化,使之内化为人们认识、评价事物的立场与方法,成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内核。同时注意弥补官方话语与平民话语间的鸿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表现形式将“大理论”转化为“小道理”,依托“三微一端”平台让群众真正弄懂、学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晰其与“普世价值”思潮间的本质区别,实现广大群众对理论的真正认同与自觉自信。

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而为学生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高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进行目标制定的时候,应该对现阶段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进行较为精准的考虑,这对于最终教学目标确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想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准的规划,从而保证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社会声誉有所提升。

(三)坚定制度自信:在线上与线下实践结合中,实现互动,关照现实

受“普世价值”思潮影响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的缘起,通常是一些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社会问题的反馈延迟,这就使得“普世价值”思潮有机可乘。因此要树立制度自信,必须关照现实,从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社会问题出发,主动回应群众诉求,建立健全互动机制。一方面,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在第一时间对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真实客观的事实与政策进行解释说明,疏解群众情绪,掌握舆论基本方向;另一方面,需把群众在新媒体上反映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解决,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真切体会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

一天上午,我上课的时候突感身体不适,难受至极,苦挨到下课后直奔寝室睡了两小时。这是我当老师以来第一次不管不顾地睡过去。直到下午两点多,我到办公室继续奋战那还没有批改完的一摞摞试卷,时不时有学生进来问我好点了吗。我突然心头一震,回想这一年来,连调皮学生所给我的难堪,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四)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正气,包容内化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加之西方长期实行的文化霸权主义,使得人们的价值观记忆被各种文化、思潮所左右,这就对文化自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文化自觉并实现文化自信,不仅要立足本土,积极运用新媒体形式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自身文明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但不能因为“普世价值”此类错误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因噎废食,全面否定外来文化,而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巨大的包容力,在百家争鸣的同时,注意对其进行积极批驳和引导,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丰富发展自身文化内涵,实现优秀文化的整合升华。

[参 考 文 献]

[1]赵丽涛.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网络议题与引导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08):60-63.

[2]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制度陷阱[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01):120.

[3]安 娜,林建成.新媒体条件下社会思潮传播的特征及其引领[J].社会主义研究,2016,(06):118-124.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1).

[5]吴桂韩.高举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J].理论学习,2017(11):8-10.

[6]张耀灿,梁建新.论加强西方思潮引导的方法论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3-6.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9)03-0084-03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16BZX00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老挝社会主义发展态势研究”(18BKS047)和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专项课题“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A2006316)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罗 琳(1998-),女,江西赣州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编 辑/徐霄天

标签:;  ;  ;  ;  ;  

新媒体环境下“普世价值”思潮对“四个自信”培育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