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零售业的全面扩张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_商业竞争论文

国外零售业的全面扩张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_商业竞争论文

外资零售业的全面扩张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外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2月11日,这个中国零售业内人士既盼又怕的日子已经悄然来到。按照中国加入WTO后3年内全面开放商业零售市场的承诺,自这一天起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数量和设立方式等方面的限制,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也就是说,外资商业企业已经获准在内地任何地方开设商铺,且无需寻找中方合作伙伴,截止到2004年10月底,外资进入我国分销领域的投资约8.4亿美元,设立合资企业108个,分店数量 3361个,店铺营业面积600万平方米,商品零售额约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

从12年的商业对外开放的实践来看,无论从数量或是从规模上来看,合资零售企业在我国零售市场所占的份额及产生的影响均是非常有限的,但其对促进我国零售业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成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外资零售业进入改善了购物环境,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品牌管理技术,而且还把国外成熟业态及其标准引到了国内,为少走弯路,加快我国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与光靠派遣人员走出去学习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的。同时,从我国政府对商业对外开放的实践也可以看出,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与我国政府对零售业的开放步骤是一致的,基本达到了我国通过推进对开放来发展现代流通业的目的。

一、全面开放后跨国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的新动向

在商业进行合资试点初期,国外零售商在我国零售市场开放初期也是抱着一种试探的心态进入,其用意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用尽各种手段涉足沿海各重点商业城市零售市场。而对面中国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外零售集团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

(一) 由探索期转向战略扩张期。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促进下,2004年12月11日是一个转折点,跨国零售巨头先期在内地进行试点合资的外资企业,基本完成本土化试点阶段,纷纷制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性计划。在全面开放前夕,沃尔玛公司高层人士宣称,沃尔玛计划2005年底前在中国新开 10-15家旗舰店;2004年,法国家乐福在中国市场新开店数目达到 15家,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该公司市场计划在2005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各开12家店,在其他中国大城市开6-8家店,使该公司在中国的连锁店铺规模超过100家;易初莲花2006年将在中国拥有 100店(目前是29家),万客隆计划在2010年前在中国开店30家,百安居计划从现在起每年开店 10-15家,麦德龙计划每年开10家店等,均显示出跨国商业巨头在中国市场进入快速扩张时期。

(二) 由单点扩张向整体收购转变。在零售业即将全面开放以及在这之后,跨国零售业进入中国市场将不再满足于单点扩张,控股、并购和整体收购,将成为今后外资进入的主要形式。2004年7月,全球第三大连锁企业、英国最大的连锁商业机构Tesco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向顶新国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顶超控股”收购了乐购超市50%的股份,这成为我国零售业第一起外资收购案例,而 Tesco也以资本收购的方式,迈出了进军中国零售市场的第一步。英国建材家居超市巨头百安居公司也正在寻求购并北京某家连锁超市以扩大其市场空间,该公司表示在我国政府取消外商投资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后,并购的目的是“缺什么买什么”,好的店址是百安居的首选目标。外资零售企业使用并购这把利器来实现快速扩张,构筑全国营销体系。因此,可以预见,发生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的并购案例将明显增多,并且其中多以跨国零售业为背景

(三) 由单体业态进入向组合式业态进入转变。零售业有很强的聚集效应,中外零售业界在这一点上其实是相通的。在全面开放前,由于受多种因素限制,外资进入零售业都是很孤立的,往往是各据一方单体经营;而在我国放开对外资进入零售业的限制后,外资零售商非常愿意结伴进入市场。2003年北京开业的四季金源购物广场就有欧尚和百安居结伴进驻,正在改建中的北京大钟寺国际广场据说也有包括麦德龙、家乐福、百安居等多种不同业态的跨国零售集团;宜家家居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对开店选址方面,也希望能与欧尚这样的大卖场和欧倍德这样的家居建材超市为邻居,由此可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跨国零售业更在乎营造购物气氛,发挥业态优势互补来相互促进。

(四) 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变。随着零售商业全面对外开放,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小城市,将成为外资进入的重点。据了解,2005年易初莲花在山东发展25家店的计划中,至少有11家要进驻济南、青岛以外的非中心城市,潍坊、淄博、临沂、烟台等二级城市都成为易初莲花的开店重点;同时,国内其他外资零售巨头宣布的扩张计划中,二三线城市也都是他们的圈地重点,沃尔玛表示,未来3年内每年新增 10家以上店铺,一些中小城市如烟台、泉州是其发展的目标;麦德龙宣布明年在中国的店铺数量将增加50%以上,业务扩展重点将是靠近大城市的中小城市。百安居明年的新店也非常看好二、三线城市的市场。种种迹象表明,向二、三级城市扩张是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 由管理输入向全方位本土化经营转变。在我国商业对外开放初期,管理输入是跨国零售企业进入国内零售市场的重要形式。家乐福、普尔斯玛特、百盛等均以请进外方参与管理为名逐步实现了其向合资企业的过渡,沃尔玛、麦德龙、万客隆在进入中国市场早期高层管理人员包括各店店长均是由总部直接派员担任,商品采购和市场营销也基本上由总部统一进行。在我国入世的大背景下,跨国零售业本土化经营趋势十分明显,重点是管理人员本土化、商品本土化和营销本土化,在本土化经营理念的推动下,更多的中方管理人员进入合资公司的高层,洋超市里的进口商品已基本被本土商品所取代,而营销策划上也更注重中国的传统风俗和贴近国人的消费习惯,本土化经营正成为跨国零售业奉为竞争法宝。

(六) 由零售终端向进入流通领域上游延伸。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定局,国际零售业巨子们不约而同地迅速在中国建立了各自的全球采购基地。2001年,沃尔玛的直接采购额超过100亿美元,家乐福为35亿美元。2002年开始,沃尔玛把全球采购中心从香港移到了深圳,而领先一步的家乐福则以上海为中心扩大采购范围,据家乐福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去年该集团在亚洲的采购额中,中国市场占了6l%的份额,而进入麦德龙全球采购系统的中国产品也已占其在亚洲区域采购产品总量的 65%。当这些全球采购中心建立起来后,并且当店铺数量达到50家以上,沃尔玛正在策划将其在美国赖以竞争的核心技术移植中国,建立其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并将增大在仓储、加工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完善其在中国的供应体系。而进入中国的另一连锁巨头——家乐福则以制定行业质量标准或推出各种食品安全体系为切入点,开始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作长远打算。在这一举动背后,看出外资商业从上游供应链到终端消费都将要牢牢地掌控,为日后继续扩张开路。

但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出现跨国零售集团蜂涌而入的局面,对我国内资零售业的冲击也是非常有限的。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零售业和不够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对外资进入还会构成如下种种非政策性障碍:

(一) 行政审批和行业准入障碍。我国取消了外资进入商业零售领域在地域、股权及数量方面的限制,但并不是说他们就可以自由进入,还存在行政审批的问题,在某些特殊商品的销售领域,还有行业准入的许可制度。举例来说,要实现汽车销售必须打通三个重要环节,一是想经销汽车的公司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才能获得经销汽车的资格;二是已经得到汽车经营资格的公司若还想经销进口汽车,就必须通过另外一个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查并取得进出口权,有了进出口权才有可能获得进出口许可证;三是既有了汽车经营权,也拿到了进出口许可证,那也必须将国产车与进口车分开经营,若想同时经营,就得分别为它们成立销售公司。有人用“该来的都来了”形容世界汽车巨头们进入中国规模和范围,但是没有几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汽车销售网络,原因就在于审批制限制了他们的进入。对于医药和保健品的销售也一样,医药分开这种体制性问题没有解决,必然影响医药零售业发展,同时,对于经营医药和保健品的企业进行GSP认证,也是外资进入医药和保健品零售业无法回避的行业许可问题。这些商品已逐渐成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但在国家对相关商品的经营管理还没有完全调整到位的情况下,行政审批或行业许可仍将延续下去。

(二) 资源稀缺性障碍。对于零售业来说,店铺位置是稀缺资源,因此,恰当的店铺选址是零售业经营成功的基本保证。商业是我国开放得较早的行业之一,国内零售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内资零售企业已在城市繁华商业区开店设点,并随着城市发展在新兴的商业地区跑马占地,可以说店铺位置这种稀缺资源绝大部分是掌握在内资企业手里,这对外资商业企业在国内开店形成阻碍。比如许多跨国零售企业(包括英国TESCO公司)在几年前就把开店目标锁定北京,但至到目前者没有选到合适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开店的进程。

(三) 市场进入成本障碍。国内市场进入成本高有多方面因素,如目前国内不可逆转的买方市场状态,持续两年多的零售价格负增长局面以及不规范的市场竞争,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下降;我国地区发展的区域化差异,甚至在同一地区内消费者的多样化差异都使外资零售商无法简单地用大型超市或者用相同的商品结构,就是用一个相同的结构开所有的店铺、解决所有的问题。另外,供应商的水平参差不齐,商品采购渠道不规范,这些都加大了外资零售业在商品、物流管理方面的难度,也导致他们的供应链成本难以降低。与此相反,内资零售业在中国开店的成本要低于外资。

(四) 本土化的障碍。虽然说跨国零售业进入中国以后都非常重视向本土化经营转变,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比如说,百货业行业所体现出独有的本土文化特征,将是外资百货很难快速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最大障碍,外资百货能够适应中国的国情还需要一个过程。外资的管理经验移植到中国市场也存在一些障碍,例如沃尔玛在美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源于其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低廉的成本和有效的激励措施,但目前在国内开店数量及销售规模还不足以运转其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靠近城内的店铺选址难以降低其运营成本,同样由于我国对资本市场的严格管理使其不能以给予普通员工股权的方式来实现有效激励的目的。相比较而言,本土化障碍可能更难逾越。

二、全面开放后跨国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冲击

在我国取消对外资零售业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后,尽管外资进入我国内市场仍存在种种非政策性障碍,但随着其扩张策略的不断改变,其发展速度将会大大加快,与内资企业短近相接肯定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带来的冲击也会是全方位的。

(一) 规模优势冲击。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巨大,如沃尔玛公司,年销售额高达2400多亿美元,相当于我国社会零售总额的45%强。家乐福虽然销售额略逊一筹,但拥有多达10000家的门店。可以说,不论何种业态,外资零售业都摒弃了单体规模简单扩大的模式。而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布局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的缺陷,在规模上最多算是区域连锁,远末形成全国连锁、乃至世界连锁,在总体经营规模上与跨国集团有较大差距。

(二) 扩张模式冲击。早期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主要以开设直营门店为主。进入后WTO时代,外资零售商的扩张手法也将呈现多样化态势,购并、特许加盟等手法将频频使用。一直未涉足中同市场的英国零售巨头Tesco于今年7月甩出了2.6亿美元,一举拿下乐购超市50%的股权;长期坚持在中国开设直营门店的麦当劳也宣布,从2005年开始,将大力发展特许加盟店。1999年沃尔玛就是通过 150多亿美元收购英国阿斯达集团,从而将其在欧洲的大店铺拓展到350多家。几乎可以肯定,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发展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的限制被取消后,其扩张策略也将重点转向对内资零售企业的收购和兼并,其结果将使外资零售业无论在总体规模和单体规模都将迅速扩张。

(三) 业态形式冲击。目前,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足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几乎所有现代零售业业态,但主要的形式还是集中在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这些最有市场前景并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业态。根据AC尼尔森公司最近发表的一份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进行的 《购物者趋势调查报告》 显示,亚洲七个主要城市中超过80%的购物者的一半以上的食品预算开支都在超市和大卖场。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左右,但在竞争最激烈的高端大卖场,外资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80%以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对中国零售业来说,大卖场才是避无可避的主战场。如果内资零售商业还不觉醒,不能在大卖场这一未来几年内零售业主战场上有所作为,那么随着大卖场这种业态形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中国零售企业将不战而败。

(四) 信息技术冲击。就目前的零售企业而言,要提高连锁企业的规范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并向多业态、多领域发展,信息化都是必备的先决条件。从1983年人造卫星升空启用,沃尔玛先后花费6亿多美元建起了目前的电脑与卫星系统。借助于这套庞大的信息网络,沃尔玛严格控制着商品的变动情况,长期保持了低价格和低库存量。2003年我国零售行业的IT投资是8亿多美元,远低于国际零售强国水平,如日本的51.87亿美元。而更为严峻的是,与国际巨头相比,我国本土的零售企业差距最大的并非设备配备水平,而是我们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这一问题是造成我国零售企业IT投资事倍功半的重要根源。

(五) 品牌优势冲击。跨国零售企业的品牌优势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无形资产。第一,外资零售企业对商品质量的严格把关为它们赢得了巨大的信誉和无数消费者的信赖。第二,外资零售企业擅长将服务融入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不仅考虑眼前利益,更注重长远利益;不仅考虑即得利益,更注重潜在利益。第三,外资零售企业对商品质量的严格把关为它们赢得了巨大的信誉和无数消费者的信赖,而且,外资零售企业擅长将服务融入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不仅考虑眼前利益,更注重长远利益;不仅考虑既得利益,更注重潜在利益。

基于上述,在商业全面开放后,随着跨国零售集团的加快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发展及对内资零售企业的冲击是巨大、明显且全方位的。对待这么严峻的外来冲击,我们必须重申并澄清以下观念:

第一,全面开放不等于全面放开,取消限制不等于取消管制。

值得庆幸的是,外资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仍然较小。在商务部中国连锁30强排名中,目前也只有5家外资企业上榜。从总体规模上看,至少在目前,外资所占比重还不足以对我国内资零售业构成上述程度的全面冲击。

但是,之所以我国零售市场到对外全面开放仍掌握在本土零售业手中,与我国过渡期阶段有效的市场和行业保护密不可分。所以,即使在全面开放零售市场的今天,仍必须强调:全面开放不等于全面放开,取消限制不等于取消管理。

从国际市场的情况看,在零售市场相对自由的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零售市场是由国际零售巨头来主导的,都是由本土企业唱主角。我们认为,全面开放和取消限制都是WTO层面的承诺,即国对国的、中央政府的承诺;这就为我国建立自下而上的行业和市场保护和管制措施留下了空间。

从中观层面看,对外资零售商最有效的制约还在于本土化本身的障碍。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政策保护,民族零售业还可以受到地方政府、本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庇护。外资在中国的扩张乏力,很大程度是因为其惯用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模式屡屡遭遇我国地方政策的“暗礁”。其实这是一种以地区封锁为基础的变相的行业保护,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市场的统一化程度不断提升,这以保护措施会慢慢失效,但在后WTO时代初期仍不失为一种有效限制外资零售业扩张的管制手段。

第二,国有企业退出不等于民族商业退出,做大作强不等于盲目扩张。

民族商业做大作强,必须要以做大为手段,以做强为目的,切忌本末倒置。而在我国零售市场全面开放的大环境下,却有许多本土零售企业近年来极力扩张,这当中固然包含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因素,但也不排除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甚至抱着投机的目的——最典型的表现就在于国内零售业界一种怪现象的蔓延——“零成本”扩张。

从理论上讲,商业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整体上不如工业企业明显。主要原因是商业企业销售的商品所能摊薄的成本并不多。商业企业的规模效应主要来源于采购成本的降低。当商业企业扩张过快时,企业将面临新的成本,当新的成本增长过大时,企业反而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沃尔玛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其善于通过精细化管理平衡规模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关系,有效摊薄了商品的平均成本和控制了新成本的增加。

所以,在零售业全面开放之际,必须引起注意的是短期内,比外资冲击更值得担忧的是内资的盲目扩张。要通过做大企业来做强企业,前提必须是实现资金的良性流动,否则大规模的扩张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包括供应商追逼货款和流动资金的缺口,而这正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元凶。

三、如何促进内资零售企业与跨国零售业的协调发展

自1992年以来,国家有步骤地、有控制地实施零售业对外开放政策,吸引跨国零售集团和国际知名商业企业来我国投资,对推动我国零售业水平的迅速提高,促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零售市场全面对外资开放后,面对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外资进入,国内零售企业如何发挥本土企业的优势,减少商业全面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冲击,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促进我国零售业多元化共同发展,我们建议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并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处理好与内资零售企业之间的关系。相比跨国零售集团而言,我国的内资零售企业规模都偏小。在我国商业市场全面开放,世界经济走向融合的大背景下,要认清形势,找准方向,抛开地区间、行业间和部门间的界限,坚定不移地推行强强联合和优势组合,壮大企业规模,确立企业特色,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具体地讲,可以取以下措施:

1.通过强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发展我国自己的“商业航母”,是我国零售企业应对跨国零售集团冲击的重要手段。国家商务部有关领导表示,国家力争在 5-8年内,培育出15-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这是从国家从宏观管理角度为壮大国内零售企业提供的坚强政策保障。为了适应竞争需要,国内中小型零售企业可尝试在不改变现有设施、不进行大量投入的条件下,以连锁经营的形式改造现有的零售组织形式,实行横向一体化经营,冲破单体销售增长的极限,形成规模;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则可探索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混合型商业企业集团,只有做大了,才能增强我国内零售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

2.通过加快网络延伸向中、小城市和社区寻求发展空间。目前,中外零售业的竞争还没有到全面白热化的程度,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比如近年来中外零售企业都在抢开大卖场,但大卖场的发展给综合超市和社区购物中心留下了发展空间。欧美式的大卖场,满足消费者的第一核心需求是价格;第二是选择,商品丰富又要有选择性。但这类店对周围人口的密集性、店铺资源、投资要求都非常高,如果选址好,是能赢利的,如果选址不当,亏损在所难免。目前一些中心城市大卖场的平均毛利率不佳就是例证,并不是超市越大其经济效益就越高;相反,那些能够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的超市,生存能力反而很强,因此,商业经营应该贴近社区,满足周围居民的各种需求。从更大的地域上看,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大多落户于东南沿海的大中城市和中部的大城市,而对于中部的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还无法涉足,这也为国内零售企业留下若干空间。

3.通过发展特色中小商业,建立广泛、牢固、竞争有序的民族商业基础。中小商业包括中小城市商业、中小连锁商业、中小型商业,它们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全国、贴近生活的特点,与广大消费者建立最密切、最广泛、最直接的经济联系。便利店是国内零售业相对缺乏的业态,政府部门已表示,除了有选择地发展大型超市和仓储式商场外,国家将鼓励外商投资便利店,允许外资便利店进行特许经营试点。但应声而动的外资企业却不多,已经进入中国的大型外资企业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型超市和大卖场上,国内零售业可以抢抓这一机遇,创新业态,开拓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自愿连锁是中小企业提高应对跨国公司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4.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确立企业区域竞争优势。国内零售企业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这也正是国内零售业在跨国零售业全面进入后立足的根本。从总体实力上,目前没有哪家国内零售企业能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相抗衡,但具体到某一区域而言,国内零售业在店铺位置资源和网络覆盖等方面都有这些跨国零售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跨国零售企业的强大是绝对的,但在区域上是相对的。国内连锁商业的竞争优势首先表现在区域优势,只有在一个区域内做大做强,才能充分发挥连锁企业的品牌、管理、经营及配送的系统效益,实现成本降低、提高效率。因此,不论是中小连锁,还是大型流通企业,都必须面对我国国情,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在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整体竞争力。

5.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经过重组和发展,目前国内已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和连锁集团。但做大并不等于已经做强,要做强必须首先更新观念,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应对后WTO时代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和压力。其次要找准企业的市场定位,实行特色经营。市场定位必须因地制宜,因店制宜。宜高则高,宜中则中,宜低则低,没有恰当定位是企业最终走向倒闭的直接原因。同时,企业要进行战略创新,包括品牌战略、顾客战略、服务战略、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专业优势,弘扬经营特色,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企业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存在的理由,制定理性的规划发展战略,才能笑到最后,也才能笑的最灿烂。

(二)处理好与跨国零售企业的关系。跨国零售企业的进入对推动我国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并迅速走向成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和业态规范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先进典型,而且对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国内消费品市场增添了动力,因此对跨国零售集团的进入不能恐惧,而要学会如何与之共舞,共谋市场发展大计。并且如前所分析,跨国零售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利益的分歧和冲突,客观上也存在着内资零售企业可以利用的矛盾,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内资零售企业一是要积极向跨国零售集团学习,尽快掌握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要求和先进零售经营理念的商业技术和服务规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二是要主动与跨国零售企业进行合作,进行相互渗透。在跨国零售集团对国内市场还不十分熟悉并客观存在进入障碍的情况下,内资零售企业要积极研究如何让跨国零售集团的资金和技术为自己所用,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与日本伊藤洋华堂达成合作开发超市项目的协议,物美集团购并日本大荣公司在天津的12家店铺等,以上案例给了国内零售企业很好的启示,即面对外资进入国内企业不能后退,而要主动寻求与跨国零售业共同发展。

(三)处理好国内经营与跨国经营的关系。面对跨国零售集团进入并不断挤压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内资零售企业在壮大自身实力,巩固市场地位的同时,也需要把发展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尤其是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发达的东欧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零售业的竞争最终归结为零售渠道的竞争,谁首先进入市场并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零售网络,谁就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天客隆集团曾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其在莫斯科开设的综合超市项目虽然后来在经营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毕竟增强了他们对俄罗斯市场的认识,为下一步开店积累了经验。目前在中欧的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地区也活跃着很多中国商人,他们不少人从事中国商品经营十分成功,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只是目前仅限于个体经营,尚无法形成规,但其跨出国门经营的勇气和经验很值得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的老总们去思考和借鉴。

(四) 处理好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关系。在WTO规则下,国家能够干预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吗?能够阻止外资零售企业收购内资零售企业吗?政府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关键是要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内资零售业要积极推动政府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一是配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加大对零售业的投资;二是努力拓宽内资零售企业融资渠道,使得内资流通企业也能与某些外资一样可以利用其品牌得到银行的贷款,以满足企业扩张的需要;三是建立公平的工商管理和税收环境;四是扫清内资零售企业之间在收购、重组方面的体制、人事等障碍;五是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如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为国内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争取生存空间。

(执笔:唐永宏 王双进)

标签:;  ;  ;  ;  ;  ;  ;  

国外零售业的全面扩张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_商业竞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