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论文_郭振将

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论文_郭振将

聊城大学 山东聊城 252000

【摘 要】艺术歌曲《思乡》是作为声乐方向学习者提升艺术修养的经典曲目,它是我国著名现代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黄自先生创作的歌曲。在我的专业学习中学习了这首艺术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黄自先生这首艺术歌曲创作的风格和成就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本文简单地介绍黄自先生的生平及该歌曲的创作背景,并从该歌曲的词、曲及演唱方面的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黄自;歌词;曲调;演唱

一、黄自及其艺术歌曲概述

(一)黄自创作《思乡》的社会背景。

《思乡》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这时我国正处于内战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半封建半殖民时期,政府腐败,军阀混战,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灾难中。九一八事件的爆发,中华大地民不聊生,这些外部环境都给黄自先生带来了思想上极大的冲击。黄自先生满腔热血,他用音乐当作自己手中的武器,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他还不断鼓舞身边的人

们,同仇敌忾、抗日救国。《思乡》的词作者韦瀚章先生当时就任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他目睹着侵略者侵犯自己的家乡,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默默思念家乡和亲人,孤身一人在他乡。后来,他灵感顿发,与黄自先生首次合作,便创作出了《思乡》这部经典的艺术歌曲。随后两人继续合作,一起创作了像《旗正飘飘》、《九一八》等这样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这些歌曲中都包含着抗日仇恨、家国情怀。

(二)《思乡》艺术风格与特点。

《思乡》这首艺术歌曲融入了中国诗词的吟诵风格,它是由诗歌吟唱而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曲调模式,这种调式强调平仄声调,对比度非常明显,并且强调节奏的紧急缓慢,抑扬顿挫。黄自先生一直致力于创作这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古典诗词的谱曲。像白居易的《琵琶行》,儿时的黄自先生虽然连其字面意思也不大懂,但创作出来的这首诗词的音节铿锵有力,具有十足的韵律感。吟诵调基本都遵循着“平长仄短”的一般规律。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偶尔夹杂着半吟半诵的方式,就像是向着观众诉说着自己内心的话,使整首歌曲的音乐效果与感情表现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些在《思乡》这首艺术歌曲中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其次是这首歌曲中做到了情景交融,传词达意。从中国古典诗歌和美学角度而言,寻求的正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黄自先生的作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曲调谱写,而是将诗学和美学完美交融起来,做到情景交融、传词达意,通过温婉优雅和含蓄唯美的风格特征来展示一首歌曲的魅力。《思乡》的歌词中使用了“柳”、“鹃啼”、“别绪”、“同去”等词语,给观众呈现了一幅“柳枝在风中摇曳、杜鹃在空中啼叫”的美丽景象,但优雅的旋律中又融入了丝丝思乡的哀怨和忧愁,表达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二、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

《思乡》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韦瀚章先生 (1905 ~ 1993),他与黄自先生一样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韦瀚章先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代音乐歌词的创始人,他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职期间,和黄自先生合作创作出了《思乡》。在当时,韦瀚章先生书写了许多具有爱国情怀的歌词,他与黄自先生还一起创作了很多的歌曲,如《长恨歌》、《旗正飘飘》等。韦瀚章先生不光在歌词创作方面有很高的水平,他在音乐研究方面也是稍有建树的,比如他提出了“歌与乐”相结合的音乐理论等。

《思乡》创作的那个时期正好是 1932 年的春季,韦瀚章先生作为外地人,在上海过着形单影只的日子,一边潜心研究音乐教育,一边对家乡亲人陷入无比的思念之中。歌词创作完毕后,黄自先生进行了谱曲,这便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思乡》的创作背景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作的。歌中的家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词作者的故土家乡,另一个是指词作者心灵和精神的追求归宿。

这首歌曲是一个单二部曲式,降 E 大调。一首好的艺术歌曲不仅在旋律上优美,并且在钢琴伴奏上也能与旋律进行呼应。3 小节的引子是以弱起的节奏型和变化音结合而成的,立刻就勾勒出一丝思乡的忧愁气息。从第 4 小节起便是歌曲演唱的开始。歌曲中多次使用了变化音,第一句歌词中的“柳丝”就是 #f 音,#f 到 g 是一个小二度,小二度具有倾向性的特征。接着以“柳丝系绿,清明才过了”开始整个曲子,铺垫好之后的歌词情节的发展。这句歌词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背景: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嫩绿的柳枝在风中摇曳。

这时正值清明时节,一个人形影单只,这里为营造出思乡之情做了一个小小的铺垫。在曲调上以柔和温婉为主,曲调不断地往上攀升,这样可以表达演唱者的内心活动,在演唱“更那堪墙外鹃啼”这一句时,歌唱者需要渐渐地提高自身的音量,与之前的舒缓和稳定形成鲜明对比,利用渐强渐弱的歌唱特点来描述歌词中人物状态的变化,各个乐旬之间不能忽强忽弱,要保持曲调的流畅感和歌词的诗意感。曲调是以深情饱满的情绪往前推进的,同时又间或着哀婉忧伤的情绪,所以演唱时要把握渐慢渐强的气息,在情绪上做到互动。13-15 小节是间奏部分,采用引子的变形形式,将全曲带入到高潮部分。“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 ?”处,“问”字在全曲中起到关键作用,全曲最高音使得感情一下子爆发出来。最后一句“我愿与他同去”,“去”先渐强再慢慢渐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愁绪,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开始出现。音乐也开始慢慢弱下来,体现出作者的本意,表达出词曲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思乡情怀。

演唱中要表现出歌曲的诗歌美和韵律美,细腻温婉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声音处理也要含蓄多样。《思乡》既有中国民族元素的音调和调式,又有西方吟咏调的调式。只有将这二种调式进行巧妙地结合,才能完整地表现出这首艺术歌曲。同时,演唱者需要准确地把握音色和音量,着意以诗意唯美的旋律来演绎整首作品。除了练就完美的声音技巧外,我们还需要不断扩大知识面,深入地认识、理解作品,感受到作品最想要表达出的本质的东西,同时也要提升修养和审美,情感的恰当处理才能使整首作品完美地展现出来,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真情流露出来。

结 语

在学习《思乡》这首歌曲的时候首先要把握这首歌曲的创作历史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的创作风格,要从各种不同的方面结合整体来分析这首歌曲的演唱。通过《思乡》这首艺术歌曲,可以架起中外艺术歌曲交流的桥梁和平台,使得西方声乐专业人士了解中国艺术歌曲的魅力。作为一个努力学习声乐的人,要想提高自身的声乐修养,学好艺术歌曲就一定要对《思乡》这首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在二度创作中要唱出这首艺术歌曲的艺术内涵及文化内涵,从民族文化及哲学的高度和深度去探索艺术歌曲的本质和精华,同时也了解词曲作者的爱国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参考文献:

[1]乔惟进.黄自和声手法初探[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

[2]孙博.黄自声乐创作中的写作风格与技巧[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

[3]胡天虹.2O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02)

[4]陆建珍.黄 自艺术歌曲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论文作者:郭振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论文_郭振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