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地理原型探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瓶梅论文,原型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金瓶梅》作者为自己设定的故事地点是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但是,东平,宋、明两代均无东平府之称,东平亦向不辖清河县;清河,宋、明两代河北、江苏均有,明代分隶广平府和淮安府,均不在山东。若云小说所写即江苏清河,江苏清河又并非小说所写与临清相邻:若云即河北清河,又与第28回千户贺金从清河升到淮安, 第100回韩爱姐逃难“出离了清河县”,“到淮安上船”诸情节的暗示相矛盾。从西门庆死开始,故事地点逐渐转移到临清码头,有学者遂据此断定明代临清州治即是故事的地理原型(注:王萤:《金瓶梅地理背景为今山临清市考》,王连洲:《金瓶梅临清地名考》,均载聊城《水浒》、《金瓶梅》研究学会编《金瓶梅作者之谜》,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连洲:《金瓶梅临清地名续考》,载《国际金瓶梅研究集刊》第一集,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撇开临清州与小说中临清码头的是否耦合不谈,临清码头毕竟只是小说尾部十多回情节的发生地。因此,山东东平、临清府、州治,及河北、江苏两清河县治,均不能视为全书的地理原型,全书另有主要地理原型在。
一、从一些重要、特殊地名谈起
1、虞姬墓田。小说开篇有诗曰:“刘项佳人绝可怜, 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姬有墓田。”虞姬墓田究竟在哪里,以陋见所及,似乎从未有人注意。原来,绍兴乃是青年项羽的避仇之地,虞美人乃是西施的同乡,虞姬墓田就在绍兴府东南三十余里平水。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六祠庙载:“项羽庙在县南十五里项里溪上,以亚父范增配食,不知其始岁月,傍有聚落数十户,岁时奉祀。”清《嘉庆山阴县志》卷三土地志亦载:“项里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俗传项羽避仇于此,下有项羽祠。”历代方志的此类记载于正史可徵。《史记·项羽本纪》载:“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由此观之,项羽等先避于吴中,后又转避到会稽。有关项羽和农家女虞姬相识相爱的戏剧性故事,被绍兴人民一代代传下来,民俗学者今已采录入书:据此故事,虞姬家乡所在村的女孩子们,至今仍忌用一个“翠”字,因为翠字拆开就是“羽卒”二字。(注:《楚霸王的传说》三则之一《霸王与虞姬》,载《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绍兴市故事卷》,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北京。)或许正是出于乡人的这一份绵长的追念,在项羽庙、项羽祠之外,又有了虞姬庙和虞姬墓田。《康熙会稽县志》卷十四祠祀志载:“永贞庵,……内有虞姬庙,列二门联,左曰:今尚祀虞,汉代已倾高后庙;右曰:斯真霸越,西施惭上范家船。又至闸桥,建一石亭,亦祀虞姬。”同志以载:“虞姬庙,在平水,倪文正联见前永贞庵。”倪文正即天启朝翰林学士倪元璐,他能题联门上,说明虞姬庙晚明仍是香火兴旺的大庙。
2、四眼井、西门。小说主人公复姓西门,号四泉, 并具体交待了这个号的由来。第30回,西门庆说要买隔壁赵寡妇家庄子:“里面一眼井,四个井圈打水,我买了这个庄子,展开合为一处。”第51回,西门庆又对黄主事说:“学生贱号四泉,因小庄有四眼井之说。”四泉、四眼井,或解作“四口名泉”(注:如(1)《金瓶梅临清地名续考》。),或解作“市井”(注:如张竹坡第一奇书本第51回夹批:“四井者,市井也。 明明说出,却都混混看过。”《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第761 页,齐鲁书社1987年版。),或解作“井盖上有四个眼打水的井”(注:笔者在大同参加第三届国际《金瓶梅》讨论会期间,听师友谈起江苏无锡与山东枣庄一带农村有此种井。),似乎都勉强可通,然终觉未探险其中底蕴。其一,西门庆说的是“有四眼井之说”,而不是单纯的“有四眼井”,可见四眼井应包含一个传说;其二,古人的姓名与号,一般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上述几种解释却无法使人看出这种联系。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最完满解释存在于绍兴的历史传统之中。《乾隆诸暨县志》卷四山川志载:“四眼井,城中。”《光绪诸暨县志》卷四十一坊宅志载:“蟹眼桥里,……四眼井在其南。……真人遗宅,在四眼井头。“诸暨为绍兴近府属县。诸暨县城为什么会有四眼井,史志作品为什么总要提到它?今人《诸暨县志》载:“四眼井,位于城关镇光明路南端。上置相对井栏四眼,俗称‘四眼井头’。世传西施,郑旦常以此井为镜,暗自媲美,四眼凝视,双媛现影,因名‘四眼井’。”这就既有了“四个井圈”,又有了“四眼井之说”。《万历绍兴府志》卷四山川志又引旧志载:“县东二百步有西施滩,上有西施门。”《光绪诸暨县志》卷四十一坊宅志亦载:“西施滩上有西施门。”四眼井里乃美人之影,西施门里才是美人之身。“四眼井”变减一字成“四泉”,“西施门”少一字不就成了“西门”吗?西门、四泉分别用作小说主人公的姓和号,恰好概括了他最突出的性格特色:好色,和最终的命运:既入了西施之门,也就走上了吴王夫差式的亡于色欲之路。小说主人公姓和号的内在联系,它们与小说主题的密切关联于此昭彰。
3、永福寺。这是又一个奥意深存的地名。 在西门庆满足色欲的征途上,邂逅永福寺胡僧堪称一个里程碑;全书其他几个最主要的人物,在满足色欲方面毫不逊色彩的潘金莲、陈经济、庞春梅,虽无获赠胡僧春药的“福气”,却有葬身永福寺的更大“哀荣”。诚如第一奇书本卷首张竹坡所云:“夫永福寺,涌于腹下,此何物也?其内僧人,一曰胡僧,再曰道坚,一肖其形,一美其形。永福寺真生我之门死我户。”这个地名,亦非信笔独造之物。明代绍兴至少有三处永福寺,一在府城山阴境。乾隆抄本《越中杂识》卷上寺观载:“永福寺,在卧龙山之阴,上有明郡守白玉祠墓”。据同书卷下载,白为正统中绍兴知府,嘉靖中始立祠墓前。二在府城会稽境。《万历会稽县志》卷十六寺观载:“永福院,在县东七十步,晋天福四年吴越文穆王建”。三在诸暨光山。《万历绍兴府志》卷二十一祠祀志载:“永福寺,在光山中,……内有梁武帝读书台、砚水井。”
4、石佛寺、白塔。第24回,“你是石佛寺长老, 请着你就是张致了”。此语第37回再次出现。第33回,“随你就跳上白塔,我也没有”。一般学者以为只有北京才有此二名,吴晓铃先生甚至据以为《金瓶梅》作者是北京人的证据。《万绍兴府志》卷二十祠祀志载:“石佛妙相寺,在府城东五里,唐太和九年建。”《康熙会稽县志》卷十六载同此。《万历绍兴府志》又载:“白塔寺在白塔山。”白塔寺、白塔山皆以白塔闻名。此外,小说第6、16、59、80 等回写到的象征性地名报恩寺(报应事),第50、68回提到的观音庵、莲华庵、大悲庵等亦见于绍兴史志。
二、再看行政建置与衙署
1、两司八府。第65回、74 回两次写到山东一省“两司八府”官员聚宴。两司八府的行政建置并非山东所有。第一,宋、明各代省级行政并无“两司”之说,明代省级行政所设乃“三司”,即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简称都、布、按三司。第二,山东,宋代隶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只有济南、应天、袭庆、兴仁、东平等五府,明代则为济南,兖州、东昌、青州、莱州、登州等六府。第三,全省行政长官短时间内能从四面八方、数千里外聚齐至小小清河县,也难以想象。如果把小说所写山东省“两司八府”的行政建置,看作绍兴府“两分司八县”的递升一级放大,上述疑问就可迎刃而解。绍兴系古越都城,向为浙东重镇,宋、明两代在此设有不少省级和半省级的衙署。就明代而言,这里设有布政分司和按察分司。《万历绍兴府志》卷三署廨志载:“布政分司,府城内,在府东南一里,隶山阴,本绍兴卫军器局,天统六年知府罗以礼创建。”“按察分司,在府东不一里,即宋浙东提刑司也。”又据本志卷一和《嘉泰会稽志》卷一,绍兴府北宋末和明代均领会稽、山阴、萧山、诸暨、上虞、余姚、嵊、新昌等八县。绍兴境内河道密布,舟船梭织,两分司八县行政长官同时聚于境内某处,自是易事。
2、察院、盐运司、工部。第49回,宋御史按临东平, “鼓吹进东平府察院”。第30回,来保向蔡太师说:“蒙老爷天恩,书到,众盐客都牌提到盐运司,与了勘合,都放出来了。”第65回,“管砖厂工部黄老爹吊孝”。察院、盐运分司、工部分司亦为明代绍兴府的常设衙署。《万历绍兴府志》卷三署廨志载:“察院,府城内,在府东北二里,隶山阴,本射圃基,嘉靖二十九年御史王绅建。”“两浙都转运盐分司在府东不一里”。“工部分司在萧山县东南十五里单家堰,嘉靖十一年薛主事侨买民地建。”小说中黄主事、安主事总是以过客的形象出现在西门府,但又并非稀见,这是绍兴工部分司不在府城,而又距府城不远的现实地理情况的反映。
3、提刑院、都临、帅府。第30回,蔡太师对来保说, “我安你主人在你那山东提刑所做个理刑副千户”,第34回,西门庆分付青衣节级,“查了各人名字,明早解提刑院问理”。提刑所、提刑院当指宋代的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提刑司)。第49回,为迎接宋御史,“帅府周守备、荆都盐、张团练都领人马披执跟随”,第95回,周守备面斥吴巡检说:“我钦奉朝廷敕命,保障地方,巡捕盗贼,提督军门,兼管河道。”帅府应即宋代的经略安抚司。《宋史·职官志七》载:“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一人,以直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建炎初,李纲请于沿河沿淮沿江置帅府,以文臣为安抚使,带马步军都总管,武臣一员为之副,许便宜行事。”都监亦为宋代职官。宋代绍兴府有提刑司、安抚司、都监三署。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三提刑载:“浙东提刑司治所,在府治之东二百三十七步,前临运河。”同志并有安抚使、安抚司、都监等专条。
4、钞关、盐场。小说多次写及。 《万历绍兴府志》卷一疆域志载:“山阴有钱清关、离渚关、清潭关、花街关、三江关,会稽有蒿徙关、平水关”。钱清关扼钱清江,也是杭州至绍兴的必经关。同志卷三又载:“钱清场盐课司在府城西北六十里,……三江场盐课司在府城东北三十里,因宋、元之旧。”此外,小说直接写到的卫、所、巡检司、府学和暗示到的府阴阳学、僧纲司、道纪司等衙署,绍兴自然也和明代其它府城一样毕备。
三、再看城池内外格局
1、一府两县。小说中的清河县城,也是府治所在,而且, 第一回,清河县知县说武松:“虽是阳谷县人氏,与我这清河县,只在咫尺。”武松打虎之事“传得东平一府两县,皆知武松之名”。第48回,东平府“调委阳谷县丞狄斯彬,沿河查访苗天秀尸首下落”,却“巡访到清河县城西河边”。据此,府治、清河县治与阳谷县治同在一城:两县治的具体方位是清河东,阳谷在西,两县中间有界河。一府与不同名的两县治同在一城的现象,明代并不多见。笔者遍查明代各史,发现整个北方地区仅有顺天、西安二府,南方地区仅有应天、苏州、杭州、湖州与绍兴五府,存在此种现象;再进一步查核以上各府史志,发现两县治呈东西向排列于府治两侧,并以河为界的,惟有绍兴一府。《康熙会稽县志》卷一疆域志:“县附府城,……西一里运河中流。”《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土地志:“县附郭,东至会稽县治二里,运河中分为界。”此段运河傍依府治,故又名府河。《越中杂识》卷上水利载:“府河,在府城中,跨山、会二县界。”不难看出,小说中的清河县原型当为绍兴府会稽县。
2、县前街、东街、东街口、南门。第1回,潘金莲挑逗武松时提到,“叔叔在县前街养着个唱的”,第69回,文嫂向林太太介绍西门庆乃“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县门前”当即“县前街”。第4回, 王婆“直去县东街”买酒,王婆与武大家相邻,第1 回武大已“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故此可知,王婆亦住县前街,“东街”当距县前街不远。第59回,官哥儿出丧:“众亲朋陪西门庆穿素服,走到大街东口,将及门上,才上头口。”“大街东口”应为东街与某条大街的交叉口,“门”当指牌坊一类建筑。第65回,李瓶儿出殡:“走出东街口,……迤逦出南门,……到于山头五里原”。将以上地名连在一起,就形成了这样一条从西门府到其祖坟的路线:县前街→东街口→沿东街西行→大街东口→过牌坊、沿大街南行→南门。巧得很,县前街、东街、东街口、大街、大街口、南门地均为绍兴府城自古沿用至今的地名,且连起来也是一条人迹繁忙的路线。县前街即历代会稽县治门前的一段短街,今为鲁迅电影院所在地;东街与县前街平行而更长,西接大街,东连府城东门,今绍兴市第一医院座落于此。大街,如前所引,绍兴府城自古以府河中分为二。据《越中揽胜》介绍,府河东西两岸各有一条大街,即山阴大街与会稽大街。大街从清道桥到大江桥地段,自古为绍兴繁华地段。此外,因山阴是府治所在,地位高于会稽,绍兴街市亦以山阴大街为主,清初索兴只将两街分别称为前街和后街。从此山阴大街就通称为“大街”,绍兴人的“嬉大街”者亦指此街。”西门府出丧所经大街原型当即会稽大街,下节所述行乐所经大街原型则为山阴大街。
3、狮子街、灯市。《水浒》第26 回武松斗杀西门庆的地点是“狮子桥下酒楼”。《金瓶梅》第9回将它改作“狮子街桥下酒楼”, 增加了一条“狮子街”,作为全书众多情节的发生地。第15回,吴月娘等众人“到狮子街灯市李瓶儿新买的房子”看灯,西门庆等随后也“往灯市里游玩,到了狮子街东口,西门庆因为月娘众人今日都在李瓶儿家楼上吃酒,恐怕她两个看见,就不往西街去看大灯,只到买纱灯的根前就回了”。据此,狮子街呈东西走向,西门庆从东端进入此街;整条街都有灯市,西端有大灯市,李瓶儿家即在西端。此狮子街与西门府是什么样的地理关系?第10回,西门庆从狮子街酒楼脱逃,跳入“行医的胡老人”家,这位行医的胡老人也就是第61回写到的“大街口胡太医”,由此可见,狮子街酒楼座落在狮子街与某条“大街”的交叉“口”上;西门庆由胡家大摇大摆回去,说明这条大街与西门庆所在的县前街相通。第24回的描写清楚提供了这条路线:吴月娘等人元夜观灯,“出的大街市上,但见香尘不断,游人如蚁。……须臾走过大街到灯市里,……迤逦往狮子街”李瓶儿旧宅中来。又是“巧”得很,绍兴府城也有县前街→大街→大街口→狮子街的路线。此大街即山阴大街,乃是绍兴府城的主街,与上文所述会稽大街平行而更热闹繁华。小说的讽刺匠心于此坦露:一条是哭丧之路,一条是行乐之途,二者有共同的出发点和相当长的并肩行程,几可合一;西门庆越是频繁地往来于纵乐之途,也就不得不越多地光顾哭丧之路。狮子街,绍兴府城大约从南宋开始已有。南宋《宝庆续会稽志》卷一坊巷有“狮子坊”。又据《嘉庆山阴县志》卷六士地志,此坊元代沿置,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始被并入他坊。但坊外狮子街的街名一直沿用了下来。清代绍兴乡人所绘《绍兴府城衢路图》,(注:今人《绍兴市志》卷首有影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即绘有狮子街、狮子桥;狮子桥即狮子街东接山阴大街之桥。今狮子街已改名为鲁迅西路,但居委会仍沿旧称。更为重要的是,绍兴狮子街尤其是其西端,明代就曾是全城最大的灯市所在。《陶庵梦忆》卷六《绍兴灯景》条载:“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万历间,父辈于龙山放灯,称盛事,而年来有效之者。”卷八另有《龙山放灯》一节专记其盛。龙山即卧龙山,为府城最高山;狮子街即西接龙山。狮子街合本街之灯与龙山之灯,才成为全城的灯市中心,小说中狮子街灯市的原型即在此。山阴大街现已改名为解放路。
4、五里原、太监庄。第48回,西门府清明上坟, “出南门到五里外祖坟”,“坟内正面土山环抱,林树交枝”。第52回,西门庆“出城南三十里,径往刘太监庄上来赴席”。《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四政事志载:“左春坊左谕德张元忭墓南山,在城南五里。”南山,不载于卷三山川志,可见也是小土山。卷三山川志载:“花坞,在县南三十里谢家桥之上。每春夏之交,丛篁阴郁有上皇风。”这样的地方正堪作太监庄。
5、新河口闸、广济闸大桥、运河、晏公庙。第49回, 西门庆“出郊五十里迎接,到新河口”,拜见蔡御史。第65回黄主事说:“敕旨令太尉朱,往江南湖湘采取花石纲。”第72回玳安道:“他好小近路儿,还要赶新河口闸上说话哩。”第93回写,“此去离城不远临清马(码)头上有座晏公庙,那里鱼米之乡”,“王老到于马(码)头上,过了广济闸大桥”,“那时朝廷运河初开,临清设二闸,以节水利。”绍兴有新河闸、广陵闸大桥、运河、晏公庙,并且,宋代曾经此运河运过花石纲。《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水利志载:“广陵闸,在县西六十里,汉郡守马臻建,今改为桥。”“新河闸,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明郡守(成化间知府)戴琥建。”此二闸距府城距离,与小说所写二闸距离亦接近。同志卷二十一坛庙载:“晏公庙,在三江城仓后巷。徐渭《路史》云:‘神乃临江府临江县人,名戌仔,元初为文锦局堂长,因病归,登舟即尸解,有灵显于江湖。’”同志卷四土地志载:“城外之河曰运河,自西兴来,东入山阴;经府城至小江桥,而东入会稽。”又引旧志载:“宋绍兴年间运漕之河也,……横亘二百余里。”《陶庵梦忆》卷二《花石纲遗石》载:“越中无佳石,董文简斋中一石磊块正骨,……朱花石纲所遗,陆放翁家物也。文简竖之庭院,石后种剔牙松一株,……石篑先生读书其中,勒铭志之。石篑即万历十七进士,翰林院编修陶望龄。此石万历尚完好保存着,小说所写的运花石纲的情节有可能受它启发。又据《康熙会稽县志》卷十二水利志,嘉靖四年绍兴知府南大吉发动疏浚运河,这当即小说第93回所写“那时朝廷运河初开”的根据。
四、地理原型在绍兴的旁证
绍兴毗邻杭州,两地官员交往密切,生活习俗也十分相近。如果小说所写地理原型不是绍兴,而是临清或其它北方城池,以下两类情节就无法理解。第一,西门庆与杭州官场有密切联系。例如,第47、52、63、74、75等回都写到“杭州刘学官”。他向西门庆借银,送给西门庆不少香茶;李瓶儿死首七,他和养大户一道前来吊丧;在西门庆升正提刑后,他还了一部分欠银,并送给西门庆十圆牛黄丸。第79回,西门庆死前对陈经济说:“前边刘学官还少我二百两,……有合同见在。”第77、78回又写到安郎中等,要借西门府宴请“杭州赵霆知府”。第二,清河县女性人物流行杭州一带女性的发型。“杭州攒”可说是女性人物日常家居的唯一发型。如15回,李桂姐“家常挽着一窝丝杭州攒”;第27回,潘金莲“不戴冠儿,拖着一窝子杭州攒”;第40回,潘金莲“去了冠儿,挽着杭州攒”;第59、68、77回,三次写到郑爱月起床后,“不戴髻,头上挽着一窝丝杭州攒”。第三,西门庆饮茶流行的是杭州一带的茶俗。全书写得最多的茶是“泡茶”,如瓜仁泡茶、果仁泡茶、蜜饯金橙泡茶、木樨芝麻薰笋泡茶等等。姚灵犀《瓶外卮言》考证:“《神寄笔谈》言:‘杭俗用细茗置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越谚》中卷名物即有“撮泡茶”。
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如果小说所写地理原型确在山东,不在江南,以下情节又无法解释。第一,一些无意流露的说话口吻,清楚表明了非山东人的立场。如第74回,薛姑子宣卷讲到:“这赵郎见词不能依随,一日作别起身,往山东买猪去。”第94回,媒婆薛嫂听人说:“我那边下着一个山东卖棉花客人。”第二,一些主要人物表面上看是北方人,仔细一瞧,又都是江南人。如应伯爵,第11回的出场介绍是,“是个泼落户出身,一分儿家财都嫖没了,专跟着富家子弟帮嫖贴食,在院玩耍”,似为本地人;但在第60回,他的妻子杜氏,谢希大却呼为“蛮婆”;到第68回,应伯爵本人也被温秀才尊称为“南老”:应伯爵夫妇是江南人。温秀才第58回出场,自称“府学备数,初学《易经》”,既是东平府府学生员,当为本地人;但在第73、76回,潘金莲、吴月娘、孟玉楼却一路径称为“温蛮子”、“这蛮子”:温秀才是江南人。李瓶儿原是大名府梁中书之妾,后避难逃到东京,被花太监娶为儿媳妇,足迹不出北方,似为北方人,但在第59回为官哥儿死伤心痛哭时,也被西门庆称为“蛮子”:李瓶儿是江南人。主人公西门庆,开篇就说他“原是清河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就县门前开着个生药铺,从小儿也是个好浮浪子弟”,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但在第52回的宴席上,应伯爵却夹起鲥鱼对西门庆说:“你每那里江南此鱼,一年只过一遭儿,吃到牙缝儿里,剔出来都是香的。”原来西门庆竟也是江南人!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已谈到的,小说人物普遍以大米为主食,亦是南方的生活习俗。再有,第27回写天气炎热,称“祝融南来鞭火龙,火云滔滔烧天红”,已经直接点明地理原型在江南。以绍兴为原型,仅仅是把绍兴作为艺术创造的参照,作为艺术想象的凭借;绍兴并不是艺术描写的对象和全书批判的锋芒所指。因此,为了影射当代朝政,作者又故意安排了故事发生在北京的不少印记。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瓶梅》地理原型的复杂性。
本文的探考意在说明,最早传出《金瓶梅》存世消息的袁宏道兄弟,云作者是“绍兴老儒”并非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