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_环境艺术论文

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_环境艺术论文

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形象论文,环境艺术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2)02-0011-06

20世纪后期的20余年间,中国城市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在经历了长期的停滞落后、固步自封之后,新时代的城市化、现代化浪潮把城市推向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生长轨道,摆脱了旧的体制、发展格局和成长方式的中国城市所焕发出的活力一度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种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城市失去了和谐,失去了特色,失去了美。有一天,当人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物质享受,开始向往精神上的体验和追求时,会蓦然发现我们只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平庸、乏味的城市。

21世纪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世纪,人们追求的是更精致的生活和全面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会希望在城市生活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艺术氛围,希望城市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因而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探讨和建设已经不是个别人的呼吁,而是时代的要求。

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

(一)公共环境艺术

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既新鲜而又为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它与我们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你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领略到它,门前的熟悉的一个街角,常去的广场,偶遇的一个绿地,等红灯时瞥见的一座街心雕塑,日落时分抬头所见的建筑轮廓形成的天际线,夜晚交辉相映的霓虹灯……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具有公共性,与个人、团体、单位的环境艺术相对应,主要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公共环境和公共建筑进行艺术性的规划设计,在城市开放空间等公共性场所中对具有文化性和美感因素的构筑物、美术品、园林绿地及其他具有美感因素的实用物品的艺术设计和制作。

公共环境艺术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规律和特性。它走出艺术的“阁楼”,与“公共环境”、整座城市、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一种互动关系。城市的公共环境艺术是人、自然、社会交流与沟通的媒介,展现着明确的或不明确的符号,草地、坡屋顶、标语、柱廊、锈了的栏杆、挂着彩旗的商店等等这些符号告诉我们有关城市产业、货物、社会地位、隐性功能、城市历史等许多有趣的信息,它是人们对城市感觉的一个构成。

一个城市的公共环境艺术可以被认为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共存,它通过对街道和重要建筑的外形、色彩、灯饰、橱窗、绿地、花卉、树木、广告标牌、城市雕塑小品、广场、喷泉,甚至小到路灯、邮筒、座椅、公厕、店招、垃圾桶等个体为设计对象,使之互相协调,让人们在视觉上感受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美,并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被表现出来。可以说,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这一人类心智的创造手段就是打开城市魅力的钥匙。一个城市的公共环境艺术不是一天就可形成,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复合、成熟和发展的。

(二)公共环境艺术涉及范围及设计

公共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时间和空间的交流,物质表现与意识形态的汇合,它涉及到多种艺术形式(见表1)。在物质形态上,公共环境艺术涉及到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在意识形态上,是行为艺术和媒体艺术的体现。在它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需要规划学、建筑学、园林学、美术学、历史学、城市学等各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努力。

表1

公共艺术环境所涉及的艺术形式

物质形态   意识形态

城市规划艺术 

 人体表现艺术

城市设计艺术 

 服从表现艺术

建筑艺术园林设计艺术

行为艺术   礼仪表现艺术

建筑设计艺术 舞台表现艺术

工业设计艺术 影视表现艺术

建筑装饰艺术 音响表现艺术

照明艺术

广告艺术

装饰艺术激光造型艺术

媒体艺术

摄影艺术

环境雕塑艺术 环境文学艺术

环境绘画艺术 文字表现艺术

资料来源:天津社会科学院技术美学研究所.《城市环境美的创造》.天津社科出版社,1988年。

在设计上,公共环境艺术主要借助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手段来形成人们心理的综合感受,从而创造出可以感知的艺术形象和氛围,而在它的创造中,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都是它的设计范围(见表2)。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环境艺术是一种观念设计。

表2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素构成

感觉知觉 设计要素  人工要素内容  自然要素内容

视觉

 形、色、质量、光  建筑物、构筑物、产品  阳光、山、水、

   、民族、文化、民俗、  空气、地形、

地域传统

  气候、植物、

 动物、时间

听觉

 借物传声 

人声、产品声、器乐声  风雨、雷电、

 流水、动物、植物

嗅觉

 随物散味

人工物质气味

  自然物质气味

触觉

 体量、肌理、距离

人工物体量、肌理  自然物质肌理、

体量、空间

资料来源:天津社会科学院技术美学研究所.《城市环境美的创造》.天津社科出版社,1988年。

(三)公共环境艺术的功能

城市公共环境在建设城市形象上有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活情趣和格调,真正将艺术走进市民的生活中。因此它有下列具体功能:

公共环境艺术具有教化功能,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和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向公众传播文化的载体,并带给市民和来访者以良好的心理感受,引导人们趋向文明。这种作用来自于公共环境艺术作为艺术种类所特有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和美感因素。

公共环境艺术具有审美功能。公共环境艺术是以自身的主题和形式通过艺术创造展现美,创造出感性的、直觉的以及理性的审美空间。它引导城市形象与环境在审美特性上满足人类本性深处最原始的渴望——对美的向往。

公共环境艺术具有提高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的作用。这也是公共环境艺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公共环境艺术存在的目的就是使人类利用艺术的手段去创造和美化生存环境,协调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它能为城市增加魅力,促进城市的繁荣和进步,尤其能给旅游业带来利益。

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性

公共环境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常新的艺术,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块无比珍贵的璎珞。我们的古城留下过二龙戏珠、飞龙饮水、将军大座等美妙的城市布局,留下过“杂树参天,楼阁礙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的环境艺术意境。[1](第4页)中国古代城市景观艺术讲究的不仅是主体设计,而且也重视背景、前景、衬景、点景、障景等设计手法,在艺术境界中寻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被商业化、物化了,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中国大多数城市原有的秀美而壮观的市容早已消失在20世纪追求西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近来,连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古朴端美的定海古城也消失在“开发”的热潮中,这种破坏与“建设”,在百年来的中国,早已成为习惯。在方兴未艾的中小城镇建设中,具有独特地域韵昧的遵义老城民居,在专家们的痛惜声中也一点一点地消逝了。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几座旧城风格,而且也同时失去了城市的多姿多彩的面貌特色,失去了公共环境艺术的特性。

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性凋敝原因主要有以下二点:一是城市历史中的形态价值标准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需要新的功能和新的价值标准,这无疑将改变城市的面貌。近30年来,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旧有的公共环境传统艺术由于城市新的功能、新的价值标准的产生而被忽视,地方政府没有精力,也认为没有必要保护这些日渐消逝的传统环境艺术;二是艺术标准暂时失去指南,在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整个艺术界和人们的审美观一度失去了民族自信心,新的城市开发中人们过多地追求的是既得经济利益,无暇顾及建设新的公共环境艺术。在公共环境艺术中的追求同样如此。在公共环境艺术创造中没有清晰的理念,就更谈不上高超的创造了。

著名的梁思成教授在1954年曾说过:“在此时期,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筑的狂潮,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和技术的时间问题”。[1](第6页)也许我们该如梁思成教授所说那样需要时间和知识去等待,可等待中我们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因而在新的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应再消极地等待,而应该以新的姿态来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创造新世纪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应该对其特性有清晰的认识,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民族性

在工业化进程中有不少人在强调世界性的同时却忽略了民族性。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最能体现民族性的领域之一,但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却失去了民族性。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仅就中国来看,中国的民族多达五十多个,各民族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本民族文化为主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如西藏的首府拉萨的城市公共环境体现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从而使拉萨与内地的汉族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城市区别开来。如果拉萨的公共环境艺术展现的不是以藏族文明为主的文化内涵,而是一味地模仿纽约或上海的公共环境艺术,那么拉萨也就不成其为世人所向往的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相当讲究公共环境艺术的创造,如当旅游者在某个边远的小城镇的街心观赏到保存较好的古老堂皇的楼宇,旧衙署或庙宇壮美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过街楼,就会感到拥有一个多么令人自豪的城市环境,它书写着一个一度以追求秩序为天命的民族历史。欧美街心常见的大型纪念性雕刻、喷水池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精神的传承,是传统自由市政公共生活的体现,这些魄力雄厚,造诣极高的公共环境建筑艺术是这些城市的灵魂,我们可以向往,可以仿制,可是我们无法移植它的文化内涵。如果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的城市,在城市公共环境上完全失去自己民族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为这是失去文化自信的体现,是文化衰落的体现。而我们的城市是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的,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们可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泮池、影壁、石桥、华表及碑亭的部署和雕刻,在城市公共环境建筑中加以聪明的应用,建造底蕴深厚,表现形式多样的城市形象,再塑城市中民族灵魂。

(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地域性

城市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影响着它的布局结构和总体面貌。平原城市布局一般比较紧凑规整;丘陵城市地形复杂河谷交错;而山区城市或沿山而筑,或沿峡谷延伸,呈现出立体自由布局的山城特色;而沿江沿湖沿海城市环水朝天,又各有异趣。因此在理性上,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所具有的地域性,是人们长期与自然共同生存,互相适应的结晶。我们的城市建设只能建立在地域自然特色,文化特色之上,应尽可能地利用它、尊重它。特别是对难以再生的自然条件,任何人为的破坏都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另一方面,就感性而言,地域性即地方特色,“使人能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这个地方可以是生动的,独特的,至少是有特别之外,有自己特点的。”[2](第93页)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可以调动人们所有的感知,这些感知汇合在一起所带来的乐趣所产生的强烈作用,可以对人们的记亿、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地方特色和个性是紧密相联的,这在文化上,体现为地域文化。在地域文化方面,我国幅地广大,地域文化多种多样,有西安的唐风、湖北的楚风、四川的蜀地文化等等,但随着经济开发的推进,商业行为正使地区特色逐渐消失,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中,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环境被毁于一旦,楚地文化的代表——以出土“云梦残简”闻名的湖北云梦楚王城、具有浓厚西南地域风格的遵义老城民居都在专家们的痛惜中被毁灭了。尤其是在“小城镇建设”中,许多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民居环境被一片片整齐划一,清一色瓷砖建筑构成的“小康”住宅取代了。

在1999年世界建筑界的北京盛会中,建筑大师们针对中国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复兴地区文化精神的问题,指出在追求“地区主义的现代化”的同时,要兼顾“现代主义的地区化”,也要创造具有“地区形式”,而不是“产品”形式的建筑,明确指明,城市建筑形式更多地取决于所在地域的特点。公共环境艺术只有因地制宜的建立在地域特色上才能使城市形象鲜明夺目,才是真正的公共环境艺术。

(三)公共环境艺术的历史性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历史就是这座城市记忆,任何公共环境处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一定会具有那个时代的痕迹,这痕迹不一定是完美的,可是城市的一部分,是城市的记忆。“没有记忆的人是可怜的”,[4](第4页)而没有记忆的城市是平淡的。在社会快速发展中,资本与能源的高速流通培养了城市居民的适应能力,但在这种流动的社会中,城市所付出的一项重要代价是社会连结的断裂,这种断裂由于失去了过去与现代、未来的结合,会使我们的城市文化充满焦虑,而具有历史痕迹的公共环境艺术是弥补断裂的城市文化的最好粘合剂。当对历史的尊重折射在公共环境艺术上时,会反映出令人感动的人文光辉,正如今天当你徜徉在长安古城墙下,漫步在北京天坛下所领略到的感动、安详一样。

(四)城市公共环境的时代性

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文化环境时,都应该立足当代,继承历史,有一个开放的精神空间,接受时代的新鲜血液。因为人类的生存形式和生存环境都在不断改变,只有不断地利用新技术,新科学改造我们的公共环境,才能使公共环境艺术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活力。

而我们在每个时代所创造的一切,都会经过文化的沉淀和时间的冲刷,最终变成历史的产物,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性。

当公共环境艺术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历史性结合在一起时,才会焕发出公共环境艺术的真正光采。

三、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之关系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长期综合后在社会大众中的一种反映和评价,包括建筑物、街道、广场、绿地、旅游景观、城市标志等硬件系统和政府行为、市民素质等软件系统。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市形象的塑造有二个层次,即共性的塑造和个性的塑造。共性指一个城市在形象方面与其它城市共享共有的本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任何城市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即要追求共性,也要追求个性。

城市建设为了具备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在进行共性塑造方面近些年来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大城市都十分强调在城市中建设现代化的大型体育馆、城市广场、星级宾馆、中心转盘、街道绿化带……当然共性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具备一个现代化城市的特征,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需要全盘考虑、耐心培育、小心呵护,任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仅无事于补,反而有害于良好形象的塑造。

城市形象在共性塑造的同时,还要注重个性的塑造,城市形象的个性是一个城市在形象方面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本质化特征,是城市自身多种特征在某一方面的聚焦和凸显,水城威尼斯、花都巴黎、音乐殿堂维也纳之所以在人们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正是因为它们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个城市的个性特征既要依托城市的优势和长项,又要兼顾社会的总体需要和未来发展方向。而城市塑造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1、公共环境艺术是城市形象的组成部分。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载体,是多种人工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形态的空间组合布局,是“城市的外衣”。一个城市的公共环境艺术作为交流与沟通的空间媒介,使任何进入城市的人都能通过分析它们的内容、信息含量来了解城市,一个城市的形象或丰富、或贫乏;或真实、或虚假;或开放、或封闭,都会通过城市公共环境这个媒介展现出来,公共环境艺术通过控制或加强人们与城市在这个媒介空间发生的对话与交流,以新的方式塑造着城市形象。因此,城市公共环境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特别的意义,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经济活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不仅体现了城市“肌体”生长的健康程度,也是城市“灵魂”的集中体现。如在实现美化、净化、亮化环境的前提下,对主要街道和重要建筑的外形、色彩、灯饰、橱窗、花卉、广告标牌、城市雕塑小品、广场、喷泉、路灯、邮筒、座椅、公厕、店招、垃圾桶等都要精心进行造型设计,使城市形象随着这些“美好印记”的建设而升华。

2、现代人文主义城市设计思潮兴起增强了公共环境艺术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现代城市形象设计中人文主义设计思潮的兴起,使人们在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中有了更多的细致化、理性化、人性化的探索,更多地考虑对人、对市民、对文化的一种无微不至的认同。这种日渐为国人所重视的人文主义城市设计精神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希望,成都府南河人居工程、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重庆市区国际金融贸易区都是近年来我国城市人文主义设计风格的成功尝试和生态人文主义的代表作。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城市形象设计风格充分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在体现城市活力与魅力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这些城市设计作品中的点晴之作。成都府南河环境再现了锦江两岸繁花似锦的古都精神。重庆的国际商贸区以绿色山林为设计基底,采取镶嵌式建筑形式,以广场开拓绿色视野通道,并控制靠近中心区的山地住宅和靠近住宅区的建筑群高度,保证能在中心区遥望优美起伏的山峦,自然形成了山地景色对中心区的蔓延浸透。这一切精心策划的公共环境艺术空间,鲜明地烘托出新重庆的城市形象,一个以山、水、人相协调的共栖共居模式为核心,建构诗意自然,创造尊重人性,催化自然,人文共生共荣的山水城市;成功地塑造了重庆的具有时代感、地方特色的城市灵魂——节奏明快、朝气蓬勃、清新明朗、淳厚浓郁的重庆精神。

3、公共环境艺术是城市形象塑造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最困难的部分。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城市形体环境设计中的一种构思、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它贯穿于城市规划中的各个编制阶段,在不同编制阶段中都有自己不同的任务和重点。同时,它还要把城市规划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不仅要考虑静态的建筑等物质,还要考虑动态的在环境中活动的人,要在设计中体现出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创新。所以,公共环境艺术的创造,有赖于规划、建筑、园林、美术、历史文化界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逐渐步入理性阶段,不再以追求单纯的物质层面的完善为唯一目标,而更多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城市文化环境上,公共环境艺术将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成为点化城市形象的魔杖。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对于公共环境艺术来说,和谐更是极至的追求。而这种和谐在城市建设中是难以实现的,我们都知道要建造一座完美的建筑尚且不易,更不要说在一个空间区域中实现所有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了。而要使一个空间区域内的不同建筑群与环境形成和谐的“城市交响乐”,就更难上加难了,而公共环境艺术正是这样一个将人类执着追求的美在现实中艰难地付诸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科学、严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这理性不仅体现在对经济规律的尊重上,也体现在对美、对人、对自然、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上。这个过程需要纯正清晰的理念、对秩序的追求和崇高的理想。

城市是有生命的,它是历史轨迹的美好延续,是过去与未来的真挚对话,而公共环境艺术正是这种延续的升华,这种对话的距焦。芬兰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公共环境艺术就担负着这样的重任,它是一座城市的智慧之光,一座城市对未来的理想,对过去的怀念。

标签:;  ;  ;  ;  ;  ;  ;  ;  ;  

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_环境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