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海南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论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主导产业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海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也还只有17.6%;2004年,海南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15.7%,其中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16.7%[1]。但是,以工业增加值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为指标衡量的工业化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排名中,仅高于西藏,处于全国倒数第二的低水平。面对这种工业落后的局面,如何加快海南工业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笔者认为,正确地选择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发展带动整个海南工业快速发展,是特别重要的一环。

一、海南主导产业的选择要求

主导产业或主导部门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最先提出。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并具体通过回顾影响(即主导部门对那些向它提供生产资料和人力的部门的带动性影响)、旁侧影响(即主导部门对其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前瞻影响(即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新运输途径等的出现的刺激和诱导作用),带动和扩大所在地区经济的成长[2]。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艾尔伯特·赫尔希曼认为,应当依据一个产业部门或投资项目的联系效应的大小来确定重点发展的部门和非重点发展的部门。在相关产业链中,上、下游产业的联系越广、越深的产业,越应该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3]。我国学者强调,主导产业部门的作用不是孤立的,它同受其影响或带动一同发展的那些相关产业构成了一个主导产业综合体系。因此,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是带动其他几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是会形成一个以其为核心的产业群。

我国学者对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参考标准,其内容主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增长速度快,生产率上升率快,解决就业能力大,能快速拉动经济增长,利用全球化机遇的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增加值率能持续提高等8项[4]。在这些标准中,海南的主导产业选择,应着重在解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利用全球化机遇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性4个方面。

解决就业,是中国所有地区工业化进程都必须兼顾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海南也不例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大批新增劳动力进入就业队伍,必须为他们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所以,工业化进程和主导产业的培育,必须有着促进农业劳动力转化和尽可能多地吸纳劳动力就业双重功能。

拉动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的基本功能,在海南,主导产业的这种拉动效应必须兼顾自身的扩张与发挥联系效应双重功能,而可能被忽视的是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下,只注重了产业的自身扩张作用,而忽视了它的联系效应所产生的拉动作用。

利用全球化机遇的能力对所有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都是重要的,但对海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海南是一个开放度极高的经济特区,具有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巨大的潜在能力;海南是一个人口和经济总量较小、科学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市场相对狭小的地区,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市场的拉动能力都很弱,发展本地区金融市场和技术创新来解决主导产业发展中的资金与技术需求,以本地市场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空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便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面向国际和省外市场的部门应成为海南主导产业的重要参照系数。

可持续发展性在这里的要求不是主导产业的成长时间长,相反,海南的主导产业特征之一是成长期短,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下培育的主导产业这一特征更明显。可持续发展性是指:第一,当它发展为支柱产业时,生命力长;第二,作为一种带头产业,具有较持久的带动力,不因自身的成熟而截断其他产业的持续成长力;第三,它与海南的环境、资源的改善是相辅相成的,环境和资源能够恒久地支撑对它和它的相关产业发展。此外,海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还要符合海南的特殊要求,即所谓省情:具有资源优势,能挖掘省内现有的优势资源;具有投资与生产规模化优势,有利于大资本的投资,有利于保护海南生态环境;符合海南在区域中的分工要求。

其他4个因素在海南工业化过程中也很重要,但客观条件不允许。 海南的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来培育,其成长期短,自身的膨胀性作用带来的增长更明显;而且由于它是处在以中国工业化整体水平发展到较高的中期阶段为背景的,具有突出的赶超式跳跃性特征,当通过一定时期的发展,达到或赶上全国工业化水平时,作为一个人口与经济容量小的地区,工业的零增长要求将会突出地显现出来,那时会更多地要求发展非工业性的服务业来实现海南经济的增长。海南市场的容量、产业的延伸链、技术和资金的供给能力和环境、资源的支持能力,都不具备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高、体系庞大、规模化程度高、上游供给与下游需求的市场链复杂的工业,因此,海南工业化进程和主导产业的选择都不应该是以满足海南各次产业的技术装备为出发点。由于海南工业化水平低,所以近年来增长快的产业并不一定反映了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因而这一指标对海南主导产业选择的支持力度很弱。

除了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外,还有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论断和列宁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命题;霍夫曼的工业结构重工业化演变规律理论;生产技术结构演化理论或知识经济理论;衰退产业理论等理论对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对应马列经典理论的发展阶段进行海南当前主导产业的选择,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直接以海南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背景,虽受制于一般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但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因而,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发生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必然对海南主导产业的选择、形成和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是在发达国家已经经历的工业化历程的基础上展开的,这就有可能同时吸纳发达国家工业化各个阶段的经验、技术、产业和制度优势,因而会在整体上处在某一特定的发展阶段时,兼具发达阶段的特征。这种情形主要通过其产业结构表现出来,如成熟阶段具有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产业特征和生活质量主导阶段的产业特征。这种发展阶段的产业兼具性特征也会影响到主导产业的选择。第二,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过程具有跳跃性,这就会出现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已经进入较高的阶段,但较低发展阶段的产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产业结构上会表现为当前阶段的主导产业与前溯较低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并存,并有可能选择较低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为主导产业。例如,处在起飞阶段的地区,选择起飞前期的食品、饮料、烟草等工业作为主导产业。第三,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会出现两个重要的新趋势,一是重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重工业不仅生产资本资料产品,而且还生产消费资料产品。日本一位学者曾对美国1939—1972年间,重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作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冶金工业的净产值所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一直维持在14.6%~14.2%之间,而机械工业的净产值所占的比重则由20.8%上升到33.6%[5]。这一发现表明,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趋势到后期主要是靠机械工业的增长或比例扩大来体现的;而机械工业产品不仅体现为生产资料产品,还包括了许多消费资料产品,如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二是在工业结构以外的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工业化基础上服务业迅速发展,并取代工业成为最主要的产业部门。我们要尊重工业化发展的这种新趋势、新规律。以海南为例。就工业化发展阶段而言,目前尚处在工业化前向工业化起飞的振翮欲飞的时期,如果孤立地以此为依据进行主导产业选择,应是建立以轻工、纺织等替代进口制成消费品工业为主,兼顾食品、饮料、烟草等工业化起飞前的工业部门的主导产业体系;如果以全国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的早期为依据进行海南主导产业的选择,应是建立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兼顾轻工、纺织业和汽车工业等工业部门的主导产业体系。但这两种选择方法都是片面的。必须将海南工业化所处的特殊阶段与全国工业化所处的一般阶段结合起来进行海南目前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就是在介于二者之间的主导产业体系中,即在轻工、纺织和重工业、制造业之间进行选择。但究竟实际地会选择哪一个或几个产业作为海南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产业,则还要结合海南的资源禀赋优势或要素供给状况进行分析。

“霍夫曼定理”对海南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工业化处在不同的发展程度,选择主导产业的依据和主导产业的确定是不同的。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什么样的部门做主导产业,要看它的经济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到了何种程度。由此,我们必须首先准确地判断:一个国家当前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一个地区当前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及该地区工业化水平与全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关系。第二,在20世纪20年代,霍夫曼认为还没有出现工业化发展到第四阶段的国家,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后,特别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变化。大体说来原来处在第三阶段的国家,加上第二阶段的日本、加拿大,已经发展到第四阶段;原处于第二阶段的国家已经发展到第三阶段;原处在第一阶段的国家发展到第二阶段。而目前处在工业化第一发展阶段的国家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走上工业化道路,但步伐缓慢、经历曲折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总体上处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海南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几个特殊关系

1.幅员与人口大小差异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

一国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其经济总量特别是工业容量有关。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工业容量主要取决于它的人口规模。根据人口规模,可以将一个国家或地区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5000万人口以上的为大国,1500万到5000万人口的为中等国,150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国。以海南省和全国作一个比较。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工业化水平已经大为提高。这时作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的选择,通常具有与不需要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地区所不同的特点。

海南人口在1000万以下,属于经济总量和工业容量小的地区;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它的专业化分工联系和经济区划联系不同于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或地区;海南工业化进程是整个国家迈入中期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而处在起步阶段的水平;海南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特征。这些都会具体地影响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部门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2.产业群与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的关系

从一般的原理说,主导产业是具有较强的产业联系效应的产业,一个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不但是该产业的直接壮大最后成为支柱产业的过程,而且是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与壮大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而在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与壮大、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以主导产业为轴心的产业群,即主导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经济综合体系发展的问题。在产业群或综合产业体系中,必然会形成众多门类不同的中小企业。但是由于如前所述,海南是一经济总量和工业容量小的省,其主导产业的延伸链条不可能过长,产业群的规模也会因此受到限制。并且由于主导产业的延伸链条相对短,产业群的规模有限,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演化速度也会较快。正确地认识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这种特殊性,准确地判断这种特殊性对主导产业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2004年9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施海南工业化战略的任务,但提出了推进海南工业化进程的七大措施。其中摆在第一位的措施是重申了“大公司大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组国有企业;主动接收广东等地区高水平、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不接受淘汰产业的转移;利用我省铁矿、石英砂矿、钛铁矿、南药和橡胶等资源优势,吸引战略投资者来琼投资。这一措施包含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主导产业、产业群与海南省情特殊性的关系。“大公司大项目带动”的主要功能是经济扩张效应和旁侧效应,即在海南这种经济和人口小省,只要能有若干个大型项目投产,建立和发展若干个大型企业,海南工业及其整个经济的基础和基数就会迅速壮大起来;大型项目和大型企业形成后,周围地区就会相应地繁荣起来,如农产品就有了市场,餐饮、客运、超市等一般服务业就会发展起来,一些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房地产也会得到发展。但是,“大公司大项目带动”虽然也会产生一些配套工业项目,其供给链主要是与资源性产品连接的,加上较多地是远距离市场供给,拉动上游产品的生产和上游工业的发展力量就较弱了;销售链主要是与最终产品连接的,一般面对的也是远距离的市场需求。因此,大项目大企业带动的回顾影响和前瞻影响不会太显著。

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历程看,产业集聚优势或产业群的形成及其对产业成长的推进作用,往往是比政府提供土地优惠和税收优惠更重要的。这一观点已为我国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实践所证实。如目前我国技术产业中,以生产研发性、创新性产品的信息工业、电子工业,主要向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集中,以来料加工、组装和贴牌产品的信息工业、电子工业主要向“珠三角”地区集中,就体现了这种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以优惠政策和局部体制的特殊性为内容的环境优势不再特别重要的条件下更是如此。一个企业建在一个没有相关产业配伍、缺乏产业集群效益的地区,哪怕是大企业、大项目,从供给链上看,可能需要一个螺丝也要到千里之外采购,从销售链上看,它也远离市场,必须独自建立完整的销售系统。这样,企业所需的千千万万件产前供应品和大批量的产品销售,都不能及时得以实现,或都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才能实现。此外,企业所面临的交通条件的改善,不论是由政府投资还是企业自己解决,都会因缺乏规模效益而落空,我国历史上的“三线”建设用现在的标准衡量也都称得上是大项目、大企业,之所以都难以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龙头力量,而是逐渐消亡或被迫外迁,原因也在这里。另外,没有集群效益的独立企业,在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才需求等方面都不容易获得及时而低成本的满足。海南建省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建立初期,一些香港大财团老板面对投资环境感叹,宁可捐些钱扶贫也不愿投资,其原因也是如此。因此,产业的培育和产业群的建立,是一个地区吸引资本和促进工业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这是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措施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之一。

3.海南工业化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关系

海南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应该兼顾高新技术工业与传统工业两个方面。这是正确处理好海南地区内部的合理分工和综合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升产业结构,占领高端产业前沿取得发展优势,许多省、市、自治区都选择信息工业、基因工程、生物制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做主导产业。海南也曾选择了这样的工业发展战略。但海南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出发点不同,不是为了提升工业结构,因为海南工业至今还未发展起来,不存在提升问题,而是为了避免工业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这种工业发展战略选择,从理论上说并无不妥,如果真能实现,还能为旅游业和热带高效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使各产业得到协调发展。问题是,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一,有良好的传统工业基础,能顺应提升传统工业需求、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的需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应运而生。第二,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基础,具备发展高端技术产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条件。然而,海南既没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甬平原地区那样发达的传统工业基础,也没有有实力的科研基地和大学。这样,同是选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样的工业发展战略,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深圳、北京、成都、南京、长沙、武汉能够发展起来,而海南发展不起来,就是很自然的事。这说明,如果脱离实际地强调只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延误海南工业化进程。因此,必须对海南工业发展战略进行一些调整,实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工业并举的战略。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工业的关系,也是一个正确认识和处理主导产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带动效应、主导产业的培育与产业群的形成的关系。

海南作为独特的经济和生态地区,发展工业必须有选择,但是必须在两个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一是规范比选择更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工业都有污染,虽然一些传统工业项目污染更严重,如果对传统工业项目的生产经营,严格进行规划论证,科学管理,按照国家环保要求进行治理,它就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如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经营放任自流,也可能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的严重破坏。二是选择经营模式比选择经营项目更重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污染是可以治理的,而且通过治理,延伸了工业链,扩大了工业容量,造成污染的废弃物变成了资源,创造了效益。

海南的省情客观上要求发展工业不能追求门类齐全。应该选择合适的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独立发展3种模式来发展海南的工业。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模式,就是传统工业在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前提下发展,它包括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对传统工业项目的产品质量、生产工艺、生产效率、产品结构;循环经济模式就是建立工业生态群落的模式,主要是利用工业生产之间的相关性和产业链关系,以某一项目为核心或起点,不断发展深加工,各个环节的废弃物都成为下游生产的资源,直到初始投入的资源被完全利用,形成资源利用上梯度分明、相互依存的工业企业群。

4.海南主导产业与“泛珠三角”地区主导产业的关系

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和综合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地区内的综合发展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地区间的分工不等于在各地区发展单一的工业部门,而是在一定专业化基础上,综合发展有密切联系的部门。各个地区都有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行业和产品,也有不适宜在本地区发展、甚至根本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行业和产品。否认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强调自给自足,自成体系,势必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经济优势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结果是成本高、消耗大,重复建设,经济上不合理,投资效果差。

在海南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和综合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承认和尊重由于自然、技术与历史的原因,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并加强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获取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另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差异,并把海南省情的特殊性融入这种有差异的一体中。

海南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要想建立完全独立完整的、万事不求人的工业体系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因此,海南在参与“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中,要从资源优势出发,选择和建立具有特色、比较成本低和生产费用低于“珠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的产业结构与产业体系。在海南的主导产业中,有的在国内和“泛珠三角”地区可以是相同的,有的则是不同的,如石油加工业,至少在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两省区都是主导产业,而旅游业在海南是主导产业,在“泛珠三角”其他省、区并非都是主导产业,石油化工在“泛珠三角”的一些省市中也不属于主导产业。此外,由于海南受工业化发展水平整体上低、区域独立性强、工业容量小、产业成长期短等因素的影响,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可能出现几种情形:主导产业综合体系中低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与高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共同生长;与“泛珠三角”地区各省的主导产业重叠;海南特有的主导产业部门;一般情况下“泛珠三角”地区各省不屑于作为主导产业的部门。

三、海南主导产业的现实选择

这里所提供的主导产业,只是一个产业群选择区间,即主导产业大体上应该在这几类产业中选择;同时,它不是对现时开始某一个时间区段的主导产业的绝对的肯定,而是给定的一个工业化过程中的动态要求。

1.以南中国海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为基础的石油加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应该成为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的首选产业。阎善昌等人关于主导产业的相关性标准的排序研究结果中,石油加工的排序值居第一位[6],这与我们把石油加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作为海南主导产业首选的战略思考也是相吻合的。从主导产业的相关性标准看,这2个产业基本上符合主导产业的所有要求,其中在拉动经济增长、利用全球化机遇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性等3 个方面的效应是最突出的。从海南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看,这2个产业属于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综合体系,是工业化“成熟阶段”的主导产业,它反映了海南工业化起飞时期的主导产业向成熟阶段迈进、要求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带动效应的要求,也体现了全国工业化水平进入中期阶段对海南工业化进程及其主导产业的支撑效应。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投资大,生产规模化程度高,作为主导产业必将成为实现海南提高资本积累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2.以利用铁矿、石英砂矿、钛铁矿资源优势为基础的金属、非金属矿石采选、冶炼、加工制造业,是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的第二梯队。这一产业在阎善昌等人关于主导产业的相关性标准的排序研究结果中,优先值不突出[6],但是从未来经济发展对资源产品的需求看,它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从主导产业的相关性标准看,这一产业的直接的经济拉动效应虽然弱于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但它的就业增长效应、利用全球化机遇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性和产业链延伸效应却是十分突出的。从海南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看,这一个产业虽然也属于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综合体系,但它更反映了工业化起飞时期的主导产业,与海南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工业化进程所处的现阶段更相吻合。

3.以利用海南的南药、橡胶、速生林木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业,它包括制药、橡胶加工和造纸3个行业。在海南,这一类产业的3个特点和要求符合主导产业的标准:一是具有外向性,便于吸引战略投资者来琼投资,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二是具有较大的产业拉动和配套效应,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海南的资源优势,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其中促进海南农业的区域规模化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特别有利;三是便于利用高科技成果,促进海南工业的高科技化、现代化,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这3 个产业在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上又各有特点:制药业具有充分利用分散资源,便于民有资本参与,吸纳劳动就业多的特点;橡胶加工制造业具有延伸链长、附加值大、资源垄断的优势,而造纸业则具有规模大(如已有的洋浦造纸企业和新近签约的印尼金光集团160万吨造纸项目),带动农业和林业发展区域分工深化的特点。从海南现有的工业基础和发展趋势来看,近两年它们也是表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和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的产业;从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看,它以海南特有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只要严格按环保法规办事,也不会对海南环境与生态造成影响。从海南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看,它既是工业起飞阶段的传统制造业内容,也是具有与现代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前瞻工业。其中,医药工业是具有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的支柱产业,效益相对较高,积累资金快,可为发展其他主导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海南环境优势又特别适合发展现代新型医药业。

4.以海南农业资源为基础的食品加工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业。近10年来,人们喜欢用农业产业化来谈促进农业发展。实际上,农业产业化的真正内含在于工业化。从农业的供给链说,是机械、肥料、农药、育种的工业化发展;从农业的生产过程说,是农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技术化、社会化,即用工业化的模式办农业;从农业的需求链来说,是以农产品的工业加工深度化为根本出路的工业化及以此为基础的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属于经济起飞前的主导产业,但由于海南目前农业的特殊地位和海南农业资源的特殊优势,以及海南环境的特殊要求,仍然可以将其作为海南工业化进程中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给以重点培育。这一产业的特点一是带动效应大,能够壮大海南工业的规模和推动农业的发展;二是资源供给能力强,海南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省份,热带高效农业资源是一个特殊优势;三是具有恒久的可持续性,绿色农业产品和绿色工业产品具有永恒的市场需求,同时又能较好地实现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状态。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整理发展海南农业与工业的理念。就理论上说,要用工业化带动农业发展的思路代替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工业化要求专业化、企业化、(从经验转向)技术化、(资本和市场)社会化,即要求与大市场、大产业、大企业、深加工化、高科技联结起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一直没有经历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过程,现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市场需求对直接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土地气候对农产品的适宜多样性,往往各地都搞成了农业生产的小而全。以热带农产品生产为例,海南农产品的生产种类不仅与东南亚各国同构性突出,而且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同构程度高,而海南的地域较小,农产品存在品质弱势。一个海南岛的农产品种类,甚至超过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任何一个农业大国、强国的农产品种类。因此,必须强调适应农产品加工深化的工业化要求,推动海南农业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规模化,强化与国内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的农业生产区域分工,大批量减少海南农产品的种植种类;推动农业劳动力由小农经营向企业化经营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化、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转化。

5.海洋资源的勘探、开采、开发业。工业发展必须依托资源。海洋资源是海南发展工业最具潜力的资源优势。这不仅是指海南省管辖的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已经发现和探明的油、气田,和一般所认识到的海洋渔业、旅游资源,更是指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要的、蕴藏量巨大而有待进一步发掘的海洋地质油、气田,海底可燃冰、石英砂及海底和海水中含有的盐、镁、铀、重水、锰结核、溴、钛等矿产和非矿产资源。经济快速增长与部分矿产资源大量消耗之间的矛盾,如石油、(富)铁、(富)铜、优质铝土矿、铬铁矿、钾盐等矿产资源的巨大的供需缺口,以及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找矿难度增大,探明储量增幅减缓,部分矿山开采进入中晚期,储量和产量逐年降低等,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明确提出,提高国内矿产资源的供应能力的首要措施是加大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其中继续加强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其他矿产资源的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海底矿产资源的研究和勘查开发活动被置于重要地位。在海南省管辖的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里,已经发现和探明了一些蕴藏量很大的油、气田,近期又在本岛东部海底发现了蕴藏量巨大的可燃冰,其他已知和未知的矿产和非矿产资源也很丰富,这就为发展以海洋资源开采与加工工业提供了保证。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海南巨大的海洋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显现,对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紧迫。以海洋矿产和非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提炼、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既是支撑海南石油加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也是未来海南工业化进入较高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的最重要的内容。

6.旅游业。海南发展旅游业的独特资源优势在于海湾、海滩、滨海海底观光资源与热带气候相结合产生的优势,经济特区的制度优势以及品牌(名声)效应产生的优势,再加上离中国最发达、已经进入旅游消费倾向高增长期的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近,以及经济总量小使旅游业在海南经济结构中的地位相对突出等条件,而人文古迹、风景名胜、观光农业、动植物种质、地质地貌、探险漂流甚至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并不突出。这一特点使得海南旅游业具有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如果从大概念角度理解,旅游业发展是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餐馆、客运、旅店、休闲服务、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但海南在培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目前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适应海南旅游资源的特点,应向着会展、休闲、反季节海滨运动与观光的方向拓展旅游品种;进一步创造和发挥特区制度优势以扩大境外客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海南旅游企业和市场形象,维护和提高旅游品牌(名声)效应,以吸引和扩大国内旅游客源;合理调控景点景区门票价格,激发省内旅游客源;加强旅游资源的勘探、管理,强化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垄断,加强旅游产业的规划和合理开发,以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整合资源、培育大企业集团,建立网络化的旅游业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网络化体系,如进行景区、景点科学、合理的配套开发与开放,实现旅游企业经营品种的专业化分工、提高规模化程度和相关旅游服务的配套化程度,合理发展“套餐化”、系列化、连续化旅游消费,以提高海南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效益,并在大企业建立规范化的企业旅游服务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政府旅游市场管理规范,以淘汰一批缺乏能力、影响旅游市场秩序的小企业。

标签:;  ;  ;  ;  ;  ;  ;  ;  ;  

海南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