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
(湖南省人民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5)
【摘要】 目的:探讨HCC中检测MnSOD的意义。方法:运用WST-1方法检测所收集的肝癌、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中MnSOD的含量。结果:Mnsod在组织中的含量正常肝组织、癌旁组、肝癌组比较逐步明显下降,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nSOD的含量下降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MnSOD可能作为治疗肝癌的靶点之一。
【关键词】HCC;MnSOD;肝癌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021-02
The significance of MnSOD detection in HCC Liu Yi. People's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MnSOD in HCC.Methods Using the WST - 1 Methods test the content of MnSOD for liver cancer、collected in adjacent tissues and normal liver.Results Comparison of MnSOD content, in the normal liver tissue group, and the tissue adjacent to carcinoma group, and the liver cancer group. They was decline gradually obviou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s MnSOD levels drop will play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cancer, MnSOD may as one of the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Key words】HCC;MnSOD;Liver cancer
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并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以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最为常见[1-2]。我国是世界上HCC高发地区之一。近20年来,我国HCC的治疗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HCC患者的死亡率仍高居癌症中的第二位[3]。
与其他肿瘤的发生、发展机理大致相同,肝癌的发生发展亦是由机体的多基因、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但具体的发病机理仍尚未完全明了。文献总结了HCC动物模型的致癌机制:所有的HCC动物模型均有唯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肝细胞内ROS水平升高[4]。因而我们设想到ROS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nSOD是机体线粒体内调控ROS密切相关的因子。而ROS导致的氧化应激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推测MnSOD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为此实验方法检测并分析肝癌组织、癌旁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MnSOD的表达水平.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收集
收集我院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05月手术切除的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及临床病例资料共计32例。所有肝癌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其他治疗方案如:TACE、化疗、放疗、射频等治疗。所有组织标本术后送我院病理科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无癌变或侵犯。
正常肝组织组:取同期在我院因肝血管瘤或外伤性肝破裂手术切除的正常肝组织标本和临床病例资料共10例,所有患者均无病毒性肝炎病史。术后组织标本送我院病理科检查证实为正常肝组织。
所有组织标本均在手术切除离体后半小时内采集,并保持在液氮生物容器罐内。所有病例资料和病理组织标本的采集均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并通过其批准、同意。
1.2 检验方法
上述三组组织标本分别采用WST-1实验方法检测Mnsod含量。
CuZn/MnSOD活性检测试剂盒(WST法)是一种基于WST-1的显色反应,通过比色来检测细胞、组织或其它样品中Cu/ZnSOD、MnSOD或总SOD活性的试剂盒。细胞或组织内共有两类SOD,即Cu/Zn-SOD和Mn-SOD,二者总和即为总SOD的酶活性。当用Cu/Zn-SOD的抑制剂抑制其酶活性时测定得到的就是Mn-SOD的酶活性。WST-1与黄嘌呤氧化酶催化产生的超氧化物阴离子反应产生水溶性的甲臜染料(formazan dye),该反应步骤可以被SOD所抑制。通过对WST-1产物的比色分析即可计算SOD的酶活力。需要根据样品的蛋白浓度和稀释倍数,将SOD活力单位换算为U/mg蛋白。
2.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具有显著差异性。
3.结果
我们利用WST-1法检测了三组肝组织中MnSOD的含量,结果如下: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MnSOD的含量分别为:5.236±2.037U、2.5812±1.016U、0.7869±0.319U,Mnsod在组织中的含量正常肝组织、癌旁组、肝癌组比较逐步明显下降,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与其他肿瘤的发生、发展机理大致相同,肝癌的发生发展亦是由机体的多基因、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主要包括机体免疫水平状态、DNA抗损伤和修复能力及遗传易感因素等。但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曾有综述总结了各种HCC动物模型的致癌机制:所有的HCC动物模型有唯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肝细胞内ROS水平升高[4]。由此我们可推测出ROS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这一推测Michael Karin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证实,致癌物DEN可使肝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并最终导致了肝癌发生[5]。
大量研究表明,ROS所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与众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发现ROS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发挥了作用,在ROS产生过多或抗氧化防御系统作用减弱时,线粒体内ROS由于不能被有效地清除而积累导致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损伤发生,可降低线粒体ATP的产生,并对线粒体DNA产生损伤作用,从而可诱发肿瘤的发生发展[6]。
线粒体是机体内产生ROS的主要来源。线粒体是抗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靶器官,它通过歧化反应,清除线粒体内的ROS,维持着体内ROS水平的动态平衡。MnSOD表达水平降低,使MnSOD清除ROS的能力下降,导致机体的ROS水平增高。而机体ROS水平增高促进基因变异和染色体不稳定,从而可以诱导肿瘤的发生[7]。
在我国肝癌的发生与病毒性肝炎特别是慢性乙肝密切相关的,还与黄曲霉素、化学致癌物质及寄生虫等亦有着密切的联系。肝癌常是由肝炎后肝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化逐渐发展为肝癌。为了解各阶段组织中MnSOD的表达水平,本研究采用了WST-1分别检测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和肝癌组织中Mnsod表达水平。在正常肝组织和肝硬化组织中,实验结果均显示:MnSOD在正常肝组织中含量较高,在癌旁组织中含量下降,两组之间MnSOD含量水平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实验结果提示,在正常肝组织发展到肝硬化的过程中,MnSOD含量水平以发生显著的改变,提示MnSOD可能在正常肝组织至肝硬化的这一变化过程中发挥生物学作用。在肝硬化组织和肝癌组织中,实验的结果均显示:肝癌组织中MnSOD含量水平明显低于肝硬化组织,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即肝硬化组织转变为肝癌时MnSOD的含量水平进一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在肝癌组织中MnSOD含量水平明显降低。由此我们推测MnSOD含量的变化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MnSOD含量逐渐降低高,提示MnSOD含量下降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设想可能通过提高MnSOD含量水准,减少ROS,减轻氧化应激,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目的,MnSOD可能作为治疗肝癌的靶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Finkel T,Deng C X,Mostoslavsky R. Recent progress in the biology and physiology of sirtuins[J]. Nature, 2009,460(7255):587-591.
[2] Guarente L P, Partridge L, Cwallace D. Molecular Biology of Aging[J].New York:Cold Spring HarborLaboratory Press 2008:49-56.
[3] Oberdoerffer P,Sinelair DA. The role of nuclear architecture in genomic instability and ageing[J]. Mol Cell Biol,2007,8(9):692-702.
[4] Bellizzi D,Covello G,Di Cianni F,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ATA2 and AP-1 Activator elements within the enhancer VNTR occurring in introns of the human SIRT3 gene[J]. Mol Cells,2009,31,28(2):87-92.
[5] Bellizzi D,Rose G,Cavalcante P,et al. A novel VNTR enhancer within the SIRT3 gene,a human homologue of SIR2,i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at oldest ages[J]. Genomics,2005,85(2):258-263.
[6] 范国权, 史彤, 萧树东. SIRT3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细脂肪变性关系的临床研究[J]. 胃肠病学, 2009, 14(5): 261-265
[7] Silva P N, Gigek C O, Leal M F, et al. Promoter methylation analysis of SIRT3, SMARCA5, HTERT and CDH1 genes in ag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J]. J Alzheimers Dis, 2008,13(2): 173-176.
论文作者:刘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4
标签:肝癌论文; 组织论文; 含量论文; 发生论文; 肝硬化论文; 线粒体论文; 水平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