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沿江开发的原则与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原则论文,模式论文,沿江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江沿江地区是我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的一级轴线,对国家经济具有中枢作用。其水资源、水能、水运、岸线、矿产以及经济基础、区位等优势,十分有利于发展产业和建设城镇,建设沿江密集的产业带。国际上大江大河的开发利用已有较多先例,莱茵河、罗纳河和田纳西河流域等的经济开发与国土整治,都是成功的范例。它们的开发模式各具特色,都有较多的成功经验。“九五”期间和到2010年,长江经济带将以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为契机,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干流为主轴,以干支流和重要交通干线为骨架,以沪、宁、汉、渝及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城市为支特点,辐射广大腹地,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综合经济带。沿江开发将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整和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其模式的选择对沿江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长江及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长江全长6300多km,其中3600km流经我国人口较密集、水土资源较丰富的亚热带湿润地区,可开发产业密集区的规模在2000km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大河,是世界发达产业带——莱茵河产业带的2倍。长江水量和水能蕴藏量分别占全国的37%和40%以上,均居各江河之首,目前利用率仅10%左右。我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普遍缺乏,开发长江上游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对沿江、沿海以至全国跨世纪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长江干流岸线总长度约6000km,优良岸线多,开发价值大。长江号称“黄金水道”,干流通航里程达2818.6km,万吨级船舶可达南京,5000吨级可达武汉,1500吨级可达重庆,运输能力十分可观,目前长江航道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开发潜力巨大。长江处于北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光热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沿江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粮棉产量约占全国40%以上。沿江农业生产不仅为长江经济带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保障。而且对全国粮食平衡和经济发展也有巨大影响。沿江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富集带,已探明矿种105种,占全国的77%,有利于重化工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加工工业为主体,重化工业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沪、宁、汉、渝、苏、锡、杭、甬都是我国重要的加工工业基地,钢铁、化工、汽车、建材等重化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沿江七省一市(指上游的四川,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5.5%,1995年人口占38.3%,GDP占全国的38.6%,对国家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90年代以来,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沿江各省市纷纷将经济发展重心逐步转向临江城市和地区。长江三角洲和汉、渝等主要城市已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沿江各省市提出了开发皖江、川江、建设“昌九景”工业走廊、湖北沿江工业走廊等战略规划和设想,同时,三峡工程的建设促进了中上游地区与工程相关的建材、冶金、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78—1990年,沿江七省一市GDP年均增长9.25%,高出全国0.5个百分点;1991—1995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2%,高出全国同期2个百分点。目前机电、钢铁、汽车制造、石化、电力、轻纺等工业建设已在沿江主要城市和地区展开,宜昌以下的沿江二级公路、长江航道和港口、华东与华中电网、光缆通讯等交通通讯设施陆续建成,沿江形成了沪、宁、汉、渝四大经济中心和一批工业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已形成城市和产业密集带,鄂、湘、皖、赣中游沿江产业带已具雏形,上游地区经济开发开始从中心向周围扩散。这些都为长江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发达国家受到环境、劳力等制约,大规模开发新兴产业,转移传统产业。长江经济带以其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力、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广泛的投资适宜性,对国际资本、技术产业的转移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发达国家理想的投资场所。长江具有通江达海、经济腹地广阔、连通东西、辐射南北的居中区位,市场容量大,科技力量雄厚。长江是我国促进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和中西部经济开发、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主通道,中央有开发开放长江的政策支持,并有浦东开发、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升为直辖市、京九铁路通车等有利契机,为长江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机遇。
2 长江沿江开发原则
2.1 综合性原则
长江沿江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资源、经济优势,具备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带的综合条件。因此,沿江开发必然是一个多种资源相互匹配、多目标反复权衡的综合开发过程,必然遵循综合开发即多目标开发原则。在开发过程中,不仅有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也应有治理保护方面的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江河开发有别于一般的区域开发,它是以河流为纽带,通过干支流网络连接起来的带状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流域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会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不断得到加强和加深。因此,江河经济带的建设总是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心和前提。水资源优势是长江最大优势,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抓住了主要目标和方向。
世界上著名内河产业带的开发也总是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心和前提, 最终达综合利用的目的。1928年美国开始对密西西比河进行综合整治,针对该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的特点,流域治理始终贯彻以防洪、航运为重点,兼顾发电、灌溉、渔业的方针。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整治,防患洪水取得成效,防洪投资与减灾收益的投入产出比为1∶5,水能利用率达70%,货物周转量占美国内河运输总量的40%,中下游产业带也已发展起来。莱茵河全长1400km,流经瑞士、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其沿江地区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密集、最发达的产业带。其开发是首先重视航道整治和航运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设立体交叉的综合运输网,从而极大的促进沿岸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同时十分注意水利开发和环境整治,以法规建设和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构保证多目标综合开发的实施。
2.2 整体性原则
长江流域是一个由上中下游、干支流、水域与陆地、环境与经济、港口与城市等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地域空间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上中下游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开发都应协调发展。各种资源要统一利用,流域内各要素应有机结合。即: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整体效应大于各部分之和。建立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流域管理机构,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以取得最佳的整体开发效益。长江的开发应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自然地理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线,统一组织和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
长江大中下游各地区在开发条件、经济技术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开发治理的方向、重点、目标和措施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开发要因地制宜,实行分区开发,充分利用各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优势条件,建立起不同类型、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格局。
国外许多大河流域都有管理和开发双重职能的机构。法国罗纳河的开发是通过由政府和地方财团共同出资建立的罗纳河开发总公司,统一规划建设20级梯级水利枢纽,兼顾农田灌溉、航运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效益。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由美国国会立法通过,负责该流域的治理开发,经济上完全独立,将一个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灾害濒繁的地区,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良的富庶地区。莱菌河流域更是通过这种类繁多的跨国管理机构协调河水和航道利用及环境保护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和问题。
2.3 系统性原则
从全国看,长江是构成我国国民经济巨系统的子系统,长江的开发应符合全国生产力的总体布局要求,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担负重任。同时,它又是一个由多要素、多地区相互关联构成的地域空间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各部分就协调发展,各展其长,形成系统优势。
长江流域是一个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长江的开发应促使流域系统趋向有序。系统的开放性要求长江在开发过程中要加强与外地区的交流,发挥港口和内陆口岸的对外窗口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并利用外来资金和技术,开发潜力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使流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流域的开放性决定了流域开发的“活性”。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参与不同层次的国际分工与竞争。
流域又具有耗散性。长江开发中大规模引水、大量横跨江河的水库水坝建设工程、人口增加、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改变了流域的经济系统。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能源、交通、粮食、环境等重大保障工程,不断降低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熵值,促使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
沿莱茵河的瑞、法、德、荷等国,为了弥补各自资源的不足,首先抓好航道整治,建成干支流直达、河海港相连的航运网,然后建成综合运输网。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莱菌河流域在开发过程中均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其中最严重的是水污染、莱茵河流域各国采取了很多措施,缓解了这一严重的环境问题。
2.4可操作性原则
沿江开发开放是我国全方位开放极其重要的一环,随着长江经济带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国家每年在长江沿江地区上马一批几十亿、几百亿的大型骨干项目,这就要求沿江开发模式与经济带建设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长江沿江开发模式
根据长江及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依照长江开发原则,比较和借鉴国际上大河开发摸式,我国长江开发应立足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高起点,实现从单项开发到综合开发,从防灾整治到兴利除害,从局部开发到上中下游全面开发,体现开发的综合性、整体性与系统性。长江开发要突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在开发方式上,实行干流和支流相结合,供水、航运、防洪与发电相结合,江河开发与陆域开发相结合,上中下游多种开发模式相结合,在下游地区侧重供水、防洪以及河口整治,通过港口和综合运输网建设,发展外向型、高技术产业;中游地区侧重防洪和航道整治,通过港口和综合运输网建设,带动产业综合发展;上游地区侧重水电开发,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发展适宜技术产业。
长江流域由于人口和经济集中,人均资源量并不占显著优势,资源开发应是节约型的高效开发,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开发组织上,可借鉴国外大河开发经验,以“准政府行为”的国有公司或集团股份公司来统一规划和建设,以自力更生和国内资金为主,对局部大工程可采取向国外招标、贷款等形式。
3.1 水资源开发
长江水资源是指流域内逐年可以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资源量。长江流域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616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7%,是我国水资源丰沛地区之一。长江开发应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在供水、航运、发电、防洪等方面作好文章。
3.1.1 供水 长江丰沛的水量非常适合高耗水、大运量的钢铁、化工、汽车、建材等重化工业发展,是长江沿岸城市和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保证。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220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和生产力分布极不均衡,长江水资源还将通过“南水北调”,适量调向北方部分地区和城市。
3.1.2 航运 长江航运条件优越,但现有运力远不适应产业带建设的发展需要,开发潜力巨大。今后几年应按照“加深两头,畅通中间”的原则加强航道整治,解决好长江口拦门沙、三峡坝区泥沙淤积等重大问题。及早建成沿江运输通道,并改造、扩建和新建一批江海、铁水、水水中转的重点港,在芜湖以下沿江建立国际深水港口群。
3.1.3 水电 长江水能资源丰富,除已建成的葛洲坝水电站、在建的三峡和二滩电站外,工程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三大干流流域的水能富集区集中了26座100万kw以上的大型水电站站址,争取下个世纪初的十年,每个五年计划开工建设2—3个大中型电站,实现“西电东送”。建议国家在上游实行一定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开发水力资源步伐,成立开发公司,借鉴葛洲坝和二滩水电站建设的经验,走滚动开发的路子。
3.1.4 防洪 洪涝灾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建设长江防洪体系是长江流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堤防、河道整治、干支流水库以及分蓄洪区的完整的防洪体系。
3.2 重点开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首先,为保持经济适度高增长,产业带建设应以效益为先,重点建设对全局有利的项目和区域,如三角洲、中上游的武汉、重庆等城市及一些资源富集地区。其次,产业带建设应分段实施。以三角洲等重点地区为先导,完善和提高湖北江段和重庆江段,加速皖赣江段、湖南江段的开发,力争2000年前后使宜昌以下的中下游地区形成产业密集带,2010年前后建成重庆到上海的产业密集带。同时加速上游地区的交通建设、水能开发和生态建设,争取2010年前后将长江产业带推进到攀枝花市,建成绵延3000km的产业密集带。第三,逐步调整地区布局,加强对安庆至九江、三峡库区段、沪州至攀枝花等经济薄弱地区的建设,建成以沪、宁、汉、渝为中心,和以宜(昌)万(县)、安九、攀沪等新经济中心相互依托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7个经济圈。
3.3结合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依托区位和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机电、钢铁、化工、汽车、建材等工业。下游应充分利用靠海可就近取得国外原材料和产品返销国外的优势,发展外向型基础原材料工业,中上游应立足本区资源的综合和深度开发。下游及中上游有条件的城市宜率先培育机电为主新兴产业,并运用高技术调整改造纺织、轻工等现有支柱产业,建设以外向型的加工工业为主导、原材料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工业走廊。同时,要巩固与加强国家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3.4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长江沿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差距是我国东中西差距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上中下游GDP之比为1:2.2:3.2,人均GDP之比为1:1.4:3.5,产业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也较明显。除历史基础、区位和交通条件外,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及相应的投资政策和优惠政策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今后应加强中上游开发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大工程建设与资源优势,增辟宜宾、沪州、荆沙、黄石、安庆为开放城市,在重庆、武汉等中心城市设立保税区,辟三陕库区为经济特区;选择一些发展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核心地区作为重点,培育成为支持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增长带;加强交通建设,促进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上游地区重点是突破东口(三峡库区交通瓶颈)、南口(开辟出海口和到东南亚通道);建设共同市场,加强横向联合,强化现有经济协作区的功能,加强物质、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交流。
3.5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本是沿江地区的优势产业,但近年来面临滑坡倾向,特别是粮食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正在消弱,1991—1995年人口年均递增0.88%,粮食播种面积年递减0.87%,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12kg。今后应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最大限度挖掘土地生产潜力,依法保护耕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农业生产基地;由于长期以来沿江区域交通投资严重不足,交通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6%—7%,导致黄金水道长期缺乏整治,航运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公路、铁路大多饱和或超饱和,今后应加大投入,加快交通建设和发展;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均为严重缺能地区,目前一次能源自给率仅52%,每年需调入煤炭1.7亿t,电力缺口约1000万KW,占需求量的1/5。今后能源建设应以电力建设为重点,优先发展水电,积极发展火电和核电,并进行火电基地煤、电、运、大气环境一体化研究,减少大耗能产业发展,推广节能技术。此外,资源分布与消费中心不吻合,煤炭运力严重不足,未来长江经济带特别是中下游能源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是解决能源运输问题;生态环境工程应重点实施水环境与大气环境治理、上游水土保持、中下游洪涝灾害等重大整治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强化环境管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障经济社会系统持续发展。进行试验示范区建设,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如研究移民社区建设、移民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姊归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研究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与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中游四湖地区湿地农业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研究水资源保护和环太湖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长江产业带建设的综合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1997—09—08
标签:长江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长江流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