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赤岗村军队离退休干部医院
【摘 要】目的: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观察。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比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明显占有优势(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并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胸痛以及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影响较大,其是诱发心脏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存在较高的发病率。临床多采用静脉溶栓为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但在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心源性休克等)[1]。故此,给予患者合适的、优质的护理服务极为重要。本文通过(2013年7月-2016年7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优质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病症症状效果良好,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排除合并心脏病变、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等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占有12例,女性患者占有8例,年龄属于34-64岁(47.35±2.39)岁,前壁梗死患者占有8例、下壁梗死患者占有6例、其余梗死患者占有5例。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年龄范围在36-66岁(49.53±2.31)岁,按患者梗死部位比例为前壁(9):下壁(7):其余(4)。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均无明显差别(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如病情监测、用药指导、日常护理等)。
观察组——给予本组2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包括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手术护理、环境护理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心输出量),并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记录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情况,用t进行检验;采用百分率(%)表示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用卡方进行检验(均使用SPSS19.0处理)。以P<0.05表示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项指标存在差别。
2 结果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持续时间长、症状明显、病情危急等特点,若对患者的护理不当,不仅影响其预后效果,甚至还会危急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据相关研究表明,接诊时间、确诊所需时间、发病至急诊时间等因素均对患者梗死血管开通具有影响,其中,除发病至急诊时间外,其余环节均与护理工作相关[2]。故此,在给予患者治疗时,给予其优质护理,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记录或观察患者病情改变情况,尤其是其心电图变化情况,并做好术前的相应准备工作。因患者长期受病情折磨,且在医院氛围、经济压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易使其产生焦躁、压抑等负面情绪。故此,护理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及时与其进行沟通,对患者提出的困惑详细解答,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并可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案、医学知识、注意事项等向患者详细介绍[3],使患者通过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基本知识,加强其对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
(2)手术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需将手术的注意事项、流程及目的向患者简单介绍,并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的卧位情况。针对出现胸痛、低血压反应、恶性心律失常等患者,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采用弹力绷带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包扎,预防切口出现出血症状[4];对留置鞘管的患者,需注意鞘管的固定情况,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针对不配合、焦躁不安的患者,可采取约束其上肢的方法。
(3)环境护理:在患者术后卧床静养期间,护理人员需保持周围环境绝对安静的状态,禁止病房周围人员大声喧哗,保证患者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与良好的睡眠质量。并将病房内温度与湿度调至适宜温度(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避免因温度过热或过热,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身体出现不适。同时,护理人员需保证病房内的通风状态[5],并嘱咐患者家属在病房周围禁止吸烟,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调整家属及好友探视的次数。
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4.36±2.15)%、左室舒张末内径(47.86±2.43)mm、心输出量(3.68±0.79)L/min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示,采用优质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并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晓英.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观察[J].药物与人,2015,28(1):265-266.
[2]董书领,董灵芝,任志艳等.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4):4-5.
[3]吴肆莲.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4):89-90.
[4]刘卫红.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232-233.
[5]李玉琼,李雪娟,邓方利.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4-6.
论文作者:王兰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情况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常规论文; 发生率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