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对汉语安慰策略偏好的影响
张志聪 叶一舵 邓 珏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州 350100)
摘 要 当个体处于负性情绪状态时,可能接收到不同对象、不同方式的安慰,而被安慰者对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好。研究从心理距离角度出发,采用2×2和2×3两个两因素混合实验检验来自不同社会距离条件下安慰者的安慰方式是否让被安慰者产生接受程度偏好差异。结果表明:(1)个体更倾向于接受以肯定消极情绪和分析问题的安慰策略;(2)心理距离与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策略存在交互作用,与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不存在交互作用。
关键词 汉语;安慰策略;心理距离;社会距离
1 引言
安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在遭遇打击、挫折、拒绝和失败等负性事件之后,许多人都会陷入悲痛、抑郁、悔恨、绝望和焦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情绪会变得十分烦躁和郁闷,而要排解这些负面情绪,个体除了通过自我调节之外,同样也需要从外界获得理解、支持和安慰。安慰即是一种从外部给予个人缓解痛苦的精神鼓励行为,能够促进个体恢复积极健康的心态,提供面对痛苦的勇气,是人际间沟通交流常常使用的言语手段。在进行心理安慰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被安慰者特殊的心理状态,而且要考虑到采用何种安慰方式和途径,采用合适的安慰话语策略能直击人心,增强安慰效果,而不恰当的策略则可能会弄巧成拙。
李佳源(2011)指出,研究安慰话语选择策略可以从两条路径出发:一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这个视角着重把安慰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关注安慰话语的语言属性、规则等问题,如彭慧(2008)、曾凤英和窦秋萍(2012)从语言本身出发,在语言学的言语行为、礼貌原则、语用策略等理论框架下研究了汉语安慰言语行为策略;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在心理学的体系中侧重通过实验统计的方法来探究个体在安慰过程中不同心理反应的差异性,验证与区分安慰话语所达到的效果。如Kunkel(2002)研究发现价值观、目标取向等心理变量对安慰效果有一定影响,Burleson(2003)通过实验证实了心理因素和情景因素对不同安慰话语策略的交互影响,而目前在国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安慰话语策略的文献却相对较少。在安慰的过程中,安慰话语是引起个体心理变化的手段与媒介,而对象个体的心理反应分析是基础,安慰话语是否有效必须要通过对个体的心理反应的分析进行验证,因此要寻找到好的安慰话语选择策略,取得最佳的安慰效果,必须要把语言学和心理学这两种路径结合起来考虑(李佳源,2011)。
王姣(2014)根据 Lazarus 和 Folkman(1984)和Gross(1998)提出的针对个人自我情绪调节的理论,把它们运用到针对消除他人消极情绪的安慰话语当中,认为安慰话语的表达可以是说话人帮助听话人对消极情绪或问题进行重新评价,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理解和处理情绪或问题的过程 (即认知重评),也可以是抑制听话人消极情绪表达行为的过程(即表达抑制),或是将听话人的注意力从消极情绪或问题上转移到其他方面的过程 (即注意分配),并沿用了Lazarus和Folkman(1984)的术语,总结出了情绪中心应对策略和问题中心应对策略两种安慰策略。其中以情绪为中心的策略又可以分为肯定消极情绪和否定消极情绪两种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策略可以分为:(1)直接否认问题存在;(2)分析问题,阐明道理;(3)解决问题,就引起消极情绪的问题提出建议、解决办法。
研究者认为,安慰行为的实施需要安慰者和被安慰者两个主体的参与,两者之间的安慰言语交际行为离不开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因素的影响,即二者之间心理距离的影响。心理距离是指个体参照此时此刻的自己的直接经验,主观上感知到的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在谁身上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它包括时间、空间、社会距离以及可能性概率等(Stephan,Trope,& Liberman,2010)。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基准,个体感知到的,与他人的自我差异的大小或人际距离的亲疏。通常,个体对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他人会知觉为远距离的对象,而关系亲密的他人会知觉为近距离的对象(Liberman,Trope,& Stephan,2007)。例如自己和他人(任玉冰,杜秀芳,2018)、熟悉的他人和陌生的他人(Stone & Allgaier,2008)、相似的人和不相似的人(Liviatan,Trope,& Liberman,2008)、好朋友和陌生人(黄静等,2011)等。心理距离已经被证明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Trope,& Liberman 2010)、 感觉 (Van Boven et al.,2010) 以及动机(Kivetz,Urminsky,& Zheng 2006; Laran 2010;Miller,1944)。牛忠辉等(2010)探究了心理距离与评价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人际关系亲密度(即社会距离)能够调节人们对他人行为评估的结论,即个体对于社会距离近的人的正性行为评价会相对较高,而安慰行为同样作为一种正性行为,是否也会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使个体对来自不同社会距离的人的不同安慰方式的接受程度会存在差异,这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内容。
这个老陈啊,都躺在医院里了,还口齿牙硬。当我告诉老陈他被撞后是楼上的那个女人打的120时,老陈的脸再一次红了,吭哧了半天,才说那天他见到那个女人后,就把那条内裤拿给她,谁知她不承认是自己的。老陈说他问遍了其他的人家,大家都说不是自己的,所以他认定是那个女人的。谁想老陈塞给那个女人,那个女人又塞给他,一来二往,老陈的手就触到了那个女人不该触的地方。那个女人反应也快,抬手就给了老陈一耳光。打过之后,那个女人才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了。
根据解释水平理论 (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个体对于不同心理距离的对象的知觉表征不一样。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解释水平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可以随着心理距离的变化而变化(Fujita,2008)。人们对于不同心理距离的事件和对象具有不同水平的解释,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即抽象而图式化的以及从有效信息中抽取其要点的去背景化表征,而对于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即具体而相对未经组织的及对事件次要特征的背景化表征(Trope& Liberman,2010)。因此基于以上论述,可以假设:来自不同社会距离对象的安慰行为在个体心理的解释水平上可能存在着差异,进而会影响被安慰者对于不同安慰方式的接受偏好程度。具体假设如下。
Hl: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策略选择偏好上的主效应显著,被试更倾向于接受肯定消极情绪的策略。
政府采购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考虑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专业人才建设方面,也需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培养更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信息社会建设的高质量人才。
H2: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选择偏好上的主效应显著,被试更倾向接受提出解决问题建议的安慰策略。
H3:在安慰方式的接受程度上,心理距离的主效应显著,即被试更倾向接受近距离安慰者的安慰。
由表4可知,9个地区土样的△Go<0(除308 K时1号样的数据外,可能由试验误差所致),表明Cd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当0<∣△Go∣<20 kJ/mol,则为物理吸附,此时范德华力占主导作用,土壤对Cd的吸附作用较小,易发生解吸作用;当80<∣△Go∣<400 kJ/mol,则属于化学吸附,化学键占据主导作用,具有较大吸附能,多表现为不可逆吸附[18-19]。
H4:心理距离与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策略对于被试选择偏好上存在交互作用。
抗向日葵列当新品种新农17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苏雅杰,王喜春,云晓鹏,兰海波,杜 磊,刘文明,张 光,白全江(22)
H5:心理距离与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对于被试选择偏好上存在交互作用。
2 实验一:心理距离与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策略对接受偏好的影响
2.1 实验目的
探讨在负性情绪中,被试对于不同心理距离的安慰者采用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策略时的接受偏好的差异。
2.2 实验方法
2.2.1 被试
选取被试160名,通过阅读情景带入材料筛选被试,让被试阅读情景材料后直接询问其如果是材料中的主人公是否会产生负性情绪,如果能就继续实验,如果回答否则实验终止。其中有8名被试情绪诱发不成功,即材料内容不能引起其负性情绪。诱发成功率为95%,剩下152名被试都能从材料情景中体会到负性情绪,然后把这152名被试随机分配到近距离组和远距离组,每组各76名,其中近距离组男性 24 名,女性 52 名,平均年龄为 25.14±6.13 岁,远距离组男性25名,女性51名,平均年龄24.89±7.88 岁。
甲洛洛思量再三,还是觉得第二个办法可行,唯一的担心就是那个丁主任的同伙会不会狗急跳墙,杀我灭口,可那瘦瘦小小的身板,看了也不是什么有能耐的家伙,再说自己手里提着斧头,也不怕他们赤手空拳。
采用2(心理距离:近距离(父母、好朋友)、远距离(普通同学、陌生人))×2(安慰方式:肯定消极情绪、否定消极情绪)的混合设计,其中被试间变量为心理距离,被试内变量为安慰方式,因变量为被试接受程度的得分。
2.2.3 实验材料
安慰方式材料是根据王姣(2014)所总结出的方式进行设计的,由三名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硕士研究生根据情景材料编辑安慰方式话语,然后进行综合得到肯定消极情绪和否定消极情绪的正式安慰话语,再把这些安慰话语通过问卷方式发给15个人进行安慰方式有效性评分,即这种话语具有安慰效果的程度。肯定和否定消极情绪这两种安慰方式的有效性均分分别为 4.25±0.24 和 4.03±0.78,说明两种形式的话语材料都有安慰效果。
我问一位在深圳工作的朋友,深圳的环境和其他地方比,有什么差别?朋友是从内地弃职过来的,已呆了有些年了。他认真地说,感觉这边的政府部门工作会更多地考虑普通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更多地着眼于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实际问题,不管有“关系”没“关系”,只要符合条件,事情同样能办。“无论来自何方,都可以在这里共事创业,公平竞争,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生活。”朋友这番话,我颇有同感。我想,这也是深圳的魅力所在吧,它肯定不仅仅是收入高低的问题。
2.2.3.2 安慰方式材料
情景材料通过预实验的方法收集而来,首先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了来自20个人描述的生活中的一些负性事件,通过整理后得到6个比较共同和常见的事件,例如失恋、面试失败、考试未通过、被领导/老师批评等,而后通过让30名被试分别对此6个事件的负性程度进行五级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最终选择了“面试失败”(M ±SD =4.21±0.23)这一个事件作为实验的情景材料。
2.2.3.1 情景材料
接下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分析,细菌培养经常会要求体系的pH稳定,现需配制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所需的pH为4.50缓冲溶液1L,应该怎么配制?需要什么试剂?各试剂的量是多少?
2.2.3.3 自评材料
情绪和心理距离自评材料都借鉴前人研究中的方法,采用Likert分级评分的方式自评,负性情绪程度采用七级评分,1分为程度最低,7分为程度最高。心理距离自评材料通过五级评分询问被试自己认为跟父母、好朋友、普通同学和陌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近,1分为最远,5分为最近。因变量自评材料是5级评分,1分为最不能接受,2分为比较不能接受,3分为不确定能不能接受,4分为比较能接受,5分为最能接受。
2.2.3.4 IOS量表
采用牛忠辉等人(2010)改编的IOS量表(Aron,Aron,& Smollan,1992)控制心理距离。量表中两个圆圈的重叠程度反映了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的远近,图片1表示两人亲密度为零,即心理距离很远,图片7表示两人关系极其亲密,即心理距离很近(见图 1)。
图1 IOS量表图
2.2.3.5 实验程序
探讨在负性情绪中,被试对于不同心理距离的安慰者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时的接受偏好的差异。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对负性情绪激活与心理距离操纵有效性分析
对两组被试负性情绪和心理距离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配对样本t 检验,在负性情绪上近距离组被试的负性情绪分别为 3.71±1.13 和 3.51±0.99 (t =1.15,p >0.05),两组被试引起的负性情绪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被试在心理距离操纵上,近距离(父母+朋友)与远距离(普通同学+陌生人)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7.29±1.21,4.89±0.86,t =14.08,p <0.001),表明心理距离的操纵是成功的。
2.3.2 心理距离对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策略接受偏好的影响
WAP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较低,且无线网络数据传输带较窄,所以WPKI与传统PKI技术有很大的区别,WPKI系统对数据和加密的简洁性要求较高。两者在编码方法、证书格式、加密算法和密钥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丹酚酸B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或根茎中的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酚酸B具有抗脂质过氧化、抗肝纤维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清除自由基、钙拮抗及改善记忆功能障碍等多种生物学活性[1‐2]。近年文献报道,丹酚酸 B 可改善实验动物的心肌细胞损伤[3‐4],然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拟应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I)大鼠模型,探讨丹酚酸B保护心肌的作用机制。
不同安慰方式和心理距离组的接受偏好得分如表1所示,以安慰方式和心理距离为自变量,接受程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距离主效应显著,F (1,150)=41.43,p <0.001,近距离(6.71±0.13)比远距离(5.57±0.13)的被试更容易接受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策略;安慰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 (1,150)=29.60,p <0.001,肯定消极情绪的安慰方式的接受程度为 6.53±0.12,否定消极情绪的安慰方式的接受程度为 5.75±0.11,被试接受肯定消极情绪的程度显著高于否定消极情绪的程度;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方式与心理距离交互作用显著,F (1,150)=10.42,p <0.01,η2p=0.07。
3.2.3.5 实验程序
二层环路中的每条链路都存在一个向根交换机接收和发送流量的端口,此端口即为指定端口.指定端口通常选择存在于根交换机上(根交换机上所以端口均为指定端口),两台非根交换机的链路之间必定有一个端口为指定端口,指定端口的选举由非根交换机到根交换机的链路开销大小所决定,链路开销最小的非根交换机所在的链路的端口为指定端口.如果两条链路开销相同,则继续比较两台非根交换机的BID,拥有最小BID的非根交换机所在的链路的端口为指定端口.
3 实验二 心理距离与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对接受偏好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
先让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阅读实验情景材料。之后,先让被试假设自己是情景中的人物进入情景,让其回答是否能体会到生气、懊悔、委屈、遗憾等负性情绪,如果选择否,则实验终止,如果回答是,则让被试自己评定在情景中体会到的负性情绪程度。完成情绪诱发后,让被试分别阅读两种类型的安慰方式。主试将肯定和否定的安慰方式的阅读顺序进行了平衡。阅读完其中一种安慰方式后,通过四种方式询问被试,分别为当这个人是父母、好朋友、普通同学和陌生人时,你对这种安慰方式的接受程度有多高。在询问之前先向他们展示IOS量表,让他们理解与这四者之间的亲密度。两组被试分别接受父母和朋友的安慰方式问题与普通同学和陌生人的安慰方式问题,每个被试都需要回答四个问题。
表1 各实验组安慰方式接受偏好得分
图2 心理距离与安慰方式交互作用图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选取被试 190 名,平均年龄为 25.07±7.55 岁,通过阅读情景带入材料筛选被试,其中有8名被试情绪诱发不成功,诱发成功率为95.79%,剩下182名被试都能从材料情景中体会到负性情绪。然后把这182名被试随机分配到近距离组和远距离组,每组各91名,其中近距离组男生31人,女生60人,远距离组男生29人,女生62人。
2.2.2 实验设计
3.2.2 实验设计
采用2(心理距离:近距离(父母、好朋友)、远距离(普通同学、陌生人))×3(安慰方式:否认问题存在、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混合设计,其中被试间变量为心理距离,被试内变量为安慰方式,因变量为被试接受程度的得分。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很多患者呈现浸润型病变,肠腔较细,可使得肠内容物运行至此多为半固体状较为干燥,形成急性梗阻症状[13]。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在临床上具有发病迅速的特征,可引起患者全身性反应,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患者死亡[14]。
3.2.3 实验材料
3.2.3.1 情景材料
同实验一。
3.2.3.2 安慰方式材料
安慰方式材料是根据王姣(2014)所总结出的方式进行设计,由三名硕士研究生根据情景材料编辑安慰方式话语,然后进行综合得到否认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三种正式安慰话语,再把这些安慰话语通过问卷方式发给15个人进行安慰方式有效性评分,即这种话语具有安慰效果的程度,这三种安慰方式的有效性均分分别为 4.01±0.31,4.15±0.60 和4.33±0.21,说明三种形式的话语材料都有安慰效果。
3.2.3.3 自评材料
同实验一
3.2.3.4 IOS量表
同实验一
在交互效应显著后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心理距离的近距离实验组的安慰方式偏好存在显著差异,F (1,150)=35.57,p <0.001,;而在心理距离的远距离实验组中,安慰方式接受程度的差异不显著,F (1,150)=2.45,p >0.05,,交互作用见图2。
然而,当她远远地看见许峰的时候,她原本打算飞奔而去的,但怎么也迈不开脚步。许峰看起来真的成功了,两年前他把自己收拾得像个贵公子,如今他仍然像,但有些变了。变在哪里,李莉说不清楚。
实验流程同实验一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对负性情绪激活与心理距离操纵有效性分析
对两组被试负性情绪和心理距离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配对样本t 检验,在负性情绪上近距离组被试的负性情绪分别为 4.68±1.23 和 4.58±1.11 (t =0.57,p >0.05),两组被试在负性情绪下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被试在心理距离操纵上,近距离 (父母+朋友)与远距离(普通同学+陌生人)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7.21±1.26,5.13±1.03,t =12.19,p <0.001),表明心理距离的操纵是成功的。
3.3.2 心理距离对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接受偏好的影响
不同安慰方式和心理距离组的接受偏好得分如表2所示,以安慰方式和心理距离为自变量,接受程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距离主效应显著,F (1,180)=11.50,p <0.01,η2p=0.06,近距离(7.11±0.14)比远距离(6.44±0.14)的被试更容易接受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安慰方式的主效应也显著,F (2,180)=3.23,p <0.05,否定问题存在的安慰方式的接受程度为6.59±0.14,分析问题的安慰方式的接受程度为7.00±0.14,提出建议的安慰方式的接受程度为6.73±0.13。事后检验得出分析问题与否定问题存在的安慰方式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被试更容易接受分析问题的安慰方式,而否认问题存在和提出建议的安慰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方式与心理距离交互作用不显著,F (2,180)=0.51,p >0.05,η2p=0.003。
关于《洪范五行传》的文本形态,目前学术界依据的主要是清人陈寿祺据《汉书·五行志》《续汉书·五行志》及刘昭注、《开元占经》《太平御览》《仪礼经传通解续》《通鉴前编》《文献通考》《六艺流别》等文献辑佚而成的《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其中辑自黄佐《六艺流别》的部分已经陈侃理考定为伪,故目前可信者约千字。就内容而言,可分为“六沴”与“五行”两大部分,但这两部分之间关系如何,以及“五行”内部次序如何,学界仍存在不同看法。由于这一问题是我们讨论《洪范传》理论特色的基础,故不可不辨。
表2 各实验组安慰方式接受偏好得分
4 讨论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否会影响他们对于安慰方式的接受偏好程度。总体而言,在两个实验中,被试对于安慰方式的偏好程度都具有显著差异,且心理距离的主效应都显著,即验证了研究假设1、2和3。在实验一中,心理距离与安慰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表明对于不同心理距离的安慰者,个体接受的安慰方式的偏好存在差异,验证了假设4。在实验二中,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中,心理距离对被试的接受偏好没有显著的影响,假设5没有得到验证。
在两个实验中心理距离的主效应都显著,即被试都更倾向于接受近距离安慰者的安慰。根据Williams(2014)的观点,无论个体情绪基线效价是多少,人们对远距离刺激的情感反应都应该较弱。这种心理距离降低情感强度的结果,直接源于对物理距离的生物学相关性的考虑。与积极的安慰性刺激的物理距离增加会降低其安慰性,与消极的威胁性刺激的物理距离增加也会降低其威胁(Hemenover& Schimmack,2007; McGraw & Warren,2010;McGraw et al.,2012)。因此,当与被安慰者心理距离较近的人在进行安慰行为时,个体会感受到更强的安慰效果。
在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策略中,对于不管心理距离近或远的安慰者的安慰,个体都比较乐意接受肯定消极情绪的安慰方式。亲密关系提供的情感支持通常具有增益效果,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更有效地应对问题情境,管理不安情绪,并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识(Burleson,1994)。就安慰方式而言,肯定消极情绪比否定消极情绪在情感上的支持性更强,个体在处于负性情绪当中时,相对来说更期待的是得到他人的肯定和理解,而使用肯定消极情绪这种方式正好符合被安慰者的需求,被安慰者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支持和鼓励,能够让自己更加顺畅地表达出真实的情绪状态,更容易缓解内心的痛苦和不满;相比之下,否定负性情绪的安慰方式比较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使被安慰者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在引入心理距离变量后,结果表明,对于心理距离近的安慰者,个体对于情绪中心的安慰方式的偏好具有显著差异,而对于心理距离远的安慰者,个体的接受偏好差异却不显著。这一结果也验证了牛忠辉等(2010)关于社会距离影响个体对他人正向行为评价的影响作用。当与安慰者的社会距离越近时,被安慰者越能够以行为性的评价(低水平建构)去表征安慰者的安慰行为,对于安慰者所使用的安慰方式有更多的关注,会更多关注安慰者的语言表达、安慰话语的内容,所获取的信息更多,安慰效果也越好,对其安慰行为的评价也会越高,即增强了肯定消极情绪这种安慰方式的安慰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安慰作为一种社会支持的形式,它拥有社会支持的许多特性,包括在促进人们的福祉和应对压力事件方面等方面的作用 (Albrecht& Goldsmith,2003;Sarason,Sarason,& Gurung,1997)。安慰者与个体的社会关系越近,个体越能够从其安慰话语中得到社会支持。而在远距离情况下,个体倾向于以特质性的评价(高水平建构)去表征安慰者的安慰行为。因此个体只会把远距离安慰者的安慰行为看作一种利他行为,认为他人仅仅只是出于一种善意来对自己进行安慰,只要能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就足够了,所以不会太在意安慰者使用何种安慰策略。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中,个体相对来说更愿意接受近距离的安慰者使用这种策略,心理距离近的安慰者对于当事人的个人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在安慰方式上会更多地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对于被安慰者的状况进行就事论事的分析,帮助其阐明各种道理,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当被安慰者觉察到安慰者与自己心理距离较近时,会更愿意相信并且接受安慰者所给的分析与建议,从而缓解自己的情绪。而在这一策略中的三种安慰方式里,个体更倾向接受分析问题和阐明道理这种安慰方式。否认问题存在这种安慰方式有一种逃避的意味,虽然这种方式能够缓解被安慰者一定的焦虑情绪,但是对于解决当事人的问题没有太大帮助。而分析问题这一安慰方式考虑得更加周全。首先通过比较淡化事情的严重性,再提供不一样的视角看待问题,让其看到事情积极的部分,再通过客观分析事件过程,明确各种责任,解释一些人生道理,使得被安慰者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缓解消极情绪,自己重新评估问题和寻找解决的办法。
心理距离与问题中心应对策略的交互作用不显著,首先可能的原因是问题为中心的策略相对于情绪为中心的策略,在安慰方式上对于被安慰者来说更为聚焦,问题中心策略的三种形式都是直接针对被安慰者实际所产生的情况,在被安慰者心里引起的情感认知并不是那么显著,所以心理距离所产生的知觉效果差异就不是那么明显;第二个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的局限性所带来的,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初步地把心理距离与汉语安慰方式二者结合起来,探讨心理因素对于汉语安慰语言的使用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统计学上有意义的结果和结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验材料的负性事件只选取了一个,代表性可能不够;在实验设计上采用的是纸笔行为实验,额外变量的控制并不能像实验程序那样严格。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对汉语安慰语的心理机制进行探究,用更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更高级的实验技术对汉语安慰语的选择和使用做出更深入的研究。总而言之,这项关于安慰言语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理论及现实意义的,从心理角度弥补了安慰言语研究的不足,提供了相关的实验数据,在学术上有助于言语行为研究。
5 结论
个体更倾向接受肯定消极情绪的安慰方式;心理距离与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方式存在交互作用,对于近距离的安慰者,个体接受肯定和否定消极情绪的安慰方式的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心理距离与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相对而言个体倾向接受分析问题的安慰方式。
参考文献
黄静,王新刚,童泽林.(2011).空间和社交距离对犯错品牌评价的影响.中国软科学, (7),123-130.
李佳源.(2011).心理安慰话语的选择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 (3),95-101.
牛忠辉,蒋赛,邱俊杰,申之美,张锋.(2010).社会距离对他人行为表征的影响: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应用心理学, 16 (4),291-300.
彭慧.(2008).言语交际中的安慰策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8 (2),96-98.
任玉冰,杜秀芳.(2018).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对人身安全决策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 ,(3),327-334.
王姣.(2014).汉语安慰语研究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曾凤英,窦秋萍.(2012).安慰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3),137-139.
Albrecht,T.L.,& Goldsmith,D.J.(2003).Social support,social networks,and health.In T.L.Thompson,A.M.Dorsey,K.L.Miller,& R.Parrott (Eds.),Handbook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pp.263-284).Mahwah,NJ:Erlbaum.
Aron,A.,Aron,E.N.& Smollan,D.(1992).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4),596-612.
Boven,L.V.,Kane,J.,Mcgraw,A.P.,& Dale,J.(2010).Feeling close: Emotionalintensity reduces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distance.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98 (6),872-85.
Burleson,B.R.(1994).Comforting messages: Features,functions,and outcomes.In A.Daly & J.M.Wiemann (Eds.),Strateg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p.135-161).Hillsdale,NJ:Erlbaum.
Burleson,B.R.(2003).Emotional support skills,in J.O.Green & B.R.Burleson (Eds.),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Skills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Fujita,K.(2008).Seeing the forest beyond the trees:A construal-level approach to self-control.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 (3),1475-1496.
Gross J J.(1998).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review.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 (3),271-299.
Hemenover,S.H.,& Schimmack,U.(2007).That's disgusting! …,but very amusing:Mixed feelings of amusement and disgust.Cognition & Emotion, 21 (5),1102-1113.
Kivetz,R.,Urminsky,O.,& Zheng,Y.(2006).The goal-gradient hypothesis resurrected:Purchase acceleration,illusionary goal progress,and customer reten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3 (1),39-58.
Kunkel,A.(2002).Explaining sex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comforting messages: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action goals.Communication Reports, 15 (1),29-42.
Laran,& Juliano.(2010).Choosing your future:Temporal distance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self-control and indulgence.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36 (6),1002-1015.
Lazarus,R.S.,& Folkman,S.(1984).Stress, appraisal,and coping. New York:Springer.
Liberman,N.,Trope,Y,& Stephan,E.(2007).Psychological di stance.In A.W.Kruglanski& E.T.Higgins(Eds.),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2nd ed,pp.353 -383).New York: Guilford Press.
Liviatan,I.,Trope,Y.,& Liberman,N.(2008).Interpersonal similarity as a social distance dimension:Implications for perception of others’ ac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5),1256-1269.
Mcgraw,A.P.,& Warren,C.(2010).Benign violations:Making immoral behavior funny.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1 (8),1141-1149.
Mcgraw,A.P.,Warren,C.,Williams,L.E.,& Leonard,B.(2012).Too close for comfort,or too far to care?Finding humor in distant tragedies and close mishaps.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3 (10),1215.
Miller,N.E.(1944).Experimental studies of conflict.In J.M.Hunt,Personality and the behavior disorders (pp.431-465).Oxford,England:Ronald Press.
Williams,L.E.,Stein,R.,& Galguera,L.(2014).The distinct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construal level.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0 (6),1123-1138.
Sarason,B.R.,Sarason,I.G.,& Gurung,R.A.R.(1997).Clos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outcomes:A key to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In S.Duck (Ed.),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pp.547-573).Chichester,UK:Wiley.
Stephan,E.,Liberman,N.,& Trope,Y.(2010).Politenessand psychologicaldistance: A construallevel perspectiv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 (2),268-280.
Stone,E.R.,& Allgaier,L.(2008).A social values analysis of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decision making involving risk.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30 (2),114-129.
Trope,Y.,& Liberman,N.(2010).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Psychological Review, 117 (2),440-463.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n Chinese comfort strategy preference
ZHANG Zhicong,YE Yiduo,DENG Jue
(School of Psych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0)
Abstract When individuals are in a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they may receive different objects and comfort in different ways,and the consoled may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preference for this.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this study adopted two two-factor mixed experiments,2×2 and 2×3,to test whether the comforter's comfort methods for comforters from different social distance conditions would cause differences in the comforter's acceptance prefere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Individuals were more inclined to accept the comfort strategy that focuses on affirming negative emotions and analyzing problems; (2) There wa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emotion-centered comfort strategy,but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problem-centered comfort strategy.
Key words Chinese;comfort strategy;psychological distance;social distance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ZH100)
通讯作者: 叶一舵,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eyiduo@163.com
标签:汉语论文; 安慰策略论文; 心理距离论文; 社会距离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