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运背后的经济发展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困境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学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4)06-0044-08 一、引言 2010年6月,两岸正式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作为ECFA后续协议之一,《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双方经过2年多的协商后,于2013年6月21日正式签署。人们原本期待随着协议的生效实施,将对深化两岸服务业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福祉,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协议签署后却在台湾岛内社会引发激烈争议,并在“立法院”拉锯僵持9个月之后,于2014年3月18日爆发了以年轻一代为主的“反服贸协议”学生运动,并有不少民众同情与参与,时间长达20多日,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探讨引发这场运动的成因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香港中评社的评论较为客观及全面,其指出“此次运动的成形,归因于四个焦虑:第一,年轻人对未来缺乏希望的焦虑;第二,民众长期对政府施政能力不满的焦虑;第三,民众长期对“立法院”代议政治效率不满的焦虑;第四,对经济过于依赖大陆所产生不安的焦虑。这些焦虑已经长期存在,随时都可能爆发,只是这一次在多重因素聚合下爆发出来”。①换言之,引发这场运动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除了长期积累下来的“互信”、“认同”等两岸关系结构性问题、岛内政党斗争、各类政治人物推波助澜等原因外,上述第一、第二个“焦虑”正是集中反映了台湾民众对台湾经济现状的强烈不满。台湾《经济日报》也曾发表社论指出,“太阳花凸显台湾经济的困境”。② 台湾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出现罕见的负增长状态,在2010-2011年短暂恢复增长后,2012年经济形势又再恶化。各方原期望2013年台湾经济能够随全球经济的复苏而达到3%~4%的增长率,结果却是险些陷于无法“保2”的窘境。在持续低迷不振的“闷经济”中,台湾民众承受着薪资倒退、失业增加、房价高涨等各种痛苦,而年轻一代更是对前途与出路充满焦虑。对于这种困境,部分岛内民众与学生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并担心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这是“3·18”学运以两岸议题为爆发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客观阐明近年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并深入揭示造成这种困境的真实原因,不仅有助于正确把握学运爆发的深层原因,还有利于辨明岛内对两岸关系发展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或非理性的思维。 二、持续“闷经济”引发集体焦虑 近年台湾经济持续低增长,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及劳动市场等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均不尽人意,总体经济十分沉闷。 (一)经济增长乏力,持续呈低增长态势 2012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下跌至1.48%,多数人认为已近谷底,对2013年经济的反弹寄予较高期待。前“经建会”主委管中闵就乐观期待出现经济增长率4%以上、失业率在4%以下的“黄金交叉”。但实际上2013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仅为2.11%。③进一步观察2013年台湾经济增长态势有三点值得关注: 其一,台湾经济已面临常态性低增长的危机。2008-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台湾经济呈零增长与负增长。2010年台湾经济增长率达10.76%,但在昙花一现的反弹之后,又进入持续低增长状态。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4.19%,但从第1季的7.63%逐季下滑到第4季的1.18%。2012年增长率为1.48%,2013年为2.11%,常态性低增长趋势已十分明显。 其二,台湾经济增长已低于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作为以出口为导向的海岛型经济,长期以来,台湾经济与全球经济景气联动性强是其突出的特点。然而,受到台湾自身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影响,近来台湾经济已出现与全球经济景气脱节的迹象。依据环球透视机构(Global Insight Inc.)数据,2012年与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与2.5%,台湾经济增长已连续两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长水平。 其三,台湾经济在亚洲“四小龙”中垫底。台湾曾是亚洲“四小龙”中的模范生,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学习榜样,近年经济持续低迷,排名已落后至“四小龙”中的末位。2013年新加坡、香港及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7%、3.0%与2.8%,均高于台湾的增长率。人均所得指标台湾地区也排名最后,2013年新加坡、香港、韩国及台湾地区的人均所得分别是51460美元、37610美元、24044美元及21254美元。 (二)物价总体较平稳,但有通货紧缩的隐忧 物价方面,受惠于国际能源及大宗物资价格涨幅有限以及2012年台湾的物价基期相对较高的影响,2013年台湾的物价水平总体比较平稳,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为0.79%,批发物价指数(WPI)涨幅则为-2.43%。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总体物价指数上涨率不高,甚至为负增长,但是岛内民众却较普遍感受到物价变动对生活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一年来不少重要民生物资价格明显上涨。2013年台湾“行政院稳定物价小组”监控的17项重要民生物资的平均物价年增长率为1.59%,但是,截至2013年12月,米价年增长率达到8.12%,创近20个月以来新高;奶粉上涨5.13%,是近20个月以来新高;鸡肉上涨12.11%,创下近两年来的新高。凡此种种,均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④ 还需指出的是,近年来由于受到岛内经济不振以及国际商品行情走跌等因素的影响,台湾的物价指数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如图1所示),形成通货紧缩的隐忧。自2012年第3季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率达2.95%之后,就一路降至2013年第4季的0.56%。至于批发物价指数上涨率,从2012年第2季转为负数后,至今已连续7个季度为负数了。通常一般社会大众最担忧的是通货膨胀,但实际上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危害并不小于通货膨胀。它会造成一种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加剧经济的衰退。这是因为物价持续下跌会使消费者购买行为失去急迫性,形成延迟购买倾向,造成消费意愿减弱、有效需求进一步缩小。同时,物价持续下跌,市场需求疲软又使企业不得不降价销售,利润水平下降,进而被迫采取减产、裁员或减薪等措施,这又会使社会消费和投资进一步减少,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形成一种紧缩状况的恶性循环。过去20年日本经济的衰退经历已向世人昭示了这一道理。 图1 2011-2014年各季度物价指数变动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 注:2014年数据为预测数。 图2 2008-2013年台湾薪资水平变动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 (三)劳动市场大致平稳,薪资水平仍停滞不前 面对台湾总体经济低迷不振,台湾当局大力推动各项促进就业应对措施,2013年台湾失业情况未再继续恶化,劳动市场大致平稳。全年平均劳动力人数为1096.7万人,较去年增加0.99%,平均劳动参与率为58.43%,较去年同期上升0.08%;全年平均失业人数为47.8万人,较去年减少0.54%;平均失业率为4.18%,较去年同期下降0.05%。尽管2013年台湾总体失业情况有所改善,但仍高于同期的日本(4.0%)、香港(3.2%)、韩国(2.9%)、新加坡(1.8%)的失业率水平。同时,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1)青少年失业问题仍然严重,15至24岁青少年失业率13.17%,为整体失业率的3.1倍,“毕业即失业”现象日益普遍。(2)高学历失业率相对偏高,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失业率5.28%,为整体失业率的1.3倍。(3)服务业就业比率54.67%,与服务业生产比率68.29%相比,差距达13.62个百分点,显示服务业的就业创造效果仍无提升。 在薪资方面,台湾薪资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态已持续10多年,据统计,2000年至2012年工业及服务业受雇员工实质薪资平均每年下降0.15%;其中,2008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下降0.67%。⑤2013年仍无改善,实质薪资水平持续下降。台湾“主计总处”公布的薪资调查显示,2013年台湾工业及服务业平均名目薪资45965元,增长0.17%;扣除物价涨幅后,平均实质薪资(以2011年价格衡量)为44739元,减少0.62%。 概括而言,近年来台湾经济持续陷于低迷不振状态,呈现出所谓“闷经济”特点,社会各界因此弥漫着焦虑不安的情绪。2014年台湾《今周刊》公布“青年世代正义大调查”显示,高达62.9%的21-35岁年轻人觉得自己会比父母那一辈过得还要差,而年轻人心中最深层的忧虑前三名依次是低薪资(79.74%)、高房价(69.08%),还有高失业率(34.93%)。该调查还显示,有高达79.8%年轻人认为台湾目前的大环境对他们不公平,有64.4%的人认为这个状况不但很难好转,而且还会更糟。⑥正是这种持续累积与扩散的焦虑感,成为民众激烈反对当局相关公共政策的重要背景。 三、“闷经济”源于增长动力不足 进一步观察近年台湾经济增长来源可见,需求面与生产面均持续疲弱不振,从而造成总体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一)民间消费与投资增长皆呈乏力态势 近年来台湾当局财政困难,公共消费与投资持续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因此,影响岛内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为民间消费与民间投资。虽然2013年台湾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状况趋于稳定,但是由于经济景气复苏乏力,薪资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明显影响居民个人及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与购买力。此外,2013年台湾岛内连续发生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致使居民的个人消费意愿降低。据台湾“主计总处”统计资料,2013年台湾民间消费年增长率为1.77%,仅略高于2012年的1.62%,而低于2001-2010年平均增长率2.26%,21世纪以来民间消费持续低增长趋势进一步加剧。 民间投资是岛内需求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近年来台湾民间资金虽然充沛,但因投资环境无法有效改善,民间投资意愿低落。2011-2012年民间投资连续两年负增长。2013年在岛内半导体业者扩大资本支出及云端业者扩充资产配置带动下,民间投资增长7.38%,但因其参照基数较低,实际民间投资增长有限,全年投资金额为22535亿元新台币,仅略高于2010年的2159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另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2013年核准外商投资金额49.3亿美元,较上年减少11.25%;核准陆资赴台金额3.6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0%,但总量规模很小。 (二)出口微幅增长,竞争力明显下降 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出口一向对台湾经济增长影响重大。近年来,由于国际需求趋缓以及自身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等原因,台湾出口增长持续乏力甚至衰退,严重削弱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13年出口仍呈微幅增长。按海关统计资料,2013年台湾商品出口总值3054.51亿美元,仅较上年增加1.42%,这一增长率不仅远低于同期的美国(2.1%)、大陆(7.9%)与香港(3.6%),也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韩国(2.1%),反映出台湾产业的国际出口竞争力持续下降。而按“主计总处”国民所得统计,2013年台湾商品及劳务输出增长2.39%,输入增长-0.41%,合并计算后外部净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0.6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所占的比重为29.85%。 图3 2002-2013年台湾地区对主要国家及地区的出口占比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 在出口地区结构方面,2013年台湾对主要市场出口均呈低增长或负增长,对大陆(含香港)的出口占比为39.7%,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仅增长2.2%;⑦对东盟出口占比为19.0%,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增加3.9%;对日本的出口占比为6.3%,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增加1.2%;而对美国、欧洲的出口占比分别下降为10.7%、9.1%,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2%、3.5%。⑧由图3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台湾地区对重要出口地区的美国、欧洲与日本的出口占比均呈下降态势,对大陆(含香港)的出口占比由2010年始也呈现下降趋势,整体出口扩张越来越受限制。 观察出口商品结构,消费性电子产品是台湾出口增长的主力,其他商品的出口增长则显迟滞。2013年台湾出口主要商品排名前三位的是,电子产品出口总额为859.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1%;基本金属及制品出口总额为276.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6%;塑胶、橡胶及其制品出口总额为247.8亿美元,较上年上升2.5%。伴随着国际景气减弱及供应在地化生产的趋势,台湾这种主要依靠单一电子产品带动出口的模式,增长动力已明显减弱。 (三)工业生产小幅增长,服务业呈不平衡发展 台湾现行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干,但制造业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68.29%,工业占30.02%(其中制造业占24.88%)。受到全球经济复苏动能疲弱,台湾出口扩增困难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台湾工业生产实质增长率仅达1.78%,其中,制造业实质增长2.02%。在制造业中27个子行业中,只有电子零组件业等9个行业为正向增长,其他18个行业均为负向增长。⑨ 作为岛内经济活动主体的服务业,受内需不振及实质薪资水平持续下降的影响,2013年实质增长率仅为1.68%,低于制造业的增长水平,同时,服务领域各行业表现差异较大。据台湾“主计总处”统计资料,2013年,资讯及通讯传播增长1.58%,低于2012年的3.75%;批发零售也仅增长1.03%,教育服务增长0.69%,不动产业增长2.84%。而与两岸经贸因素相关的行业则相对表现较好,金融及保险业增长2.52%、运输与仓储业增长2.72%,特别是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据联合国世界观光组织(UNWTO)的《世界观光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台湾观光收入较2012年增加约12%,而同期全球只有15个国家及地区观光收入为两位数增长。另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统计,2013年赴台观光旅客人数达801万人次,台湾旅游外汇收入为3748亿元新台币。这明显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逐年显著增加密切相关,2013年陆客赴台旅游人数达28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⑩ 四、经济低迷不振的真实原因 台湾总体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的原因是需求与供给均疲弱不振,那么导致需求与供给乏力的原因何在? 显然不是岛内部分民众所简单认为的那样,是近年台湾经济过于依赖大陆所造成的。台湾是海岛型经济,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及随后国际经济景气的低迷与世界经济的调整对台湾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全球景气衰退引发了台湾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的大暴露,从而导致台湾经济受冲击的程度特别严重。这些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与脆弱性等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衰退,台湾越来越难以应对全球产业激烈的竞争环境。除了这些基本原因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随着岛内外环境的变化,若干经济新趋向不仅是造成当前台湾经济低迷不振的直接原因,也将深刻影响未来台湾经济走向。 (一)区域经济整合潮流对台湾的冲击效应日益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与中国大陆经济迅速崛起,亚洲区域经济整合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在大多数国家及地区均积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便从本区域经济增长中分享更多利益之际,台湾方面却因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立场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加剧,使台湾完全游离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潮流之外。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后,努力改变原来“闭关锁岛”的政策取向,积极推进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2010年与大陆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13年又分别与新西兰、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尽管如此,台湾远未改变落后区域经济整合潮流的局面。一方面,岛内对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阻力依然不小,对大陆仍保持高度的保护主义心态,包括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与两岸货物贸易协议等在内的ECFA后续协商进展不尽顺利;另一方面,东亚国家及地区快马加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台湾主要的竞争对手韩国。自2003年制定“FTA战略蓝图”后,韩国推进区域经济整合的进程加速,尤其是随着2011年7月、2012年3月与欧盟、美国的FTA先后生效,韩国成为全球唯一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及东盟、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签订FTA的国家。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落后的差距因此更显突出。据台湾“经济部”资料,2013年台湾FTA出口覆盖率仅为9.65%,而同期韩国FTA出口覆盖率为36.1%,新加坡则为70.7%。(1) 在上述背景下,多年来一直被提及的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落后会导致经济“边缘化”的概念近年来已从所谓“隐忧”转变为现实冲击了,特别是台湾地区与韩国产业结构相近,出口商品与韩国重叠度高(60%以上),由于韩国产品在国际主要市场能享受零关税或优惠关税,对台湾产品的替代效果日益显现。据台湾“经济部”评估,美韩FTA生效后,台湾对美出口有3244项非零税产品,约118.39亿元对美贸易额将受到冲击,占台湾对美国出口比重达34.1%。(12)从实际状态来看,2012年与2013年,台湾对美出口分别下降了6.15%与2.38%,台湾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相应下降至1.71%与1.67%;而同期韩国对美出口则分别增长3.94%与5.66%,韩国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相应上升至2.59%与2.75%(参见表1)。进入2014年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显然,近年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落后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明显冲击台湾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出口增长,进而拖累整体经济增长。1993年台湾地区和韩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都为2.3%左右,而2013年台湾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降至1.6%,而韩国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升至3.0%。(13) (二)台湾应对大陆经济转型发展乏力 30多年前大陆启动改革开放战略,通过大量引进资金与技术,依靠要素红利与全球化红利,以低成本为出口竞争优势,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两岸关系的逐渐缓和为台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与发展机会,以两岸贸易与台商投资大陆为主要内容、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欧美销售”为运营模式的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大陆市场因此成为支持台湾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动力来源。然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长期支撑大陆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全球化及人口红利等动力都已逐渐弱化,大陆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难以为继,尤其是2008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深刻调整,全球需求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大陆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局势更加紧迫,“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已成为大陆中长期政策取向。这种变化趋势无疑对与大陆经济关系密切的台湾经济形成很大的挑战。 其一,大陆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速转变的挑战。在“稳增长”政策取向背景下,转型期的大陆经济不再一味追求GDP的高增长目标,而是将增长目标确定在中速的7.5%左右,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012年大陆经济增长7.8%,2013年为7.6%,2014年上半年则为7.4%。台湾出口市场约40%在大陆,大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市场需求减弱,难免会影响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增长。 其二,大陆粗放型经济增长向内涵型经济增长转变的挑战。大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內生增长。全球金融危机后,大陆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更加注重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在信息、通讯、太阳能、面板等台湾原先较具优势的产业领域,逐步建立起自身产业供应链,多年来所形成的两岸“三角贸易”分工模式日益受到冲击,两岸部分产业的趋同性与竞争性随之逐渐增强。同时由于近年台湾产业创新与升级的速度相对落后,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上不仅面对当地企业的竞争挑战,也要承受其他国家及地区企业的竞争压力。 其三,大陆由外向型经济增长向内需型经济增长转变的挑战。在金融危机后,长期以来两岸间所形成的“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欧美销售”的三角运营模式,不仅受到大陆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还面临着大陆经济增长模式由依靠出口为主转向依靠内部消费为主、以服务业为主的冲击。两岸“三角贸易”模式是完全出口导向型的,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贸易主要是满足在大陆的台商加工生产之需的中上游原材料,产品以欧美市场为目的地。当大陆经济增长改以“内需驱动”之后,台湾对大陆出口就会呈现出无法满足大陆进口需求的情况,这是近年两岸贸易增长放缓的重要背景。 (三)经济振兴严重受困于政治因素 面对外部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台湾却无法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加以应对,以摆脱经济低迷不振的困境。其关键性的内部原因就是,近年来台湾政治、社会等非经济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局经济决策摇摆不定 2012-2013年,原本是各界对台湾深寄厚望的“关键两年”,因为这两年岛内没有选举的政治因素干扰,马英九也无连任的后顾之忧,理论上是执政当局较能放手改革提振经济的时机,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于要当“超越蓝绿”的“全民总统”的理念及马英九个人性格特质,执政当局财经施政时依旧追求面面俱到,人人讨好,结果经济决策经常出现摇摆不定、前后不一的状况,导致决策效率与政策成效大打折扣,严重损害台湾经济整体竞争力。在一连串出尔反尔的财经决策中,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一案可谓具有典型代表性。强调税收公平,实现分配正义是马英九争取2012年连任的重要主张,而征收证所税也获得岛内较高民意支持。但在正式立案推动后,面对各方强大压力,马英九当局便放弃应有的专业坚持,在多方妥协之下,最终通过一个有名无实的改革方案,设立了台股指数到达8500点才征税;全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的大户才征税等等许多门槛,完全丧失了证所税原有的精神。其他政策如“核四”决策、取消油电缓涨、退休年金改革、老农津贴等政策一样如此,反复多变,严重损害当局的公信力。 2.执政团队行政效率低落 不仅决策摇摆,马英九执政团队也明显缺乏政策执行力,行政效率十分低下。规划设立“自由经济示范区”,是马英九要推动台湾迈向“自由贸易岛”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但自2012年启动以来,计划内容一再修改,过程一波三折,直到当前《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还搁置在“立法院”,未知何时能够通过,至于计划的实施就更遥远了。而行政效率低下最典型的事件应是对台湾经济影响重大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正式签署一年多了,至今仍在岛内严重纷争中悬置,未知何时能够生效实施。造成台湾当局行政效率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在执政团队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有,其一,执政团队过于动荡。马英九在第一个任期就任命了刘兆玄、吴敦义两位“行政院长”,连任以来又已任命了陈冲、江宜桦两位“行政院长”,“阁揆”的任期均十分短暂。至于“阁员”的流动就更加频繁。以“江内阁”而言,上任一年半来,“内阁首长”已换掉一半。这样一个始终处于磨合期的执政团队,无疑难有政策执行力。其二,缺乏政策沟通能力。当今台湾是个多元社会,相关政策,特别是有关两岸政策本来就容易引发分歧,再加上政治人物有心操弄与媒体夸大渲染效应等因素,要形成一个社会共识十分困难。而台湾当局缺乏政策沟通能力,就更无法提升其行政效率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会在岛内引发如此之大的反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局事先没有与相关的行业团体做好充分沟通,使其了解真实的影响并有心理准备,同时也未与立法部门、反对党有效沟通,争取支持。而协议签署后面对社会的强烈反弹,当局又未能提供充分信息来满足产业需求及时解答民众疑虑,致使民众产生不少误解。 3.朝野对抗导致经济内耗空转 台湾当局之所以决策摇摆不定、行政效率低下,相当程度上是受制于在野党的严重非理性对抗。2000-2008年民进党执政期间,一切施政就是以政治利益与意识形态为优先,无心也无力真正推动经济发展,台湾社会经济因此长期陷于困境。2008年后失去政权而企图东山再起的民进党则改以“立法院”为主要战场,全力争夺政治利益并维护意识形态,对执政当局提出重大财经政策、方案,特别是涉及两岸事务的政策、协议,均“采取全面抗争路线”,甚至不惜让“立法院”运作瘫痪。再加上“立法院”内国民党团自身的不团结,近年台湾“立法”阻碍“行政”的态势就更雪上加霜,台湾经济因此无法摆脱内耗空转的命运。“立法院”第八届第二会期,攸关台湾社会整体发展的《公共债务法》、《财政收支划分法》、《行政区域划分法》等重大修法案原封不动未审议,对马英九大力推动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案,委员会甚至连议程都未安排。在2014年1月结束的“立法院”新会期,两岸服贸、核四公投、年金改革、老农津贴等重大法案,同样在激烈对抗中寸步难行。而当前民进党全力阻挡的法案就是《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及《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很显然,近年台湾经济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均严重受制于岛内政治。 五、结语 总而言之,持续低迷不振的“闷经济”是台湾爆发“3·18”学运的一个深刻背景原因。而台湾经济持续陷于困境的真实原因,除了全球景气衰退与台湾自身结构性问题外,近年台湾经济还面临“内忧外患”新问题的严峻挑战。由于岛内政治、社会等非经济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与日俱增,台湾根本无力通过改善经济结构性问题来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外部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整合潮流与大陆经济的转型发展。因此,台湾要突破困境,摆脱“闷经济”,让青年人对未来有希望,理性而客观的思维应是尽力尽快排除非经济性因素障碍,进一步深化与大陆经济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大陆市场与区域整合来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不是相反,重走“闭关锁岛”的老路。 注释: ①中评社:《台湾“太阳花学运”的特点与影响》,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14年第5期。 ②社论:《太阳花凸显台湾经济的困境》,台湾《经济日报》,2014年4月3日。 ③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国民所得统计及国内经济情势展望》,2014年2月18日,http://www.dgbas.gov.tw。本文以下未特别标注的数据均来源于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 ④“中华民国统计资讯网”:《行政院稳定物价小组监控之17项重要民生物资年增率》,2014年2月18日,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35586&ctNode=497&mp=4 ⑤台湾“行政院”:2014年“国家”发展计划,2014年1月,第58页。 ⑥杨绍华等:《被出卖的世代》,台湾《今周刊》第902期,2014年4月7日。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台港澳司:《2013年1-12月大陆与台湾贸易、投资情况》,2014年2月8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fuwzn/diaoca/201402/20140200481419.shtml ⑧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2014年1月国际贸易情势分析》,2014年2月,http//www.trade.gov.tw,2014年3月。 ⑨“中华民国经济部”:《2013年12月台湾工业生产统计》,2014年1月23日,http://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35300 ⑩“台湾交通部观光局”:《2013年台湾观光统计年报》,2014年3月17日,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x?no=134 (11)马英九2014年元旦祝词“全民团结拼经济”。 (12)台湾《经济日报》,2012年3月19日。 (13)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2013年国际贸易情势分析》,2014年1月4日。标签:台湾经济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立法院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