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理念在小学思想道德教材中的体现_思想品德论文

体验理念在小学思想道德教材中的体现_思想品德论文

体验理念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理念论文,教材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1-2年级)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3-6年级),全国再次掀起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浪潮。这次改革强调儿童主体参与和实践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使儿童实现主动学习、体验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体验理念的体现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一、什么是“体验”理念

1.体验的一般语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在英语中,与体验相对应的单词是Experience,可译作经验、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或技术,还可译作经历、阅历等。“体验”必经自己的某种亲身实践,必经自己的感官,也包含认识(领悟),但侧重在立足于感官的“感受”。

2.教育视野中的体验理念。一些教育研究者认为,体验是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个体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环节;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具有自由创造性、自主选择性、情感通融性、形象直观性和操作实践性等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体验在道德教育、学科教育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教育视野中的体验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1)体验本身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2)体验是教育过程的本质之一;(3)体验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方式和手段。

二、小学思想品德新教材在五个方面体现了“体验”观

笔者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为例来谈几点看法。

1.教材内容以“日常生活”为源泉。本套教材的内容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源泉和基础,以儿童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选取现实生活中有意义、儿童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成主题单元。如三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依据这一思路设计了“夸夸我自己”“温暖的家”“我爱我们的学校”“家乡的山山水水”“有趣的家乡风情”五个单元的主题。这套教材以儿童生活中的热点素材设计单元主题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与儿童实际的生活世界之间建立意义的联系,许多内容都是儿童感受得到,体验得到的,与实际生活挂钩,使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2.教学方式以“体验活动”为中心。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可以开展的活动和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引发儿童活动的兴趣,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发展品德。“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应该说,没有儿童期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让学习与活动与应用沟通,从而让儿童从乐中学,从动中学,从做中学。如教学《大自然真美丽》(一年级上册)时,把儿童带到小河边,让他们坐在小河边静静地听着小河水哗哗地流,看着小船悠闲地在水面上摇晃,感受大自然特有的丰姿,无与伦比的美感,并且以故事的形式教给他们怎样珍惜每一滴水,如何保护水资源,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以“情感”为纽带。本套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单元,使儿童在体验中对自己、学校、家庭和国家产生浓厚的感情。由于优选的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并与他们的思维想像力相协调,从而使儿童在这样的情景中体验时,能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表露内心的真情实感,迅速捕捉到镶嵌在情景中的信息。这不仅使儿童对体验活动本身产生浓厚的情感,而且也加强了体验活动的效果。例如,教学《我们的老师真好》这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体验到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也要求学生回忆最喜欢老师哪些方面,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感情的培养。

4.图文并茂,强化了“体验”。本套教材以图片和文字解释的形式表达教学内容,其中趣味图画和真实照片相结合,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强化了他们的“体验”。在真实、生动、有趣的图画中,“感受”就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如《你的心情我理解》一课中,配有同学之间互相安慰以及相互道歉的真实照片,还有为同学加油呐喊的图画,可以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这些情景,也能激起儿童对生活中点滴细节的回忆,再次“体验”当时的情景。

5.卡片设计和文中问题再次对应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在教科版的这套教材中,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以卡片形式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如《家庭因我而美丽》这一单元中,围绕对家人的爱设计了“我的爱是…”“家庭总动员中的趣事记录”“我爱我家”“家人对我说”“我们的家庭计划”五张小卡片,让儿童在卡片上填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生活经验。另外,这个单元还设计了一些小问题,如“想想看,应该怎样为你们的计划努力,大家可以相互督促”“仔细回忆,这会是一次难忘的全家总动员”“看到妈妈为难的表情,你还会坚持吗”等儿童乐于回答的问题。这些卡片和问题的设计能及时反馈儿童体验的心理感受,并适当引导儿童的情感体验方向,使儿童切实体验和整体感受。

三、“体验”理念在小学思想品德新教材中体现的意义

我们知道,体验是在与一定的经验的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与态度生成,它是包含认知与非认知在内的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是知、情、意的全面投入,是心灵的感悟、经验的升华、生命力量的体现。所以,“体验”理念在小学思想品德新教材中体现了它独特的意义。

1.“体验”理念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把道德教育从儿童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往往以德目或道德规范为逻辑来呈现,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脱离了儿童的实际生活。而课程改革中强调重视儿童的生活,把真正的道德学习置于生活体验中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注: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材的编写必须以儿童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注:天德.第九届全国德育学术年会述要.教育研究,1993)

2.体验理念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小学展开活动化、生活化的体验教育适合儿童的认知特征、思维水平,它让儿童道德的学习不再在事不关己的符号学习中进行,而使道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真正起到提高儿童道德水平的作用。

另外,根据构建主义和现代认知学的基本观点,“构建主义基本的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来建构。儿童通过重复、反复和再现来组织他们在广泛的关系体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弗曼,1995年)。儿童通过体验各种情境,把体验到的情境中所内在地蕴涵着的各种客观的知识加以处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或“经验”,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因此,体验情境的活动不仅是特定知识的载体,也成为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知识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变得难以分离,要将之分开“恰如把游泳动作和水分开来一样”(D.Tanner and L.Tanner,1980)。

3.体验能拉动情感纽带,培养道德情感。新教材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儿童的体验有利于教师、学生、教材情感的传递。(1)教师与儿童之间,真情交融。在儿童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是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儿童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同时在上课时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是相通的。(2)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教师组织的体验活动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了感受,使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对儿童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影响,缩短了教材与儿童之间的心理距离。(3)儿童与儿童之间,学会共处。儿童在体验过程中,离不开与同伴的相互合作,他们在情境中相互交流、讨论,学会与他人共处,逐渐懂得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性。

总之,儿童的思想品质不是独立于儿童生活之外的,生活是思想品质的载体,思想品质形成过程是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体验理念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体现,使儿童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形成儿童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儿童良好的思想品质。

标签:;  ;  

体验理念在小学思想道德教材中的体现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