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的教学任务,教学中要为学生多创设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善于体验生活,多指导观察和注意读写结合,并要教学生学会选材,积累材料,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关键词: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2-056-02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每次作文都像是应付苦差事。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变成了,“筷子夹豆腐,提不起来”。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因此,只有激发写作的兴趣,学生才能爱写,才能从认识和情感上倾向作文,真正产生热爱写作的巨大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苦写为乐写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亲自尝试了下列几种方法:
一、让学生善于体验生活。
学生只有真情实感地去体验生活,触景生情,才能解决言之无物,感情贫乏无病呻吟的毛病。俗语说:“岸上教游泳,纸上谈兵”是不能学会的。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善于深入生活,学会观察摄取生活素材,积累生活的情感材料,让学生有一双锐利的眼光去获取生活最美的感受。如果能使老师要学生作文变成学生自己要作文,把被动的写作局面变成主动的写作局面,那写作效果就不一样了。游戏是儿童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利用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指导作文,巧妙地将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作文上,学生便会乐于写作。如写《一次有趣的活动》,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总是写一些老掉牙的活动,如“老鹰捉小鸡”,“跨步 ”,而这一类作文在作文书上比比皆是,东抄西凑便能完成一篇作文,不能达到作文训练的效果。因此,我经常设计一些形式新颖的游戏,如“逗笑”的游戏,一名学生当“木头人”不能笑,另一名学生要想方设法逗“木头人”笑,这个游戏滑稽有趣,课堂上笑声不断。我适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参加游戏的同学的表情,动作,游戏结束后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请两位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游戏中,在玩中细致观察,达到了乐于写作的目的。因此,必须让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二、教学生学会观察。
教学生学会观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一些有趣的,有深刻含义的材料。通过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写得细腻生动。比如,要让学生写《一位好老师》这道题目。大部分学生写来写去都是写老师关心学生,认真备课、家访、批评教育学生之类的内容。这样写很多内容过于陈旧了,缺乏新意。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我要让同学看我从教室门口走到讲台,然后把值日生擦不到和擦不干净的地方重新擦几下,将黑板刷轻轻地放在讲台上,这几个动作,再让学生写。有的学生写老师辛勤,帮值日生工作,有的学生写这位老师不摆架子平易近人。这样写体现出一个爱学生的好老师。但有几位细心的学生抓住老师到讲台帮值日生擦黑板的行为向深一层来想,老师这样做并非只是为了帮值日生一个忙,而是为了让同学们能看得更清楚黑板的板书,为的是整节课的教学质量,为的是全班同学的利益啊!从而使学生感到老师多么关心学生,想得多么周到。同学越想越感动了。于是这几位同学就抓住老师这一小动作,写了一篇作文,表现了一位老师关心学生的主题。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外表的小动作体现老师伟大的内心世界,这样写的文章非常成功。得到师生的高度好评。
三、抓住契机,读写结合。
当我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被课文中的人或事深深打动,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时,我觉得正是进行读写结合的良好契机。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当我和学生一起进入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来到围观的人群中时,看到美丽的小女孩被冻死的情形。我发现此时的学生充满了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让他们续写课文的结尾。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这时,围观的人有的冷言冷语,脸上毫无表情;有的还拿走了小女孩剩下的火柴,有的甚至把她的另一只鞋子也脱去了……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的冷漠无情,毫无人性。突然,人群里走出一个人,他脱下自己温暖的外套,把小女孩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抱在怀里,似乎生怕小女孩再被冻着。他朝着一片美丽的小树林走去,用双手使劲挖了一个坑,把小女孩安葬在鲜花丛中。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个人是谁吗?他就是作家安徒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位同学的续写再一次让大家深深感受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冷漠无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和作家安徒生一样悲愤的心情。 抓住契机,读写结合。由于是在学生内心受文中人或事深深触动的情形下进行,学生内心的感情不吐不快,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大多都能真情流动,有的还特能感染人。这样学生也比较乐意表达。
四、学会选材,积累材料。
怎样才能让学生选到新颖的材料,只有选到新颖的材料,才能培养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选取材料就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表现中心,中心要明确,材料要新颖。尽量选一些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与众不同的材料。“道别人之所未道,道别人之所未尽道。”也就是说写别人没有写过的,写别人写得不完整的材料,这样,使文章得到一种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效果,让人读后对文章赞不绝口。为了写出新颖的,有价值的材料,要让学生学会转换。
1、换时间
就是将事情发生的时间、或人物做事的时间作一个调整。老师在上班时间里看书、改作业、备课,这样写的材料一般。如果将老师看书、改作业、备课的时间放在深夜十二点钟,或者写老师在生病的时间,这样写那材料的意义就不一样了。老师那废寝忘食的崇高精神就体现出来了。比如:老师平时下班辅导我们学习,这样写的材料价值意义不大,若把老师辅导我们学习的时间放在教师节。为了辅导我们的学习,老师放弃自己欢度节日的时间。一个好老师高度负责,舍私为公的高尚品质就显现出来了,材料的意义更大,也更有感人的力量。
2、换地点
就是把人物做事,或某件事发生的地点作一改换。如:老师在办公室备课、改作、这样的材料一般。如果我们将老师备课、改作的地点放在去旅游的长途客车上,这样写不但写出老师平时热爱工作,就是连其它时间也抓紧工作。那么这位老师的事迹更感人。
3、换人物
就是将事情发生涉及的人物、或做某事的人物变换一下,使事情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不同的人物做同一件事的意义是不同的。例如:如果园林工人造林,护苗,这些材料意义不大,但是,写在3月12日我们国家主席在北京公园参加植树意义就不同了。一位日理万机的主席都来参加植树,可见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啊!又如,如我们适龄儿童入学校接受老师教育,那意义也一般。如果换成一个只读过小学三年级就从事十多年建筑行的工作人员,由于没有文化看不懂建筑设计图纸。因此放弃月薪两千多元的工作,一个三十多岁的叔叔重进小学校门和四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学习。这样一个尊重知识,学科学的社会气氛就体现出来了。又如,学生去清洁厕所,打扫校园,这是很正常的工作,事情的意义也只能算是一般。如果换成是校长,就不一样了。校长工作那么忙,都去打扫厕所搞卫生,意义就大了。歌颂校长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不居高自傲的态度也就写出来了。
4、换出发点
就是教会学生要将一个人做事情出发点变换一下。使他原来是为这个人或这个原因做,改换成另一个人或另一个原因做,那么事情的意义也就不一样。如:一位老师为自己的孩子买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这是一般的父母都会这样做的,也是很平常的事,如果我们将这位教师为自己孩子买学习、生活用品改为给灾区贫困地区的学生买生活、学习用具就表现出这位教师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品德。
又如:张大爷为他自己家的责任田撒农药、除草、施肥或为自己家里干一些农事,这些都是平常的事。如果我们将张大爷做的这些平常事换成为帮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寡妇女做这样的事。出发点就不同了。意义就当然会不同,这就变成本来张大爷为自家做的好事,变成为别人做的好事。而且是为生活有困难的人做好事,从而体现张大爷乐于助人的精神就更伟大。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以生活促进写作。使学生感到确实有话可写,要创设一定的空间,扩大作文课堂启发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使之善于感知生活。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从而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写出好文章,为将来走向社会进行交际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益芬.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 [J].江苏教育,2006(12)
[2]张云梅.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06期
[3]李艳霞.《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小学语文教学》.1995)
论文作者:唐宏莲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材料论文; 意义论文; 兴趣论文; 值日生论文; 时间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