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金融业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_银行论文

海南省金融业运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省论文,金融业论文,发展前景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4)07-0025-02

近年来,我国海南金融业逐步恢复和发展,对支持当地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但海南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制定措施加以改善。

一、海南金融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海南金融业经过治理整顿,金融秩序比较隐定,金融总量逐年上升。2003年末,全省金融资产总额为1182.13亿元,比年初增加126.86亿元,其中,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827.27亿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760.71亿元;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50.5亿元,同比增长18.8%,净增166.5亿元,增幅比上年上升4.3个百分点;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74.8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比上年上升6.3个百分点,全年贷款增加114.1亿元,同比多增47.9亿元。

表 2003年海南各金融机构存款情况

截至2003年末,全省共有金融机构包括营业网点约1590个(其中银行类1241个),比1998年减少447个;政策性银行2家(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3家(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外资金融机构1家(南洋商业银行),市县农村信用联社19家、信托(租赁)公司8家(7家正停业整顿),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4家,邮政储蓄网点325个,保险业务机构9家,证券交易机构34家,期货公司6家。另外,随着海南经济升温和外部环境的改善,金元证券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海南挂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也于2002年进入海南并设立了分公司。

目前海南已初步建立了包括信贷、证券、保险、外汇、票据、金饰品等的区域性金融市场。(1)股票市场。海南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截止2003年底,海南省共有上市公司21家,发行A股21只,B股3只。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110.9亿元,比1998年增加90.23亿元,增长436%。全年证券交易量418.7亿元,增长9.6%。全年期货交易总量2252.9亿元,比上年增长598.4%。(2)外汇市场。2003年,海南外汇交易中心进行了52场次、52笔交易,累计成交折合737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417万美元,下降24.68%。其中买入6953万美元,卖出美元42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713万美元,买入量远远大于卖出量,表明海南外汇紧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3)国债市场。海南的国债一级市场相对活跃。2003年海南发售凭证式国债68500万元。(4)保险市场。2003年全省保费收入13.53亿元,增长30%。

二、海南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海南金融业发展缓慢。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新增存贷比在30%以下,且有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海南金融业务的相对规模以及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

1.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县域金融体系真空化。海南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市或流向外省,70%的金融资源集中在海口、三亚等城市,县域金融体系真空化。(1)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市)机构网点撤并多,乡、镇一级基本上没有网点;证券、保险等机构也主要设在中心城市。(2)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大量农村资金异地使用。(3)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资金有限,对农户和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大大落后于城镇。

2.地方性金融机构少,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目前海南省除了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几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外,没有一家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银行。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清理整顿后,至今没有一家恢复营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信贷权上收后,对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弱。海南由于没有一家金融租赁机构,租赁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不能解决租赁客户的需求。

3.基层机构贷款权限上收,难以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海南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贷款权限上收,县以下机构基本没有贷款权,贷款必须由省分行审批,使基层机构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例如儋州市注册企业共有3000多家,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在水电、制糖、牧场等行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中小企业缺少资金,导致经营困难。基层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较慢,如保理业务、银团贷款等尚不能开展,不利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

4.担保和抵押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难。海南各家银行基本上只发放抵押或担保贷款。中小企业和农户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譬如农行只允许用房屋和固定资产做抵押),并且贷款抵押手续费高,增大了借款成本,往往使借款人转向民间借贷。目前全省仅有海南省担保公司和海口市担保公司2家,前者注册资金1000万,后者注册资金4000万,这两家公司均为政府注资,2003全年的担保业务量仅为978万元,业务量很小。

5.地方金融市场发展落后。海南地方金融市场发展落后,主要表现在:海南新上市的股票增加缓慢,一部分上市公司亏损严重;债券市场发育不全,交易品种、交易量少,公司债券发行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同业拆借规模较小;票据融资和转贴现、再贴现业务发展缓慢,2002年以来,海南商业银行没有发生过再贴现交易,票据融资规模呈下降趋势;保险市场发展远低于全国水平。

6.海南金融业经过治理整顿,金融风险逐步化解,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但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仍然不可忽视。200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35.97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了9.0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也明显改观,7家商业银行有5家实现当年实际盈利。然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较差,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较重,资本金不足,不良贷款率较高,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海南金融业发展前瞻

海南经济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破灭的阵痛和调整之后,已经走出低谷,并呈现诸多亮点,例如旅游业、高效农业、渔业、石化、制药等。1996年以来,海南经济逐步恢复增长,2003年,海南全省生产总值698.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创1995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新高。

目前,海南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要求加快海南金融体系的调整和完善,从而恢复海南经济金融的整体活力。

1.组建地方性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体系。目前海南没有一家本地商业银行,需要尽快完成海发行和城市信用社的债权债务清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述立新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加快整合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对海南8家信托(租赁)公司实施停业整顿完毕后,可保留两家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以实现规摸经济,提高竞争力。目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农村信贷来源的主要渠道。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大力增资扩股,适当增加信贷投入;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将其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

2.建立多层次的地方融资体系。海南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外资和社会企业法人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和企业改制。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扩大企业债券市场,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建立区域性创业投资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情况下,应适当扩大基层行的贷款权限,支持基层行金融创新。积极发展票据贴现融资和金融租赁融资。

3.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目前海南中小企业数量占比为90%,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中小企业。据当地金融部门反映,如果按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标准,中小企业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优质项目,同时又严格控制贷款风险,需要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要通过引进外资、民营资本等,组建规模较大的担保机构。可以由地方政府筹资设立贷款风险准备金和金融风险救助基金,从而支持中小企业和防范信贷风险。

收稿日期:2004-04-29

标签:;  ;  ;  ;  ;  ;  ;  

海南省金融业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