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文献工作_文献论文

论民族文献工作_文献论文

民族文献工作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文献论文,民族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民族文献的特点和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民族文献。所谓民族文献,是指在各种载体上记录有民族知识、民族文化的文献。民族文献作为我国文献中的一朵奇葩,产生发展于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意识等自然和社会环境,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产物。民族文献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地域性。民族本身就具有共同地域的特征,表现在文献上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文献大都翔实地记录和描述了本民族居住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族源、族名、分布、迁徙、自然资源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和民族关系等自然和人文状况。(2)民族性。这是民族文献的本质特征,它表现在文献表述形式的民族性,如用本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文献内容的民族性。民族文献的民族性反映了民族风格特点、民族传统特点、民族宗教特点等。(3)文献形式的多样性。民族文献的载体形式有纸型和非纸型,纸型文献除常见的墨写外,还有用金粉、银粉、珊瑚粉、珠砂粉、珍珠粉等为书写材料的文献。非纸型是指用丝帛、竹木、树叶、龟甲、兽骨、绳麻等为载体的文献。口头流传的“资料”,是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文献”,是我国只有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活动历史和资料。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过去就属口头流传的非文本民族文献(现已整理出版)。

民族文献具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民族文献是辨别少数民族族源、进行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的重要见证;是解决历史存留的民族纠纷、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资料;是开发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可靠依据。由于民族文献中保存着大量的、传统的、原始的文化遗产,保存着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资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活标本,具有其他文献无法替代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面对全球现代化的冲击,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最具重要作用的无疑是民族文献。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民族的研究都会放在重要的位置,由此,那些不再增长和延续的以往民族文献更显弥足珍贵和举足轻重。

2民族文献工作的定位及其开发利用

2.1 关于民族文献工作的定位

给民族文献工作定位必须要提及“民族文献”的概念。目前,关于“民族文献”有几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基本观点是一要素决定还是两要素决定的问题。一要素决定论者认为:凡是文献内容、文献作者、文献表述形式三种因素有其中之一具有民族性特征的皆为民族文献。二要素论者认为文献作者不应该成为判断民族文献的标准,这是因为文献作者的民族性体现在文献中的程度大有弹性,另外给图书馆的文献工作造成诸多不便。

笔者认为:前一种观点是诸多民族图书馆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多年来中国民族图书馆一直延续的收藏标准就是内容、作者、民族文字,三者有其一具有民族性就必须收藏之。后一种观点则更着眼于文献的属性和实际操作,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延续。确定民族文献的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但是多年的传统却不能丢弃。民族作者的一部分文献体现了本民族的心理意识,因此,把民族作者全部排除在外的民族图书馆藏书体系定是一个不完整的体系。当然,随着民族的发展、民族文化的融合,民族性在作者身上的体现会越来越淡化甚至消失,这一部分文献作者可以忽略。各个民族地区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入藏方式,不拘泥于民族文献的划分标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收藏、征集和开发利用民族文献。

民族文献工作是一个跨行业的工作,就民族图书馆而言仅限于民族文献的搜集、整理、典藏、流通和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不包括民族文献的生产、制作,有别于民族地区的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和民族古籍办公室,给民族文献工作定位就是要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明确哪些工作该做、哪些工作不该做、哪些工作应有选择地做。

2.2 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

目前,关于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首先必须解决几个认识问题:

(1)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立足特色化的根本。特色是生命力、特色是影响力、特色是发展进步的基石,这一点民族地区各级图书馆必须明确认识。不能把民族文献工作视为点缀或摆设,需要时拿出来展览,不需要时束之高阁。把民族文献开发利用列入日常工作计划,是当务之急。

(2)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民族文献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组织文献和一般描述性的揭示阶段,更深层次的开发或创造性的开发利用还远未达到。因此,眼前我们必须做好民族文献的基础工作,在搜集整理上仍需投入相当的人力和财力。

(3)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需要一大批懂得民族语言文字的专门人才。对此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该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只有专门人才才能使民族口头流传的“资料”得以搜集、整理和保存,否则,一但失传将追悔莫及。故而培养和造就民族文献工作的专门人才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2.3 关于馆际协作协调问题

其实,目前我国文献工作都有一个资源共建共享、馆际协调协作问题,这也是发挥文献整体效应、做好文献工作的关键。民族文献工作也不例外并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是因为我国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造成的,也是因为一些民族文献是用民族文字书写的缘故。

(1)建立全国民族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对于用非民族文字书写的民族文献极为重要。收藏民族文献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国以后,我国各地区民族出版部门出版了大量的非民族文字民族文献,对于这些文献,民族地区图书馆都作为收藏范围尽力收藏,但由于经费、人力等原因,收藏效果不尽人意。随着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这部分民族文献在网络环境下会实现文献信息相通,还有这部分文献已不能单纯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的文献,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民族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是形势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这部分民族文献有些必然是集中研究某一民族的,如蒙古族、藏族,对于这类文献可建立专题数据库。当然,开展馆际协调协作,建立全国民族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或建立几个地区单一民族文献数据库必须要打破行业和系统之间互相封闭和地域分割的状况。实行民族文献工作协作,要与民族地区档案馆、博物馆、地方志馆、古籍办等联合,这对于民族文献工作社会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开展民族文献搜集工作的协调、分工。搞好民族文献搜集工作的协调、分工对于民族文字文献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那些有多个自治地区的民族的文献工作,如蒙古族、藏族,在全国有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在新疆又有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青海又有果洛藏族自治州,内蒙古与新疆的蒙文文献、西藏与青海的藏文文献肯定有其不同之处,如何兼顾不同,不遗漏珍贵的民族文字文献是我们搞好协调、分工的关键,尤其是民族地区之间的协调分工。

在汉族与民族地区之间的民族文献搜集工作的协调分工也极为重要。有些民族文献在汉族地区比在民族地区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大、影响更深。但因民族文献又有其特殊的作用(如宗教信仰),这种情况下,民族文献搜集工作必须以文献因素来协调分工。

标签:;  ;  

论民族文献工作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