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_陈飞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400

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2月至2017 年12月我院收治的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60例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结果生化检验依据。60例患者均抽取10mL 空腹静脉血,放在两个试管中,人为溶血的作为观察组,未溶血试管作为对照组。针对未溶血标本、溶血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溶血标本的静脉尿酸、总蛋白、肌酐等指标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结论:溶血将对生化检验中的各项指标结果造成严重干扰,容易使临床诊断出现误诊、漏诊,应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标本溶血;生化检验结果;干扰和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临床生化检验中,因血液标本不易保存而极易出现血液中红细胞的溶血情况,进而影响生化指标检验结果准确度。本文主要分析样本溶血对于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7 年12月60例健康体检者,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脑血管、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类疾病、血液类疾病等,其中女25例,男35例,年龄31~56岁,平均(40.5±2.3)岁。

1.2溶血制备

空腹抽取60例体检者静脉血5mL,分别置于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按照常规负压缓慢加入血液,另一支试管将试管帽去除后用力挤压注入试管,循环10次导致溶血。两种溶液经3800r/min离心10min后,分别作为正常管和溶血管。选用北京豪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生化试剂、日本JCA-BM6010/C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朗道RANDOX定标液定标后测定总蛋白质(TP)、K+、Na+、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清蛋白(AL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高密度脂蛋白(HDL)等生化指标。AST、HBDH、CK-MB、CK和LDH采用速率法测定;TP采用双缩脲法测定;ALB采用溴甲酚绿法测定;K+、Na+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TG采用终点法测定。

1.3观察指标

比对两组生化指标[TP(总蛋白)、TBIL(总胆红素)、LDH(乳酸脱氢酶)、AS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K+(钾离子)、CK(肌酸激酶)]水平。

1.4统计原理

探究数据,皆由SPSS22.0统计软件解析,计量数据经由(x-±s)表达,组间之比经由t检验,P<0.05为两组差异之比存在统计意义。

2结果

2.1观察样品AST、ALT、ALP、LDH、UA、K+水平高于对照样品,GLU水平低于对照样品(P<0.05);TG、TC、Cr、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不同标本临床生化检验结果比较(n=60,x±s)

2.2溶血前后的生化指标检验结果比较。溶血前后的K+、Na+、AST、CK、CK-MB、TP、LDH以及HBDH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LB、TG、HDL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溶血前后的生化指标检验结果比较(x±s)

3讨论

在临床检验中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标本溶血。目前,在临床检验中主要接触到两种溶血标本: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一般来说,体内溶血标本主要与恶性疾病以及药物毒副反应相关;体外溶血标本主要是因为标本受到机械性破坏或标本直接与表面活性剂接触等造成。准确判断标本是否出现溶血现象不仅是为了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可靠性,还是为临床诊断与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本研究通过测定溶血样品和对照样品的生化检验指标,结果发现溶血样品AST、ALT、ALP、LDH、UA、GLU、K+水平与对照样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现象的发生对生化检验指标有一定影响。分析标本溶血发生的原因,其主要分为体内和体外溶血两类,体内溶血发生的原因为疾病自身、手术及药物不良反应所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体外溶血发生的原因为机械性振动、低温冷冻、甲醇、乙醚等化学物质的应用等,多发生于血液标本采集、存储、运动等各个环节。

为此,临床检验过程中应采取下列各项措施:(1)医院于采购真空抽血器时需首先确保质量达标,且于医生使用之前需结合临床检验经验予以判定。(2)由于采血过程中负压太大,且抽血速度太快,以及血液进入试管内时泡沫造成的溶血现象,则应增强对医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且于抽血时需严格遵循相关操作规程开展;可定期开展小组业务培训与交流会,以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全方位提升其职业素质;于拔除抽血针头后,血液流入试管需顺着容器壁逐渐进行,尽可能避免产生泡沫。(3)由于检测时过度振荡或者水浴的温度过高、血样与表面活性剂接触以及离心速度过快等因素造成的标本溶血现象,则要求工作人员首先需充分了解检测相关标准,且于检验过程中严格控制水浴箱温度,于抗凝剂与血液混合时手法需轻缓;由于接触表面活性剂等问题造成溶血后需立即采取补救举措,矫正标本;重新采集血液标本,且离心过程需严格控制速度。

综上所述,对可能导致溶血情况出现的因素应有全面的认识,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制度与操作规范化等可有效提升血常规检查质量,使检查结果尽量贴近原始标本的真实含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1]耿翠苗.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3):124-125.

[2]刘金华,简庆佳,符传东,邱辉强,黄健林,赵双玉.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09):138-140.

[3]李东.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8):42-43.

[4]吴红亮.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其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1):158-159.

论文作者:陈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_陈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