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针在小儿输液中的应用论文_王丹凤

(福建省宁德市医院儿科, 福建 宁德 352100)

【摘要】目的:引针( 引针就是在2.5ml 或5ml 的注射器上去掉针头换上头皮针, 用生理盐水抽吸, 并排尽空气) 在小儿头皮输液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两人配合法或单人操作法,采用针筒回抽形成的负压,护士能及时准确的判断穿刺是否成功。推注液体时,能防止因穿刺引起的渗漏。结论:避免因判断失误造成反复多次穿刺血管,保护静脉,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渗漏,以免延误抢救时间。

【关键词】引针、负压、小儿头皮输液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6-0867(2015)03-0014-02

随着现在医学的发展,静脉输液是临床的常用的治疗手段,抢救时更是争分夺秒,尤其是婴幼儿对口服用药的配合性差,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医师多选用静脉给药,所以我院门诊输液室85% 以上的输液患者为4 月-2 岁以内的患儿,多以小儿头皮静脉输注为主。头皮静脉血管分布、血流流向复杂、血管粗细和血管内血流压力等都是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与否。穿刺时,护士一般都是以是否见回血来判断穿刺是否成功,所以回血很重要,通过我院小儿输液室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病例选取200 例进行对照实验,分成A、B 两组,A 组100 例用引针,B 组100 例常规穿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小儿头皮静脉特点

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额正中静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一般为首选;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因血管较细,穿刺技术难度大;耳后静脉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易掌握进针深浅度,且不好护理;颅骨缝间静脉较粗、直,但易滑动。

1.1.2 头皮针选择

以4.5 号头皮针为宜,因4.5 号头皮针的针尖斜面较小,穿刺成功后根据血管的走向、曲直针头可随意选择送入血管的深浅,不会造成送针过浅而有一半针尖斜面在血管外引起液体外渗,如头皮血管较粗或特殊治疗需要,亦可用5.5 号头皮针或静脉留置针。

1.1.3 血管的选择

区别头皮静脉和动脉(手指触摸有搏动感),选择合适的静脉,辨别粗细、深浅、活动度及走向。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其次为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亦可选择耳后静脉、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等。

1.1.4 皮肤准备

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导致固定失败,应剃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 cm 处皮肤的毛发,避开受损、感染、囟门和骨隆突处皮肤。

1.1.5 执针手法

传统的手法用右手拇指和示指执针柄上、下面,进皮肤后改为执针柄的前、后面刺入血管。此手法的缺点:手掌心朝上,手的灵活性欠佳,不好掌握进针的力度和速度,造成速度过快或过慢现象,过快穿破血管,过慢不能顺利的进入皮下,且进入皮下后变换执针手法容易视线分散以及针柄摆动,造成针尖失准,导致穿刺失败。现我院采用的手法:右手拇指和示指执针柄的前、后面,指尖顶到针柄的根部(手不可触及针梗)稳妥执针。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且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对于肥胖. 发热. 脱水的患儿, 如果在头皮针连接引针, 利用负压穿刺,会更容易见回血的.

1.1.6 穿刺要领

常规消毒皮肤,小儿头皮静脉宜采用直刺法,针尖斜面朝上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进针角度以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为5°~ 15°,头顶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眶上静脉为15°~ 30°。掌握穿刺过程中的力度和速度得当,进入皮肤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疼痛剧烈及进针不畅,进入皮下后放平针头,针头与血管平行,用力轻稳、速度宜慢(否则易穿破血管),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根据血管的曲直走向再平行血管送针少许。若患儿重度脱水,头皮血管较瘪,回血较慢或不回血时,可于穿刺前用5 ml 的注射器抽吸少量的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进行穿刺,进血管后抽吸有回血,推注少许生理盐水,如局部无肿胀渗漏,顺畅,无阻塞,即可连接输液器,调整滴速进行输液。

1.1.7 针头固定

稳妥贴好第一根胶布是关键,穿刺成功后用左手示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置(垫)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可随意调整针体与皮肤成一适宜的角度,保持针体与血管平行,防止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用第一块胶布将针柄粘贴牢固,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签头部,用第二根带有棉纱的输液贴宽胶布贴在针体并遮针眼。用第三根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四根胶布固定。第五根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没有头发的头皮上。

1.2 方法

1.2.1 留置针 引针法

首先排尽输液器内的气体,再将 2.5ml 或 5ml 注射器抽吸2-3ML 无菌生理盐水接成引针,将头皮针针梗部分全部插入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留置针内的气体,保持输液器与头皮针相连端的无菌性,选血管,消毒和进针,边进针边把引针活塞向上抽, 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同时停止抽活塞,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 y接口处,右手捏住针翼将针芯退出 2mm-5mm 左右,再连针带管将套管完全送入血管,边送软管边抽注射器活塞,直到全部送进停止抽活塞,改为将回血缓慢推回血管内,确保穿刺成功后,取下注射器,连接输液器,打开调节器,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胶布常规固定延长管。

1.2.2 常规穿刺法

首先按常规静脉输液的程序准备好物品,用治疗盘将物品带至患儿床边,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排气完毕,关闭水止,将输液瓶取下平放在治疗盘中,使治疗盘与患儿头部平行或稍低,将胶布准备好备用,选择血管,消毒皮肤,待干,将针头迅速刺入选择血管的皮内,将水止放开,再穿刺血管,见回血后,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用胶布固定针柄,针头穿刺处用胶布固定一无菌棉球,调节滴速,完毕。

2. 对照实验

选择我院小儿输液室2014 年度年龄4 个月-1.5 岁,200 例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其中A 组100 例用引针,B 组100 例常规穿刺。(见表1)

3. 结果

3.1 对照实验分析

经A 组方法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100 例,一次穿刺成功95 例二次穿刺成功5 例。B 组100 例一次穿刺成功75 例,二次穿刺成功20 例,三次穿刺成功5 例。用A 法能使护士及时准确判断穿刺成功,防止外渗,准确掌握进针长度,对血管损伤小,患儿疼痛减轻,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减少穿刺失败,特别是对腹泻,高热各种原因引起末梢循环差的患儿,有时穿刺成功也不是回血,即使回血,也有可能穿破避免肿胀外渗引起疼痛不适等,影响判断。

3.2 穿刺失败原因分析

3.2.1 小儿头部固定不佳家长宠爱孩子,固定头部不得力,小儿不配合,头部摇摆不定,难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导致穿刺失败。

3.2.2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 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家长心疼孩子,对护士期望值过高、对医学缺乏了解、言语不当等影响护士操作情绪,护士因紧张导致穿刺失败。

3.2.3 手法不错误 执针时执针柄的上、下面,或穿刺时采用斜刺法,影响针尖进血管时的准确度。

3.2.4 特殊小儿 如肥胖、脱水、血管暴露不明显的小儿的头皮,穿刺技术难度大,易穿刺失败。

可见,护士熟练的穿刺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与患儿及家属的良好沟通,加上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和积极配合,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三大因素。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去总结经验,练就过硬的本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儿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引针在此就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4. 讨论

保护血管是静脉输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现使用的是江西三鑫医疗器械集团所生产的只适用于重力输液用的一次性输液器。靠瓶内液体的重力作用将液体输进血管内,所以一次性输液器内液体有一定的压力,高于血管内压力时,即使穿刺在血管内也有不回血现象,穿刺太过容易穿破,这时如果连接引针则形成负压,容易见回血,从而避免穿刺太过穿破,推注生理盐水保证针在血管内防止渗漏,在留置针中也适用,减少了耗材和患孩多次穿刺的痛苦,另外此方法也可以用于判断成人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特别是对于有刺激性的药,防止了渗漏,引起组织坏死,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吕志英. 引针在小儿静脉留置针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J].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 22(5).

[2] 李倩芹, 牛翠翠.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探讨.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07,18.

[3] 钟华舒. 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01,01.

[4] 王建荣. 输液治疗护理指南与实施细则.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01.

[5] 张秀丽,孙伟,陈蕊. 儿科护理指南.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06,01.

[6] 孙素芬. 现代护理程序与护理沟通技巧.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08,01.

论文作者:王丹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6

标签:;  ;  ;  ;  ;  ;  ;  ;  

引针在小儿输液中的应用论文_王丹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