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小学活动课管理——对北京市部分小学活动课程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论文,北京市论文,活动课论文,课程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8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将活动课正式纳入课程设置中,并要求小学从1993年秋季起普遍开设活动课程。那么,目前,小学活动课程的管理状况如何呢?前不久,笔者就此问题对北京市9个区(县)的158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小学活动课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
目前,小学活动课管理主要存在以下4个问题:
1.管理方式不当
从统计结果看,在对活动课进行管理的方式上,活动课教师自己负责的比例最高(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46.90%), 其次是学校有专门的领导负责(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38.05%), 只有极少数学校采用学校领导与活动课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
2.缺乏必要的管理条例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6.54 %的学校制定了保证活动课教学顺利进行的管理条例,有近半数的学校缺乏必要的管理条例,还有20.35%的活动课教师不知道本校有没有有关活动课程的管理条例。
3.缺乏课程计划
不少被调查的学校既没有将活动课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中,也没有制定有关活动课的具体课程计划。
4.缺乏对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
大多数学校领导对活动课的检查、监督都停留在形式上,即只检查活动课教师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授课。也就是说,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往往不在重点检查之列。
成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对开设活动课的意义认识不清
在被调查的90名校级领导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了解开设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即“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态度和必备的基本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之间关系的能力等”);有20.22 %的人认为,开设活动课是为学生学好学科课程服务的,开设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还有20.22%的人认为, 开设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显然,他们把活动课看做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将活动课与自由活动混为一谈。
造成人们对开设活动课的意义认识不清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开设活动课的理论准备不足。有关调查表明:我国有关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活动课的具体实践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表明,开设活动课的理论准备相对不足。第二,缺乏具体文件的指导。现有的有关活动课的文件既没有阐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也没有阐明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的关系。第三,大范围开设活动课程缺乏一定的实验基础(实验环节滞后)。
2.缺乏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活动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检查。例如:区(县)教研人员没有到学校指导活动课程教学的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55.75%,“去过一两次”的占17.70%,“多次去过”的只占2.65%。上级对活动课进行不定期检查的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30.99%,“没有检查”的占26.55%。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对活动课进行管理方面,往往重“检查”、轻“指导”。而在笔者看来,在现阶段,有关部门对活动课的指导更为重要。
3.学校管理者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
一部分学校领导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他们习惯于事事等上级文件,缺乏一种内在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惰性心理当然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活动课程的管理。
此外,各校之间在各主要科目上实际存在的有形和无形的激烈竞争,也使不少学校管理者无暇顾及与各种考试竞争无关的活动课程的管理。
建议
1.加强对活动课程的指导和检查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活动课程进行“指导”方面,既要“走出去”(即派专人定期到学校进行指导),又要为活动课教师创造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如定期举办有关讲座和经验交流会等。
在“检查”方面,应特别注意邀请活动课教师参与检查的全过程。因为检查的过程,既是极好的相互了解、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对活动课的认识、不断改进工作的过程。
2.加大课程管理的力度
学校管理者在活动课程管理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第一,了解信息,加强学习。学校可组织教师阅读介绍国外活动课程管理情况的资料,可以请高校专门研究外国教育史的专家系统讲授活动课程理论在国外的发展,也可以请有关专家介绍目前一些较成熟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第二,学校应制定分层次的(全校、各年级)活动课程方案及有关活动课程的管理条例,并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应采取学校领导与活动课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三,加强学校教科室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活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教科室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组织课题研究、举办讲座等),推进本校活动课程的建设。
标签:活动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