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几点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8年经济运行的回顾
1998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两件特殊的大事。一是1997年年中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998年才开始真正显现出来。二是国内发生了百年不遇的严重洪涝灾害,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再加上社会经济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使1998年的经济工作面临严峻复杂的局面。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我们仍然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持安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总体上来说是好的。
就经济增长速度来说,1997年GDP增长速度由1996年的9.7%降为8.8%,1998年原定增长目标为8%。上半年逐季下滑,第一季度同比增长7.2%,第二季度同比增长6.8%,上半年累计比1997年同期只增长7%。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政府果断采取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综合运用财税、货币和投资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势头得到遏制。从下半年开始,逐月回升,GDP三季度同比增长7.6%,1~9月累计同比增长7.2%。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虽然不一定能达到原定8%的目标,但在当前国内外严峻形势下,这是得来不易的,同周边一些国家经济负增长、货币大幅度贬值、甚至社会政治动荡的局面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在巨大困难面前经受住考验,并取得仍然令人瞩目的进展呢?一是20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推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转换的基础上,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承受和抵御风险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比较灵活的经济机制基础。二是1993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地治理经济过热,消解泡沫经济,既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成功的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时果断地作出了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当松动的货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重大决策。1998年对经济工作全局决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大体上符合客观矛盾发展暴露的过程和主观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199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
1998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出现了止降回升的过程。乐观的看法是已经越过此次经济周期的谷底,经济增长率今后将一路顺势上升;按照回升的趋势,1999年可能达到8%~9%。上次经济周期的谷底1990年,GDP增长3.8%;1991年启动,增率达9.1%,一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1992年又大上,达到14.2%,一年又上升了5个百分点。两年升幅这样大,结果出现了1992和1993年的经济过热和膨胀气泡。但这次情况与上次不同。首先,当前面临全球性经济紧缩前景,1999年世界景气变化如何,有各种预测,言人人殊,但看淡者多。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的影响,1998年出口大幅度下降,原计划上升10%,实际全年出口预计降为零增长,1999年难望好转,这将继续影响明年的经济增长率(1998年受外贸影响,减少的增长率有2个百分点)。从国内形势看,城镇居民收支预期尚未出现明显好转,农民收入增长放慢,最终消费需求不旺;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再就业压力继续增加;金融机构多年积累的不良资产和监管不力等问题日益显露,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结构调整进展迟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1999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说过去经济回升时,对于松动的金融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企业和消费品市场的反应都是很快跟进,这次由于机制性原因和国内外市场原因,企业投资需求和消费者购买需求的跟进,都不如过去那样迅猛反应(经济学意义上的乘数效应变小),所以比较稳健的看法是GDP的增长速度在1998年略高于7.5%的基础上,1999年能达到8%左右就很不错。
对1999年增长的估计有三种。上面讲到两种,第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即GDP增长8%~9%,是以国际经济形势趋稳和扩大内需力度足够为前提条件的。第二种即刚才讲的8%左右的估计。第三种估计则是认为1999年国际经济紧缩的前景进一步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更加严峻,这样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也很困难,这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看法。目前一般的看法是在7%~8%之间,有的人叫做保7争8。这个速度范围,比我国前几年的超高速是低了一些,但在世界上仍是一个不低的速度。
对于速度问题,最近经济界、经济学界讨论的意见都集中到这样几点:一是今后不要再搞计划经济那一套“必争必保”的指令性速度指标,而把增长速度当作预测性、指导性指标。“必争必保”的计划指标的弊病很多,容易助长虚报浮夸,片面追求数量扩张。今后对增长率预测应参照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做法,可以随经济形势变化逐季逐月作出必要的修正和调整。二是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已达到这样一个阶段,主要问题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结构、质量和效益问题。今后要在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我们要的速度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协调发展、讲求质量和效益的速度。三是在速度问题上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也不要横向攀比速度,这很容易带来许多消极后果。这几点意见,在最近公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上也得到反映。
三、关于扩大内需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快速健康发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199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确定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这首先是因为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出口需求的负面影响所决定的,同时,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这是一个新的论点。与人少地狭的小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需不同,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大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以内需为主。例如,美国是国际贸易量最大的国家,但其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只有11%左右,国内市场仍是主要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由温饱向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各方面需求增长的潜力十分巨大,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基础上,这应当是我国经济发展带根本性的战略方针。当然坚持这个方针也是主动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加深,世界经济正处在调整时期,立足国内,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有利于拓展我们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
国内需求中的消费需求部分,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迈进,消费层次的拉开,国内原有的一些消费热点趋淡,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对就业和收入增长不确定的预期,以及对福利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费用个人支出将要增大的预期,居民储蓄倾向进一步强化。再加上拓展消费需求的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如道路、电网)和制度条件(如消费信贷、住房商品化)的进展迟缓,也影响了广大城乡市场的开拓。所以扩大内需首先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着手,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1999年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在增加国家投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和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等社会民间投资。在继续加大投资需求力度的同时,还必须积极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的约束。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上不去投资也难以发挥效益。1999年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要着手采取发展消费信贷,建立覆盖全国的容量较大的供电网络等措施,千方百计的开拓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以增加市场购买力。与增加个人支出预期有关的改革措施(医疗住房教育等),要错开出台时间,不要集中在一起,以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消费支出。
强调扩大内需为主,当然并不意味对外贸易不重要。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必须长期坚持。1999年我们还要继续稳定人民币汇率,所以扩大外需出口要用非汇率手段。要继续贯彻“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营销和售后服务水平。努力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市场,特别是拉美、非洲、西亚、东欧市场(只要有外汇都可以去)。1998年的实践证明,实行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对北美欧洲等地区出口,对弥补受东亚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国家的出口下降,是起了积极的作用的。总之,要继续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引进外资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四、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次扩大内需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起初(1998年上半年)主要是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但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目前情况下,单靠货币政策和银行货款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已不如过去那样有效。原因何在呢?一是银行商业化改革中更加重视贷款质量,出现某些“惜贷”现象。二是企业改革中自我约束有所增强,投资决策趋于谨慎。三是利率下调的幅度低于物价下降的幅度,致使真实利率提高,企业盈利前景不佳,暴利机构大减,总觉得找不到好项目。四是这次扩大内需主要靠基础设施投资,而基础设施中有许多项目属于公益性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点(即有社会经济效益,但投资者不能直接得到回报或不能很快得到直接回报),这部分投资很难通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方式来刺激,而宜于由政府提供资金或由政府贴息的贷款来进行。为了进一步扩大投资启动内需,1998年夏季政府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采取适当增发国债的办法来支持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财政手段启动内需更直接、快捷、有效,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已逐步显现出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外贸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增长率回升。
1999年还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样做的原因,一是预计1999年我国发展经济的困难可能更大一些,特别是外贸出口形势更加严峻,利用外贸也会遇到新的困难,转变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社会投资不旺的状况,还要有一个过程。二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后的重建工作十分迫切,水毁工程的修复和水利建设刻不容缓,且工程量浩大。三是这样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从长远看也有利于财政增收,缓解财政困难。
当然,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999年财政赤字将不可避免地扩大一些。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1997年为1.5%,1998年预计为2.1%,低于通行的国际警戒线。我国中央政策债务余款占GDP的比重,1997年为8.1%,1998年预计为9.6%,也大大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目前国民储蓄和银行存款大于贷款余额较多,在此情况下,财政通过国家信用适当利用居民储蓄搞建设,没有多大危险。但是,与主要依靠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战略不同,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只能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考虑到国民经济中存在的闲置资金和其他闲置资源(生产能力、库存物资)是有限度的,而且有不少经济活动的刺激不能单靠财政手段而应运用货币信贷手段,所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也要适时适度,不然国家经济和财政难以承受不断扩大的赤字。所以从中长期来看,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尚未完成以前,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之前,我们仍要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逐步实现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并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泡沫经济,防止经济的暴起暴落。
五、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1998年为扩大内需注入的新增财政资金1000亿元和配套银行信贷资金1000亿元,国家限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搞加工工业。这对加强基础设施的许多薄弱环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防止加工工业中多见的重复建设,防止增大过剩生产能力和积压产品,都是必需的。但在这2000亿元以外,加工制造业还是要搞的。这是因为,第一,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能力,不能光靠基础设施,更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都与制造业的发展分不开。第二,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发展占企业总数95%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80%以上的中小企业,这也与制造业的发展分不开。如何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使之既能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需求,又能缓解城镇人口就业的压力,是当前经济启动和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与公共工程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需要更多政府财政投资不同,解决量大面广的企业技术改造和发展中小企业,更需要社会、民间的资金投入,以及信贷资金的支持。在这方面银行可以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
标签: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扩大内需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