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对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结合实践,现就如何改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精心设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目标,关键在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就很难达到预设目标。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把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做一些改进,便可大大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液体的压强》中关于“液体因受重力作用,所以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的理解,许多学生总是认为压强与液体的总重力有关。为此,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先将一个塑料袋装满水,小心抓住袋口提起来,塑料袋不会破。接着将袋内的水倒出一半,将一段乳胶管的一端插入塑料袋,将袋口密封,胶管另一端举高,将前面倒出的水通过胶管慢慢注入袋中,会发现水尚未全部注入塑料袋就破裂了。该实验直观地说明液体的压强与总重无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演示实验趣味性强,同学们观察得十分认真,自然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或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案并不很适合自己的教学。我就组织学生一道参与改进。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实践愿望并付诸行动,进而强化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索和敢于改进科学实验方案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教材采用小桌压在塑料泡沫上,通过泡沫凹陷程度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的不足就是将小桌移除后,泡沫上不留任何痕迹,前后两次实验现象不能同时存在,对比效果不够明显。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泡沫换成柔软的泥块,不仅能使小桌陷得更深,而且小桌移除后,泥块上仍能保留不同深度的明显压痕,实验的对比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三、扩大视听效果,提高实验质量
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演示实验,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实验因现象不够明显而导致实验效果不尽人意,需要我们进行大胆改革,重新设计。
例如“压缩体积,乙醚液化”的实验,在常温下,仅靠拉开活塞很难做到液态乙醚全部消失,而且压缩液化后液态乙醚分布在整个管壁上,学生很难观察到,直观效果不好。我改用一只外壳透明的空打火机和充气罐,对打火机进行充气,学生可以清清楚楚观察到打火机内的气体被压缩时变成液体。同时,学生还很容易联想到自家液化气罐的灌入情况,操作简单、效果直观,学生的兴趣也很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拓展实验的数量,提高教学效果
“没有演示实验的一堂课是不可想象的”,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从实验的意义和作用来看,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拓展加入一些实验很有必要。
例如“液化”概念的教学,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感性素材,小学自然和初中地理中学过“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学生已经形成液化的初步概念。此时,按照教材列举的一些液化现象,然后分析得出结论:“温度降低,气体液化”,也能建立起“液化”的概念。但是这样的过程太粗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记忆上,课堂也显得很枯燥。
我在教学时插入两个演示实验,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事先在冰箱中制作一些冰块,在课堂上将冰块放入一个外壁干燥的矿泉水瓶中,通过观察,很容易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并进入到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我及时追问“矿泉水瓶干燥外壁上的水从何而来?”经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确定“水来自空气中”, 然后,我进一步追问“水是怎么从空气中变来的?”此时再演示另一个实验:加热一杯水,并引导学生分析“杯子中的有没有发生物态变化?”学生自然知道是“蒸发”,再问“蒸发掉的水蒸气为什么看不见?”(强调水蒸气无色无味,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再取两块玻璃片,一片放在火上烤热,一片不烤,分别放在烧杯上方,待冷玻璃片上有了水滴后,将两玻璃片拿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分析水滴的生成原因——“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水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杯子上方有“白气”生成,“白气是什么?” “白气怎样形成?”,结合前面“矿泉水瓶干燥外壁上的水从何而来”进行分析归纳,学生不但清晰地形成了“液化”的概念,还能真正使其体验揭示自然谜底的乐趣。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后面解释“雾”“露”等现象有很大作用。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演示或引导学生做好每个实验,并不断探索创新,同时结合其它的形式和方法,使实验教学成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小梅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创新物理实验[J].新课程(下),2019,(08),148。
[2]吴辉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思考[J].科普童话,2019,(35),93。
[3]杨兴旺 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探究[J].名师在线,2019,(24),51-52。
论文作者:高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学生论文; 效果论文; 演示论文; 水蒸气论文; 物理论文; 作用论文; 压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