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中全会看全面小康社会与现代化_四个全面论文

从五中全会看全面小康社会与现代化_四个全面论文

五中全会视野下的全面小康与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会论文,五中论文,视野论文,全面小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5)12-0009-07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说,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已经站在了全面小康的大门口。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我们来讨论一下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怎样建成全面小康,以及实现全面小康之后,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思想为统领、向什么样的新目标去进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小康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

      现在大家都在谈全面小康、谈“十三五”规划,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究竟是怎么来的?“十三五”规划在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将会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1.全面小康的由来与发展

      所谓小康社会,实际上是中国人长期以来追求的一个美好梦想。早在《诗经》里就提到了“小康”这个词。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曾经对小康社会作过一个描述,表达了中国人对衣食无忧、满足温饱生活的向往。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前来中国访问,问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邓小平回答是“小康之家”①,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小康社会。此后,邓小平每次见到外宾,几乎都要谈到小康社会的目标问题,越谈思路越明确。到十三大前夕,大致形成了这样的战略设计: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花20年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花50年时间,也就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天,我们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设计称之为“翻两番、三步走”,邓小平也因此获得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称号。

      世纪之交,我们实际上已经提前完成了原定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所以当时提出“进入”小康以后,还有一个“建设小康”的问题。并提出一个新的“翻两番、三步走战略”,即在21世纪头20年翻两番,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再用3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正因为如此,后来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十八大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邓小平的“进入”,到江泽民、胡锦涛的“建设”和“全面建设”,再到习近平的“全面建成”,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更加充足!

      2.如何实现全面小康

      党的五中全会把未来5年看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那么,我们即将建成的全面小康到底是什么样的小康?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小康?

      全面小康,顾名思义,关键是“全面”。如果说“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那么“全面”讲的则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可以说,这个“全面”,除了它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它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它覆盖的区域也要全面,是城市乡村共同的小康。总之,全面小康是包括老少边穷每一个地区在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每一个领域在内,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的小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我们“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同时,也“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当然,全面实现小康,56个民族都要达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②。

      对于“全面”的内涵,这次五中全会又作了进一步的拓展,提出了一个新理念,叫共享,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了达到共享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规划建议中提出,“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其中特别提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突出短板,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为此,他强调要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③。

      可以说,在建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今天强调“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们方针政策的一个重大战略转变,是我们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如何实现全面小康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意义。

      3.“十三五”规划将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现在离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满打满算只有5年时间。怎样确保在这5年内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各项目标,关键是要制定好“十三五”规划,明确我们的发展理念,出台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今后落实和验收的依据。

      毫无疑问,“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

      比如,从经济指标来说,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据有关部门当时的测算,实现这个翻番,未来7、8年GDP年均增长必须保持在7.1%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必须保持在7%左右。这次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的概念,认为到“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至少要达到6.5%以上。比十八大后的预测有所降低。

      但无论是十八大之后的7%以上,还是五中全会调整的6.5%以上的中高速,都是一个不低的速度。回顾从1978年到2012年的3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是9.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是7.4%。但是近两年来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都开始放缓脚步,经济下行的趋势从去年第四季度进一步显现出来,未来几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可能会更大。据报道,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已经跌破7%,直抵6.9%。如果GDP和人均居民年收入增长连续跌破7%,甚至出现6.5%以下的增速,那么到2020年实现再翻一番的难度就会很大,这就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也会增大。

      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很重要,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放松发展经济这根弦。我们一定要牢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把蛋糕做大;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定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中全会提倡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可以说,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因此它们不仅仅是“十三五”期间,而且在建成全面小康之后,仍然会发挥深远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总之,“十三五”规划不仅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表,而且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路线图;不仅仅要规划今后5年经济发展的指标,而且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要根据这些新的理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和目标都要进一步加以细化、分解,建立起更加直观和可操作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发展,是一个五大建设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综合指标体系;同时也是东中西部不同地域、老少边穷不同地区、城市乡村不同地方都要达到全面小康的综合指标体系。

      4.善于制定战略规划,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战争年代,每到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毛泽东都要制定出新的战略规划。抗战之初,他写《论持久战》,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制定战略战术,预言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解放战争开始后,毛泽东不仅分析了国共内战的走向,而且成功预言它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包括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并根据实际情况一再调整我们的战略规划,最终提前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更加重视战略规划和设计。三年恢复时期刚过,就抓紧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五计划,至今已经执行了60多年(中间1963-1965年因故调整了3年)。1956年,过渡时期刚一结束,我国就制定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6-1967),其中就包括“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大跃进”时期,也有一个“总路线”,是“三面红旗”之一。“大跃进”虽然失败了,“总路线”也有许多不切实际之处,但有规划总比没有规划好。后来毛泽东总结说,这几年之所以有失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了“总路线”,还没有具体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战略规划,一些大的思路和想法无法落地。所以后来纠正“大跃进”的失误,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战略规划,包括农业60条、工业70条、高教70条,等等,都是那个时期制定出来的。特别是农业60条,在“文革”那么乱的时候都还在坚持,这是难能可贵的。

      到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对战略规划和设计更加重视。前面说到的翻两番、三步走,都是重大的战略设计。后来江泽民又设计了新三步走战略。可以说,到今天我们制定“十三五”规划,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也是总结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的。

      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3年时间里,到23个省市区进行了35次调研,7次提到“十三五”规划。在接见外宾和出国访问中,也有5次提到“十三五”规划。这次在五中全会上,他又改变惯例,亲自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说明。其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习近平同志为什么如此重视“十三五”规划?因为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任期内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规划,它不仅是我们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而且是承接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一手托着全面小康社会,一手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承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因为如此,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只是历史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使命之一。与此同时,新一届领导集体还将肩负起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1.要准确把握从十八大到二十大这10年间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

      众所周知,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历史时期。从时间上讲,就是从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时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实现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并为未来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不要以为未来30年的现代化建设仅仅是今天全面小康社会的简单延续,它是更高阶段上的国家建设,必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新问题、新挑战,现代化的最终实现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宏大的战略、更严酷的斗争,是经济模式、生产方式乃至文明形态的根本转变和飞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反观和审视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更主动地对接未来现代化的新征程。换言之,我们必须全面规划好现代化建设的新蓝图,决不能认为它离我们还很远,还用不着操心。要知道,国际上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的国家比比皆是,在中等收入陷阱里苦苦挣扎的国家也为数不少。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它们的教训。

      由此可见,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我们党既要率领全国人民成功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科学认识和谋划未来30年的现代化建设全局,积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就是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定位。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及时作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时期”这样一个时代判断,使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要明白我们所处时期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自觉开展这种新时期“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在这个时期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也都要体现这一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为开展这种伟大斗争树立起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

      2.善于把握时代特征,确定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众所周知,列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俄国革命实践的第一人。他对当时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就是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由于帝国主义的链条中存在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可以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赢得自己的政权。正是根据这样的时代判断,他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共产党人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是花了大力气去加以认识和把握的。一直到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才算彻底搞清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们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为此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等等。具体的认识过程,则是一个更加艰巨、复杂的漫长过程。

      比如中共二大就明确提出要反对帝国主义,所以当时最先开展的是工人运动,而不是农民运动。

      后来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大革命。当时的北伐军所向披靡,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因此触动了封建根基,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正是从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我们的革命不仅要反对帝国主义,而且要反对封建主义;而要反对封建主义,就必须开展土地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所以叫土地革命战争,原因就在这里。而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成功,在党内能够脱颖而出,就在于他搞过农村调查,善于开展土地革命。上井冈山的时候,他对形势的判断是,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代表势力——封建军阀正在进行混战,这就为工农武装割据留下了缝隙,工农红军可以在这些缝隙里生存、发展、壮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能够武装夺取政权。这个理论,与列宁说的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如出一辙。

      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是,国民党占压倒优势,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入联合政府,并争取领导权。所以在中共七大上,他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到1949年初,国民党败局已定,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随着国内主要矛盾即将出现的变化,要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即从过去战争年代以农村为中心,转到建设年代以城市为中心。正因为以城市为中心,所以要特别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这就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是首先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判断,认为已经从冷战转向和平与发展,从而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以后,他反复强调要把握战略机遇期,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到了世纪之交,虽然时代主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比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应对各种挑战,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到了新世纪新阶段,虽然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各种矛盾更加集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由此应运而生。

      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手中。这一代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强调,我们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只不过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些新的特征和变化,沉着应对,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即将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做好准备。

      3.要抓紧制定中国现代化的远景规划

      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展开和完成,我们即将开启现代化新征程。那么,我们所要开启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这也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亟须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正是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并围绕着实现这个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正如当年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为后来30多年实现“第一个100年”的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样;现在,中国梦的提出,对于未来30多年实现“第二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乃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必将指明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为了确保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梦,我们就必须对2021年到2050年的发展蓝图有一个明确细致、全面透彻的谋划,向全世界昭告:我们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现代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未来的这30年并非一帆风顺,既有不断出现的艰难挑战,也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只要认真谋划、大胆开拓、谨慎行事,我们就一定会获得最终的胜利。为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战略规划与战略设计的优良传统,尽早制定《2021-2050:中国现代化远景规划》。

      中国现代化远景规划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件。这份文件要使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明白,在未来30年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做哪些事情、采取哪些举措、经历哪些阶段、克服哪些困难、实现哪些目标,切实发挥其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万众一心、共创辉煌的作用,确保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和着手制定这样的远景规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时候,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正式向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布,吹响向2050年挺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斗号角。

      三、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阶段,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应对,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新的战略和策略,其中就包括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战略阶段、“两个100年”战略步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战略发展理念,以及“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设计。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总体上看都是围绕实现中国梦,也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思想体系。如何对这个思想体系进行科学的概括和表达?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已经有过许多不同的提法,包括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国梦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等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谓治国理政思想,就像过去说的执政兴国,以及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等提法一样,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外延描述,并无不可,但它们并没有完全反映出这个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因此这里姑且不去讨论。至于中国梦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等提法是否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此,关键是要搞清楚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战略目标还是一个思想体系?第二,四个全面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战略布局还是一个思想体系?第三,全面小康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四个全面以及中国梦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1.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

      现在大家都在谈中国梦。所谓中国梦,实际上是现代化的一种中国式表达,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追求和伟大梦想。因为实现现代化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实质,而且包含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主题。说到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恢复到历史上哪一个曾经鼎盛的朝代,而是要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孜孜以求的现代化目标。可以说,现代化不仅仅是世界的,而且也是中国的,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追求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乃是中国梦的一种世界性表达。惟其如此,中国梦才能够真正与世界梦相通相连。世界上不存在偏离现代化主航道的任何人类梦想,只是它们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不同、过程不同、特点不同。如果有人离开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去说中国梦,实际上就是痴人说梦。所以说,中国梦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

      2.全面小康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光搞清楚中国梦的本质还不够,还必须搞清楚全面小康的本质。可以说,全面小康本质上就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是中国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众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要达到的目标,而2020年以后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个新的奋斗目标就是前面所说的,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就是说,到了2020年以后,“四个全面”并不会因此就剩下“三个全面”,而是其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被“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所取代,成为新阶段的战略目标。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全面小康看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就是说,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看做是中国梦也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全面小康是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3.四个全面的本质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正是为了实现中国梦这个远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12月创造性提出并推动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长远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疑是实现中国梦的奠基性工程。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它们作为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既然四个全面只是托起中国梦的奠基性工程,那么用四个全面来统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实质,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实,战略目标就是战略目标,战略阶段就是战略阶段,战略步骤就是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就是战略布局,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战略思想体系,都是这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够替代整体。那么,这个作为整体的战略体系到底是什么?无疑,这个战略体系就是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

      4.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

      大家知道,工业化是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形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过要为中国的工业化而斗争的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设想是用大约10到15年的时间,进行工业化的建设,完成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经过三年的恢复时期,又进一步把工业化的目标与社会主义的前途结合起来,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是什么?“一化”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后来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在毛泽东时代,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口号,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其实也并不过时。

      邓小平复出以后,继续高举四个现代化的旗帜,坚持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初,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并认为这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正是在此基础上,他后来逐步提出了翻两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而其中的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把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割裂开来,而应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把全面小康看成是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一代领导人承前启后。承前,就是要在继承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小康;启后,就是要开启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实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现代化强国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5.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是一个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步骤、战略布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中国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上升到理论形态,就是实现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考虑到中国梦的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同步并进的过程,中国梦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中国式表达,或者说现代化本身就是中国梦的世界性表达,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实现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称之为“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如果按照过去的惯例还要加一个主语的话,则可以称之为“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思想,既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部署。只要这种规划和部署承接历史、符合现实、面向未来,必将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是从“第一个100年”奔向“第二个100年”的伟大历史时期。它既是面向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历史时期,也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实现中国梦、实现现代化,已经上升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因此,党在这个时期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都可以也应该归属于“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思想”。

      “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思想”,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伟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伟大理论贡献,是对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它们本质上是要回答“中国到底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或者说是要回答“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以及怎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现代化才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真正主题。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②《“四个全面”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6-59页。

      ③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标签:;  ;  ;  ;  ;  ;  ;  ;  ;  ;  ;  ;  ;  

从五中全会看全面小康社会与现代化_四个全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