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析内塔尼亚胡首晤阿拉法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拉法特论文,大过论文,实际意义论文,象征意义论文,内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专稿
9月4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巴勒斯坦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以色列与加沙地带的边界上举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两位领导人表示要一起推动和平进程,继续进行巴以最后阶段谈判。
这是两位领导人的首次面对面会谈,但此次会晤双方只是再次表明了各自的原则立场,其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其实际意义。对内塔尼亚胡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此前他一直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实行自治,几个月前他还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者”,并且在就任总理后一直拒绝同阿拉法特进行接触。在国际压力下,内氏不得不最后同意举行首脑会晤。另外,这次会晤还表明,一位来自利库德集团的以色列总理第一次承认了阿拉法特的对等地位。对阿拉法特来说,总算再次把以色列拉到了谈判桌前,担心以再不遵守同其已达成的协议的顾虑可大大减轻,在同以强硬派著称的以色列新总理交锋中可谓初尝甜头。可以说,这次首脑会晤为完成奥斯陆协议的初步目标及恢复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的第二阶段会谈铺平了道路。
但如果说从此就认为中东和平进程已恢复先前的那种势头则为时尚早。两人在会晤中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如加沙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从希伯伦撤军的日期和规模等。而且内氏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重申以将履行既定协议的原则后,话锋一转,着重强调了以的安全考虑,表现了明显的保留态度,更引人注目的是,内氏是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才迫不得已同阿拉法特举行会晤的,因而一向在媒体面前感觉颇为到位的这位少壮派领导这次竟也表现得有些局促。两人第一次握手时如此地短促,摄影记者竟然无法抢拍到一张两人握手时的照片。最后记者又请两位“表演”了一下握手场面才算大功告成。第二次握手也就是三四秒钟,而对于一向彬彬有礼,尤其喜欢通过大张双臂与人拥抱和碰脸问候别人的阿拉法特来说,他的这个特长这次压根就没机会用上。
以国内对内氏会见阿拉法特也褒贬不一。前总理佩雷斯表示,以现政府已开始向实施奥斯陆协议迈进,是前工党政府的道义上的胜利。但对此持强烈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少。以“基建部长”沙龙称,这次会晤是个错误。其他利库德集团领导人也纷纷对内氏提出批评。在国内的强大政治压力上,内氏能否在此次会晤后再把中东和平进程向前推进一步,这恐怕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