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柯尔克孜族论文,黑龙江省论文,调研报告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05)03-0013-08
一、绪论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清代隶属准噶尔部,称“布鲁特”。迁入黑龙江省后,当地民族误称其为“厄鲁特”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被认定为吉尔吉斯族。1960年,改称柯尔克孜族。
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二十八日从特斯河流域出发,由西向东途经蒙古大草原,于八月二日迁到齐齐哈尔,九月一日起正式编入八旗,享受旗人待遇一直到清末。现今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都是雍正年间迁到黑龙江的吉尔吉斯人的后裔。
迁入几十年后,他们在乌裕尔河下游两岸的班岱、雅洲、三间房、三家子、查哈莱等地定居,定居后的村屯发生多次变化,最后大部分聚居在七家子村和五家子村,其他人分散在富裕镇、齐齐哈尔市等地,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格局。建国后,七家子村划归富裕县富海乡,1960年,归属省国营富裕农场第九生产队。五家子村现属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民族乡,也是黑龙江省惟一的柯尔克孜民族村。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为1473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37人。其中,齐齐哈尔市1332人(占全省柯尔克孜族人口90.4%),大多分布于富裕县,为1155人(占全省柯尔克孜人口的78.4%)。七家子村(富裕牧场九队)31户,151人,人口占全村(队)22%。五家子民族村总人口551人,其中,柯尔克孜族2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9%,占全省柯尔克孜族人口的19.2%,占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口的24%。
二、发展历程概述
(一)社会、政治地位
迁入黑龙江以后的柯尔克孜族,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日伪殖民统治等几个历史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45年8月解放以后,随即开始了土地改革。1946年和1947年,五家子村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牲畜和其他财产,分给广大贫苦农户,全村每人平均分到8亩土地。1948年,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第一届村政府。1953年春,按照党的民族自治政策,五家子村被富裕县人民政府确立为柯尔克孜族自治村。自治村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自治村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村长、副村长以及其他委员均由柯尔克孜族人担任。从此,柯尔克孜族享受到了参政议政的权利,实现了当家做主。1956年,依据宪法规定,撤销富裕县五家子柯尔克孜族自治村的建制,成立了富裕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辖五家子村、三家子村、登科村、东吉村、中和村、小哈州村和31号新村。乡人民政府设在五家子村,30名人民代表中柯尔克孜族有3名,其中1名为柯尔克孜族副乡长。1958年,由于人民公社化,友谊民族乡被撤销,五家子村划归富裕镇,但仍有1名副镇长为柯尔克孜族。1984年12月30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精神,恢复了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的建制,批准五家子为柯尔克孜民族村。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柯尔克孜族被压迫、被奴役历史的结束。柯尔克孜族享受并承担了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国家以及地方政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已有9人次被选为省、市、县党代表,有6人次被选为省、市、县人大代表,18人次被选为省、市、县的政协委员,有的还担任了重要职务,不仅参政议政,而且参与地方法规的起草和制定,对执法机构进行监督。柯尔克孜族干部茁壮成长,干部队伍不断扩大,1953年以后,五家子村的主要领导一直由柯尔克孜族人担任,历届友谊达、满、柯族乡的班子中都有柯尔克孜族干部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现在,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科级以上干部达到14人,其中,副厅级1名、处级4名、科级9名。
(二)经济
1.猎业。柯尔克孜族迁徙到黑龙江以后,仍然将猎业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之一。他们从事狩猎生产,一方面源于民族传统,更主要的得益于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柯尔克孜族刚到黑龙江之初,这里人烟稀少,特别适合各种动物生存。后来,虽然由于村落不断增加,野兽逐渐减少,但是直到解放初期,各种野兽飞禽仍然很多。
狩猎业在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经济中的地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其他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的。刚来黑龙江之初,柯尔克孜族无耕少牧,因此,狩猎就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人们衣食的70%~80%源于野生动物资源。后来,畜牧业逐步发展起来,农业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而野生动物由于土地的开发、人口的增加、长期乱捕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等原因而逐渐减少,因而,狩猎业逐步失去了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尽管如此,直到解放初期,仍是柯尔克孜族经济的必要补充。长期以来,狩猎业在柯尔克孜族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柯尔克孜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牧业。牧业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经济,柯尔克孜族是赶着牲畜从阿尔泰山特斯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到黑龙江以后,牧业生产是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
黑龙江地区地域辽阔,水源充足,草质丰美,有优良的天然牧场,非常适宜牧业生产。不过,刚迁来之时,柯尔克孜族牲畜很少,到清朝末年才逐步发展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柯尔克孜族经济出现新的发展。到1995年末,牲畜达1300余头(匹),牛存栏已达450头,其中,黑白花奶牛180头,110户养奶牛,占全村85%,马发展到104匹,羊发展到560只。到2000年末,牛存栏510头,黑白花奶牛达到254头,户均养奶牛1.8头,其中,10头以上有6户,村民每年卖鲜奶600余吨,牧业收入84万元,占总收入的49%。王文臣就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大户,拥有24头奶牛,年产奶30吨,收入约36000元。到2002年末,五家子村的牧业又出现了新飞跃,牛存栏625头,黑白花奶牛发展到380头,平均养奶牛2.6头。其中,10头以上14户,村民卖牛奶850吨,牧业收入105万元,占总收入71%。马102匹,羊660只。牲畜数达1397头(匹),牲畜质量发生实质的变化。种植1100亩粮食作物,产粮186万斤,全部用于饲料、口粮和种子,农牧民既不愁粮食销售问题,又不怕粮食市场价格的变化,一心一意发展畜牧业。
3.农业。柯尔克孜族迁到黑龙江50—60年后,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根据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柯尔克孜族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犁耕农业、半机械化农业3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残留着前一阶段的某些痕迹。尽管柯尔克孜族农业受达斡尔、满、汉等民族农业文化的影响较深,然而其农业发展的脉络仍然比较清晰,呈现出了比较强的阶段性。
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1976年以后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先后3次拨款帮助柯尔克孜族发展机械化。到1979年,五家子村机械化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翻地、耙地、起垅、播种、中耕、脱粒、秋翻等生产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铁铧犁虽然没被淘汰,但只用于小片土地或耙茬之用。
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耕地面积的增加。柯尔克孜族利用优良的机械设备开垦了许多荒地,从1976年到1979年3年时间内,耕地面积在1830亩的基础上又增加到4500亩,人均增加7亩地之多。
1976—1982年,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农业生产发展到顶峰,粮食不但自给,而且有余粮向国家出售。1979年,上交国库粮112478斤;1980年,上交111143斤,五家子村成为富裕县有名的交粮大村。1979年,五家子柯尔克孜族村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柯尔克孜族的衣食所需主要来自于农业,农业已是柯尔克孜族的支柱产业。
(三)学校教育
解放以前,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是文盲。清代,柯尔克孜族没有一所学校,只有个别人略通满文。
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柯尔克孜族结束了无教育的历史。1949年,第一所小学五家子小学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起来。1953年,五家子小学改为五家子柯尔克孜民族小学,学校规模、学生人数、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开始完善和提高。到2001年,五家子民族学校占地面积已达11679平方米,校舍496平方米,实验器材配备达《目录》三类标准,学生分组实验双人组为12组,实验开出率95%。图书总册数1230册,生均12.3册,音体美器材全部按国家三类标准配备。教师6名,其中4名是柯尔克孜族,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在校生100人,其中,柯尔克孜族72人,占72%,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生巩固率98%,及格率90%,升学率80%,各年级行为规范合格率100%。建立了严格的“控流”制度,2001年,全校学生无一流失,辍学率为零。全村青壮年文盲率为零。
通过学校教育和其他的办学形式,柯尔克孜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据1982年黑龙江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柯尔克孜族文盲、半文盲人口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1.69%,明显高于全省平均的17.33%;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为7.7%,明显低于全省平均的12.66%。
据1990年黑龙江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柯尔克孜族共有大专文化程度9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8人,与1982年仅有1名大学毕业生相比,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柯尔克孜族的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文化程度共74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5.5%。未上过学的人口为43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3.19%,与1982年比较,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表1 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文化程度表
1982年1990年 2000年
第三次人口普查第四次人口普查 第五次人口普查
文化程度人数文化程度合计男 女 文化程度合计男 女
6岁及6岁以上人口724 6岁及6岁以上人口10265304966岁及6岁以上人口1348667681
文盲、半文盲157 小学499 254245未上过学43 13 30
小学332 初中361 197164扫盲班 2
1 1
初中178 高中107 50 57 小学510 266244
高中56 中专42 19 23 初中530 268262
大学毕业1
大学专科9
5 4 高中114 52 62
大学本科8
5 3 中专75 38 37
大学专科44 14 30
大学本科23 19 13
研究生 7
5 2
(四)人口变化
东迁黑龙江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人口历经260多年的时间,从14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1473人,基本上分为建国前缓慢增长和建国后稳步增加两个发展阶段。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从1733年迁到黑龙江的213年时间内,人口增长缓慢,清末约有200余人,日伪时期达到了300人左右,平均每年增加0.75人。原因主要是由于民族歧视、生活水平低下、缺医少药、多种疾病等多方面。
解放以后的50多年中,人口不断增加,其中,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为394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525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874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1451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1473人。平均每年增加19.9人,人口增长较快。其主要原因是党和政府的少数民族的政策在起作用,同时与柯尔克孜族文化素质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改善也有一定关系。现在已经进入了健康的、稳定的发展时期。
三、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观念落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轻商。死守一业、死守一处,重农轻商。不少人不愿经商,耻于经商,虽有大量土特产,但商品率低。二是贱役。不少人宁愿受穷,也不愿外出从事劳务。2000年,五家子村劳务输出15人左右,到2002年才达到18人,其他人宁肯没活干,也固守在土地上,不寻找劳务输出的门路。三是保守。安于现状,自我封闭,自我满足,缺乏开拓生产门路、扩大再生产的愿望,满足于现状。四是依赖意识很强。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优惠政策,使一部分人助长了严重的依赖意识,不肯吃苦,甚至将国家的生产发展资金用于消费。
总之,在心理素质上,缺乏自立自强意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二)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1.产业结构不合理。富裕县友谊乡农业产业结构优于五家子村,但第一产业比例仍然偏高,属农业型社会。而五家子村一二三产业比例严重失调。从产业结构表上分析,基本上没有二产业,说明村办企业和个体工业企业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第三产业好于第二产业,说明村劳务输出方面已经有进展,但比例仍然太小,还属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社会。从总体看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2.人均收入情况。2003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525元,比2002年增长5.0%,五家子村比全省低974元,低于全省人均收入的40%。
表2 富裕县友谊乡五家子村农业产业结构情况 单位:万元
项目总产值一
二 三
一二三产业比
1995182.5 178.32 2.2 97.8∶1∶1.2
1996420.7 118.5
302.228.1∶0∶71.8
1997247.2 233.8
13.2 94.5∶0∶5.5
19981538 146276
95∶0∶5
1999173.2 170.11.61.5 98.2∶0.9∶0.9
2000185.3 175.3
894.6∶0∶5.4
2001166.3 159.5
6.3 96∶0∶4
2002354.0 263 2 89
75∶0.5∶24.5
2003339.0 316 3 20
93.2∶1∶5.8
表3 富裕县与五家子村农民人均收入 单位:元
富裕县五家子村县与村差额差额占县
年度
人均收入
人均收入 人均收入%
19951691 1588103
6.1%
19962198 1668530
24.1%
19972353 1650703
29.9%
19982366 1540826
34.9%
19992019 1200819
40.1%
20002156 1841315
14.6%
20012070 3941676
32.7%
20021700 2081-381 -22.4%
20031422 1551-129 -9.1%
9年平均变化数
17975 14513
3462 19.26%
从对人均收入情况的分析看,五家子村人均收入比省、县、乡、村都要低,比全省低40%(2003年数)。9年平均收入比富裕县低19.3%,比全乡平均收入低27.4%,比附近登科村低21%(登科村离五家子村7.5公里,是一个达斡尔族村,自然情况与五家子村相似)。
根据一般标准,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为贫困户,1000-2000元为温饱户,2000-3000元为较富裕户,3000元以上为富裕户。虽然达到3000元以上有5户,但除韩宝玉和何宝玉两户之外,都是村干部或教师,无工资待遇的其他户人均收入大部分在1000-2000元之间,还有32户在1000元以下。近几年,虽然脱贫致富工作取得了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该村农民生活状况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三)生活质量偏低
经过近几年政府的支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五家子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比过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生活质量仍然偏低。
1.农民主要生活消费支出。其中,食品335元,衣着100元,医疗保险45元,文教娱乐132元,交通通讯8元,其他166元。可以看出,该村主要生活消费还是在食品、衣着等解决温饱问题上,其他几项指标所占比重只占总消费支出的44.7%。可以了解其收入程度和差距,前两项所占比重越大,收入越低,生活水平也就越低。
2.农民的住房情况。五家子村现有砖结构住房80栋,其余均为土坯房。按全省要求,农村居民住房砖瓦化率要从原有的45%达到60%,而五家子村只有49%,相差11%。土坯住房仍占全村住房的51%。
3.农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状况。从调查看,全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高,而柯尔克孜族农民耐用消费品占全村居民比重更低,特别是在贵重电器方面更加明显。
表4 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农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全村指标对比
自缝收 手洗收电照 黑白 彩
项目 行纫音钟 衣录冰相 电视
车机机 表机机箱机 机电
全村拥有量
136
7448142
158
49583 1
102
45
柯族拥有量
81422379782439 5524
4.农民生活质量评估。五家子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为551.00元,其中,食品消费385.70元,恩格尔系数为70%。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食品消费比重的指标,以总消费100表示。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大于59为勉强生存,大于55为生活贫困;大于40为温饱;20-40为相对富裕。根据这个标准,五家子村村民的生活水平还偏低。
(四)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在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乡村柯尔克孜族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10人,占37.9%;初中文化程度的530人,占39.3%;高中文化程度的114人,占8.4%;农牧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总数为73.2%。由于素质低,接受市场信息和先进技术的能力弱,制约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显然,这是柯尔克孜族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农民人均收入不高的重要原因。
(五)自然灾害严重
连续的自然灾害,造成自然资源状况的恶化和产业结构演进水平低。
近年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柯尔克孜族地区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是干旱大风、风蚀沙害、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草资源优势减弱,直接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
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盐碱化等退化现象。牧草长势不旺,载畜量由过去的0.07个牛单位减少到0.03个牛单位。干旱和风沙使水面萎缩了一半。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优势的弱化,既限制了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农牧产业的发展,也影响村办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演进水平低是造成经济水平不高的直接因素。
(六)公益事业发展不快
五家子村无村级卫生所(全省676个民族村中97%有村卫生所),农民有病只能到7.5公里以外的县城去就医(见表5)。村内没有深水井,不通自来水。交通不畅,每逢雨季道路泥泞。没有一处文化活动场所。从调查看,大部分居民闲暇首先是看电视,其次是串门聊天、打牌,而阅读报刊、集体娱乐、体育锻炼、学习生活知识等活动的人非常少,接受现代化教育极其有限,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物质条件及收入水平是闲暇生活的基础,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不少居民很难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表5 2001年五家子村居民健康与就医情况
单位:人、%
项目经常患病 不常患病 有病自看 借钱看病 亲朋相助 借不到钱
人数171133116 6
比重3%
2%
6%
2%
1%
1%
四、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社会、政治环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党的十六大又把经济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央结合改革开放的需要和少数民族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有关文件和政策,诸如“兴边富民”、人口较少民族的扶贫政策,等等。这是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具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也结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特点,出台了各种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法规性文件,为包括柯尔克孜族在内的各民族提供了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
柯尔克孜族集中居住的五家子村,位于富裕县南侧略偏西处,离县城7.5公里,盐碱土壤不适于农作物生长,适于发展畜牧业。
有草原13000亩,耕地4430亩,苇塘800余亩,自然水面1000亩,地下砂石贮量大约50万立方米左右。
(三)全方位的经济扶持政策
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对柯尔克孜族经济发展给予特殊照顾和扶持,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和生产生活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21世纪初,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按照“整村脱贫、分批推进、逐步实施”的具体要求,将五家子村纳入全省贫困村之一,并制定了规划。从2004年开始,经过3-5年的努力,确保全村的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进一步完善了公益事业建设。多年来,富裕县不仅为农民投资建砖房,为农民购买奶牛进行贷款担保,还由县直32个单位对五家子村进行对口扶贫活动,成效非常显著。县、乡两级在五家子村常年派驻工作组,帮助村级班子做好发展经济的工作。
(四)发展主导产业的基本条件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确定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基本条件是:
1.少数民族居住的环境和生产生活习俗特点,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行业状况,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看,从事畜牧业是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最佳选择。
2.柯尔克孜族迁徙到黑龙江后的260余年,主要生活在富裕县境内。富裕县江河纵横,水草肥美,有广阔的天然草场,适宜于畜牧业生产,又地处北纬47度,这是世界公认的奶牛、玉米生产带,这为柯尔克孜族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客观条件。
3.上海光明奶业集团与富裕县乳品厂联办建立了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加工原料基地的发展,以户为单位生产鲜奶,形成了“加工+基地+农户”的新的生产体系。光明集团在生产基地(各奶牛村)建立了机械化榨乳车间和收奶站,直接收购牛奶,直接与农户结算,五家子村民有奶不愁卖,可以领取奶款,从而拉动了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的发展,也为柯尔克孜族发展畜牧业找到了突破口。
五、促进发展的对策
(一)政策上继续进行特殊扶持
1.在经济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在落实各项民族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的同时,在国债资金和政策性低息贷款方面,优先向柯尔克孜族倾斜,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畜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的项目。
2.在教育方面,加大对柯尔克孜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全省惟一的柯尔克孜族学校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进程,改善教学条件,配备教学设备,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条件;继续对柯尔克孜族考生上大学降低分数段录取和上预科班照顾,对已考入初中以上学校的生活困难的在校生减免杂费、书本费,为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等特殊措施,确保柯尔克孜族学生就学。提高柯尔克孜族的素质,从根源上解决治愚治穷的问题。
3.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文化生活和健康娱乐有所要求和希望。五家子民族村要彻底解决人畜安全饮水、户户通自来水问题;要建立村级卫生所,解决看病难的状况;健全体育文化活动设施,增加集体娱乐场所,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修筑村内砂石路,栽村树,达到全面推进,综合发展。
4.扶贫体制方面,要确立扶贫开发新思路,按照“整村脱贫、分批推进、逐步实施”的要求,对脱贫规划方案全程监测,坚持监督机制,全面了解和反映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情况、财务情况、物资采购计划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对确定的特困户、贫困户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脱贫计划,要跟踪指导,使特困户、贫困户增产增收,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真正实现整村脱贫,推进柯尔克孜族全面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高柯尔克孜族的素质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黑龙江柯尔克孜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接触较少,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因此,首先必须认清发展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转变落后的固有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全民教育,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二,逐步形成柯尔克孜族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青壮年文盲人口和新生文盲人口的扫盲工作在内的民族教育体系。对现有的柯尔克孜师资力量要进行培训、进修,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第三,培养各行各业各类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第四,与其他民族相比,柯尔克孜族之所以有差距,说到底是人才差距。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柯尔克孜族中选拔培养干部和管理人才,是柯尔克孜族全面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工作。通过短期培训、挂职锻炼、交流使用等渠道,可以提高柯尔克孜干部的领导能力。
(三)利用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发展畜牧业
实践证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应将五家子村发展成为专业奶牛村。当前,应重点抓好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基础工程三项建设。
1.产业化体系建设。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从1998年就开始运作了。上海光明奶业集团在富裕县设立乳品厂,生产的松鹤牌奶粉已成为市场名牌,并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成为黑龙江省内乳品企业首家通过认证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包括柯尔克孜族五家子村在内的富裕县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产业化生产体系,但还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完善。
产业化体系建设,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畜牧过腹增值,解决了农牧民卖粮难的问题,还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加快了致富步伐。
2.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强化服务工作。当前应重点完善四项服务体系:(1)收购服务体系。完善以上海光明乳业集团为依托的鲜奶收购服务体系,在柯尔克孜族居住的五家子村建设一个标准收购站和一个高标准管道式机械榨乳车间。实行检疫配套,集中榨乳,优质优价,为龙头企业开发液体奶提供优质奶源。(2)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以县级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和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以乡村结合服务站为依托的科技服务体系,层层培训养殖户,做到每个养殖户都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基地生产水平和劳动者素质。(3)治疗服务体系。设立县级兽医治疗服务中心、乡级兽医治疗站、村级兽医治疗室,尽快改善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和人员配备不齐的现象。(4)饲料供应服务体系。完善以乡级饲料站和村青贮专业户、秸秆揉碎专业户为依托的饲料供应服务体系,使柯尔克孜族农牧民逐步达到鲜奶收购、饲料加工、配种防疫、治病不出村,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和保障。
(四)基础工程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加速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柯尔克孜族的畜牧业发生质的变化。当前应重点实施五项工程建设。1.良种工程。坚持繁殖和改良并重原则,突出培育奶牛的高产良种,提高奶牛品质。2.防疫工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全面实施计划免疫。有效控制疫病发生,死亡率要低于省规定的标准。3.三化工程。重点推广秸秆揉碎及盐化、糖化、氨化处理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4.青贮工程。建立种植青贮专业大户并建立大型青贮壕统一收贮,还要按照一头可繁牛2亩的标准种植青贮玉米,建小青贮窖,分户收贮,努力扩大青贮量。逐步实现一年四季不断青。5.饲草工程。现在草原已全部承包到户,草原承包专业大户应引进资金,加大对草原的投入,坚持封区育草、改草种草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改良草原。在资金投入上,应该纳入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中,给予重点支持。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重点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生产生活的嫩江平原,由于毁林、毁草开荒、超载放牧,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土壤“三化”面积不断增加,仅五家子村就有“三化”面积(沙化、碱化、退化)40%左右。又由于施用农药、化肥、地膜,对土地污染呈发展态势。为了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大土地使用管理力度,解决日趋严重的土地问题迫在眉捷。重点要强化土地意识,在依法保护耕地、合理高效利用土地和综合治理土地方面下功夫,搞好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做到:要合理利用土地,珍惜每一寸耕地;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要合理施用化肥,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膜回收率,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第二,加快草原生态建设步伐。由于长期粗放经营,使草地生态系统严重恶化,采草量大幅度减少。过去,五家子村采草地每公顷可采2000斤,现在退化到只能放牧,退化面积不断扩大。加快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明确权责,加快改革,建立保障体系,提高草原生态环境质量。深入贯彻《草原法》,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要完善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要狠抓草原植被恢复,实行封区育草,改良草场;采取草原禁牧,大力推进奶牛小区舍饲建设等措施。
第三,抓好植树造林,消灭宜林荒地。有组织、有计划地植树造林,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鼓励个人造林和兴办家庭林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要做到造林与农业开发相结合,造林与环境治理结合,造林与产业开发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相统一。
第四,抓住建设生态省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上注重绿色和“有机”,要采用优质良种,大力发展绿色农家肥(如绿肥、作物秸秆肥、厩肥等)和绿色食品专用肥(如腐植酸类肥、微生物肥、有机复合肥等),靠提升食品的内在质量,生产出绿色食品和良好的品牌信誉,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信赖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选准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绿色食品的开发效益。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畜牧业发展潜力大,特别是奶牛饲养业,是开发绿色食品最有前途的行业,应作为开发的重点,通过开发逐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利、地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六)保护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先进的民族文化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生产生活和迁徙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北方各少数民族一样,有着“重亲情、恋故土,巧饮食、善歌舞”的共同特点,古朴的民风民俗、节日礼仪、宗教信仰、民族歌舞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吃苦耐劳、奋发图强、团结和睦、兼容并蓄的精神。
进入21世纪,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柯尔克孜族的民族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1994年8月进行了“东迁”以后首次全省柯尔克孜族文艺活动,并多次出席省、市的文艺汇演,编辑出版了《乌裕尔河畔的柯尔克孜人》和《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两部专著,填补了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研究的空白。
要加强民间文化的抢救整理、挖掘开发、弘扬发展,特别注意研究抢救黑龙江柯尔克孜族语言。大力提倡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使文化为经济服务,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局服务。为发展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传统文化,针对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困难、特殊问题,提出特殊措施和特殊政策。
*课题组成员:吴占柱(执笔)、都永浩、吴天喜、范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