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地图的基本结构与制作--关于民俗地图体系与文化传承图体系的第二篇论文_民俗论文

民俗地图的基本构造与制作——“民俗地图”与“文化传承图”体系系列论文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俗论文,地图论文,之二论文,体系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568(2010)02-0025-10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一、民俗地图的性质与定义

将某种民俗事项用作者设定的符号标在一定范围的地图上则构成一幅民俗地图。民俗学者用民俗地图向人们展示民俗的分布、传播、变迁等。在同一幅地图上,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同时标示出不同种类的民俗事项或同一事项的不同类型或变异型。这种方法可以广泛用于民俗田野作业的各种资料的整理、归类,也便于研究者不单纯依靠文字记述,还可以借助符号记忆和表述民俗的分布范围、分布形态、传播方向、特定区域内同类民俗的存在与否、民俗的变异特征等。

民俗地图,指从民俗学记录及研究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符号标示民俗事项的类型、数量、形态以及某种民俗的特性、变迁规律等信息数据及研究内容的地图。民俗地图是自然地理学与民俗学方法论链接的结果,是地理学方法在民俗学科的延伸。民俗地图的标示载体是一般地图,民俗地图的标示符号,代表民俗事项或民俗分析的信息、数据。这种信息和数据反映民俗事项的数量、形态、时间、空间、结构或基本要素等等。

民俗地图是民俗学论文经常使用的辅助性论述方法。然而它不仅仅是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作者论述或记述民俗的工具,更重要的,民俗地图首先是辅助研究者本身整理、分析民俗资料,构建民俗理论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将民俗事项标示于地图,可以向人们展示一定空间范围内民俗事项的横向关联或相对独立性。标示时间性符号,则可以在地图上展示某个时间段内民俗事项的历史相关性即民俗事项的纵向关联。利用地图的平面可视性和广域可显示性、时间轴可表示性等特性,还可以标示出民俗传承的地理性分布、民俗现象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存在表象与差异。民俗地图可以用于确定某项民俗传承、传播的范围,或者用于把握民俗文化分布的特性以及传播、变迁的规律,另外还可以用来做民俗的横向共时性比较研究或纵向历时性比较研究。

制作者把民俗文化资料数据化、符号化之后标示于地图,读者通过读解民俗地图上的各种符号,获取民俗地图的符号信息,可以还原民俗现象、把握民俗地域特性。经过分析信息符号,可从中抽取民俗事项的深层特性或某种规律性、象征性,达到抽取某项民俗或某个地区或社区民俗文化特性或规律的终极目的。这是民俗地图法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在日本民俗学界,民俗地图标示法首先被定位于民俗学研究的一种辅助方法,具体归属于民俗资料整理方法。这说明民俗地图首先作为客观显示民俗分布、表示民俗存在、变迁、移动的记述性手段得到学科的认可的,这是民俗地图在学科内部的定位。当民俗研究者把民俗地图作为揭示某种民俗规律、阐述民俗理论的工具,在论文里用民俗地图标示、阐明自己的某种理论思维或某种民俗研究结果时,民俗地图则从记录、整理民俗资料的记述性手段升华、转变为论述民俗的研究性手段,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工具。这是民俗地图研究法简称民俗地图法在日本民俗学科里的定位。

运用民俗图示法,可以长期保存特定地点特定时间段的信息。用科学性分类的数据标示的民俗地图,可以在相对长时期内保持其民俗资料的精确有效性,从而为民俗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相对长期有效的、记述详细的、科学性的研究资料。在文字资料之外,借助于民俗地图储蓄的信息进行某个社区或某项民俗的研究,有助于使我们既避免陷入狭隘地单纯关注某个“点”上民俗的弊端,同时又避免停留于泛泛地观看“面”上民俗的浅表性研究。

民俗地图从制作、使用、目地性、具体标示方法、标示内容以及标示范围、制作主体等角度划分,有多种类型存在。各种类型、特征不同的民俗地图之总和,构成一套民俗标示记录体系。

二、民俗地图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一)民俗地图的基本类型

纵观日本民俗学科制作及运用民俗地图的历史,可以看出在这个学科内,民俗地图已经形成具有多种类型、多种用途、多种绘制方法的体系。以下从目的、功能、制作等角度分别记述民俗地图的不同类别。

(1)按制作、使用目的,民俗地图可分为两大类别:

a.“记述型民俗地图”(或称“资料型民俗地图”)

b.“研究型民俗地图”(或称“理论型民俗地图”)

(2)从具体标示方法区分,民俗地图可以分为三类:

a.“点式民俗地图”

b.“线式民俗地图”

c.“图表式地图”

(3)按标示符号标示的不同信息以及制作目的的不同,民俗地图可分为以下各类:

a.民俗现象分布图

b.民俗现状记述图

c.民俗变迁记述图

d.民俗行为的实行时期、时间图

e.民俗事项分类图

f.民俗事项数量分布图

g.民俗事项传播路线图

(4)依据一幅地图内所标示内容的一元化或多元化分类,则有:

a.单项民俗地图

b.复项民俗地图

c.单项多元民俗地图

d.复项多元民俗地图

(5)根据绘制民俗地图或民俗图表依据的资料性质分,可以有如下两类:

a.一次性民俗地图

b.二次性民俗地图

(6)从地图的数量分类,也有两类:

a.单幅民俗地图(用一张地图达成某一目的)

b.多幅民俗地图(运用具有连续性的数张民俗地图以说明或记述、阐述某项民俗或某类民俗)

(7)从地图显示的范围分类,有下述四类:

a.单一村落范围的民俗地图

b.社区(联合村或镇、住宅小区)范围的民俗地图

c.行政区域(区、市、县)范围的民俗地图

d.全国范围的民俗地图

(8)从民俗地图制作主体分类,可分出如下四类:

a.个人制作的民俗地图

b.社区行政主导制作的民俗地图

c.国家行政主导制作的民俗地图

d.各级行政与民俗学者共同制作的民俗地图

(二)民俗地图的各类型特征

下面以文字详细阐述上一节记述的各个类别民俗地图的特点及用途:

(1)第(1)类的“a”是指单纯标记民俗现象存在的民俗地图,本文将其称之为“记述型民俗地图”。由于这类地图具有资料信息丰富的特点,所以又可以称之为“资料型民俗地图”。第(1)类的“b”是用以表述研究民俗事项的推理过程及结论的民俗地图。由于该类地图具有理论论述的特点,图中标示的符号具有呈示理性思维信息的特点,本文将其称之为“研究型民俗地图”,亦可称为“理论型民俗地图”。民俗学科需要大量的“记述型民俗地图”,同时需要载有精辟研究分析信息的“研究型民俗地图”。二者相辅相成,方可形成为记录、保存民俗和深化研究民俗提供立体形象和高性能信息的载体系统。

“研究型民俗地图”要求制作者首先具有科学分析民俗资料、洞察被民俗表象覆盖着的民俗文化真髓的能力,同时这类民俗地图要求所标示的数据,需要经过长期、周密的民俗调查和精密的分类。这类民俗地图的制作者,需要具有坚实的民俗学基本功与研究实践的经验积累。因此,在日本民俗学界,作为记述性手段的“记述型民俗地图”的制作率和使用率比较高,作为研究手段的民俗地图即“研究型民俗地图”理论性高、影响力大,但此类型民俗地图的制作难度比较大。运用民俗地图阐述的理论成为日本民俗学史上著名理论(如柳田国男与方言分布图、方言周圈论)的事例广为人知,但是在日本民俗学学术史上,这类研究型民俗地图的制作和运用的数量大大少于“记述型民俗地图”。

(2)标示民俗事项的符号,在地图上基本呈现为点状,因此称为“点式地图”。民俗地图基本都是“点式地图”。按照一定的基准用线条连接起地图上有相关性的符号,在图面上形成若干条线状或由线条连接成的环状,这种民俗地图被称作“线式民俗地图”或“圈式民俗地图”。此外,近年来,随着电子化的普及,图表标示的辅助工具功能不断更新,于是又出现了一种依靠电脑图表作为标示符号的“图表标示地图”。

(3)“民俗现象分布图”用符号标志各类民俗现象在某个区域的存在与否,“民俗现状记述图”重点标示最近的时间段里某个单项民俗事项或某类民俗的存在与否,“民俗变迁记述图”使用不同的符号,在一幅图里记入民俗现象或民俗事项在数个时间段的不同形态的信息,“民俗行为的时期、时间图”侧重标示动态民俗的活动时间或活动期间的信息,“民俗事项分类图”是将不同的民俗事项分门别类之后,用不同的符号标示的地图,“民俗事项数量图”重点表示不同地点某项民俗存在的数量信息,“民俗传播路线图”用符号显示民俗事项向周围或远方传播的路途及沿途的相关信息。

(4)“单项民俗地图”在一幅图里只标示一项民俗现象或民俗事项,“复项民俗地图”在一幅地图里同时标示多种民俗现象或民俗事项,但是一般要求标示的多项民俗现象或民俗事项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单项多元民俗地图”将某一项民俗现象或民俗事项的多种形态或要素标示在地图上各个调查地点,此类地图可用于深入研究某项民俗,“复项多元民俗地图”则是将复数的民俗现象或民俗事项的多种要素的信息同时记载在一幅地图上,此类图多用于比较研究或综合性研究。

(5)使用第一手调查资料或初始资料绘制、标示的图表或地图,称作“一次性民俗图表”或“一次性民俗地图”。用“一次性民俗图表”或“一次性民俗地图”解析出的信息绘制或标示的新的图表或地图,则称作“二次性民俗图表”或“二次性民俗地图”。本文将在后面章节举例详述这类民俗地图的绘制和使用。

(6)“单幅民俗地图”即使用一幅地图记述、说明民俗事项,“多幅民俗地图”用具有相关性或连续性的数幅地图记述和说明某类民俗现象或民俗事项。

(7)在日本,民俗地图已经不再是零星出现在个人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的散兵游勇式的存在。各级行政部门主导规划和予以财政支持的大规模民俗地图制作,也已经不再是鲜见事例。从附录在村庄乡土志、社区地方志民俗篇里的民俗地图,到都道府县级地方志民俗篇附录的民俗地图以及由国家行政级主导规划、长期予以经济支持的涵盖整个日本国土的《日本民俗地图》大型系列,民俗地图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升级为正规军水平,成为记述各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方法。“单一村落范围的民俗地图”、“小社区(联合村或镇、住宅小区)范围的民俗地图”、“行政地区(区、市、县)范围的民俗地图”、“全国范围的民俗地图”的区别,是一幅图里表现的地理范围不同而已。区域范围小的民俗地图,具有可以搭载细致绵密信息的长处,区域范围广大的民俗地图则具有可供宏观俯视、概览文化全貌的功能。

(8)民俗地图按照制作者分类,第一类即是民俗调查报告或民俗研究论著里经常可以见到的“个人制作的民俗地图”。在日本,各地的地方志里开辟记述民俗的篇幅,已经是一种约定的规范。邀请民俗学者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们参与编制地方志民俗篇以及相关的民俗地图,也已经是常见的做法。

受到社区或地区行政予以规划和财政支援制作的民俗地图,称作“社区行政为主导制作的民俗地图”,20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制作、陆续出版问世的《都道府县别日本民俗分布地图集成》属于这一类由地方行政主导编制的民俗地图。当然,受国家委托及财政支持的、为国家计划制作的民俗地图则称之为“国家行政主导制作的民俗地图”,这类地图的例子可以首举文化厅主导编绘、费时近40年才最终完成的全国性民俗地图《日本民俗地图》。此外,“各级行政与民俗学者共同制作的民俗地图”指行政部门在编制为行政目的服务的民俗地图时,参照民俗学者的意见并为其提供一定的调查资助和方便调查的条件,民俗学者和行政人员共同调查和制作民俗地图,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把制作的民俗地图提交给当地行政部门供其使用。

上述分类,是从多角度深化认识民俗地图为目的进行的分类。各个类别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关相联的复合式关系。民俗地图可以从制作者、标示方式、资料来源、地图的用途、标示符号的形式、标示的重点、标示符号的单重或多重、地图的数量、地图表现的区域范围、地图制作的规划者和财政支持者等角度区分各种特征,进而细分为上述多种类别。但实际上一幅民俗地图往往兼有数种类型的特点,或者说一幅民俗地图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同时被划分到几种类别里。了解民俗地图的系统和类别,可以有助于人们从多种角度、适合多种用途地制作和运用民俗地图从事文化的记录、保存和研究。

三、民俗地图的研究法与表现法

(一)民俗地图的研究法

民俗地图不仅是记述民俗的工具,它还可以成为提炼研究民俗的理论方法的手段。以民俗地图为基本材料制作的二次性民俗地图或图表,同样在诠释民俗现象、阐述民俗理论方面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民俗地图”作为一种用于记述各种民俗与分析研究民俗的方式,今日已经成为日本民俗学常见的方法之一。

在日本民俗学半个多世纪的学科发展历程里,属于上一节叙述的(一)类里b小类、被公认为成功地记述了民俗研究成果的研究型理论型民俗地图为数极少。柳田国男的方言周圈分布图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除去少量的理论型民俗地图之外,其他大量存在于日本民俗调查报告书或个人论著里的民俗地图,基本都可以归属于上述(一)的a小类以及(二)至(八)的各个类型。运用研究型民俗地图补充、阐述自我主张者虽然时时有之,但成功地建树起某项研究理论者为数并不多,(二)类b小类可以说是一个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类型。

这一方面说明研究型民俗地图作用重大,一方面也表明这类民俗地图制作难度相当高。运用记述型民俗地图标示民俗事项的论文著述众多,具体制作、运用手法亦相当成熟,这是日本民俗学科可资以夸示的特征之一,也是该学科数十年学科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日本民俗学科制作和使用的民俗地图分两大类,即记述型、资料型民俗地图和研究型、理论型民俗地图。由于前一类数量多不可数,这里仅举试说明可以运用研究型民俗地图或图表进一步说明理论型民俗地图。

前面已经讲述过在日本民俗学科,民俗地图使用的历史先端一般追溯到1927年柳田国男在《蜗牛考》一文中使用的柳田自己绘制的、标示不同地域称呼“蜗牛”的民俗方言的一幅民俗词汇分布地图。这幅图在日本民俗学学术史上一直被奉为是日本第一幅民俗地图,同时也是第一幅用于民俗研究论述的民俗地图。

本文附图1是柳田国男阐述其方言周圈论理论的研究型民俗地图。该图是柳田国男为阐明他发现的一种方言在日本扩散和分布的规律而绘制的方言词汇分布图。柳田国男将日本全国各地对蜗牛的不同方言称呼标在日本地图上,根据图上分类标志所显示的特征,指出对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称呼可归纳为几个类型,这几个类型的称呼在地图上呈现有规律地两端对称相似形分布形态。通过分析方言地图上符号所呈现的词汇分布变化的规律,柳田国男得出一个结论,即古方言的分布与变迁的规律具有“远方一致性”特点。即这种规律性分布恰恰与该方言从边缘地区到文化中心地区的从古老形式到最新形式的变迁顺序相吻合。柳田国男进而提出空间性差异反映时间性差异的方言分布的研究结论,指出民俗地图标示的符号呈现的空间性差异所反映的,是该方言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柳田从分析方言称呼变迁推导出“方言周圈论”理论,这种方言周圈理论日后又被扩展成诠释日本文化分布规律的“文化周圈”理论。这篇著名论文里的民俗地图被称作是最成功地用于创立、阐述理论的民俗地图,即本文所指称的研究型民俗地图。

附图2是柴田武诠释柳田提出的方言分布理论的示意图。图中心的五星符号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京都,长方形代表日本细长的国土地形,五层式的同心圆每层代表一段使用相同方言的地区。柳田国男根据民俗方言分布的图表显示的形状,论证方言从古老的形式变化为新形式的规律恰如一石投水会激起层层由里向外荡漾的波纹一样,新的方言不断从文化中心地产生并向外扩展、传播。某一个时间点记录下的全国各地的某一个方言的状态,反映出的是从文化中心向外传播的方言的不同历史时代的状态。距离文化中心近的方言,是年代较近的新方言,距离文化中心最远的方言一般是年代相当古老的方言形态。

附图1

附图2

从柴田绘制的图里可以清晰地看出,文化中心的周边地区向国土两端相同的方言分布地区呈对称形状,并且超越日本国土细长形状,按照柳田理论,图示出方言分布的自然同心圆状态。柴田绘制的这个图表目的是解释柳田国男根据第一手民俗资料绘制的民俗地图,笔者将这种民俗地图或图表命名为“二次性图表”或“二次性民俗地图”。

阐述柳田国男通过方言分布民俗地图提出的另一个理论概念,即某一个时间点记录下的全国各地的某一个方言的状态,反映出的是从文化中心向外传播的方言的不同时代的形状,即空间变化显示出方言的时间变化、空间距离表现时间(历史)距离这一理论时,著名现代民俗学者福田亚细男运用另一幅二次性图表进行了形象地诠释。附图3是福田氏阐述日本民俗学方法论、解释柳田的方言周圈论理论时使用的“周圈论模式图”,这幅抽象的模式图十分形象、简明地阐释了柳田国男绘制的方言分布图以及根据方言分布特征提出的“方言周圈论”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文字论述,给读者以清晰、深刻的印象。显然,此时的二次性民俗图表的功用要大于一般文字论述的功用。

附图3

上一节提到的民俗学者小野重朗根据他制作的线条式民俗地图分析和概括一个民俗事项在一个县范围内传播、变迁和分布的事例。根据地图呈现的线条构成的数个不规则形状的圆圈互相重合的状况,他指出民俗并非以保持固定的传统模式从一个文化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传播到最边远地区的民俗,不是该民俗的最古老的形式。在传播的过程中,民俗会逐渐发生变化,传承内容会渐次脱落不全,在传播到文化边缘地区时,已经不再是文化中心地区向外传播时的民俗事象,而是剥落、演化成为其他民俗现象了。他用自己制作的圈式地图再次绘制了二次性民俗示意图——“单层式同心圆结构”图与“多层式同心圆结构”图(参照附图4)。

附图4

小野通过读解一项民俗事项标示在民俗地图上显示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中心才会保持有旧有的、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完整形态,理由是在多重同心圆图中A部分才拥有文化的所有要素。小野同时指出,柳田周圈论的依据是绘制的点式民俗地图的数据,数据再现的是单层式同心圆结构,而单层式同心圆结构无法读解出文化要素的多寡。小野重朗的结论与柳田国男“方言周圈论”提出的方言传播、变迁方向的理论正相反,因此他的这种理论被命名为“逆周圈论”。他的这种把握周密数据之后绘制的民俗地图和用于诠释一次性民俗地图的二次性示意图,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这个事例说明,一幅地图或一幅示意图即可以用于阐明一种文化现象、提出一种阐释文化的理论。但是,制作的前阶段需要付出极大的把握信息的调查努力,一幅地图的制作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然而的确是一种极具魅力的建树理论需要的民俗地图制作法。

柳田国男和小野重朗的事例说明民俗地图不仅可以制作成一般表述性的图,还可以制作成第一次性的理论型、研究型地图。柴田和福田的图表事例是日本民俗学运用二次性民俗图表阐释一次性民俗图表的事例。它说明民俗地图还可以成为第二次性的、用于诠释、阐述其他理论型、研究型民俗地图的基础手段和方法。为解释民俗地图而绘制的民俗地图或民俗图表是民俗地图的二次性产物。这种二次性民俗图表(包括民俗地图)可以用于分析或阐述常见的记述型、资料型的一般民俗地图。

(二)民俗地图的表现法及运用

记述型民俗地图,是在平面地图上标示民俗事象,读者可以从各种符号的分布状态里,读出民俗事项在某个区域内的分布状况或变迁状况。这种做法大多出现在记述或分析民俗事项的文章里,这样的运用不胜枚举。

这里先举一个将数据标示于地图,然后运用分布图解说食俗特点的事例。日本的正月习惯吃粘糕。人们在年底蒸好糯米饭直接捣成粘糕,正月节日期间,除了将粘糕烤着吃之外,正月初一以及正月最初的几天,各地都有习惯吃称为“杂煮”的煮粘糕。而各地将捣好的粘糕揉成圆形或切成小长方形,形状不一。粘糕有直接煮在汤里或者烤一下放进汤里的不同吃法。汤有清汤、白酱汤、红酱汤、红小豆汤之别,汤里的配料也各地相异。日本神户山手大学奥村彪生教授将这些数据一一标在地图上,从不同的正月“杂煮”习俗分布上,划分出几个大的食俗分布区域,称作“日本列岛杂煮文化圈图”(请看附图5)。

附图5

由传统饮食研究者绘制的这幅正月杂煮食俗分布图,选定9个事项用不同颜色和形状指代,然后标示于图。然后,从符号和颜色分布,指出从国土中间部分纵向一道线,划分了南北方形粘糕和圆形粘糕地域分别。然后又进一步划分出方形粘糕文化圈、圆形粘糕文化圈、方形、圆形粘糕分界线。接着按照汤的特征,又画出了清汤文化圈、红酱汤文化圈、白酱汤文化圈、红小豆汤文化圈。需要用长篇文字才能叙述清脉络的日本各地正月吃“杂煮”食俗,用这样一幅民俗分布地图,就可以简明地标示出来,这是运用民俗地图表现法的一个典型事例。

下面再举一个运用民俗地图标示和数据资料细致解析民俗事象的事例。

在日本的网络上,有一个七夕文化网站。其中一个专栏“日本人与七夕”的副标题是:“从《日本民俗地图》看20世纪前半期的七夕”。这个专栏根据《日本民俗地图》有关七夕民俗的标记,整理出1962年至1964年调查的日本1342个地点的七夕习俗的各种分类数据,以供人们通过数据的侧面认识日本七夕习俗。

首先,编者将民俗地图标示的七夕数据具体分为以下20个项目:

1.七夕日砍伐竹子,在竹枝上拴诗笺、装点七夕饰物;

2.制作、供奉庆贺用的粘糕团或红豆饭;

3.清扫墓地和通往墓地的道路;

4.供奉该季节刚上市的蔬菜、水果及小米、黍子的谷穗;

5.淘井;

6.用水冲凉、冲凉七次;

7.用稻草等做小马;

8.除虫、驱虫、晾晒衣物书籍;

9.女性到河边或池塘洗头;

10.用合欢树叶擦眼睛;

11.在河里或池塘给牛洗澡,让牛戏水;

12.传说是日洗衣服会洗得很干净;

13.是日降雨为吉,或是日降雨不吉;

14.祭拜和服,是日穿节日服装,穿和服;

15.儿童们集中住在特定的小屋里或在特定的小屋里聚餐;

16.用彩纸做和服并张挂;

17.做七夕船,让其漂流到河里或海里;

18.摔跤;

19.到田间称赞水稻生长旺盛,“夸作物”;

20.家仆更替,勤杂工放假。

编者是在详细统计各个项目的具体数据之后,排列成以上1至20的顺序。因此,上述的顺序,也是每种小事项根据民俗调查地点有无状况而标示在民俗地图里数量多寡的顺序。该数量是全国1342个调查地点有无该民俗、该民俗存在地点数量多寡的统计。如第1项在全国1342个调查地点里有281个地点标示,数量上居第1位。第2项在全国1342个地点里有264个地点标示,按数量排列在第2位;第6项在全国1342个地点里有56个地点标示,因此排列于第6位;第11项在全国1342个地点里有17个地点标示,按数量多少排列在第11位,等等。

在每一类七夕民俗事项栏下,编者在标示统计数据之后,详细叙述该事项的行为内容并加以讲评。而后,编者又进一步根据《日本民俗地图》七夕习俗分布图和解说内容,进一步细致查找、排列出相关子项目的数据。例如,从第2项“制作、供奉庆贺用的粘糕团或红豆饭”又分支出七夕节日特殊食物一项,具体统计出制作、供奉各种食品的习俗在全国调查地点里有无或多寡的数据形态:供粘糕团97处、供小豆糯米饭70处,接着是供豆包34处、供粘糕28处、供面条14处、供萩糕10处、供龙须面7处、供红豆饭4处等。编者指出,可以从各种供奉食物数字的多寡,看出全国七夕供奉食物的基本倾向。同时编者也指出,由于当时选定的调查地点多为农村、山村或渔村,因此调查数据反映的多为当时乡村民俗,都市民俗的数据较少。

第11位的“在河里或池塘给牛洗澡,让牛戏水”一项,根据标示地点的调查资料,总结出这个习俗在大阪有4处、冈山有4处、广岛有7处存留的信息。这17个存留事例中的15处位于日本西部,于是编者指出,第11项习俗似乎基本只存在于日本西部。编者还指出,顺序排列在第14位的“祭拜和服,是日穿节日服装,穿和服”一项,乃是由于过去曾经有织布或裁缝们于七夕日做乞巧祭,江户时代后形成供奉、祭拜和服的习俗沿袭至今。

这个篇幅庞大、通篇充满统计数字的网页,虽然没有深刻的理论阐述,只是不厌其烦地从上千个调查地点的民俗记录里逐一抽取出具体的相关数据和每个事项的具体行为做叙述性说明,但它为人们细致地勾画出日本七夕习俗在日本各地的不同节日表象,描绘出一幅七月七日在日本各地庆贺七夕的题目相同然而行为不一的、深浅浓淡各异的七夕传统节日的民俗情景。它提供给欲研究或了解七夕习俗的人们一系列具体数据,人们可以借助这些统计和说明兼备的上好资料,按图索骥去搜寻某个地区七夕习俗的古今状态,亦可以此为基础数据,展开七夕的民俗研究、分析等。即使是一个对七夕毫无基本知识的人,如果通读整个网页内容,也可以对日本的七夕习俗有一个相当详细的了解。这样建立在民俗地图之上的统计和介绍,堪称七夕民俗资料大全。

这可以作为民俗地图研究法第一阶段的一个事例,也是通过读解民俗地图,再现民俗事项的表现法的事例之一。这是运用民俗地图资料展开民俗研究的又一种体例。

四、民俗地图的制作基础

(一)民俗地图的制作前提

绘制民俗地图的第一步,是要求用于标示的资料具有准确性和具体性。一般所用资料均要求来自田野作业的第一手民俗调查资料,并且要具有该民俗事项收集年月、地点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如果有简易图或照片则更为理想。换言之,民俗地图制作的基本前提是精密的民俗调查。

在今日民俗学教育课程里,民俗调查法的教育已是必不可少的章节。在日本有一本《民俗调查手册》,是民俗学子们必修之课的教科书和实地调查时的指南书。这本书第二章民俗调查基础作业里列举了4小节叙述:民俗调查的课题,调查项目与调查表,调查的基础操作和技法,民俗志的编写,从中可见民俗调查之定位。民俗调查的实施,是一门十分具体化的技术,需要专门训练。调查需要具体的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并且调查资料日后可以用于编写民俗志和绘制民俗地图。

限于篇幅,本文不详述日本民俗志编撰史和民俗调查史等。本章重点从技术角度简要论述绘制民俗分布图的基本条件。

民俗地图不是保存和研究民俗或文化现象的万能手段也并非单纯的图示。从既有的文献中抽取数据,将其机械性地标示于图,技术要求似乎并不高。然而,民俗地图法作为民俗资料表示法使用即绘制民俗分布图时,要求绘制者具有民俗学基础知识及绘制民俗图基本技术技能。民俗地图法作为研究方法使用时,则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民俗分析能力和民俗学基本功训练的基础。

未经过分类处理或分析归纳的数据资料,只是一个单纯流于形式的图表记述。如果调查点设置的密度不同,同一事项的调查询问事项不同则数据的密度和深度则有异。依据这样的数据标示出的民俗图,只是单单可以告诉人们某地点有某种民俗事项存在,但它无法进一步表达该民俗的存在状态、存在数量、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其发生或变化的信息,如此绘制的民俗分布图不具备准确性、科学性,也就极少有提供他人研究的利用价值,达不到绘制民俗地图的预期的目的。

民俗地图可以标示出资料的传承时间和传承分布的空间,要标示民俗传承时间或分布范围的图,就要求所要使用的民俗资料具备(1)日期或时期,(2)地点,(3)被访谈者的性别、年龄、出生地、基本生活经历等数据式内容。当然,这些要素要在民俗调查时及时问询并正确记录下来。此外,在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周密性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被访谈者的私密不受伤害。具体要在公诸于文字他人可随意阅读时,用字母或假称指代村名和人名以及其他特定性较强的事项。

民俗地图是以民俗调查的数据标示于图而成的,源于民俗田野调查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数据不足,则无法标示制作出具有立体表现力和说服力的图表。民俗学研究要求其田野作业做得细致,唯有如此才能绘制出具有高度科学性和长久生命的学术价值高的民俗地图。日本民俗学科的民俗地图法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一些民俗地图数据不够精确,从而使民俗地图显示有时十分模糊,读者不易解读,从而减弱了使用民俗地图的意义。

例如,有些民俗地图出于各自民俗记录或记述某个单项民俗的目的,只单纯标示出某项民俗事项在地图上某个“点”上的存在,但没有显示出那个“点”的数量信息和形态信息。有些民俗地图只满足于单纯用数据填空式的制图作业,缺乏对民俗资料作细致分析后,用编者本人分析结果的数据标示民俗地图的做法。满足于用表面的数据标示民俗地图,该地图呈现的信息无疑也只能是表面性的、单薄的,民俗地图应当具有的可在相对长期时间内保持资料的科学性、可反复供他人研究使用的资料性能也相对减低。可以说目前日本民俗学界的民俗地图法的普遍运用还基本停留于记述民俗资料的阶段。

我调查的资料他人可以使用,他人的调查资料你我亦可以使用,这种可供人们研究或叙述民俗时所使用的民俗资料,前提为均必须是具有高度科学性的资料。具有科学性的民俗调查资料,才是有持久生命力的资料。被记述的民俗事项没有注明是表述哪个年代(明代、清代、现代,20世纪还是19世纪)、哪个地方(在南方或北方、平原或山区、城镇或村庄的什么地方)的生活,人们就无法用这个事项去具体说明某个地区或者某个时期的民俗文化。于是,这个记述只能模糊地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民俗事项,曾经在某个地区存在过,但是人们无法使用它去论证该民俗有无时间性变迁以及其分布地域的不同特色等。这条民俗事项虽然被诉诸于文字,然而此项民俗事项无疑由于具体时间空间标识的欠缺,使其失去了绝大部分生命力。事倍而功半甚至无功,这是我们应当注意避免的。

在各自的周密观察事物的能力即做周密的民俗调查的能力之前,我们不妨做一个民俗学的初学者,先从课本上、从他人制作的调查事项中学习基本的观察访问技巧。

(二)民俗地图的绘制基本程序

民俗地图的具体标示作业,是一种在拥有相关专业知识前提下的具体技术操作,应当由民俗专业人员指导制作。按照前面叙述的民俗地图的分类,制作主体为个人的单项民俗地图以及复项民俗地图、单项多元民俗地图等几种类型的民俗地图的制作,基本由以下几个程序构成:

1)民俗调查

2)调查资料整理

3)标示用资料分类

4)选定标示符号或标示用图表

5)选定空白地图

6)标示作业

7)制作对应文字解说

8)附录相应的调查数据

上述基本程序的第1第2程序,最理想的是参与标示的人们直接参与实施,并且,这种田野乃是专题性和目的性极高的作业。不过,也可以有效运用来自他者的科学性较强的第二手田野调查资料。

制作主体为个人时,其民俗地图制作程序则较为简单。而大型、系列民俗地图的标示,则是一整套内容繁多、手续复杂、要求精密的系统工程。制作它需要下述基本程序:

1)确定民俗项目

2)制定民俗调查项目

3)实施民俗调查

4)整理调查资料

5)资料卡片分类

6)选定标示符号或标示用图表

7)资料再处理

8)选定空白地图

9)培训绘制人员

10)标示作业

11)检测标示内容

12)配置对应文字资料

大型的、系列民俗地图制作的前提,首先是需要做专项民俗调查或专项民俗资料分析作业,因此程序的第1步要确定民俗地图要标示的民俗项目。程序第2步,即为民俗调查制定相对应的调查项目。程序第3步的民俗田野作业,要求参与调查的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做调查记录。随后的第4道程序是制作调查资料卡片,然后是按民俗地图所要标示的项目对卡片分类。第6步是按标示项目分类选定各类特征明显的标示符号。近年来有作者根据电脑软件的进化,将数据转变为显示图表,将图表小型化处理后直接贴在空白地图上。这样的地图直观性更强。接下来的7是对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再处理,将符号与卡片做对应式分类,并准备程序12所需的基本数据等。第8道程序要选定一定比例和区域范围的地图,将其处理成可供填写符号的空白地图。由于绘制大型、系列民俗地图需要多数人的参与,为保证体系民俗地图的统一化和精确化,需要对参与调查和绘制的人员进行基本功训练和统一作业训练,这是第9步程序的目的,程序第11是要检测第10道程序的标示作业进展过程中有无问题,最后的程序12则是为标示的地图配置相对应的文字资料以及图像资料,数据资料。

标签:;  ;  ;  

民间地图的基本结构与制作--关于民俗地图体系与文化传承图体系的第二篇论文_民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