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现状调查
——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居民为抽样对象
张帆 董茹浩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大运河的保护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活态遗产保护与传承。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环节。以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运河无锡段沿岸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以居民为主体的公众参与现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地大运河保护性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居民有较强公众参与的意愿,并大多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但缺少多样、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另有部分居民表达了希望由居民主导街区发展的意愿,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市民社会特征。最后,提出了大运河沿岸空间的发展计划理应充分考虑当地原住民的意愿与利益,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以“政府主导,尊重居民意愿”为主要模式主导公众参与的建议。
关键词: 大运河;遗产保护;抽样调查;公众参与;清名桥
1 引言
“中国大运河”跨入“后申遗”时代后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如何平衡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关系。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两次重要指示,要求认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现有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于大运河的本体。但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大运河的保护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活态遗产保护与传承,公众作为遗产的使用主体理应参与这一过程,特别是沿岸聚落遗产的使用者——居民。课题组于2018年对大运河无锡段沿岸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以居民为主体的公众参与现状调查,所获取的信息值得研究者与管理者进一步思考。
2 已有研究述评
1950年起,国家开始对大运河进行修复与整治。在初期,学术界多关注历史与文化,如运河史经济与文化研究等;少量涉及保护与发展问题,基本为水利及航运。自1990年代梁白泉、罗哲文、郑孝燮、胡平等专家、学者陆续提出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之后,旅游、遗产等问题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自2006年5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大运河申遗提案至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期间,研究与实践基本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围绕2007年启动的“申遗工作”,从整体认知、申遗条件、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城市治理、量化分析、文化研究、比较研究等8个方面,回答了大运河的“杰出的普遍价值”,定义了大运河的活态遗产特性。二是以“申遗”为契机讨论了以保护为主导的大运河及其附属空间的发展方式,如“扬州共识”。2015年进入后申遗时代,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已成为必然,但多数研究并未突破之前的范式与视野,仅少数研究者从“遗产保护的完整性”、“活化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利用协同的路径”、“文化治理”、“动态管理”等方面对实践需求进行了回应。
对于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中涉及到公众参与问题的研究,大多仅意识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以及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少部分学者试着通过国外相似案例的借鉴,探索公众参与如何在中国大运河保护上实现运用。在实证研究方面,仅有少量文献在遗产保护方面涉及公众参与,对具体的公众参与情况鲜有研究,对公众参与大运河保护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总体来说,现有研究大多以大运河本身及以其为主体外延出的社会发展各阶段问题为研究主体,缺少对公众参与大运河保护与发展问题的关注。
3 调查范围的选取及其概况
3.1 抽样依据
大运河的保护曾有5大模式:一是“杨柳青模式”,借水造景,建造石头栏杆的水道,由其他地方引水过来;二是“扬州模式”,大拆大改,主要区块居民一律搬迁,打造新景观,用现代化的理念搞绿化;三是“嘉兴模式”,拆古建筑再建仿古建筑;四是,“南浔模式”,古迹部分整修,格局基本完好;五是,“无锡模式”,古城古桥古街古码头基本不动。显然,“无锡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符合大运河活态保护的模式,其典型实例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在《大运河(无锡段)遗产保护规划》(2010)中被遴选为重点遗产。该规划建议清名桥街区应延续原有功能,在人口容量合理的前提下,统筹考虑保持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和保存传统生活氛围的因素,使原有的传统生活氛围得以延续,政府和居民共同保护,促其可持续发展。如照此规划文件实施保护措施,该街区的保护性改造工程理应将公众参与纳入实施过程。但作者的两项前期研究表明:大运河沿岸居民数百年来的自发性空间实践被完全忽略,代之以标准化的现代城市空间,丰富多样的传统生活界面正在急速消失。作为后续研究,选择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抽取地点,研究公众参与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将“公众”的范畴限定为该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原住民),在范围内,选取大窑路、跨塘桥、南下塘、高步沿、泊渎港等处以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入户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148份,其中大窑路10份,跨塘桥31份,南长街33份,南下塘34分,高步沿20份,泊渎港20份。问卷发放点如图1所示:
3.2 清民桥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概况
受访者中男性居民占57%,女性占43%。在年龄构成上老年人占比最大,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比达65%。随机入户调查也显示,当地留守的居民老年人居多。月薪在1500以下、1500到3000、3000到8000以及8000以上的居民分别占18%、65%、17%、0%,整体收入水平偏低。此外,从被调查居民的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及以下的达95%,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以上数据表明了调查样本具有历史文化街区的一般特征,问卷其他数据因此具有了可靠的前提。
4 数据采集、分析与解读
(1)数据采集方法
何良诸瞪一眼女播音员,带上门,向前面走去。经过一节节车厢,窗户前全是脊背和屁股,旅客们把身子钻到窗外,朝前方张望。乘务员忙乱着,劝乘客们坐回去,噼噼啪啪关窗户。顾此失彼,寡不敌众,窗户们又被提起来。
由图3可以看出,柴储混合电力系统在没有负荷频率协调控制和滑模负荷频率控制器的情况下,系统频率偏差值会出现超过±0.2 Hz的情况,系统频率无法正常稳定运行,因此需要对柴储混合电力系统设计协调控制策略。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老城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是《无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04)确定的市区5处重点保护历史地段之一。其范围北起跨塘桥,南抵南水仙庙,东自薛南溟故居,西至王吉元锅厂旧址,总面积45.54公顷,沿古运河全长1.6千米。至今保持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以及小桥、流水、人家和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存有历史建筑上百处及九座古桥梁等。清名桥及沿河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树名木3株,河埠头22处,老桥10座。2010年6月,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目前,整个街区商业依南长街、南下塘两条沿着古运河岸线上的老宅而设;而在大窑路及南下塘两侧,则依旧保留有大量的传统江南民居。现有2.91万住户,居民人数7.9万。
(3)问卷数据整理
(4)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2)受访人群的基本特征
表1 问卷数据统计表 表格来源:自制
将问卷数据录入EXCELL,整理如下: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计算、存储、通信和能量等各种资源受限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工农业自动化等各个领域.传感器节点采集的监测数据需要利用无线多跳通信的方式,借助其它传感器节点传输至汇聚(sink)节点,从而实现对所部署区域的感知与监测.由于传感器节点的各种资源严格受限,因此如何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的特点,实现高效节能的数据收集机制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1].
首先,知情度高但公众参与度较低。政府管理部门向当地居民提供了知情权,却未提供充足、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第二,居民有较强公众参与的意愿,关心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三,留下居住与愿意接受拆迁的受访者在数量上几乎对等,房屋面积、卫生条件、区位条件及邻里关系等是主要的行为影响因素,其中的信息也反映了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常见问题。第四,多数居民寄希望于与政府,但也有部分居民表达了希望由居民主导街区发展的意愿,后者似乎显示出了具有市民社会特征的一些意识。
几何教学中的几个环节是读书﹑说话﹑识图和书写。几何中的概念多,文字叙述多,用语高度简明严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时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概念的含义,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识图时教师需要求学生从基本图形入手,后研究复杂图形,多动手制作,多动脑思考,并掌握基本图形变位,如翻﹑转﹑移等;掌握一些图形分析方法,如遮(遮盖无关部分)﹑拆(拆成基本图形)﹑标(标示符号)﹑添(添加辅助线)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上述内容进行直观演示。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6个地点(段)的随机问卷调查,整理出了该地大运河保护及街区保护性改造工程公众参与的有关信息。其中,部分信息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大运河的城中段往往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两岸的聚落已形成了稳定的、长久的邻里关系,沿河空间的发展计划理应充分考虑当地原住民的意愿与利益;其次,“政府主导,尊重居民意愿”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公众参与模式,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期待与依赖,因此保障原住民的知情权及为其提供可靠的、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应是政府管理部门不可回避的责任。尽管本次抽样调查达到了研究目的,但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当地居民,在保护性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是主要的利益主体,但并不能完全涵盖“公众”的范畴,因此还需后续研究进一步对此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绍华.大运河的变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
[2]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欧阳洪.京航运河工程史考[M].南通:江苏省航海学会,1988.
[4]安作璋.大运河文化史(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邹宝山,何凡能,何为刚.京杭运河治理与开发[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6]黄震方,李芸,王勋.京杭大运河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及其旅游开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70-72.
[7]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1):28-31,54.
[8]王晓.后申遗时代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从历史地区环境“完整性”出发[J].东南文化,2016(6):20-26.
[9]李麦产,王凌宇.论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活化保护与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6(7):75-82.
[10]张佳.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1]龚道德,张青萍.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动态管理对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5(3):68-71.
[12]王元.活态世界遗产英国运河管理规划解析——兼论对中国大运河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5,39(6):90-98.
[13]陈伟.大运河遗产小道系统的实践——以杭州段为例[J].东南文化,2014(4):25-30.
[14]张帆,邱冰.自发性空间实践:大运河遗产保护研究的盲点——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样本[J].中国园林,2014(2):22-27.
[15]张帆,邱冰.大运河申遗背景下聚落遗产保护的反思——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样本[J].建筑与文化,2013(2):101-103.
[16]清名桥街道政务服务网http://lxqmq.jszwfw.gov.cn/
中图分类号: TU985.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569/j.cnki.cn119313/tu.201911013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SJB050,基于公众参与的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机制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LSB008,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原生性景观特质及其保护研究)、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PPZY2015A06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帆,女,汉族,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保护、开放空间规划研究;董茹浩,汉族,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