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
摘要:彝良位于金沙江支流的横江上游,地处云南省东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县,也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由于山大坡陡,地形破碎,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生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山区;水土保持;经济发展
一、彝良贫困山区经济环境现状
彝良经济欠发达,全县所辖15个乡(镇),133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社区),2921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2804平方公里,2014年底全县户籍人口数为601396人(其中农业人口496719人),现有耕地总面积60.87万亩,人均耕地仅1亩左右,平坝面积不足2%。全县主要的经济来源依靠农业,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25元,维系占全县总人口80%以上农业人口温饱的是土地,土地是全县人民的命脉。由于地形影响,气候差异较大,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温40.5℃,极端最低温-3.7℃。许多山区地表水土流失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部分群众口粮都难以保证。同时集体经济薄弱,乡镇企业的发展无从起步。土地生产力的低下,使得山区的农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得到的却是极少的报酬,并且许多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使得这些贫困山区处于一种封闭的系统之内,很难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辐射,区域经济很难得到大的发展。
二、水土流失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
水土流失是全世界环境的头号问题,也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据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的数据,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367万平方公里,占据全国总面积的38.2%。而我县水土流失问题更为严重,一九八八年我县搞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时,依据卫星遥感测定资料结合大量的野外调查得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086.2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4.41%,并且水土流失还在日趋严重。对山区来说,流失的是水土,留下的是贫困。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使山区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胁。是造成山区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突出表现在:
(一)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资源。水土流失一方面降低了土地肥力,致使土壤养分失调。一九八八年。据卫星遥感测定资料结合大量的野外调查,我县坡耕地年损失土层0.2~1cm,全县平均侵蚀模数3505吨/平方公里.年,年侵蚀量达到731.23万吨。相当于损失50厘米厚的土壤1.6万亩,由此而损失N.P.K有机质等养分,土壤肥力的流失,土壤日益贫瘠,缺养、缺氮现象十分严重,粮食产量下降,宜种作物逐年减少。
另一方面,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了山区部分耕地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从而丧失地力。在县境内的大部分斜坡面上,出现了大量的光石板,再以无法恢复。如果水土流失得不到控制,可耕地面积只会愈来愈少。
(二)水土流失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首先表现在由于地表植被减少,造成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井泉枯竭,耕地缺水,人畜饮水困难。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使河道淤积,沟道阻塞,而且使水库淤积,缩短水利工程使用寿命,影响了使用效益。据调查,我县每年均有各种水利工程在洪水季节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此外,水土流失降低了林草覆盖率,野生动物失去天然庇护场所和生活条件,致使危害农作物的天敌减少,虫害频繁,虫害、洪灾常常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造成农业减产欠收。如果不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农业生产处于十分脆弱的境地,农业不仅不能上新台阶,反而还会在频繁而剧烈的灾害下不断萎缩。
(三)水土流失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泥石流、滑坡是水土流失的特殊形式,一旦发生,往往造成毁灭性灾害。加之近年的植被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在增加。据调查我县在2012年前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00多个, 2012年“9•7”地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00多个。 在2012年,我县9月7日遭遇5.7级地震,9月11日由于强降雨造成县城、洛泽河镇等地造成洪灾、泥石流,造成十多万人受灾,10月4日,在龙海乡镇河油房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约4.5万立方米滑坡体倾泻而下,淹没了山脚的田头小学,18名学生和1名村民遇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此可见,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危害,集中表现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山区经济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致使农业内部结构失调,增大了山区人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难度。水土流失的后果,严重地制约着山区生产的建设开发,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水土流失区的人民愈来愈贫穷。
三、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举措
水土流失与贫穷落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一方面水土流失是贫困落后的根源,另一方面贫穷落后又加剧了水土流失。
要根治贫穷,重要的是改善山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使其成为良好社会经济条件的载体。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优化人类生存、生活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证明,通过科学规划,实行治理措施的最佳配置,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有效途径。
我县于一九八九年被列为国家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并从一九八九年开始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共完成四期小流域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9.01km²,实现了山、水、林、田、路、村为内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水土保持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生产后劲。水土保持工程不仅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而且扩大了农田面积。海子河、咪耳河、发达河是水土保持第一期治理的小流域,在重点治理期间大抓基本农田建设,新增基本农田2.5万亩,在人口增加8%的情况下,人均基本农田由0.41亩提高到0.7亩,虽然耕地总面积减少了3%,粮食总量却稳步增长,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55公斤提高到了208公斤。据九一年在角奎镇花桥办事处试验证明,水土保持的坡改梯工程,每亩就可增产粮食75公斤左右,特别是土改田后,种粮由一季变二季,不但粮食增产,而且省工省时,同时,坡改梯工程后,土层普遍增厚,抗旱能力提高。
(二)水土保持改变了水系,增加了植被,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发展山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采用造林、种草、封禁管育等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不仅起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而且还为群众提供了大量的薪柴和牧草,滥砍滥垦现象明显减少,为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发展畜牧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水系道路的逐步配套完善,并在治理区内配置一定数量的塘、池、涵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使坡面泥沙和部分地表径流得到就地拦蓄,减少了泥沙对坡脚基本农田的冲压,地表涵养水分能力和保持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功能得到增强,在治理区内做到了水不乱流、泥不下山,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青山绿水的新农村面貌将会重现。同时水土保持对防治山洪灾害,减缓洪水对下游的威胁,改变生态环境,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使农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水土保持实施的经济开发项目,如兴建果园、栽桑养蚕等,把农民从单一的粮食经营观念中解放出来,因地制宜,向农、林、牧、果等多种经营方向发展,改变了过去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在农业内部以粮食种植为主,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畜牧业比例过低,农业产出效益差的现象,使治理区内农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林、果、种植业比例日趋合理,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农民的人均收入普遍增加,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为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国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为山区建设注入了活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对农业的物资、劳动投入迅速增加,同时增强了水土保持和保护生态的意识,调动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积极性。
论文作者:王玉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6期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山区论文; 农业论文; 全县论文; 我县论文; 的是论文; 耕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26期9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