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分析论文_贾风波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分析论文_贾风波

汇鑫美颐实业有限公司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在我国,建筑工程主要是以混凝土材料作为主要结构体,由于混凝土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降低了建筑的安全性,裂缝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承重强度和结构主体的稳定程度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要充分分析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在施工中加以改进,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对策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对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建筑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建筑企业必须通过提高工程的质量来保障自身的竞争实力。但目前建筑问题层出不穷,相关的施工工艺也存在很多缺陷。本文将着重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裂缝现象进行探讨,并给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

1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原因

1.1施工材料本身的达标程度以及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副作用的影响

我国对于建筑施工原材料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使用材料必须达到相关标准,而很多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材料以次充好,难以达到施工要求,因此对建筑质量产生影响,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此外,混凝土是由石灰、硅化物以及水混合而成的,在施工中,石灰、硅化物和水搅拌后,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但混凝土表层温度还处于正常水平,造成施工中建筑结构内外部出现温差,在这种温差条件下,对结构产生很大的拉力,一旦拉力过大,会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1.2施工工艺不达标对建筑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作为影响建筑整体的直接原因,施工工艺是否科学决定了建筑的质量以及使用寿命。很多建筑施工单位由于管理方面的不严谨,施工操作不规范,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施工流程以及施工技术的要求,导致了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1.3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

当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因为在浇筑完成之初,水泥的水化作用还没有结束,并且这个水化的过程会持续到混凝土的硬化期间,从而释放出大量水热化。而很多施工人员就会因为忽视后期的养护工作工作,导致混凝土受到水热化的影响,进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失大量的水分。与此同时,这个期间的混凝土仍然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因此抗力能力非常弱,一旦受到水热化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变形的情况,最终导致出现裂缝问题。

2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2.1加强施工材料把控

一是水泥。水泥品种的选择应当考虑水泥水化热与收缩作用,尽可能选用收缩量低、水化热较小的水泥,因为水泥矿物内铝酸三钙发热速度快,散发的热量也最大,越细的水泥发热速度越快,但不会对最终发热量产生影响,所以,水泥应当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水泥,利用好其后期强度,从而达到减少水泥用量的目的。考虑到建筑混凝土,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有较长的施工工期,一般在施工完成后的4周内都不得施加荷载,那么就可以延长混凝土标准强度的龄期,对其后期强度进行充分利用。二是骨料。建筑混凝土采用较多的是粗骨料,应当使用粒径较好、连续级配以及低弹性模量的骨料,还要加强对细骨料的细度模数的控制,以2.7-3.1为宜,尽可能地降低含泥率,控制在0.33以内,防止砂率过高造成粗骨料多而细骨料少的问题,进而导致收缩增加,就会出现开裂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还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砂石吸水率,从而达到控制收缩的目的。三是粉煤灰。通过向混凝土内掺入粉煤灰的做法能够有效减少水泥用量,也就是水泥水化热量,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使其密实度得以增加,抗渗能力增强,能降低混凝土的收缩量。掺入的粉煤灰主要发挥物理填充作用,使其粉末效应得到明显增强。所以,应当加大密实度,就能有效减少泌水与离析现象的发生,延迟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并达到降低温度峰值的目的。四是外加剂。减水剂的适当掺加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厌比,减少水泥实际用量。通过合理掺加缓凝剂,能够达到延缓混凝土放热峰值出现的目的,尽可能地减少裂缝出现。膨胀剂能够有效替代水泥,使混凝土发生适度膨胀,这样能够抵消混凝土内部拉应力,降低裂缝出现的概率。

2.2加强施工控制

为了有效加强施工控制,应当采取如下措施:第一,降低水灰比。水灰比的降低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坍落度,现如今市场所用的混凝土坍落度已经超出规范要求,那么,采取降低水灰比的方法,能够降低振捣过程中混凝土表面产生的浮浆。第二,拌和。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要保证剂量准确,还要对混凝土的出仓坍落度进行严格扩张,还要对混凝土的出机与入模温度加以控制。第三,通水冷却。在浇筑之前,应当提前埋设好冷却水管,待浇筑完成后应当通水进行循环冷却,达到降低温度峰值的作用,但是要加强通水时间控制,以免因温降幅度过大产生温度应力,导致裂缝的形成。第四,浇筑与振捣。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应当采用分层与分段浇筑的方法,合理控制上下层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避开太阳辐射强度较大的时段,保证浇筑完成的混凝土振捣均匀密实,直至表面泛浆,待浇筑完成后应将表面进行压实和抹平,防止其表面出现裂缝。第五,砂浆层处理。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会受到初凝时间、温度及气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出现适当厚度的水泥砂浆层。在处理该砂浆层的过程中,应当洒干净石子,然后使用木抹子进行搓平,确保石子和砂浆层相互作用形成细石混凝土,还要进行二次抹压,以达到消除裂缝的目的,也就是在混凝土初凝与终凝时间内,采取二次抹压,从而控制裂缝生成。

2.3做好养护管理工作

混凝土养护工作对于混凝土裂缝控制工作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施工现场混凝土养护管理人员应全面分析养护过程中的养护要点,全面把控任何一个细节,做好混凝土的养护管理工作。首先应在混凝土表面做好保湿措施,可以将草甸或塑料薄膜平铺在混凝土表面,在及时进行洒水处理。但是如果环境温度低于5℃,不得洒水;等到混凝土养护时间达到规定时间后方可进行拆模处理,拆模时不要野蛮拆除,不得用锤子猛砸模板,不得在拆模的过程中损坏混凝土构件的边角及表面。工程的负责人也要以工程的实际情况为主,安排专人负责养护工作,这也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重点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为了防止因为水分的过度蒸发而形成的混凝土裂缝,工程管理人员可以选择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草帘或者塑料膜、同时,在工程养护的过程中,要定时向混凝土墙体表面喷洒一些水分,这也保证了混凝土表面的湿润,这种处理方式也有效的提升了混凝土材料内部的荷载力,并消除了混凝土裂缝的形成。

3结语

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建筑整体质量,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在结合工程实际施工状况的基础上,对混凝土工程的裂缝成因进行详细考虑。根据裂缝的具体行成原因,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为建筑项目质量夯实基础,提高整体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汤旭.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17(15):68.

[2]曹剑平.高层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及体会[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14(11):287.

[3]赵娜.混凝土梁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J].低碳地产,2016,2(5):61-62.

论文作者:贾风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分析论文_贾风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