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及接地故障处理措施论文_林振超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新会供电局 广东江门 529100

摘要:中性点接地是配电网工作的关键一环,可提升作业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此,本文以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作为切入点,就非接触式、接触式两种方式进行分析。再以此为基础,论述中性点接地故障处理措施,并通过仿真模拟的方式对智能化处理的优势进行论证。以期为后续配电网建设和优化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应急处理

0 前言

中性点接地(Neutral grounding)是一种提升配电网作业能力的措施,通常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配电网是直接向用户提供电能的作业系统,其工作能力也直接影响用户的用电质量,针对中性点接地方式、接地故障处理措施进行分析具有突出的实际意义。

1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1.1 非接触式

中性点的非接触式接地,属于一种有效接地法,并不是指系统不与地面接触,而是改变接触方法,使中性点电位固定为地电位。该方式多用于等级较高的配电网中,如10KV配电网等,部分线路也会采用不接地方法,谋求降低单相接地电流。在此前学者的研究中,中性点的非接触式接地具有造价较低、安全性高的优势。当配电线路出现单相接地故障时,三相中的非故障相,电压升高的幅度往往较为可控,与运行相电压的差异多在1.4倍以下,过电压水平低,也不会快速造成破坏。较大的故障电流则通过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应对,电源快速被切断,故障得以消除。配电网整体需要承受的过电压、过电流破坏较小,提升系统安全性的同时又降低了系统运维、选材方面的工作要求,使造价得到控制。

1.2 接触式

配电网的电流和电压与输电网相比较低,电网改造工程的进行,使配电网的电压和电流渐渐提高,一些城镇6~35kV配电网电容电流有很大的增加,这使得传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催生了一些非有效接地方式,包括经消弧线圈接地及经电阻接地等。经消弧线圈接地利用金属制线圈,连接变压器和大地,形成接地系统,常规情况下,线圈不动作,当存在电压和电流异常升高情况时,中性点的电位会上升,消弧线圈的导电能力,可抵消故障电流,电弧得到消除,过电压情况也因此得到应对。经电阻接地系统始于西方,主要着眼于电容电流的控制。借助电阻器控制电磁能量,使中性点电位不断降低,即便故障相电压上升,其上升速度也能得到控制,电弧重燃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可有选择性的实现过电压保护。

2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故障处理措施

2.1 应急处理措施

目前中性点接地故障处理,首要措施依然是基于继电保护设备的电源中断,属于典型的应急处理措施。在配电网的中性点进行接地,并不能保证各类故障得到完全的预防,如广东省各地降水较多,雷雨天气下,直击雷会产生非常大的电流,过电压情况难以得到控制。如果不进行处理,可能造成配电线路大面积故障、断路问题。现有的中性点接地系统,均附属继电保护装置,当由于雷电或者其他因素导致过电流、过电压问题发生时,继电保护装置会自动执行跳闸动作,避免系统故障蔓延。应急处理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系统默认工作参数作为标准,只要电压和电流的瞬时值超过默认参数(也可以是一个标准化的安全参数),保护装置即可自动启动,应急处理故障。

2.2 巡线处理措施

巡线处理通常在应急处理后进行,是指当配电网中性点出现故障问题后,通过巡线的方式进行问题原因查找和处理,排除故障、恢复供电作业。一般而言,中性点故障可能发生于中性点接地处,也可能受到其他周边线路异常影响,在故障发生的一瞬间,往往难以准确辨识,需要借助巡线方式进行确认和处理。早期的巡线处理工作技术手段落后、效率也相对较低。当前巡线作业借助预防型巡检、重点巡检等方式得到了强化。如重点巡检,以各地中性点接地故障的发生率和破坏范围为基准,进行权重系数排名,当故障发生后,结合影响区域信息,首先确定巡线的基本范围,之后优先巡查多发中性点接地故障的区域,可较为有效的发现、处理故障。

2.3 智能化处理措施

智能化处理,是一种基于智能技术的处理方法,其涵盖多种技术,也拥有多种具体处理方法。以过电流的智能化处理为例,当某配电网中性点附近的电荷持续富集,或者遭遇雷电攻击,应急处理只能保证系统不被大范围破坏,供电作业依然会中断,直到人员进行处理。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可在接地处设置分布式监控系统,由监控系统借助传感器分析中性点的电压、电流信息,当上述信息异常时,监控系统将对应信息快速传递给继电保护装置,进行保护作业(跳闸),当电流、电压异常问题消失后,传感器捕捉对应信息,再次传输给监控系统和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合闸作业,或者启动备用系统恢复供电。智能化故障处理,是未来配电网中性点故障处理的主要趋势。

3 仿真模拟

3.1模拟指标与过程

为了解智能化处理措施的可行性,选取我国广东省某地配电网中性点作为对象,建立模拟实验。该中性点位于10KV配电网处,采用的是经电阻接地系统。收集其工作信息作为依据,建立智能化处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参数调整法模拟呈现,包括传感器、分析中心、报警器以及备用系统等构件,采用有线通信方式与继电保护装置连接。常规模式下,由传感器收集中性点的电流和电压信息,传输至分析中心进行判断,了解上述信息是否异常。无异常则继续工作,存在异常则通过报警器发出警报,常规通过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应急处理,并在电压、电流恢复后,启动备用系统进行供电作业。

实验共进行80次,分别为常规实验40次,智能实验40次,常规实验以该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为对象,智能实验以智能化处理系统为对象。通过调整计算机模型参数的方式,模拟过电流和过电压问题。主要观察指标为系统反应次数、正确率以及反应时间,额外观察智能组备用系统是否启动。

3.2 结果与分析

实验完成后,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数据

 

从上表结果看出,智能组的反应次数为40次,正确率为100.00%,反应时间平均为0.67s,常规组反应36次,正确率为96.00%,反应时间平均为1.22s。智能组的备用系统也对应启动,工作优势明显。在智能改造的过程中,重点在于了解系统工作的临界值,也即安全值。如该中性点现有工作系统,默认电压超过10KV为危险值,系统会做出反应,但在电压接近10KV时,实际上系统已经处于危险临界状态,智能工作系统可以识别该问题,从而更快、更及时的做出反应,在处理故障的同时,避免安全问题出现,这是其主要优势之一。此外,本次实验次数较少,且未能考虑中性点现有设备老化、通信作业干扰问题,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后续工作中可予以分析和加强。

4 总结

综上,现代电力系统对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具有较高要求,客观推动了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完善,目前常见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为非接触式、接触式两大类。接地故障处理措施,则涵盖应急处理、巡线处理、智能化处理三个方面,模拟结果证明了智能化处理的优势,可作为后续工作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蔡雅萍.10kV配电网中性点灵活接地方式及接地故障检测系统的研究[D].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2.

[2] 刘和平,江渝.基于快速调节消弧线圈的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方法.第三届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C].北京,2011.

论文作者:林振超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4

标签:;  ;  ;  ;  ;  ;  ;  ;  

探讨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及接地故障处理措施论文_林振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