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分别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和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各50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时给予无缝隙护理干预,可减少运转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转运风险,避免医疗纠纷。
【关键词】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无缝隙护理模式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危急,因此在入院后应首先进入急诊科进行紧急复苏、抢救,而后再转运到相应科室进行诊断和治疗[1]。在对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转运时,应充分考虑到药品、仪器的准备以及与相关接收部门的协调沟通问题,避免出现供氧中断、管道脱落、设备故障等转运事故,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本院在对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院内转移时实施无缝隙转运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别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和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各50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52.1±4.5)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3.46±4.7)岁。所有患者临床检测资料完整,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体征监测、症状观察、使用器材及药物的准备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无缝隙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包括:①结合临床资料,全面分析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②建立完善的转运护理措施,优化人员配置,做好药品准备和交接工作;③对病情较严重的患者,由主治医师对其进行充分评估并制定完善措施后,再进行转运;④在转运过程中采用床栏或约束带对患者进行保护,防止患者坠床,在行程中时应注意平稳,减少颠簸和震荡,并注意查看患者输液管有无脱落或阻塞。⑤随时检查气管插管的固定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供养中断、管道脱落、设备故障、药物或器械准备不充分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0%(3/50),对照组为16.00%(8/50)。两组对比检验结果为(X2=5.107,p=0.023)。经比较,观察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目前国内医疗普遍存在护、患比例失衡的现象[2],加上护理工作繁重,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出现输液管脱落、气管插管脱落、仪器准备不充分、交接病人病情不清等问题。因此,在转运时需加强对转运过程中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做好转运过程中药品及器材准备、安全防护、症状监测以及转送交接工作,进行无缝隙护理,有效避免患者在院内转送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无缝隙模式护理的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说明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的院内转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转运安全,因此可在临床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内转送护理中加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余素贞.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26):3607-3608.
[2]任秀丽, 刘伟, 李春红, et al. 急诊患者在转运交接中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4):716-716.
论文作者:欧阳金秀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8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急诊论文; 缝隙论文; 过程中论文; 损伤论文; 院内论文; 《药物与人》2018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