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萍[1]2003年在《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文中认为本文致力于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比较研究初探,它由四部分组成。通过对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目的语之语言特征、课程性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诸多方面,对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进行分析比较,采用比较法和分析法,旨在揭示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个性特征,及语言教学的共同规律,为汉语教育研究及英语教育研究的“一条龙”发展抛砖引玉。
王丽[2]2009年在《对外汉语与英语课堂教学比较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对外汉语与我国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两者的自主性学习策略存在着许多同异之处。本文通过对两类语言教学情况的描写,以及其他因素(如: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测试与评估等)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旨在揭示语言教学的共同规律,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个性特征,拓展语言教师的视野和研究领域,为二者互相吸取有益的经验抛砖引玉。本文采用听课,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外汉语及英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情况,了解教师,学生对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与反馈。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两类课堂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同异之处;凸显了两者在对学生学习策略关注程度,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侧重点,课堂教学氛围,以及教师对于目的语掌握等方面的差别;并为两者的互相借鉴提出建议。
李欣蓓[3]2016年在《基于ESP理论的来华商务汉语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及对策建议》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众多外国企业纷纷进驻国内市场,各国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派遣大量员工来华拓展业务,进行经济合作。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国内许多大型企业及金融机构与他国企业及金融服务行业的合作机会不断增多,方方面面的商务拓展都成为吸引外国商务人士学习商务汉语的推动力。在如此形势下,商务汉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汉语的实用价值也不断提高,服务于这一新兴需求的商务汉语教学也在国内各大高校及汉语培训机构中渐成规模。然而,当商务汉语学习需求向着专业化、多样化、精细化发展时,与之不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的诸多不足开始越来越强烈地制约着商务汉语教育的发展进程。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学界对于商务汉语这一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后起之秀的研究仍不是十分充分,各大高校及教学机构在确定‘商务汉语是什么”,“商务汉语教什么”,“商务汉语怎么教”等基本问题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主要依据自身特点与情况进行自主选择,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与标准,这种情况势必继续制约商务汉语教育的开展和商务汉语研究的发展。纵观以往研究,主要针对商务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不同环节具体展开,且多从教师或研究者角度出发,无论是教材分析还是不同课型教学方式的探索,均未对学习者的真实需求加以深度关注,这一缺失限制了商务汉语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不同于针对预科或语言生的通用对外汉语教学,商务汉语这类专门用途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目标完全取决于学习者的商务交际需求。因此,本文希望以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家开发银行班学员为对象,对来华商务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多角度调查,以ESP理论这一日臻成熟且卓有成效的应用型理论作为指导,重点借鉴其中包含的需求分析模型,结合商务汉语自身特性,设计、调查、分析、归纳,探索并尝试形成有针对性的商务汉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改进方案,以期对未来商务汉语教学实践略尽绵力,有所助益。论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为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主要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介绍ESP理论内容;第叁章为商务汉语基本概况及教学现状,主要说明商务汉语特征和目前教学的各方面状况,以便与后期调查得出的学习者真实需求进行对比,寻求解决方案。第四章是商务汉语学习者需求实证调查,将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合访谈情况,归纳学习者在各个方面的真实需求,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第五章为对策建议,是本文的最终落脚点,针对调查分析结论提出相应改进建议。第六章为结语,总结本次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全文以第四、五两章为重点,经调查发现,目前商务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存在需要改进之处,以学习者真实需求为标准进而提出的措施与方案势必更加适用于商务汉语教学实践,这些将于正文部分详细说明,以期为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王尚臻[4]2006年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模式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一具有国际影响的外语教学途径。集中反映了多年来人们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本文主要基于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针对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合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 第一,教学途径。尽量避免单纯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用中学语言”,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 第二,教师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任务的设计者、协调者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与学生相同的地位,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给与指导; 第叁,教学活动方式。课堂上不再是由教师一人唱主角,而是分为学生个人、学生小组、全班集体叁种教学活动方式; 第四,教学目的。不单纯地停留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们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通过学生自评、课堂观察记录、测验与自省的方法,来考察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我们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能不能解决我们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其创新之处在于,这是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相结合的首次尝试。如果成功,表明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也可以借鉴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个语言教学发展史上的新成果,促进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如果不成功,我们要分析原因,总结出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相结合的对外汉语阅读
王乐[5]2010年在《ESP理论对商务汉语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来华从事商务活动的国际友人与日俱增,以汉语为工作语言的商务活动日趋活跃,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主要的学习目的已经不是研究汉语,而以汉语为工具从事商贸工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迫切希望学习和掌握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汉语——商务汉语。商务汉语教学属于专门用途语言教学的一种,具备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大纲设计、教材选择,师资培养等专门用途英语共有的方面,所以,商务汉语教学应该能够借用ESP(专门用途英语)的相关理论。尽管商务汉语有着飞速的发展,但有关商务汉语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也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商务贸易的汉语沟通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商务汉语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随着国际交流在各领域的升级与扩展,以及学习者需求的变化,ESP(专门用途英语)也应运而生。随着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ESP(专门用途英语)及其相关理论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一系列的理论对于商务汉语教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为提高商务汉语教学的质量,作者分析了ESP(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并由此大胆设想,对商务汉语教学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案。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介绍了ESP理论。第叁章介绍商务汉语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第四章主要谈ESP理论对商务汉语的启示。第五章为结语。
郭欢[6]2015年在《泰北高中汉语、英语教学现状比较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在汉语热愈演愈烈的今天,泰国作为东南亚地区汉语教学推广发展得最好的的国家,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希望通过对汉语和英语教学对比调查分析出汉语教学较之英语教学有哪些不足之处。笔者有幸作为国家汉办的外派志愿者在泰国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活动,在这段时间希望能对所在的地区的汉语教学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查和研究,以此希望能为泰国的汉语推广事业提供一些数据和信息支持。本文通过观察和调查分析的方式,对所在地区的汉语教学情况做调查和研究。相较于单纯的汉语教学调查本文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与英语教学相比较的视野之下。对比英语教学,汉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学大纲不明确;二、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叁、本土教师缺乏,海外教师不稳定;四、教材短缺及汉语教学缺乏连续性;五、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放宽政策限制、明确教学大纲;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叁、支持和培养泰国本土教师师资力量、加强汉语志愿者的技能培养;四、选择科学的系统的汉语教材;五、真正做到汉语选修课的设置,学生凭兴趣选择学习汉语。此次调查涉及的范围较广,调查所得的结果主要是为更好的发展泰国的汉语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由于能力有限,文章在相关研究理论方面较为薄弱。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笔者会在此方面多做学习和研究。
周祎嫕[7]2016年在《文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颜色词中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颜色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环节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汇,因为它与汉语文化紧密相连。虽然说颜色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却是长久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难点与重点,也是二语习得者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之一。颜色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内涵,它的语用也有着不同的变化,使用恰当,则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使用不当,就会影响沟通,甚至引起笑话。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颜色词的研究现状,寻找本文研究的角度以及目的与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情况,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红、黑、白、黄、绿、蓝”这六个常用的汉语颜色词语用上。第二部分,鉴于教学对象是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通过对汉语与英语中六个基本颜色词的文化语义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寻找汉英语言间颜色词的语义相似性与相异性。结果发现,相同的颜色词,在文化语义上既有相似性也有相异性;而不同的颜色词之间,文化语义竟也会有相似之处。第叁部分,借助样本调查问卷,探究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基本颜色词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偏误的类型及原因。第四部分,笔者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入手,直面大纲,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上寻找定位;直面学生,活化教学形式,如文化元素教学法、情境情景教学法、文化旅游教学法,课堂游戏教学法等等,寻找文化语用教学的途径,使汉语学习者在文化情境中真正学会并运用汉语基本颜色词,最终实现汉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目标。
苏章海[8]2014年在《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对“对比语言学到底在做什么?对比语言学做了些什么?对比语言学还应该做什么?”叁个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凝练出“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从学科诞生之日起至今是如何演变的?这种演变对学科发展有何影响”两个基本的研究问题,以“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为题展开,目的在于沿着对比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线索,考察元语言系统演变的不同表现、即系统中元语言在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盈缺和变迁,观察对比语言学在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对象、研究方法与程序以及研究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探讨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本研究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全文绪论,提出了对比语言学学科史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从学科元语言演变的角度研究学科发展历史的目的和意义,设计了研究内容;在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及元语言系统界定的基础上确立了元语言抽取的基本原则,并将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分为“核心概念”、“一般性概念”和“辅助性概念和表述”。为了厘清对比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如实、全面地反映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了行文和描述的方便,本研究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概念的界定采取宽泛的做法,即不仅把对比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作为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同时还把“一般性概念”和“辅助性概念或表述”一并纳入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但在具体做法上,重点论述“核心元语言子系统”的演变。这样建立起相应的“子系统”,分别对应对比语言学学科框架中的“研究本体”、“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叁个“元语言子系统”。尝试搭建起了一个“理想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暨学科框架”,作为考察不同发展时期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演变的参照,并由此考察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史。第二章论述了中外学者对于对比语言学学科史的研究思想、思路和成果。在前辈学者的启发下,本研究尝试将中西方语言学纳入到同一条时间线索上来,做出了一个“打通中西”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分期,即对比语言学的创始时期(1820—1955)、“应用性”转向与衰落时期(1956—1976)、复苏与发展时期(1977—1989)和快速发展与走向繁荣时期(1990—)四个时期,作为本研究得以展开的空间,并构成本文的主体章节。第叁章到第六章是本研究的“本论”部分。第叁章研究对比语言学创始时期的元语言系统建构和演变情况。洪堡特是对比语言学的创始人,构建了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雏形暨学科基本框架;作为历史比较法的产物,西方的对比语言学与19世纪的主流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几乎同时产生、并行发展;经叶斯柏森,到沃尔夫,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已基本完整,学科正式确立并命名。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肇始于1898年的《马氏文通》,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创建中国语法学和汉语语法体系为目的,“对比”仅仅是一种研究的工具。由于普世语言观的影响,从马建忠经严复到黎锦熙,所谓的对比语言研究实际处于“比较”与“比附”之间;从陈承泽发出“反对模仿”的呼声开始,尤其是“中国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3),中国学者才开始在普通语言学关照下运用对比的方法挖掘汉语特点,建构汉语语法体系。50年代前期,由于苏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比附”的研究方法复辟。第四章讨论对比语言学“应用性”转向与衰落时期元语言系统的演变。西方语言学自拉多(1957)开始,出现以为外语教学服务为唯一宗旨的“应用性”转向,将对比语言学降格为“对比分析”,从而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迪·皮德娄转向转换生成语言学寻求理论支持,却遭遇普遍语法观的尴尬。由于放弃了自身理论建设的诉求,美国的对比语言学研究逐步衰落。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虽有赵元任先生成果卓着,但因“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的出台而式微,并终因继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而被迫全面停止。第五章研究对比语言学复苏与发展时期元语言系统的重建。西方语言对比研究中心从美国转到欧洲,并开始从微观走向宏观;沃尔夫对比语言学思想开始复兴,西方语言学重新重视自身理论建构。中国对比研究因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需要得到普及,在为第二语言教学服务的同时,因少数学者对其学科性的元思考而开始重视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中西方对比语言学之间的距离开始缩短。第六章,通过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的演变论述对比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时期对比语言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学科未来发展做出展望。1990年之后,随着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逐步复兴,世界对比语言学出现新的气象:西方语言学以体系建构为开端,“跨文化交际”为特色,“功能分析”为“大成”,研究的视野和范围不断扩大,理论建设成绩斐然:菲齐亚克延续自己的一贯思想,对学科做出深刻的元思考,提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克尔采斯佐斯基则从对比中立项出发建构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由于维尔茨皮卡(1991)的贡献,跨文化语用学从欧洲走向澳洲;从卡普兰到孔纳(1996;2008),美国的对比修辞学取得较大发展;哈蒂姆(1997)则继承哈特曼的研究传统,以“跨文化交际”的名义对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学进行了深刻论述;切斯特曼的集大成之作《对比功能分析》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对比语言学理论发展新的里程碑。在中国,第一本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于1990年出版,展示了前期中国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成绩,使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的领域深入人心,也为今后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2年,中国第一本径以“对比语言学”命名的通论性着作出版;之后,各种理论研究着作纷纷问世,对比语言学研究论文数量大大增加。中国对比语言学研究开始与世界同步。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对比语言学进行了历史与哲学的全方位思考,将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上升至哲学语言学的层面,对比视角下的汉语语法和语言学理论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为世界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对比语言学走在了世界前列。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对比语言学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其元语言系统由洪堡特与沃尔夫等人的初建、经应用性转向和停滞时期的演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尤其是80年之后复苏时期得到重建,1990年以来、尤其是经21世纪初期的繁荣发展,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接近一个“理想化”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语言世界观和普通语言学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和在这一基础上对学科的科学定义;更包含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本体元语言子系统、研究方法元语言子系统和研究价值元语言子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架构,标志着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最终确立。本文认为,对比语言学的发展从方法论意义上的“求同”到“求异”,带着深刻的历史思考,已显出在更高的哲学语言学层面上的“求和”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西对比语言学趋向融合;2)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趋向融合;3)学科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趋向融合;4)学科研究的方法趋向融合;5)学科研究的目标和宗旨趋向融合;6)学科研究的人员组成趋向融合。诚然,从“合”到“和”,还须假以时日。但是,“求和”,是对比语言学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大道归一,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董学峰[9]2016年在《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国家语言战略的宏观视角出发,全面回顾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进程,并对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语言推广政策、语言推广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大量数据和材料,进而探讨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总计八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的缘由、研究对象的界定、关键词语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理论背景及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汉语国际推广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其次对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再次对汉语国际推广师资素质、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孔子学院的研究情况做了介绍。第叁章重点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汉语国际推广的管理体制、孔子学院、汉语水平考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第四章对各国语言推广战略和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和美国为主要考察对象,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各国语言推广政策的经验与启示。第五章对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进行客观描述,根据孔子学院年度报告等材料,将孔子学院近10年的数据进行汇总、分类、比较、研究,从数据中总结、发现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一些规律。第六章主要是分析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一些问题,从机遇和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说明,从战略、制度、经费、项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第七章以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问题为导向,探讨了推广模式多元化的可能性及相关政策的配套方案,提出多渠道筹措汉语国际推广的资金,全方位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并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等具体建议。第八章为结语,是对论文内容的全面总结,并指出本研究的缺点和不足,以及一些未及时展开讨论的研究。
王桂亮[10]2014年在《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为跨方言比较的对象。在跨方言比较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语法资料,借助“两个叁角”语法理论,立足于语音形式和语义语法表现,通过综观概貌和微观透视,尽可能全面地考察方言完成体标记成分的形义特征、总体类型、共时分布和历时语音演变情况,力求在描写总结的基础上能够解释现象成因。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结合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现状说明语义范畴对跨方言语法比较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汉语体貌范畴的语义范畴属性,从扩大语法事实考察视野角度说明跨方言比较对汉语体貌研究的重要价值,确立本文以方言完成体标记为具体研究对象。其次,结合已有认识说明本文对完成体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办法。再次,结合跨方言比较的特点讨论了本文对“两个叁角”和“句管控”研究方法的具体理解。最后说明本文框架、方言语料来源和引用规范等情况。第二章为汉语完成体的研究现状述评。鉴于汉语完成体的有关文献数量庞大(约2000篇),本文单独成章来详细梳理,以便为“整体汉语”视角下的跨方言比较寻求突破口。本章主要分为共同语、方言、历史语法和其他领域来分别梳理,评述得失,从中可以看到各个领域都共同存在着“争议多、不均衡”的共性问题,因此通过跨方言比较扩大语法事实的考察视野就成为重要选项。第叁章综观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音义概况、地理分布和演变趋势。首先结合实际情况,把方言完成体标记区分为后附型、前置型和变音型叁大类。然后重点考察后附型标记这一主体类型,具体采用方言地图和非地图文献资料互证互补的方法,细致考察各小类的语音形式和地理分布情况,发现南北方言总体表现不同,接着运用语音演变理论从声韵调的具体表现分析该类标记的语音弱化演变趋势的详情,最后把该类标记的突出音义特征概括为“音源多途”和“一标多用”。第四章从相对微观的视角选择后附型标记的两类个案(北方方言“了”类标记和南方方言“掉”类标记)进行跨方言考察。北方方言“了”类标记有同形和异形之分,同形类方言与异形类方言的地理分布呈现为大致对立的分布状态,本章采用“点面结合、单点透视”的处理办法考察了异形类方言“形义错配”的具体表现,从语法系统内部功能分化和语言(方言)接触的不同影响两个主要方面解释了形成地理分布对立的内因和外因。南方方言“掉”类标记体现出很强的共性特征,本章采取分区分小类依次归纳对比的办法,总结出该类标记的多项共性特征和细节差异,然后结合普通话“掉”类词的体貌特征、方言“掉”类标记的历史来源和汉语完成体的总体特点思考了“掉”类标记的完成体地位问题。方言“掉”类标记在地理分布上的共时联系和历时替换过程,可以看出南方方言之间的历史接触痕迹和移民联系,也可以看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五章梳理变音型标记。本章依据变音方式把变音型标记分为儿化类、D变韵类、变调类、混合变音类等四种主要类型,总结了每类方式的语音特征、语法意义和地理分布等情况。总体来看,变音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受到的限制较多,通常都有特定的变音规则,主要发生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身上,具体语音来源多与“了1”有关,而且南北方言采用变音方式的总体表现有所不同:北方方言里变韵、变调、混合变音等各种变音方式都比较普遍,而南方方言里似乎只有变调较为常见。本章认为应从是否在方言语法系统中表达了独立的语法意义来认定其语法性质。此外,还结合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将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语音弱化链条具化为“动词(“了、过”等)→动态助词(“了、过”等)→词缀((?))→屈折化阶段(儿化、D变韵、变调等)→零形式(:/Φ)”,从口语和书面语互动角度推测了变音型标记和普通话“了”等其他标记之间竞争发展的可能态势。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本文通过跨方言比较得来的一些基本认识,指出了尚存的不足之处。整体来看,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表现南北有别,地理分布特征呈现为“跨区串片”,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形义对应关系基本呈现为“大同小异”的错配状态,语音弱化大趋势与功能单一化并不对应,怎样处置“一标多用”难题将会影响到整个研究进程。本章还结合跨方言比较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思考了跨方言比较的材料处理和多重研究价值问题,就完善方言完成体的调查内容和思路提出了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关注视角尚不平衡和理论解释尚有不足两大方面。
参考文献:
[1].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D]. 甘萍.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2]. 对外汉语与英语课堂教学比较研究初探[D]. 王丽. 天津师范大学. 2009
[3]. 基于ESP理论的来华商务汉语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及对策建议[D]. 李欣蓓. 山东大学. 2016
[4]. 初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 王尚臻. 北京语言大学. 2006
[5]. ESP理论对商务汉语的启示[D]. 王乐. 山东大学. 2010
[6]. 泰北高中汉语、英语教学现状比较调查[D]. 郭欢. 云南大学. 2015
[7]. 文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颜色词中的探究[D]. 周祎嫕. 苏州大学. 2016
[8].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D]. 苏章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9]. 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D]. 董学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10]. 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D]. 王桂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方言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中国语言论文; 英语论文; 对外汉语教师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对外汉语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