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经济关系的双重属性_国际经济论文

论国际经济关系的双重属性_国际经济论文

论国际经济关系的双重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经济关系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前苏联学者普遍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是超出各国领土范围的特殊的社会生产联系领域”〔1〕;前南斯拉夫学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复合体,不仅包括各种商品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国际转移、劳务和资本的国际流动等”〔2〕;我国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是指世界范围内超越于国家界限的各个领域、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经济联系的总和”〔3〕;也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就是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媒介,它表现为各种形式,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世界市场、国际资本和资金流动、劳动力的国际移动、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联合等等”〔4〕。这些不同的界定反映了人们对国际经济关系概念的含义的不同认识,在这些不同认识中我们觉得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其一,国际经济关系是否等同于国际生产关系。前苏联学者是明确地把国际经济关系等同于国际生产关系,他们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是经济关系的一个特殊领域,“专门的国际经济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即人们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方面的相互关系,也是一般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5〕。我国学者也是把国际经济关系等同于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关系是一定的国际的生产关系”〔6〕,政治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关系学“都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其区别是政治经济学是从历史纵向研究人类社会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即国内的生产关系;而国际经济关系学是从横向的全球角度研究自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以来的生产关系,即国际的生产关系〔7〕。其二,国际经济关系是否等同于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我国学者尽管没有明确地把国际经济关系等同于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但是他们在强调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去研究分析国际经济关系时认为,“我们研究分析国际经济关系时,还要研究各国政府、特别是各国的经济政策对国际经济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在研究国际经济关系时还要联系研究国际政治关系,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8〕。这就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各国经济政策这一上层建筑的内容和传统的国际政治这一上层建筑的内容都排除在国际经济关系之外,这样国际经济关系实质上就完全等同于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三,“真正的”国际经济关系是否形成于当代。前南斯拉夫学者肯切把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称之为国际经济关系,显然当代以前的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则不属于“真正的”国际经济关系。我国有的学者也认为“真正的具有‘国际性’的‘国际贸易’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开始的”,而“真正的‘国际贸易’的形成,并不等于国际经济关系的最终形成”,只有到当代“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后,“国际经济关系才日益取得了全球性的规模,至此,国际经济关系最终形成”〔9〕。而我国有的学者则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关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产生的,更确切地说是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开始产生的”,”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国际经济联系和交往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因而国际经济关系也成为经常的、普遍的、数量日益增长的经济现象。这时,国际经济关系才脱离它的原始形态而成为真正的国际经济关系”〔10〕。

我们在深入思考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作出了如下的界定:国际经济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由各国经济外交活动和国际经济协调活动安排之下的一种超越于国家界限,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经济联系的总和。从我们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这种界定中可以看到:第一,国际经济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际生产关系。按照我国学术界普遍按受的恩格斯对生产关系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的解释,国际生产关系应该包括国际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各国在国际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方面的经济联系。但是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国际经济关系除了国际生产过程中的这四个方面的经济联系外,还应该包括国际生产过程之外的一些经济联系。如国际经济技术授助、救济受灾国家和地区等。第二,国际经济关系也不简单地等同于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国际经济关系不包括传统的国际政治这一部分国际社会的上层建筑是非常明确的,但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各个国家在对外经济政策基础之上进行的经济外交活动和国际之间在经济协调原则基础之上进行的经济协调活动这一部分国际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样也是非常明确的,就连我们上面指出的把国际经济关系实质上等同于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我国一些学者,他们在其著作中不仅把属于国际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国际经济组织界定在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中,而且还把国际经济协调作为专门的一章加以论述〔11〕。第三,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从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标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但“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仅是偶然的、局部的、数量极小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各国的社会生产过程不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12〕,国际经济关系并没有真正形成。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到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时期,尽管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只表现为单一的国际贸易形态”,“而且世界上还有相当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仍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13〕,但我们怎么能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不是国际经* 关系,既便不是一种“真正的”国际经济关系,但也是一种国际经济关系,况且国际经济关系决没有“真正的”和“非真正的”之分,只有国际经济关系内的不同发展阶段之分。第四,国际经济关系可分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国际经济关系。就不同领域而言,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信贷、国际投资、国际劳动力的移动、国际技术转让、国际运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技术援助、国际抗险救灾等领域的经济联系;就不同类型而言,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联系;就不同层次面言,国际经济关系包括世界范围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往来、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合作、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三个不同层次的经济联系。

二、国际经济关系的自然属性

国际经济关系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国际生产关系,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关系作为国内生产关系的延伸,或者说作为一般生产关系的特殊领域,它的形成和发展同国内生产关系一样也是由国际生产力决定的,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可以说是最普通的常识,毋需进一步说明。当然生产力决定经济关系的理论在一国范围内和在国际范围内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一国范围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按照生产过程中的联系→分配过程中的联系→交换过程中的联系→消费过程中的联系的顺序展开,而且这种展开在历史上和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而在国际范围内随着国际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在逻辑上仍然是使经济关系按照生产过程中的联系→分配过程中的联系→交换过程中的联系→消费过程中的联系的顺序展开,但在历史上则是按照交换过程中的联系→分配过程中的联系→消费过程中的联系→生产过程中的联系的顺序展开。

国际生产力决定国际经济关系,除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上进行的分析外,我们还可以从国际经济关系本身进行实证分析,这种实证分析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进行。下面我们仅从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同层次的经济联系的发展的角度来实证分析国际生产力决定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第一个层次是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往来,这种较低层次的相互往来的经济联系是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早期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先后发生并完成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由于广泛的使用机器,使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社会产品大大增加,国际分工开始形成,这就为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往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机器大工业又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设备的巨大进步,又为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往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和可能性。正是由于机器大工业出现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才使各国之间经济往来成为经常的、广泛的、数量较大的各国社会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第二个层次是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合作,这种较高层次的相互合作的经济联系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近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尽管早在19世纪初期,欧洲莱茵河沿岸的几个国家,通过签订条约,合作进行莱茵河水利和航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表明这种相互合作的经济联系已经开始了,但当时的这种相互合作的经济联系只局限于局部地区和特定领域。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由于电动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学、汽车、电气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特别是铁路大规模的建设,电话、电报和国际海底电缆的应用,使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扩展到不同的流通领域;同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在本国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大规模地进行资本输出和殖民地瓜分,使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超出国界的运动加速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从而使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合作”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

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第三个层次是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这种最高层次的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是20世纪中期以来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正如匈牙利经济学家约瑟夫·努伊拉斯所说的,相互依赖表现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国际分工的键环为个人和集团建立了日益广泛的共同利益范围,使他们依赖这些键环而生存。这不仅对于单个国家来说是正确的,而且对于国家之间来说,也是正确的。这是由于国家之间也已经建立了大多数有关国家的居民所不可缺少的持久和重要的联系。在当今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甚至其生存的本身也或多或少地依赖于别国的生产;任何一个国家生产的发展亦有赖于别国生产的发展〔14〕。本世纪中期以来,以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和高分子合成工业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生产力提高到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正是在这种高度发展的国际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事实。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经济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国际生产力所决定的,因此,国际经济关系首先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经济关系,它是在一定的国际生产力的基础上各国主要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领域中形成的一种自然关系。

三、国际经济关系的社会(政治)属性

我们说国际经济关系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经济关系,是假定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是绝缘分开的,即尽管世界上有国家存在,但国家绝对不干预国际经济关系。但是,在现实世界上这种假定是不存在的,国家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主体必然干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必然影响国际经济关系。

就各国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利益原则而言,可以说有两层:一层是自我利益原则;另一层是共同利益原则。前者是各国参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出现点,行为的基本准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利益”,后者是前者的集合抽象,是前者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在现实国际经济关系中,各国首先是“自我利益”的执行者,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或者运用对外战争,殖民统治、武力威胁等“国际强权政治”,或者运用在对外经济政策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外交活动这种“国际经济政治”〔15〕,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国的经济利益。但另一方面,由于各国都从“自我利益”出发参与国际经济关系,利益上的差别和结构上的不平衡必然产生各国交往过程中的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破坏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常秩序,甚至由此产生各国之间的战争,各国又不得不成为“共同利益”的执行者,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运用在国际协调原则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协调活动这种”国际经济政治”,对现实国际经济关系中所发生的矛盾进行调解,建立各国经济利益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的国际经济环境。

国际经济关系是民族国家出现后形成的。可以说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从国际经济关系形成时就开始。但是,在国际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特点不同,国际政治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本世纪中期以前,国际经济关系还主要是第一个层次的相互往来的经济联系和第二个层次的相互合作的经济联系,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经济合作对各国经济的发展并无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基本上处于一种“你之所得即我之所失”的“零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国更多的是考虑本国的经济利益,而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民主政治尚不成熟,对外战争、殖民统治、武力威胁等“国际强权政治”直接干预国际经济关系便成为国际政治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方式。本世纪中期以来,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第三个层次的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各国经济融为一体的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逐步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的状态转化。在这种状态下各国除了考虑中国经济利益外。还必须考虑各国的共同经济利 益,而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民主政治较前一个 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尽管“国际强权政治”直 接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但各个国家在对外经济政策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外交活动和国际之间国际协调原则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协调活动这种国际经济关系中发生的“国际经济政治”,便成为国际政治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方式。

四、确立国际经济关系具有双重属性的意义

就我们所见而言,国内外许多国际经济关系学的著作都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论述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而是一开始就直述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国际经济关系。这一状况说明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普遍注意和研究不够。国际经济关系的属性问题可以说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除了本身正确揭示国际经济关系的属性,分析国内外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属性的各种观点外,它还有助我们界定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分析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展现国际经济关系运动的基本规律,其理论意义可以说是不在尽言中。

然而确立国际经济关系的双重属性的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对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各国制定其正确的国际战略都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是国际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随着国际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还会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各国为了其同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通过签订国际条约或协定,建立超国家机构,其同协调和制定行动准则,使各国经济实现自觉融合的过程的一体化,也应该不断地深化。近20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尽管相互依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但一体化的进程在战后初期有所进展后进入70年代其势头却开始减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后,一体化趋缓的现象进而为一体化回潮所代替,相互依赖与一体化反向而行的局面最终成为现实。可见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若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考察,由于国际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与之相适应,一体化也应该不断深化;若从政治属性的角度来考察,由于国际政治特别是“国际经济政治”的安排,分散化的趋势大于一体化的趋势。未来学家,厉史学家可以侃谈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然而,对国家的国际战略的制定者来说,关注的焦点似乎首先应集中在近20年到30年的时间范围之内,对各国根据本国经济利益,通过国际政治特别是“国际经济政治”安排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变迁作出迅速的反应,并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

从自然属性和政治属性两个方面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关系,并以此作为制定国家的国际战略的基础,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关系来说尤为必要。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关系,一方面以西方作为经济联系的主要对象,使中国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并受其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权威政府的统治、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东方的价值观和经营管理方式又显示出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在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非西方”的特征。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这种两难处境,如果从国际经济关系相互依赖不断加强的自然属性和一体化有所削弱的政治属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制定中国的国际战略的基本思路就非常清楚了:相互依赖的加深决定了与外隔绝把自己置于国际经济关系之外固然行不通;但在分散化趋势大于一体化趋势大背景下,如果面对西方国家的压力一味退让屈从,尽管在短时间内可能继续维持同西方国家原有的经济联系,并依靠这种经济联系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但从稍长远的眼光来看,既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成本大于收益,又可能引发国内的政治与社会的衰微。因此,中国的国际战略必须在相互依赖的加深和一体化的削弱中找出一条夹缝并保持平衡,对内在加紧建立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对外坚守经济主权观念,并表现出审慎、适度、理性的经济民族主义,“有理、有利、有节”地捍卫民族的经济利益。只有如此,中国才能在21世纪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注释:

〔1〕〔5〕参见[苏]C.M.梅尼希科夫等主编:《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张础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2〕参见[南]《南斯拉夫经济百科全书》第1卷,1985年版,第1237页,转引自周启元、姜圣复著:《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3〕〔7〕〔9〕〔13〕参见周启元、姜圣复著:《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33、8、13-15、14-15页。

〔4〕〔6〕〔8〕〔10〕〔12〕参见郭丁主编:《国际经济关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4页。

〔11〕参见郭丁主编:《国际经济关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约瑟夫·努伊拉斯主编:《世界经济现行结构变化的理论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转引自金应忠,倪世雄著:《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0页。

〔15〕关于“国际强权政治”和“国际经济政治”的概念,参见柳剑平:《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显性化原因分析》,《当代亚太》1997年第4期。

标签:;  ;  ;  ;  

论国际经济关系的双重属性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