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医务所 新疆乌鲁木齐 831401
【摘 要】目的 探讨在校学生发热情况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选择2011 年3 月至2012 年6 月校内医务处置的150 例发热病例,对其进行诊断分析,在积极治疗处理的情况下,对比各种处理措施,并评价不同的处理效果。结果 通过诊断分析并有效治疗处理,150 例学生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各种发热症状消失,且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加强校内学生发热疾病的诊断分析,并积极的实施发热治疗处理,对于提高疾病预后、疾病痊愈以及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发热;疾病诊断;治疗处理;在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R3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480-01
引言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如果某些原因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或在致热源作用下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就会出现发热。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功能,发热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效果,使体内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发热时所经历的不舒服,但发热过高过久则会使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及代谢发生严重障碍,引起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本文通过分析在校学生发热患者病例的诊断及治疗处理,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发热病症治疗措施,供广大校内医务工作者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发热判断标准
正常人体温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为36.3℃~37.2℃,腋窝体温为36.0℃~37℃。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口腔温度>37.5℃定义为发热症状,其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0℃为高热,>41.0℃为超高热;以腋窝温度为标准,腋窝温度>37.0℃定义为发热,其中37.0℃~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0℃为高热,>41.0℃为超高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3 月至2012 年6 月在校内医务所处置的150 例发热的在校学生病例,年龄18~23 岁,平均年龄(19.7±1.0)岁,其中57 例男生,93 例女生;该150 例患者病史为0.5~3d,体温37.6℃~39.8℃。
1.3 诊断分析
通过校医询问病史、发病时间及发病症状,得出150 例发热患者伴随着头疼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咳嗽、乏力等症状,但经诊断分析,这些患者均未感染H1H7、H7H9 病毒。
1.4 护理措施
1.4.1 降低体温
①物理降温:采用温水擦浴、冰袋冰敷等方法降温。用32℃~34℃的温水擦浴人体四肢、背部等血管丰富处,湿巾应停留稍长时间,能有助于散热,擦浴过程约20min。要避开胸前区、腹部和后脖对冷刺激较敏感处。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头部,以保护患者脑细胞因高热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还要在大动脉处放置冰袋,帮助机体散热,冷毛巾每3~5min 更换一次。也可利用30%~50%浓度的酒精擦拭患者的大动脉血管处,通过蒸发散热带走患者机体热量。
②药物降温。高热和物理降温无效者应口服药物进行降温。通常,可给予学生患者口服扑热息痛0.25~0.5g/次,每日三次;还可给予患者进行复方氨基比林2ml 肌肉注射或其他药物降温;或根据患者发热病因服用清热解毒类中草药。之后观察患者反应,30min 后可重新测量体温,若体温未下降,应视个体情况采取措施至患者体温下降,期间要加强患者体征变化观察,必要时及时送医。
1.4.2 病情观察
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发展时期,给予不同的护理。一旦患者出现脸色苍白,畏寒打冷颤,说明患者正处于体温上升阶段,预示着患者将出现高温高热,应加强保暖;患者脸色潮红、出汗,呼吸加速,此时正处于高热时期,要加强散热;当患者额头等处有明显的汗渍,皮肤潮湿,体温正在下降,由于出汗打湿患者贴身衣物,此时应快速更换衣物防止二次受凉。
1.4.3 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体温升高,可导致体内物质代谢加快,其机体物质消耗较日常明显偏多,而且发热可致某些器官功能减退,持续发热患者若得不到及时的营养物质补充,就会消耗自身机体物质,出现体重下降和消瘦。因此,在按时服用药物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喝开水,进食一些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及时补充体能。
1.4.4 心理护理
大学生虽然没有中学生的高考压力,但仍面临着就业、考研等问题,特别是在考前生病更是加剧患者紧张、抑郁等负面心理,因此,校医师在对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还要及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化解患者负面情绪,安慰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病情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发热原理,减少压力。
2 结果
经过校医务所对患者3~7 天的有效治疗护理,150 例患者体温全部恢复正常范围,发热引起的一些病症也随之消失,身体痊愈,并回归在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3 讨论
发热在给患者带来不适的同时,也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对机体抵抗病毒起着积极作用。发热通常是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可致患者机体水电解质代谢发生紊乱,机体脂肪蛋白分解流失,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本文针对校医务所收集的150 例在校学生发热病例,在排除出现重大疾病、H1H7 及H7H9 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后,积极进行病情诊断并采取治疗处理,对未发生高热的患者首先进行物理降温,这种处理方法见效快、安全、无副作用,患者均可接受;对高热和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给予口服药物或肌肉注射治疗,并细致观察患者体征变化,直至获得良好降温效果;同时还给予学生患者饮食、生活、心理方面的护理指导,以缓解生病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不适,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最终患者体温全部降至正常范围,不适症状消失,身体痊愈,且无一例发热并发症出现。总之,在校学生一旦出现发热现象,应及时到校医务室进行诊断,并积极治疗护理,保证在校期间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2]呼海燕,林友胜.发热的研究历程和进展[J].成都医学院生理教研室,2011,6(1):31-35
作者简介:
梅花,(1972 年4-),女,达斡尔族,新疆温泉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从事西医内科工作。
论文作者:梅花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4
标签:患者论文; 体温论文; 高热论文; 机体论文; 在校学生论文; 疾病论文; 校医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