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循证康复治疗技术探究论文_李艳杰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循证康复治疗技术探究论文_李艳杰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康复科 150088

【摘 要】目的:探究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循证康复治疗技术。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循证康复治疗技术治疗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循证康复治疗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18例患者接受相应的康复治疗后,1例治愈,5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88.89%)。结论: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想象运动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虚拟现实技术疗法、机器人辅助训练疗法等5种循证康复治疗技术后,患者状况有较好改善。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循证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51-01

前言:脑卒中即脑中风,是由血管疾病引发的急性疾病,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而脑卒中引发的肢体功能障碍症状使该病更加棘手。因为老年人本来身体器官就正在逐渐枯竭,当患上脑卒中后又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使生活更加困难,威胁自己的生命,加重家庭的负担。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资料,探究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循证康复治疗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疾病背景资料

脑卒中是由血管疾病引发的急性疾病,又称脑中风。脑卒中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破坏,这种破坏的突发性较强,出现原因为血管在向大脑输送营养物质时发生爆裂,或者是因为血液凝结成块,从而堵塞血管,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通,进而切断了神经细胞的养料供给,使神经细胞快速死亡,随之而来的是身体机能的丧失。由于脑细胞的不可再生性,使得脑卒中对大脑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大脑缺血会加速神经细胞的死亡,进而加速大脑的老化。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又分为蛛网膜下出血和颅内出血两种,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完全取决于大脑的出血量,该类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虽然低,但发生率却是出血性脑卒中的4倍,其发生原因在于血液循环不通,大脑得不到充足的供血,神经细胞会由于缺氧而坏死。

1.2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47-86岁,平均(66.4±3.8)岁。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证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进行。

1.3方法

目前,脑卒中的循证康复治疗方法有5种,分别为强制性运动疗法、想象运动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虚拟现实技术疗法、机器人辅助训练疗法,具体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强制性运动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即限制患者使用健肢,加强患肢的使用强度,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患肢的运动能力,对患者的患肢功能有很大的改善。在患者保持清醒状态时坚持穿戴夹板,并持续12小时以上,为患者设计一个略微超过目前行动能力的目标,使患者尽量完成目标。一般来说,要想完成目标,患 者必需做出很大努力,完成目标后,继续增加活动难度,保持每日不少于3小时的运动时间,持续运动天数不得少于2周[1]。想象运动疗法:想象运动疗法即在思维中对某些动作进行演练和构想,但是在实际中却不进行相应的动作。想象疗法可以通过空间思考加强患者的心理神经肌肉系统,心理神经肌肉系统的理论基础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完成一系列动作的流程。由于在思维中不断演练实际动作,以此加强动作流程,因此,在进行实际动作时,进行过无数次思维加强演练的行为流程同样在实际中得到加强。脑卒中患者通过进行想象运动训练,有助于重建损伤的运动传导通路,并且相应部位的脑电活动增强并泛化;持续想象运动训练可使中枢突触功能增强和重建,有利于实现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功能性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是用一定强度低频(100 Hz 以下)脉冲电流按照预先设定的刺激程序去刺激机体一组或多组肌肉,以诱发肌肉产生运动或模拟正常自主运动,从而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产生功能性活动的目的。该方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肢体,主要是通过刺激虽丧失功能但仍具有完整神经支配的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去代替或纠正肢体功能的治疗方法,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肉收缩力、耐力、诱发反射活动等。该方法还能激活肌肉的神经纤维,明显地提高被刺激肌肉的张力,并且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促进功能重建[2]。虚拟现实技术疗法:虚拟现实技术疗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虚拟环境,该环境与现实极为 相似,并且患者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实现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疗法存在三个典型特征,即沉浸、想象、交互。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疗法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性障碍时,为患者提供一个身份,使患者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与虚拟环境实现人机交互,而且虚拟环境需要对患者的情况和状态进行实时报告。该疗法增强了治疗过程的趣味性,提高了患者的训练积极性。机器人辅助训练疗法:机器人辅助训练疗法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新兴康复治疗技术,可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和量化训练强度,并且能客观地测量在训练过程中的运动学与力量的变化,给予患侧上肢高强度、重复性、任务导向性及交互式的治疗。机器人辅助训练疗法具有测量信度高、可提供高强度、重复性及长时间训练等特点,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3]。机器人辅助训练疗法与传统康复训练疗法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显著减轻了治疗师的劳动强度并明显提高了康复训练效率,可见机器人辅助训练疗法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康复训练方法。

2结果

康复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评定,治疗1个月后再进行评定。结果表明:18例患者接受相应的康复治疗后,1例治愈,5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88.89%)。

3讨论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和身体均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有关的研究不断进行,大量针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不断被报道,目前相关的康复治疗技术有5种,尽管临床实践证明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缺乏科学系统的循证研究支持,仍需要探索。

参考文献:

[1]孟宪俊.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循证康复治疗技术应用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5):87.

[2]田永锋,王明军,柳学勇,等.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循证康复治疗技术[J].医学综述,2012,18(8):1174-1177.

[3]任燕,朱健华,顾艳荭,等.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研究[J].护士研究,2013,27(1):17-18.

论文作者:李艳杰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循证康复治疗技术探究论文_李艳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