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病虫草发生规律

稻田病虫草发生规律

一、水稻抛栽田病虫草害发生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张英姿[1](2014)在《深两优5814在皖南山区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深两优5814全生育期136.8d,具有米质优、穗大粒多、抗病力较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栽培上,主要抓好: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肥水、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措施,获得高产高效。

郑旭颖[2](2014)在《丘陵山区陆稻全程机械化构想及对其经济效益分析 ——以澜沧县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云南省连续出现季节性干旱,导致部分山区丘陵地带的水稻无法有效种植,地区的粮食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区域性课题。稻谷是我国人民主要的粮食之一,主要分为陆稻和水稻两种,水稻的机械化种植较为普遍、产量较高,但只适合种植在有灌溉条件或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与水稻相比,陆稻具有节水耐旱的特点,适合在干旱的地方种植,大多种在山区丘陵,其种植普遍采用传统手工种植方式,导致劳动强度大、产量低,而且只有少数种植环节采取农业机械。水稻和陆稻的农业性状相似,故可在某些环节借鉴水稻的机械使用;其次小麦也是旱作植物,小麦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为陆稻机械化种植提供可行性参考。由于陆稻种植劳动强度较大且产量较低,为了保障山区粮食安全,应寻找出一条通过机械化的方式来提高陆稻种植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方法。陆稻是一种具有耐旱性强、需水少特点的粮食作物,现有对陆稻种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种植的方法和种植中具体某项环节的改进措施方面。本文的研究切入点为陆稻种植方式的整体转变,由传统手工种植向机械化种植方式上的转变,并包含转变后的可行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并借鉴芒市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方法和邻近地区小麦机械化种植流程,填充国内外在陆稻机械化种植方法上的空白,并从其机械化种植的经济效益出发,探寻一种符合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气候地貌特点的陆稻机械化种植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将机械应用于陆稻的生产种植过程中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产值较高,且其机械贡献率为26.9%,说明在陆稻稻作过程中机械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陆稻产量和收入;再通过对比假设,假设分全机械种植、部分机械种植和全手工种植三组,进行了实证分析,全机械种植可达到12.38%的增幅,同时表明机械化程度和种植增收的程度成显着的正相关,在计量回归的结果中同样能够得到正相关的结论。第二,在机械化稻作的具体流程定性分析中,根据调查数据和相关研究,并借鉴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情况,在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割环节推荐使用山东常林1GZ6耕整机、小型手推式单行多功能播种机、电动喷雾施肥机和鑫源微型收割机,其主要特点是灵活低耗轻便,适合丘陵山区的陆稻种植,节省工时,提高效率。第三,设计陆稻机械化种植可作为陆稻发展的一种参考方法,从技术经济分析可得,此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陆稻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还可以节约释放一部分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结论,本文从政府、机械研发和机械推广三个层面做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大对丘陵山区陆稻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增加陆稻种植机械购置的补贴力度,设立相关机械化种植流程规范标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和农户基础教育水平等。

林华[3](2011)在《温州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温州市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产实际中,不可避免的灾害性天气、落后的农田基础设施和配套技术难以推广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温州市水稻生产的发展。本研究结合温州市当前水稻生产实际,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播期、密度和肥料等处理,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早稻和晚稻产量的影响,借以构建温州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州市早稻机插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品种和育秧方式的选择,开展了播种期、播种量、秧田施肥量、大田移栽秧龄、密度、取秧量、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等多项试验,对其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示范,组装优化并形成了机插早稻“优选品种(中嘉早32、中早22、中嘉早17等)、适时早播(3月中旬末至4月初)、精量播种(播种量为150-200g/盘)、科学用肥(纯N 49.5kg/hm2、纯P13.5 kg/hm2、纯K40.5 kg/hm2施于秧田沟中)和湿润灌溉”的田泥半旱式塑盘育秧技术;同时,在短龄早栽和插足基本苗的前提下,减少氮肥基肥用量,增加分蘖肥用量,形成了“精细整地、短龄早栽(秧龄20d左右)、适当密植(栽插密度为24-27万丛/hm2,丛插4.9株,落地苗120-135万/hm2)、前氮后移(纯氮施用量为195 kg/hm2,施肥方法为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4:1或4:5:1)和水分促控”的高产农艺集成技术。该项技术适宜在经济比较发达、机械化程度较高、农田基础设施较好和连片规模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半山区进行推广与应用。(2)温州市晚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对品种筛选、移栽秧龄、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等单项技术的多点田间试验研究,合理组装并形成了适合温州生产实际的“选用大穗品种、中苗移栽(3-5叶)、适当稀植(12-16.5万丛/hm2)、湿润灌溉和增施穗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6:2:2)”为中心的优质增产集成技术,达到了“强根促蘖、壮杆抗倒、库大源足、增穗增粒和节本增效”的效果。该项技术适宜在温州地区的晚稻种植区域进行应用与推广

戚仁德,汪涛,李萍,丁建成[4](2007)在《我国植保科技面临的新问题与发展对策》文中认为本文概述当前我国植保科技面临的诸如免耕栽培等新技术的推广、种植结构调整等引起的病虫害变化,机械化的大面积跨区作业、农业贸易及种子调运对病虫草害传播的影响以及病虫害发生加重、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等一系列新问题,并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植保工作,树立"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加大植保科技投入,加强新型植保体系建设,坚持节约型植保,促进可持续植保的应对对策。

王旭[5](2007)在《水稻杂糯间作对稻田病虫草害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水稻(Oryza sitava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贵州省六盘水市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万hm2左右。在水稻生产中,病虫害已成为主要制约因子,常年病虫草害面积达全面积的30%左右,发展水稻多样性栽培是一个很好的生态调控方向,杂糯间作栽培是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本研究通过水稻杂糯间作栽培和田间调查,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境内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探索,掌握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研究了水稻杂糯搭配的生物多样性栽培对稻谷增产效应及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并总结了杂糯间作的主要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杂糯间作通过采取各项配套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田间和田埂的杂草密度,保护了稻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地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使稻田天敌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区,控制了稻飞虱的迁入量和前期发生量,对水稻螟虫的控制效果明显,杂糯间作区的稻株生长健壮,稻瘟病发病株率以及纹枯病的发生均轻于对照区。杂糯间作区杂交籼稻和糯稻产量分别为515kg/667m2,378 kg/667m2,较对照都有不同程度增加,糯稻增产显着。可见,杂糯间作达到了防控水稻病虫害、实现稻谷增产的目的,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六盘水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杂糯间作主要技术措施有:选用高产适宜良种,搞好品种搭配;适期同步播种、同期移栽;精细整地,科学施肥;规范栽培,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

傅志强[6](2007)在《水稻植株和土壤对CH4排放的影响及定量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水稻植株通气组织与甲烷(CH4)排放相关性为培育高产低甲烷排放的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也为通过栽培措施影响水稻植株通气组织来达到减排甲烷的目的提供理论基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水稻直播栽培技术的提高,直播稻面积越来越大;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十分重视,超级稻品种的推广面积逐年增加。所以对直播稻以及高产水稻品种的甲烷排放观测也很重要,为高产水稻品种、直播稻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环境学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5~2006年早、晚共4季观测了39个不同水稻品种以及移栽、撒播、条播、穴播4种不同栽培方式的CH4排放通量,计算了CH4季节排放总量与季节排放均值,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的甲烷排放差异;测定了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栽植方式下的水稻植株植物学特征;观测了稻鸭共栖复合生态系统中不同养鸭数量的稻田土壤特性及甲烷排放通量。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水稻品种之间CH4排放差异显着早稻常规稻品种湘早籼12号CH4排放量是常规稻郴早糯1号的1.42倍;杂交早稻金优706是威优402的1.17倍;晚稻常规品种余赤231-8是湘晚籼12号的1.35倍,杂交晚稻T优259是金优207的1.24倍。早、晚稻常规稻CH4排放量极差分别为8.31g/m2、4.85 g/m2,杂交稻分别为2.96 g/m2、3.18g/m2;常规稻CH4排放变幅大于杂交稻。不同类型之间CH4排放存在显着差异,早、晚稻常规稻CH4排放量均值分别高出杂交稻3.66g/m2、0.68g/m2,杂交早稻比常规稻降低了18.4%,杂交晚稻比常规稻减少了3.1%。因此,种植杂交稻CH4排放量低于常规稻。2水稻植株通气组织与稻田CH4排放密切相关2005年早、晚稻观测了植株地上部茎秆通气组织与甲烷排放通量,分析了通气组织与CH4排放相关性。结果表明:早稻期间,植株第1节间直径、第2节间茎秆维管束面积、茎秆壁厚以及叶鞘横切面积/节间横切面积、第3节间叶鞘横切面积/节间横切面积、茎壁横切面积/节间横切面积与CH4排放量相关性达到显着性水平;晚稻期间:株高与CH4排放量达到0.001的极显着性水平;第3节间叶鞘横切面积/节间横切面积、茎秆维管束面积/茎秆横切面积、第2节间维管束面积/节间横切面积、第1节间维管束总面积/茎壁横切面积、叶鞘维管束面积/茎壁横切面积均与CH4排放量达到0.01极显着水平;此外,第1~5节间还有17个数量指标与CH4排放量达到0.05显着性水平。根据上述相关数量特征确定聚类指标,对早、晚稻品种甲烷排放量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早、晚稻品种聚类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分别达到87.5%和90.0%。对水稻植株与CH4排放相关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株高、维管束、气腔、茎壁等4个主因子,以这4个因子对水稻品种甲烷排放进行聚类,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达到83.3%。分析2006年不同栽培方式的甲烷排放通量与水稻根系特性相关性,分蘖盛期的根系生物量、体积、白根数量、根系活力、根系吸收总面积以及活跃吸收面积均与甲烷排放通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3稻叶气孔特性影响稻田CH4排放早稻品种剑叶气孔密度、剑叶气孔总数量与拔节~孕穗期甲烷排放通量呈显着正相关;晚稻品种常规稻倒二叶气孔总个数与CH4排放通量均值、倒三叶气孔总个数、上三叶气孔总个数与拔节~孕穗期甲烷排放通量相关性分别达到0.05、0.05、0.01水平;剑叶气孔总面积与抽穗~齐穗期甲烷排放通量均值呈显着负相关,倒二叶气孔总面积与抽穗~齐穗期甲烷排放通量均值呈显着正相关。直播稻剑叶气孔密度、气孔总数量与抽穗期甲烷排放通量呈显着负相关;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叶面积指数存在显着差异,CH4排放通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稻叶气孔特性与甲烷排放通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影响到稻田甲烷排放;同时也证实了王明星等认为稻叶气孔是甲烷排放通道的观点。4不同栽植方式下的CH4排放量差异显着基于本田生长期早、晚稻直播与移栽甲烷排放数量比较,直播稻甲烷排放季节均值低于移栽稻,但直播稻甲烷排放季节总量高于移栽稻。2005年早稻移栽稻比直播稻低1.24g/m2,减少了8.5%;2005年晚稻移栽稻比直播稻低1.02g/m2,减少了3.7%;2006年早稻创丰1号抛栽稻甲烷排放量比直播稻减少7.5%,超级稻抛栽比直播要低3.8%;2006年晚稻移栽分别比撒播(80苗/m2)、条撒(80苗/m2)、穴播(2苗/穴)减少了28.9%、54.3%、34.1%。不同撒播密度、不同穴播密度甲烷排放量存在显着差异,而且密度越大,甲烷排放量越大。栽培密度对CH4的排放通量影响很大。2006年晚稻移栽稻单位经济产量甲烷排放量为37.62g CH4/kg稻谷,直播稻超出移栽稻17.7%。2006年早稻超级稻直播单位稻谷产甲烷量高于抛栽稻4.84 gCH4/kg稻谷,常规稻创丰1号直播高于移栽稻3.48 gCH4/kg稻谷,常规稻不论直播与移栽也都要高于超级稻。基于相同面积相同时间直播与移栽CH4排放数量比较,早稻甲烷排放总量及季节排放均值排序为常规稻直播>常规稻抛栽>超级稻直播>超级稻抛;晚稻为直播>移栽。杂交稻与常规稻直播无论早稻还是晚稻单位稻谷的甲烷产生量要高于抛(移)栽稻,常规稻要高于超级稻。综合分析水稻生产与甲烷排放,撒播密度、穴播密度分别以80苗/m2、4苗/穴为最优选择。5不同养鸭数量的稻田CH4排放量差异显着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20只鸭/667m2稻田水体溶解氧含量与常规稻田相比,早稻增加了2.2%~68.7%,晚稻增加了11.1%~110.8%;产CH4细菌种群数量20只鸭/667m2早稻田土壤低于对照38.9%~51.6%;晚稻田土壤低于对照69.8%~90.2%。与对照比,早稻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以及活性有机还原物质降幅分别为0.322~1.118、0.239~0.689、0.203~0.548 cmol kg-1;晚稻降幅分别为0.171~0.628、0.220~0.591、0.157~0.433 cmolkg-1。早稻期间,10只鸭/667m2、15只鸭/667m2、20只鸭/667m2处理甲烷排放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8.2%、26.1%、28.1%;晚稻期间,降低了17.7%、27.6%、34.4%。环境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养鸭数量越多,经济效益越高。10只鸭/667m2、15只鸭/667m2、20只鸭/667m2分别比常规稻作增加纯收入为:2644元/hm2、2830元/hm2、3006元/hm2;环境经济收益分别增加2986、3197、3390 yuan/hm2。但从水稻生产的角度来考虑,20只鸭/667m2影响到了水稻生长发育,比常规稻作显着地减少了产量,而10只鸭/667m2处理比常规稻作增加了产量;15只鸭/667m2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与10只鸭/667m2处理相比增加了环境经济效益。稻田应以水稻生产为主体,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考虑增加其它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综合考虑水稻生产、生态与经济效益,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中养鸭数量以15只鸭/667m2为最优选择。6建立了基于稻鸭共栖系统土壤特性的CH4排放定量模型(1)土壤还原物质与CH4排放相关性:CH4排放通量与还原物质总量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1138X+1.7552,相关性达到0.05显着水平(R=0.8397);与活性还原物质总量、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总量回归方程分别为Y=3.6161X-0.3435,Y=5.9046X+1.9865,相关性都达到0.01显着水平(R=0.9250,0.9208)。表明CH4排放通量与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2)水体溶解氧含量与CH4排放相关性:以早、晚2季不同养鸭数量处理下的CH4排放通量季节均值为依变量,以田面水中溶解氧含量季节均值为变量,其回归方程为:Y=-1.5276X+14.7707,相关性达到0.001显着水平(R=-0.9390),二者呈真实线性负相关关系。(3)土壤产甲烷细菌与CH4排放相关性:早稻期间,CH4排放通量与产甲烷细菌数量间线性回归方程为:Y=11.4949+0.5088X(R=0.7798);晚稻期间,CH4排放通量与产甲烷细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2.9218+0.0558X(R=0.8037),相关性均达到了0.001显着性水平。表明CH4排放通量与土壤产甲烷细菌种群数量呈显着正相关。稻鸭共栖复合系统中通过鸭子的活动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减少产甲烷菌种群数量、降低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从而显着减少了甲烷排放。养鸭数量越多,溶氧含量越高,产甲烷菌数量及还原性物质减少幅度越大,导致土壤中CH4气体生成量减少,氧化量增加,CH4排放通量减少。

黄梅[7](2003)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并在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园和湖南宁乡迥龙铺两地同时对免耕的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环境、植株性状、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全面系统地评价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为免耕稻-鸭生态种养这一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试验研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构建了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种养模式;(2)研究该体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3)研究该体系对植株性状的影响;(4)研究该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与常规翻耕相比,0~5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了2%,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3.28%;5~15cm土层土壤容重变化不大,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1.1%,说明免耕养鸭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库数量在0~5cm土层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机质两地平均增加了8.8g/kg,全氮增加了0.53g/kg,碱解氮增加了77.0mg/kg,增加幅度分别达17.9%、23.76%、44.41%,说明免耕养鸭有利于这些养分的增加,对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的分析表明养鸭有利于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的增加,而免耕则对两者影响不大;5~15cm土壤的肥力变化缺乏明显的规律性,说明免耕养鸭能提高土壤表层肥力水平,而对中下层土壤肥力影响不明显。免耕养鸭与常规翻耕相比,氧化还原电位提高了18.4mV,还原物质总量减少83%,有利于土壤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善。以上结果说明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全面提高了土壤环境质量。 2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稻植株的影响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有利于提高水稻生长前中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重以及水稻根系的活力,后期由于免耕不动土,影响了根系下扎,根系有早衰现象,叶面积指数也受到影响,但后期这三项指标与常规翻耕比仍然处于优势。水稻植株茎叶氮、磷、钾含量在齐穗期以前也表现出免耕养鸭处理的优势,齐穗期后,则翻耕略高于免耕。穗粒性状考查表明,免耕稻-鸭复合系统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都得到了提高,理论产量每公顷增加了197kg,实际产量每公顷增加了141k8,增产幅度分别达2.5%、2.3%,产量增加显着。 3 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的综合效益研究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免耕的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利用鸭子除虫、除病、除草,不施农药和除草剂也能获得明显的防治病虫草害的效果,而且保护了天敌,防治效果稳定,大大减少了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免耕养鸭处理降低了晚稻甲烷排放高峰--分蘖盛期排放通量的40.4%,整个生育期排放总量降低了28.8%,这对于改善全球的温室气体效应具有重大意义;免耕稻一鸭复合生态系统在早稻生长后期不断水,不晒田,发挥了稻田生态系统集雨蓄水的作用,每公顷可节约灌溉用水1300 ms。经济效益方面,免耕养鸭增产显着,每公顷增加纯收入4390元,节约农药、除草剂以及机耕费用920元,产投比比对照增加了将近60地免耕抛秧养鸭极大地缓和了农忙时期机耕、畜力和劳力紧张强度,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很大现实意义,同时生产了无公害农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免耕稻一鸭复合生态系统将兔耕与养鸭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了土壤环境质量,改善了水稻植株性状,增加产量、提高稻田的产出和效率、降低成本,还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米、生态鸭、生态蛋,同时能降低农田污染、减少甲烷排放,节约灌溉用水,生态效益显着。实验证明兔耕稻一鸭复合生态系统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将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农业模式。

刘运良,罗黔超,肖卫平,王蓉,王国先[8](2002)在《抛秧栽培田稻飞虱的发生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观察和大田普查结果一致表明,抛秧栽培田前期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发生量明显高于常规移栽田。高峰期虫量,前者是后者的2.5倍以上。为此,初步分析了抛秧栽培田虫量较大的原因,提出了重点监测,适时早治,机动喷雾,连片防治的防治策略。

袁禄华,袁石初[9](2001)在《水稻抛栽田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文中指出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九五”期间重点推广的技术之一。为进一步完善早稻和晚稻抛栽技术,探索抛栽田肥水管理与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准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抛秧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站自1997年开始,经过二三年的调查与观测,已初步掌握了抛秧田病、虫、草害发生规律。

柏连阳[10](2000)在《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化学除草剂的混用(混配)具有扩大除草谱,提高防除效果、降低生产成本、延长施药适期和延缓杂草抗性等特点,是农田杂草防除的主要且有效的技术措施。水田杂草主要有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三大类,酰胺类化合物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优良,磺酰脲类化合物对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防效卓越,二类化合物合理混用能有效控制水田杂草危害,达到“一次用药,水稻全季无草害”的良好效果。 推广应用价值较好的芽前水田除草剂主要有:酰胺类的乙草胺、丙草胺、异丙甲草胺、丁草胺、苯噻酰草胺和R(-)萘丙酰草胺等6种化合物和磺酰脲类的苄嘧黄隆、吡嘧黄隆、醚黄隆和甲黄隆等4种化合物。上述10种除草剂均在水稻生产中得到应用,而且也有一些二元混剂和三元混剂得到大面积推广。 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是研究和开发水田除草剂混用技术的基础。长期以来,对水田除草剂的安全性研究是以目测法为主,没有数量化;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缺乏科学的分类方法和评价标准,除草剂滥混滥用的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针对上述情况,以目前在生产上已经推广和具有应用前景的6种酰胺类芽前水田除草剂和4种磺酰脲类芽前水田除草剂为混用的药剂单元,研究了10种除草剂二元混用和三元混用分别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并对三种作用类孽中的一些代表性组合进行了作用机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门)提出了芽前水田除革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联合作用的类型和评价标准,联合作用类型分为三种:憎毒效应、相加效应和解毒效应。以共毒系数(CHC)和水稻健壮率(H)为标准,CHC接近于10o或-ic*<*H。<ic.0为相加效应;*c明显大于10o或卜HO<-1*0为增毒效应;cHc明显小于loo或H0Plo.o为解毒效应。 门)依 ID;渊序,4种磺酞豚类水田除草剂对一叶一心期水稻的安全性顺序为节喻黄隆>毗啼黄隆>醚黄隆>甲黄隆。节啼黄隆、毗喻黄隆和醚黄隆分别与甲黄隆混用时,CHC。。值随甲黄隆浓度的提高而下降;醚黄隆分别与书喻黄隆和毗畴黄隆混用时,CHC;。均大于 10 0,增毒效应显着;毗啼黄隆与芒啼黄隆3昆用时,后者处理浓度为4.81xl旷g.m-’时,mC。恒定为56.3,解毒效应显着,其他处理均不具解毒效应。 门)依ID;。和ID;。进行比较,6种酞胺类水田除草剂对一叶一心期水稻安全性顺序为:苯呸酞草胺>丁草胺爪(刁蔡丙酞草胺>丙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6酞胺类化合物H元混用后,ID;。和 IDl。值均不同程度地分别小于安全性较高单剂的ID;。和ID;。,其中不发生解毒效应的混用组合有:乙草胺与苯嚷酞草胺、R(-)蔡丙酞草胺与苯嚷酞草胺、且(刁蔡丙酞草胺与丁草胺;不发生增毒效应的混用组合有:乙草胺与丁草胺、异丙甲草胺和丁草胺、R(-)蔡丙酞草胺与乙革胺。 *)酞胺类除革剂与磺酞脱类除草剂二元混用时,依CHCl。进行分析,均具有解毒效应;依CHC;。进行分析,大部分处理均具有解毒效应,仅有少数混用处理表现为相加效应和憎毒效应。磺酞豚类 化合物对酞胺类除草剂具有较好的解毒效应。 门)酞胺类与磺酞脱类水田除草剂三元混用时,表现为相加效 应的混用处理较多,R(-)蔡·乙·芋组合大都表现为解毒效应,R (刁蔡·异丙·节均表现为相加效应。 门)除草剂单用或混用均对水稻株高、叶片数和株高日均增长 量以及出叶速率影响不大。水田除草剂混用后,不同联合作用类型 对水稻安全性的影响各异,互为解毒的除草剂组合对水稻的生长发 育影响小,相加效应的除草剂组舍对水稻的安全性决定于各单元对 水稻的安全性;具有憎毒效应的除草剂组合推迟水稻的生长发育, 从而使水稻生育期推迟和成穗率下降。 门)除革剂的使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水稻产量随除草剂用 量的憎加,除草效果的提高而憎加,但达到一定临界值后则会造成 产量下降。除草剂3昆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既可能增产,也可能减 产,增产幅度最大的二元和三元混用组合分别是乙·苯45u.hf‘ 和 R(-)蔡·乙·毗 45+30+27.og.hm-‘,增产幅度分另为 22.5%和 22.lx;减产幅度馒大的=元和三元混用组合分别为毗·甲54+3g.hm‘ 和T·L·甲 70+45+gg.h毗 减产率分另为 8.5%和M .3%。 门)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后表现出三种联合作用类型,是由于 除草剂混合使用后,水稻SOD $等主要生化性状的下降程度不同, 进而导致光合强度等生理性状下降的差异,从而使水稻生物学和经 济性状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门)在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筛选 了一批对水稻具有相互解毒的除草剂混用组合,并进行除草效果的 研究,开发了一?

二、水稻抛栽田病虫草害发生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抛栽田病虫草害发生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深两优5814在皖南山区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特征特性
    1.1 产量表现
    1.2 株形结构
    1.3 抗性好,适应性广
    1.4 米质优
2、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稀播壮秧
        2.1.1 种子处理
        2.1.2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2.1.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2.2 科学肥水管理
        2.2.1 肥料运筹。
        2.2.2 水浆管理
    2.3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2)丘陵山区陆稻全程机械化构想及对其经济效益分析 ——以澜沧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陆稻种植生产技术研究现状
        1.4.2 稻作与陆稻农业机械化研究现状
        1.4.3 陆稻生产技术经济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澜沧县陆稻调查研究
    2.1 澜沧县概况
    2.2 稻作生产情况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方法和数据收集
    2.5 调查结果
        2.5.1 澜沧县陆稻种植方式现状
        2.5.2 制约陆稻机械化种植原因
    2.6 陆稻种植机械化的必要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计陆稻机械化种植
    3.1 芒市水稻机械化种植生产情况
    3.2 小麦机械化种植生产情况
    3.3 陆稻种植用地及耕整地机械
    3.4 陆稻播种
        3.4.1 播种的机械形式
        3.4.2 播种的技术要求
        3.4.3 播种期的要求
    3.5 陆稻施肥
        3.5.1 施肥机械
        3.5.2 肥料的选择及施用方法
    3.6 中耕
        3.6.1 中耕技术及其机械化
        3.6.2 除草技术及其机械化
        3.6.3 病虫害防治方法及其机械化
    3.7 收割
    3.8 收获后处理技术及其机械化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陆稻生产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经济分析
    4.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4.1.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特点
        4.1.2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选择
    4.2 模型选择
        4.2.1 生产函数选择
        4.2.2 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
    4.3 C-D函数影响要素回归分析
        4.3.1 因变量和自变量设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扩展C-D生产函数模型设定
        4.3.4 回归分析
    4.4 农业机械贡献率
        4.4.1 农业机械贡献率计算方法
        4.4.2 陆稻种植机械贡献率
第五章 陆稻机械化种植模式选择理论分析
    5.1 机械化种植经营模式理论模型
        5.1.1 基本原理
        5.1.2 种植方式对比分析
        5.1.3 各环节机械可行性分析
    5.2 机械化种植生产者行为理论模型
        5.2.1 基本理论
        5.2.2 生产者行为实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6.3 建议与展望
        6.3.1 政府层面
        6.3.2 陆稻机械研发层面
        6.3.3 陆稻农业机械化推广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B:调查附图

(3)温州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我国主要稻作方式研究进展
        1.1 手栽稻
        1.2 机插稻
        1.3 抛秧栽培
        1.4 直播栽培
    2 温州市水稻生产现状与不同稻作方式的应用情况
        2.1 温州市水稻生产现状
        2.2 温州市不同稻作方式的应用情况
        2.3 温州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温州市早稻机插栽培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机插早稻生长特点试验
        2.1.2 机插早稻不同品种对比试验
        2.1.3 机插早稻育秧技术研究
        2.1.4 早稻机插大田栽培技术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机插早稻生长特点研究
        2.2.2 不同早稻品种在不同移栽方式下的产量表现
        2.2.3 早稻机插育秧关键技术研究
        2.2.4 早稻机插大田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2.3 结论
第三章 温州市晚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不同品种对比试验
        3.1.2 不同移栽叶龄试验
        3.1.3 不同移栽密度试验
        3.1.4 氮肥不同用量、不同施用方法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品种筛选
        3.2.2 不同叶龄移栽对中晚稻产量以及米质的影响
        3.2.3 不同移栽密度对中晚稻分蘖消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条件对中晚稻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3.3 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水稻杂糯间作对稻田病虫草害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时间
    2.3 供试材料
    2.4 试验设计
    2.5 调查内容及方法
        2.5.1 病虫草害调查方法
        2.5.2 病虫害分级
        2.5.3 抗性调查
        2.5.4 产量性状
    2.6 数据计算与分析
        2.6.1 多样性计算
        2.6.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糯间作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
        3.1.1 杂糯间作对稻田病害的影响
        3.1.1.1 稻瘟病
        3.1.1.2 纹枯病
        3.1.2 杂糯间作对稻田虫害的影响
        3.1.2.1 稻飞虱
        3.1.2.2 水稻螟虫
        3.1.3 杂糯间作对稻田草害的影响
        3.1.4 杂糯间作对稻田天敌的影响
    3.2 杂糯间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1 杂糯间作对杂交釉稻产量的影响
        3.2.2 杂糯间作对糯稻产量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4.3 杂糯间作主要技术措施
        4.3.1 选用高产适宜良种,搞好品种搭配
        4.3.2 适期同步播种、同期移栽
        4.3.3 精细整地,科学施肥
        4.3.4 规范栽培,合理密植
        4.3.5 加强田间管理
        4.3.6 综合防治病虫害
        4.3.7 适时收获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6)水稻植株和土壤对CH4排放的影响及定量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田甲烷的生成机理
    2 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因素
        2.1 水稻植株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2.2 稻田土壤性质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2.3 栽培措施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3 稻田甲烷排放估算模型及减排对策
        3.1 经验模型
        3.2 过程模型
        3.3 估算量
        3.4 减排模式
    4 研究选题与总体思路
        4.1 选题依据与意义
        4.2 总体思路
第二章 栽培方式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观测指标及方法
        1.3.1 CH_4取样与测定
        1.3.2 水稻生物量测定
        1.3.3 水稻根系活力测定
        1.3.4 土壤有机质测定
        1.3.5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直播稻与移栽稻CH_4排放规律
        2.2 基于本田期的不同栽植方式CH_4排放
        2.3 不同穴播密度CH_4排放
        2.4 不同撒播密度CH_4排放
        2.5 不同直播方式水稻植株形态特征
        2.5.1 直播与移栽对植株植物学特性的影响
        2.5.2 栽培方式对植株相同节间组织数量特性的影响
        2.5.3 不同栽培方式叶面积差异分析
        2.6 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
        2.6.1 产甲烷菌、硝化与反硝化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2.6.2 产甲烷菌与硝化、反硝化菌数量间关系
        2.7 不同直播方式水稻根系特性
        2.7.1 水稻根系活力
        2.7.2 根系吸收表面积与活跃吸收表面积
        2.7.3 不同处理下根系特性
        2.8 CH_4排放量与根系活力、生物量及甲烷菌数量相关性
        2.8.1 CH_4排放量与根系活力相关性
        2.8.2 CH_4排放量与水稻生物量相关性
        2.8.3 CH_4排放量与土壤产甲烷菌数量相关性
    3 小结
第三章 水稻植株通气系统与稻田CH_4排放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供试水稻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田间取样项目与测定方法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植株传输CH_4的通道
        2.2 不同品种稻田CH_4排放量
        2.3 水稻植株通气组织数量性状
        2.4 水稻植株通气系统与CH_4排放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稻田CH_4排放与水稻品种密切相关
        3.2 水稻通气组织与CH_4排放量的关系
    4 小结
第四章 水稻植株与CH_4排放的相关因子主成分及模糊聚类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1.4 模糊聚类分析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不同水稻品种稻田CH_4排放
        2.2 水稻品种稻田CH_4排放模糊聚类
        2.2.1 聚类指标确定
        2.2.2 水稻品种稻田CH_4排放模糊聚类分析
        2.3 早晚稻品种CH_4排放主成分分析
        2.3.1 植株数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2.3.2 主成分特征向量
        2.3.3 各组合主成分因子分析
        2.3.4 聚类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养鸭数量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观测指标及方法
        1.4 经济效益分析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养鸭数量的稻田CH_4排放
        2.1.1 CH_4排放季节变化
        2.1.2 CH_4季节排放量
        2.2 不同养鸭数量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
        2.2.1 土壤物理性质
        2.2.2 土壤化学性质
    2.3 水体溶解氧含量变化
    2.4 不同养鸭数量的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种群数量
        2.4.1 水稻不同生长时期产甲烷菌数量变化规律
        2.4.2 不同养鸭数量对产甲烷细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2.5 CH_4排放量与有机质、溶解氧及甲烷菌种群数量间相关性
        2.5.1 CH_4排放与有机质、溶解氧及土壤氧化还原特性相关性
        2.5.2 CH_4排放量与稻田土壤产甲烷菌数量相关性
    2.6 稻鸭共育系统环境经济学分析
        2.6.1 不同放鸭数量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及产量表现
        2.6.2 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情况
        2.6.3 纯收入分析
        2.6.4 经济效益分析
    3 小结
第六章 高产水稻品种稻田CH_4排放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供试土壤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H_4排放季节变化
        2.2 CH_4排放量
        2.3 水稻产量性状表现
        2.4 单位经济产量CH_4排放数量分析
        2.5 高产品种植株节间组织数量特性
        2.5.1 高产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对植株节间数量特性的影响
        2.5.2 不同高产品种间植株节间组织数量特性比较
        2.5.3 高产品种植株节间组织数量特性与CH_4排放通量
    3 小结
第七章 稻叶气孔特性观测及其与CH_4排放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观测方法
        1.2.1 叶片气孔长度与宽度的测定
        1.2.2 叶片气孔密度的测定
        1.2.3 CH_4取样与测定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叶片气孔分布特性及其差异比较
        2.1.1 早稻剑叶气孔特性
        2.1.2 晚稻上三叶气孔特性及相关性分析
        2.2 叶片气孔特性与CH_4排放通量相关性
        2.2.1 早稻剑叶片气孔特性与CH_4排放通量相关性
        2.2.2 晚稻上三叶特性与CH_4排放相关性
    3 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1.1 不同水稻品种稻田CH_4排放存在差异
        1.2 稻鸭共育模式增加了环境经济效益
        1.3 品种类型间和栽植方式间的植株特性及CH_4排放存在差异
        1.4 水稻植株对CH_4排放的影响及定量模型
        1.5 稻叶气孔特性及其与CH_4排放相关性
        1.6 基于稻鸭共栖系统土壤特性的CH_4排放定量模型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 湿地稻田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
        1.1 湿地稻田生态系统的研究
        1.2 湿地稻田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1.2.1 稻田-经济作物系统
        1.2.2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
        1.2.3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
    2 免耕农业的研究
        2.1 免耕农业的发展史和研究进展
        2.1.1 少免耕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2.1.2 免耕的增产机理及作用
        2.1.3 免耕存在的问题
        2.2 我国免耕农业的推广应用和研究进展
        2.2.1 我国免耕农业的发展
        2.2.2 我国湿地稻田生态系统免耕的研究
        2.2.3 我国湿地稻田复合生态系统免耕的研究
    3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
    1 引言
    2 技术体系的特点
    3 综合配套技术
        3.1 稻田的选择与处理
        3.2 品种的选择
        3.3 晚稻免耕田处理
        3.4 播种育苗
        3.5 移植抛栽
        3.6 田间管理
        3.6.1 水分管理
        3.6.2 肥料施用
        3.6.3 病虫害和杂草防治
        3.6.4 鸭子的管理
第三章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土壤取样
        2.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4.1 土壤物理性状
        2.4.2 土壤养分
        2.4.3 土壤氧化还原特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1 土壤密度
        3.1.2 土壤孔隙度
        3.2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2.1 处理与对照的养分比较
        3.2.2 土壤养分的动态分析
        3.3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壤氧化还原特征
    4 结论
第四章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调查项目
        2.3.2 测定项目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
        3.2 水稻根系活力
        3.3 水稻植株茎叶的养分特征
        3.4 穗粒性状及产量考查
    4 结论
第五章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调查项目
        2.3.2 甲烷的采样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效益
        3.1.1 实现病虫草害的生物及生境防治
        3.1.2 减少甲烷排放通量和排放总量
        3.1.3 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 经济效益
        3.3 社会效益
    4 结论
第六章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8)抛秧栽培田稻飞虱的发生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田间系统调查
    1.2 大田虫量普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消长特点
    2.2 影响消长的主要因素
3 防治对策

(10)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稻田杂草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第二章 芽前水田除草剂的基本特性与作用机理
    第三章 水田除草剂混剂的开发与应用概况
    第四章 除草剂的药害以及除草剂对作物安全性的评价方法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五章 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
        1 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联合作用类型
        2 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
        3 讨 论
    第六章 磺酰脲类水田除草剂二元混用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七章 酰胺类水田除草剂二元混用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酰胺类与磺酰脲类水田除草剂二元混用对水稻安全性联合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酰胺类与磺酰脲类水田除草剂三元混用对水稻安全性联合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十一章 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十二章 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联合作用的机理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十三章 一种新的抛栽水田除草剂16.8%萘·乙·苄可湿性粉剂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 谢

四、水稻抛栽田病虫草害发生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深两优5814在皖南山区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 张英姿. 农技服务, 2014(07)
  • [2]丘陵山区陆稻全程机械化构想及对其经济效益分析 ——以澜沧县为例[D]. 郑旭颖.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3]温州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林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4]我国植保科技面临的新问题与发展对策[A]. 戚仁德,汪涛,李萍,丁建成. 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 2007
  • [5]水稻杂糯间作对稻田病虫草害及产量的影响[D]. 王旭.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6]水稻植株和土壤对CH4排放的影响及定量模型研究[D]. 傅志强.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4)
  • [7]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D]. 黄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3)
  • [8]抛秧栽培田稻飞虱的发生特点[J]. 刘运良,罗黔超,肖卫平,王蓉,王国先.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2(06)
  • [9]水稻抛栽田病虫草害发生规律[J]. 袁禄华,袁石初. 湖南农业, 2001(S1)
  • [10]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与机理研究[D]. 柏连阳. 湖南农业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稻田病虫草发生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