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畜牧养殖过程中不当的产业形式将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长此以往将会带来更大的危害,阻碍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科学生态化的养殖体系。本文将分析探讨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畜牧养殖;环境保护;问题
引言:“三农”问题长久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如何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也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因此农业畜牧养殖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大家应该充分认识畜牧养殖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畜牧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畜牧业养殖管理部门和单位应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改善我国畜牧养殖业环境保护的现状,提高畜牧养殖业的环境治理能力,为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作出贡献。
1.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1污染大气
畜牧养殖过程中对大气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其污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量的粪便。畜牧养殖中大量的牲畜或家禽产生的粪便对大气产生难以忽视的影响。形成臭气对人与环境的影响只是在表面,更重要的是这些粪便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极易污染大气,甚至通过空气的传播给人与其他生物带来危害。第二,畜牧养殖使用的饲料以及牲畜家禽的成长过程中的呼吸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大型牲畜产生有害气体数量大,这些有害气体进入到空气中,将使得牲畜病菌得以广泛传播,甚至影响养殖人员以及其他一些接触人员的身体健康。在细菌病毒众多的传播渠道中,大气传播范围广、防不胜防,畜牧养殖中产生的大量微生物通过大气的传播将给人的呼吸道疾病的产生提供契机,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传染病的蔓延,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1.2污染土壤与水源
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是导致水源与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动物产生的粪便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地处理,随意排放渗入土壤进而与地下水混合,地下水与土壤都因此受到污染。粪便中有害微生物经过分解将会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而地下水又是人与牲畜的主要水源,由此极易导致疾病的传播。此外,动物粪便对地表水的危害也是十分明显的,被污染的水如果在农田灌溉中使用对农作物生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植株晚熟、倒伏等等。
1.3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冲突
我国当前的畜牧养殖业从事者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其环境保护意识较差,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设备,但是仍不能完全摆脱粗放经营下对环境危害的问题。养殖户普遍重视养殖牲畜或家禽的生长、繁衍等等,对环境问题不甚重视,对经济效益的关注远远超过环境。从外部大环境来说,畜牧业区政府部门重视产业规模的拓展,借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地区经济实力,在价值宣传中突出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因此畜牧业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缺乏相应的规范机制。
2.提高畜牧养殖的环境保护对策
2.1进行规范化养殖
畜牧养殖业主应对禽畜养殖进行科学规范化规划,对于综合畜牧养殖区在地点选择上,应选择偏远位置,养殖场附近没有地下水源和农村生活区,防止禽畜的粪便等通过水源进行污染传播。对于畜牧养殖业来说,畜禽的粪便问题长久以来一直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想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环境污染的旧局面,就应该从畜禽的粪便处理入手,通过科学化的处理,实现畜禽粪便的二次利用。现代化的畜禽养殖场地,一般都与农业相结合,畜禽粪便是天然肥料,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养殖户可以将畜禽粪便施入农田,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分解,转化成有机肥料,促进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动物粪便还可以用作有机饲料,应用在日常家禽等牲畜的喂养中,通过一系列的脱水、发酵、调价等工艺,动物粪便就变成了非常有营养的饲料。除此之外,动物粪便经过发酵和一系列的处理之后,还能够转化成沼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降低了经济投入,一举两得。另外,畜牧养殖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畜牧养殖业的监督与管理,定期开展科学畜牧养殖宣传培训,提高养殖业主的环保意识,对禽畜排泄物问题,应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循环利用模式,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对排泄物加工二次利用,不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实现了资源的二次利用。
2.2规范管理禽畜饲料
由政府监管部门牵头实行网格化饲料监管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饲料的投放。监管部门应对饲料流通途径等进行充分调研,详细掌握被监管对象的实际情况,并配备相应的监管人员。散养户由监管员监督随时抽查,饲料生产企业、农业生产企业由辖区负责监控,监管部门通过畜牧业安全监管平台,定期对监督对象进行检查,及时上报反馈检查结果。同时,畜牧养殖业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饲料供应商的监管,如发现供应厂家违规销售立即严惩或停业整顿。
2.3科学防治畜禽疫情
畜牧养殖管理部门应大力支持畜禽疫情防治工作,不断强化禽畜疫情的控制力度,建立健全畜禽疫情防治体系,完善具有针对性的禽畜疫情防控体制,同时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治措施。同时,建立有效的疫情预警机制,以便对突发疫情采取迅速有效的防控响应措施。另外,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畜牧业养殖场进行监管,配置现代化的移动网络平台,利用高科技手段对禽畜养殖场进行远程实时监控。最后,应定期开展多媒体环保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养殖人员的畜禽疫病防御意识[1]。
2.4完善农业环境法律法规
农业产业环境问题保护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保障,现阶段我国没有出台相关的农业环境保护法,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农业环境保护法立法的期望越来越强烈。目前,涉农环境的法律法规都是通过其他法律体系体现,针对性不强,基本是流于形式。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对产前防污染,产中控污染,产后治污染建立有效的法律框架。另一方面,畜牧业养殖管理部门应严格执法,依法监督畜牧业养殖各个经营环节中的环境问题,全面追究具有违法行为的养殖业主及供应商的责任。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管、经济奖惩和法律惩处等手段确保畜牧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5建立畜牧业环境治理激励机制
现阶段,畜牧养殖业整体利润偏低,经营风险较大。单纯依靠禽畜养殖业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污染治理不太现实,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畜牧业环境治理激励政策,加大对无污染的畜牧养殖业主的优惠力度,加大污染物处理配套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缓解禽畜养殖业主的经济压力。另外,加大对畜牧养殖业主产中治理污染技术研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技术人员对禽畜排泄物低排放、无污染饲料、无公害生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现代化手段减少污染源排放[2]。
结论
简而言之,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保护,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和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共同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通过深入剖析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的问题,指出通过科学规范养殖,规范饲料管理,科学防御畜禽疫病,加快农业环境立法,建立环境治理激励机制等综合措施,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焦洁.分析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资源节约与保,2018(12):14.
[2]曲红军,张松昌.环境保护问题在畜牧养殖中的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7(01):51-52.
论文作者:何怀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粪便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畜牧业论文; 畜禽论文; 饲料论文; 环境论文; 畜牧养殖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