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州行知中学 256600
案例背景:很多一线的高三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自从步入高三,学生对一轮一轮的模拟题反复做,教师对核心知识点一遍一遍的反复强调,可是学生照样一遍一遍地重复错,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一直想找到其中的问题,为此也经常找学生一起分析原因,但得到的结论除了基础知识不牢,不能熟练地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之外,好像没有新的突破。不过,有几次我发现学生在做分析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原因方面的题目时非常准确、熟练,我又困惑了:为何如此难的问题,学生反而掌握的如此好呢?无意间与学生聊了聊这个问题,学生很简单地回答:“因为上那节课时老师你说自己不太确定,让我们反复讨论了,我们都弄透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后来仔细回忆了当时的课堂情景,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得到了些许启示。
案例描述:这节课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将2015年全国文综卷第37题当做探究题之一,这道题很难,24分的题当年高考平均得分只有7、8分,在课堂集中讲评环节中,点评到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低的原因时,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青藏高原为什么气温年较差较小?”对于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我一直不是很确定,尤其是对比大尺度和小尺度不同地形的温差问题,我总是犯迷糊,所以一时不敢贸然给这位同学讲,于是我便将问题抛给所有的同学,问道:“谁能给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全班鸦雀无声,没有一人敢回答,于是我又说:“下面给大家一次讨论的机会,看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开始讨论起来。
经过讨论以后,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结论,地理学的比较好的贺楠同学站起来回答道:“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所以夏季气温较低,但冬季由于海拔较高,冷空气很难爬上去,所以冬季比我国同纬度地区的比起来,气温并不低。因此青藏高原的气温年较差大”,其余同学都表示很认同;我又顺势追问了一句:“那青藏高原的日较差大还是小呢?为什么?”该问题学生反复练,所以回答的很流利很准确,我很高兴,正想着借着这个回答总结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运用,这时,刘鹏同学忽然拿着地图册站起来问:“为何地图册上说的是山区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呢?”学生们一听也开始附和着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的心里特别郁闷,一是因为这个问题打断了我想进行规律总结的设想,二是因为我没研究过这个问题,被问蒙了,于是我实事求是地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是很确定,同学们能一起解开这个谜题吗?”同学们一听,自发地开始讨论,我自己也加入了讨论的大军,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的异常激烈,最后妍敏同学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近地面气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白天气温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少,地面辐射的强弱又取决于地面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山顶和青藏高原虽然都海拔高,但是受热面积不同,高原的受热面积大,所以高原白天的气温较高,因此日较差比山顶大。”其余的同学开始先是一愣,后来都赞同地鼓起掌来,我也觉得非常正确。这位同学不愧是班里的成绩尖子生,不仅将知识原理讲解得很透彻,分析实际问题也思路清晰条理。后来我又问:“现在大家能总结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因素了吗?”学生总结到:纬度、地形(要分大尺度和小尺度)、天气……这时下课铃响起来了,我课件上预先安排的内容也没有讲完。但是同学们却对温差问题总结得很好,也落实得很到位。
案例分析:记得赵丰平先生在《教育其实很简单》一书中曾经说过: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恰恰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事实证明,学生自己体验过而得出的结论更不容易遗忘。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时常说“课堂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上的这个意外的教学片断就做到了这一点。虽然预先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但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能很深刻地理解,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厢情愿地在讲给学生听,但所讲的内容并不是学生想知道的,所以也不会去动脑思考,学生虽然也在听,但是听过就忘了。因此很多“懒”学生就喜欢老师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讲,因为这样他就不用思考了,但最终的学习效果并不好。
案例反思: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是因为教师太“勤”了,都替学生包办了,学生就“懒”了。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反过来:做到教师“懒”,让学生“勤”,让学生充分的思考,才能保证课堂的学习效果。
所谓懒教并不是教师直接不教,完全由学生自学和讨论,而是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地“懒”教。这个“懒”是教师胸有成竹的,因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必须对课堂上所有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无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回答出什么样的答案,我们都会灵活应对,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你当时回答不出来,也可以将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一位老教师说的:“课前认真备课,将课标和教材内容烂熟于心。尽力做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就在我心中,有一种运筹帷幄的感觉最好,只有这样,才能灵活把握和运用教材。”因此,课上的懒教,实际上需要在备课上下相当大的功夫。
所谓懒教也不是课堂上一味地任由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而是能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信学生,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从而创造更多的奇迹。
论文作者:李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学生论文; 青藏高原论文; 气温论文; 教师论文; 较差论文; 这个问题论文; 同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