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展民族经济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思想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8)01-0058-04
邓小平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解决民族问题,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重要内容。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西藏问题,邓小平说:“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去做也不难。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判断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否正确,“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邓小平还坚定不移地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然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邓小平还有一句话:“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所有问题,当然也包括解决民族问题。因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解决好民族问题的关键。”可见在民族问题上,邓小平始终把民族自身的发展放在第一位。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邓小平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前提。所谓民族平等是指任何民族不分大小、强弱都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平等地位。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民族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核心之一的邓小平对民族平等有精辟论述。早在1950年7月,邓小平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发表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要使他们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我们是有条件消除民族隔阂的。”由此可见,邓小平认为,要实现政治上各民族的真正平等,就必须以发展民族经济为前提,否则“平等”就成了一句空话。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发展民族经济,1952年5月,他亲自起草制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计划要点》。该《要点》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强调从农业、水利、贸易、交通、邮电、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来迅速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和他起草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计划要点》,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邓小平在建国初期以发展民族经济去实现民族真正平等,但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0年受“左”的思想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民族真正平等也没有落到实处。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在1980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党的法律、法规,真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真正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遵照邓小平的指示,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为实现真正民族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从此出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因此,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中国有几十个民族,少数民族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行政机构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百分之六。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从邓小平关于各民族之间“真正平等”的一系列论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繁荣民族经济,真正的民族平等才算落到了实处。
2.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邓小平善于总结历史经验,通过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思想的基本涵义是:不搞平均主义,波浪式地、分层次地推进经济社会由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谈到实现共同富裕时,他明确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又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那么,先富裕起来的沿海地区如何帮助贫困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呢?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开始做某些技术转让;打破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的封锁,发展经济协作区;先富起来的地区可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沿海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可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邓小平坚信,在沿海地区的帮助下,通过内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努力,内地一定能脱贫致富,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87年邓小平指出:“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从1980年3月起,中央先后召开西藏、云南、新疆和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会议,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国家在包括农、牧、林、财政、商业、手工业、交通等经济问题上,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国家增加各项拨款;同时,国家还组织工业比较发达、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各省、市进行对口支援。早在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就确定:“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宁夏,全国支援西藏。”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同样,少数民族地区不发展,也会阻碍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3.发展民族经济是巩固我国国防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长达2.1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30多个民族与12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民族比邻而居。正因为如此,邓小平从巩固国防,保证边境地区稳定的角度,特别强调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中国是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一个是西北,一个是西南。恐怕西南比西北还多,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西南的国境线从西藏到云南、广西,有几千公里,在这么长的边境上,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在我国,边疆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把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好,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关系紧张的政策,维护了民族团结,使边防更加巩固。但西方敌对势力并未放弃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从事对我国的分裂活动。无数事实证明,在我国解决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对于边疆的稳定和国防的巩固关系很大。邓小平发展民族经济是巩固我国边防基础的思想,对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巩固我国国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大部分聚集于东南沿海。在未来,一旦战争爆发,或出现外国敌对势力武装干涉我国内政,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则完全暴露在敌人炮口之下,我国经济的脆弱性将充分显现出来。而通过发展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将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西移,则可使我国经济在未来战争中减少直接打击,增强我国经济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尽快发展起来,必将大大加强与周边陆路相连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这样既可争取斗争的主动权,在新的地域与敌对国周旋,挣脱其包围圈,还可将敌对国战线进一步拉长,令其顾此失彼,进而突破其对我国的封锁。第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日渐拉大。如果任由这种差距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从而为国际反华势力在我国制造民族分裂活动和利用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提供机会和借口。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又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直接联系的。因此,不迅速改变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上的落后状态,不仅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不能实现,而且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很难实现。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科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央财政、政策的扶持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援下,经过各民族人民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必将逐步消除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不平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那样,我国各族人民就更加团结,民族分裂活动将没有市场,我国的国防将更加巩固。
4.发展民族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整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仍未完全摆脱贫困,尚未达到小康水平,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仍很艰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也是各族人民取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很不平衡,有些民族地区发展快些,有些发展慢些,总体来说仍然落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0多美元,而西部民族地区人均GDP只达到500多美元,与低水平小康社会还有较大的距离;二是原有的差距没有缩小,进入市场经济后新的差距又在扩大;三是民族地区的贫困面仍很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低,全国现在尚未脱贫的群众中多数为少数民族;四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民族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将更加严峻。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民族地区。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21世纪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在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日,也就是基本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伟大目标之时,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跻身于世界民族的前列,上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将会变为现实。
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
要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切实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
1.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民族地区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总体还相对落后的事实仍然存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民族宗教无小事,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从国际上看,原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把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在战略的高度,各民族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最终致使民族矛盾加剧、社会动荡、联邦解体。
2.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不仅与汉族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就是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生活在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各自的特长。因此,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自己的经济方针和经济发展战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新疆提出了“以地区优势带动资源优势,以贸易先行促进产业联动,通过内引外联,共建通商口岸的经济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再如,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少数民族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开发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旅游项目,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3.加大国家对发展民族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我党坚定不移的原则和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在政策上优惠,经济上扶持,组织上对口支援,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优惠政策涉及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基础设施、农牧业生产、扶贫等多方面。经济上直接扶持,主要体现在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巨额财政补贴、文教卫生补助、边疆补助、基本建设补助、支援民族地区专项发展基金等方面。对口支援除了人才、资金、项目,还包括开展教育支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时代在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支援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今后对口支援也应从财物支援逐渐转向技术人才的支援。
4.培养引进发展民族经济的各类人才。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实质是知识差距、信息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与体制差距,仅靠增加有形资本投入或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投放,不可能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更缺乏的是知本,而不只是资源或资本。只有从知识发展战略上寻找突破口,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才能做得更好,收效更大。“知本家”才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支撑。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应加紧制定一整套人才培养、稳定、引进、激励和使用的政策措施。
收稿日期:200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