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事记者》,我依然支持你(论文文献综述)
尹洪东[1](2021)在《东野三世》文中研究说明卷一 东野一世 去意迟迟第一章身体的突发事件有时真的说来就来,猝不及防。这不,毫无征兆,齐东野竟得了突发性耳聋。先是左耳一阵阵秋蝉嘶鸣,节奏三长一短,涩涩不畅,有几分沙哑,接着是右耳,仿佛一根正在浇灌的细塑料水管,乍然被几枚钢钉刺破,发出不可抑制的嗤嗤的喷溅声。两种声音先后发作有五六分钟,便戛然而止。齐东野正惶惑不已,两耳又嗡的一声,随之是整个脑腔轰然共鸣。听觉就像一只正在高速旋转的陀螺,莫名其妙地骤然停了下来。
李敏[2](2021)在《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文中提出当下,全球化和经济的不确定性促进了全球资本网络的建设,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性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促使跨国国界的社会关系日益密切,进而发展出了超越国家边界的社会思潮和政治动员。在这种跨国力量的簇拥之下,民族主义的情绪表达和政治实践,也不必然限定在特定的国家及其领土边界之内。在某种程度上,民族主义者也可以在想象的跨国空间中进行发挥。在历史学家看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种跨国民族主义自有其历史先例。1858年,爱尔兰政治流亡者为了实现爱尔兰民族独立,而在美国国土上建立的芬尼亚兄弟会,便是这一民族主义的典型例证。在19世纪中叶大西洋世界出现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之下,1848年起义流亡者承袭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跨国民族主义传统,在美国建立了一个新的爱尔兰民族主义共和派组织,旨在寻求爱尔兰民族独立。这一组织的跨国民族主义属性,不仅体现在组织目标的跨国性上,而且体现在组织的影响力方面。该组织的建立标志着1848年爱尔兰起义失败之后,爱尔兰裔美国人先于爱尔兰本土,第一个爱尔兰民族主义组织。并且,该组织及其领导人的影响力跨越了大西洋。这一在美国境内建立的民族主义组织推动了爱尔兰本土类似组织的建立。两个组织建立之初,即设定芬尼亚兄弟会定期向爱尔兰本土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人力支援。相比在此之前的爱尔兰裔美国人民族主义组织,建立之初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属性非常突出。芬尼亚兄弟会建立之后的最初两年,该组织并没有得到爱尔兰裔美国人的广泛支持,整体呈现缓慢发展态势。1857年经济危机使得经济能力有限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对该组织爱莫能助;19世纪40-50年代美国天主教会的扩张和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宣传,使其成为芬尼亚兄弟会最主要的竞争敌手;美国天主教会上层人士对芬尼亚兄弟会的批评,如反教权、秘密结社、暴力倾向等,都不利于该组织在爱尔兰裔美国人族裔社区内部进行宣传和征募会员。而1848年起义失败对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心理冲击非常大,深居美国的部分政治流亡者并不认为当时是建立民族主义、再次发起民族独立运动的恰当时机,所以对该组织的兴趣不大。芬尼亚兄弟会建立的最初几年,并未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这能够从该组织领导人的民族主义话语和当时美国民族主义话语的契合性与非契合性之中得到解释。在公民民族主义层面,二者在人权、民族主权和批判旧政权等共和话语,如出一辙。但是在反对英国暴政问题上,两者存在微妙的差异。在文化民族主义层面,从殖民地时代到美国内战之前,美国民族主义的文化排他性是以排外主义思想和实践展开的。无论是基于对新教以外其他宗教信仰的排斥,还是基于外来激进分子的恐惧,都对信仰天主教和崇尚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的芬尼亚兄弟会而言都是莫大的阻碍。在族裔民族主义层面,美国内战之前,社会达尔文主义尚未成型,种族话语限定在民族性格的含义范围之内,美国民族主义中对“生产者共和国”的强调使得以英裔美国人为代表的本土美国人更加强化了自己心中爱尔兰移民懒惰、堕落等族裔偏见。鉴于本组织发展迟缓,芬尼亚兄弟会在1861年组织了一场跨越大西洋的政治葬礼。这一葬礼有效地激发了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对该组织的招募工作影响并不明显。对该组织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美国内战中芬尼亚兄弟会成员的勇猛作战。正是他们的鲜血和对联邦事业的贡献,促使美国主流社会开始承认和认可该组织的存在。在相对宽松和受欢迎的社会舆论中,芬尼亚兄弟会组织在1863年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发展成果不仅得益于该组织的机构规范化和章程美国化,也得益于与其领导层的双重忠诚价值取向与内战时期美国民族主义发展特点的契合性。在保持对爱尔兰民族独立事业的目标追求上,更多地运用美国公民话语,构建对美利坚民族的认同。内战时期这种双重忠诚的民族认同模式,与组织初创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内战结束后,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民族主义正式从意识形态的构建转向跨国政治的军事作战实践,同时也开始从巅峰状态迅速跌入低谷模式。一方面,该组织秘密谋划攻击加拿大,意在威胁英国政府用加拿大的领土交换爱尔兰的民族独立。1866年和1870年,芬尼亚兄弟会两次攻入加拿大境内,将于当时英美两国关系交恶,美国政府并没有公开阻止他们的偷袭行为。1871年该组织再次发动攻击时,格兰特政府对其进行了军事干预。该组织的一系列攻击加拿大的行为,并没有有效地推进爱尔兰民族独立事业,却激发了当地人民摆脱殖民地状态、建立加拿大联邦的政治兴趣。另一方面,芬尼亚兄弟会参与和组织了爱尔兰1867年起义,大批美国内战老兵回到爱尔兰本土,实践跨国政治。这一时期,芬尼亚兄弟会领导层一改内战时期的双重忠诚取向,将民族认同问题集中在爱尔兰民族独立问题上,一种激进的共和民族主义占据该组织思想意识上风,较少兼顾美国国内事务和美利坚民族认同。在美国民族主义的视野之下,美国内战其实暗流涌动的反芬尼亚情绪,终于在重建时代迸发出来。遭遇内战重创的美国人,再也无法接受该组织的暴力倾向。在大西洋世界范围内,该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悉数被塑造成血腥与暴力事件。这也是这一组织留给20世纪初爱尔兰独立事业的历史记忆和民族遗产。
帕姆·杰诺芙,鞠薇[3](2020)在《在巴黎失踪的女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战争时期,真相是如此可贵,需要用谎言来护卫。——温斯顿·丘吉尔第一章格雷丝1946年,纽约要不是犯了人生中第二个严重错误,格雷丝·希利永远不会发现那个手提箱。周二上午9点20分,格雷丝原本应该乘坐开往市中心的早班巴士,从"地狱厨房"街区的出租屋前往她工作的下东区办公室。她是在去上班的路上,但不是从那个称为"家"的方向过来,而是匆匆穿行在麦迪逊大街,边走边将头发绾成发髻。尽管天气寒冷,她还是迅速脱掉外套,扯下里面的薄荷绿开衫。她不想让弗朗基注意到她穿着和昨天一样的衣服,从而怀疑她昨晚根本没有回家。
吴慧敏[4](2020)在《可以“变现”的日常生活 ——网络视频博主的职业想象及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视频博主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民族志、深度访谈法和对二手资料的内容分析,以职业系统理论视角分析视频博主这一职业的“制造”过程;从视频博主主体角度出发,描绘从“入行”到“退出”完整的职业路径;结合互联网“时空压缩”与“时空扩展”视角分析视频博主职业选择背后反映的个人与时间、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变。首先,技术进步、组织变迁和合法性形式推动视频博主职业“制造”。其中技术进步引发了职业管辖权的争夺和职业教育方式的变革,而组织变迁中互联网时代新的平台诞生和中介组织发展为视频博主这一职业的产生打下基础,视频博主职业初产生的阶段,其合法性形式表现在顶部职业博主的引领和相关协会、学术会议的讨论与关注。本文强调国家对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支持、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台的支持互联网平台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极大地倡导和便利了视频博主的职业发展,并且从政治、社会等更宏观的角度制造出对于以互联网作为平台的诸多职业、组织的产生的合法性背景。此外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资本的运作推动视频博主这一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资本运作始终贯穿这一行业。其次,以时间线梳理视频博主的职业想象与路径,包括入行、流量积蓄和储备、商业变现、职业发展、转型与退出五个环节。视频博主“入行”出于“门槛低有收益”、“热爱视频”、“记录生活”和进行职业探索四个方面的考虑。在流量积蓄与储备方面,视频博主通过平台推荐机制、行业团体内部互帮互助和购买三种渠道获得。视频博主的商业变现方式包括平台分成和商业推广,在资本的运作下,目前绝大多数全职博主变现的主要方式是商业推广。实现商业变现后,职业视频博主在职业发展方面会通过四种方式继续提升维持竞争力:一是视频内容创作专业化,二是学习专业技能与知识,三是组建团队,项目化运作增加收入,四是签约MCN公司实现委托人分化,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当内容创作枯竭、变现困难或者出现其他问题,部分视频博主选择“退出”,部分选择“转型”。最后,视频博主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表现出明显的时空转向:空间选择多元化和时间支配自由化。卡斯特认为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被扩展为现实空间、流动空间和虚拟空间,流动空间实际上是一种现实空间。流动空间扩展了人们的职业工作边界,为很多原本在就业环境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群体提供工作的空间和机会。时间支配自由化表现为弹性工作时间和进行自我时间管理两方面。一方面弹性工作制是人们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来完成既定任务,但互联网时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劳动控制;另一方面视频博主的时间并没有看起来或者想象中那么“自由”,反而需要更加自律。职业选择的时空转向影响到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视频博主属于自由职业者,在职业选择中表现出逆组织化倾向,但同时组织的专业化和安全感又使得视频博主对组织有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表现出一种纠结的游走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状态。视频博主虽然在职业选择上会表现出逆组织化倾向,但随着博主本身量级的提高、对内容创作和商业变现有更高要求,会选择组建团队或者签约MCN等无边界组织来实现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刘庆军[5](2020)在《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惯用语虽属于固定短语,却往往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插入一些成分。如“碰钉子——碰了个大钉子”“打交道——打过几次交道”。学界对此已有初步探索,但对于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使用的范围、扩展形式的种类和扩展的规律迄今尚无充分的考察。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情况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考察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成分的类型。通过大规模语料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语感判断,按可插入成分类型在动宾式惯用语中所作的句法成分归成三类,助词、动词的补语和宾语的定语。助词有“了、过、着、的”四个;动词的补语有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结果补语、表程度义补语和可能补语五种;宾语的定语有数量定语、涉指示词语、性状义定语、格关系定语、“什么”和其他定语六种。第二部分对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中插入助词的情况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了”能够插入具有“实现过程”的动宾式惯用语中;“过”的表义特点“离散性质”要求所搭配的动宾式惯用语能够重复进行,有明确的“终结点”;能插入“着”的动宾式惯用语必有“时段持续”的语义特征;能插入“的”,动宾式惯用语本身必有“开始、持续、结束”等时间界限的特征。第三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五种情况。趋向补语作为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时,表示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所以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应该具有某种与之相配的语义特征。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数量和时间,所以一些表示状态的动宾式惯用语不能插入此类。动宾式惯用语的动作行为可以持续或可以终结,可以插入结果补语“完”;当同时具备[+自主]的语义特征和“获得”之类的积极价值意义,可插入结果补语“好”。表程度义的补语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在范围、数量上有程度意义。插入可能补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不能是结果已经确定或者是对事件发生后的评价。第四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六种情况。一部分动宾式惯用语的整体意义或者名词可以被量化,则可以插入数量定语。从语感上动宾式惯用语均可以插入涉指示词语限制宾语范围,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性状义定语时,若动宾式惯用语的宾语部分是修饰语和名词构成,则插入的可能性较小。能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要兼有[+多向][+损益]两个语义特征。插入“什么”有两种,一种表示实义的疑问,存在限制条件;一种表示虚义,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其他定语时,其组成成分主要有“非格关系的名词”“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和主谓短语,扩展使用频率较低。本文详尽地考察了289条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包括动宾式惯用语扩展的范围,每一个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以及扩展形式的限制条件,分析表达的语义以及内在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对汉语惯用语词典编撰和对外汉语教学均有参考意义。
张柠[6](2018)在《三城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卷一沙龙一2006年年初,我们的主人公顾明笛,从上海东山公园管理处辞职,把人事档案放到市第二人才交流中心,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这一年他26周岁。也正是这一年,顾明笛突然决定离开上海,要出去闯荡一番。顾明笛祖籍江苏句容,祖父辈开始定居上海。母系姓竺,祖籍浙江上虞,外祖父竺燕生年轻时就到了上海,推销绍兴绸缎,生意正要发达起来的时候,上海就解放了。因为还没有发大
西德尼·谢尔顿,贺剑瑜[7](2017)在《绝命追击》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第一章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11月22日,星期六,晚上9点"长官!"士官生塞巴斯蒂安·威廉姆斯冲进弗兰克·多里安少将的办公室。威廉姆斯面色苍白,头发凌乱,军容不整。弗兰克·多里安少将不满地嘟起了嘴。这些学员水准在不断下降,他只要闭上眼睛,似
孙惠芬[8](2017)在《寻找张展》文中研究指明上部寻找1寻找张展,是儿子提出来的。我和张展从未见过面,可当他在微信上提到这个名字,说妈妈,你还记得我的高中同学张展吗?我脑海里迅速就浮现出一个形象。这形象没有身高,没有五官,只有和飞机有关的一些连缀。他的名字有伸张和展翅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飞鸟和飞机,我记住他,正因为一次和飞机有关的事故。他的父亲死于2009年法航447空难,当时离高考只有不到一周时间。儿子在微信上提到他,很出我的意料。儿子在美国加州读生物信息学博士,因为学
黄君[9](2017)在《制度环境、利益集团与政策企业家:J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制定逻辑》文中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需要政策支持,相关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是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作为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城市的J市出台了一系列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本文以J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剖析政策主体在政策创制过程中的互动博弈过程,挖掘政策制定的动力机制,呈现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的行动政治图式,进而对现有的政策制定理论以及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反思。通过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经验研究与政策演进进行梳理后发现,已有研究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研究的关注明显不足。而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阶段理论视角、制度环境解释视角、利益集团解释视角、个体解释视角等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梳理后发现,已有的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研究虽然各有所长,推进了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解,但仍然无法充分解释J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制定过程。文章在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J市实践,建构了以制度环境、利益集团和政策企业家为核心要素的社会政策制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以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收集的多元资料深入分析。本研究具有以下发现:第一,制度环境规制并型塑着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内容。制度环境决定了政策文本内容框架,使得制定出来的政策难以有创新性和突破性,并陷入“政策失灵”怪圈。第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目标在利益集团博弈中渐行渐远。各个利益集团的分立区隔是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的最大障碍。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同政策主体在考量具体的政策内容时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期望承担最少的责任,获得最大化的部门利益,而作为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的利益和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被忽视了。这使得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演化为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达致利益平衡的过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制定表面上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维护未成年人权利而履行部门职责,承担责任的体现,实质上则成为部门应对责任,规避政治风险的重要手段。第三,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企业家是促使政策制定出台的重要力量。政策企业家具有典型的个人特质,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积极倡导并推动政策制定出台。此外,政策制定过程中会产生政策的自由量裁权,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政策制定中的一种有意作为,是各利益集团进行利益考量和风险规避的结果。同时,专家角色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仅为政策出台提供智力支持,也通过强调专业化而在政策中获得权力。某种程度上,专家与政策制定部门形成坚实的利益共同体。本研究认为,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制定过程中,一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以未成年人的需求为导向,建立证据为本的社会政策制定原则,另一方面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部门联席机制,破除科层制弊端,改变落后的行政框架,积极主动寻求政策制定的突破。
曹昂[10](2017)在《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动女工群体是城市里的底层工作者,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让她们面临着严重的健康不平等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流动女工权益和促进健康的政策,推行了改善流动女工生殖健康的发展项目,但是并未触动到健康问题的根源,即权力关系和社会制度安排。面对困境,一批由流动女工自发组织的草根NGO迅速成长起来,她们在国际NGO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女工小组,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健康传播活动。因此需要关注草根NGO的活动给流动女工的健康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健康传播研究的“新兴”理论取向质疑了生物医疗范式和劝服人们行为改变的研究传统,在吸收了社会和文化理论之后,它认为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语言是意义的载体。由此,健康传播研究开始了对健康、疾病、医疗的话语研究的转向。其中,批判性话语分析关注了社会结构因素、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适用于针对弱势群体健康不平等的研究。同时,流动女工的性别身份预设了采用女性主义健康研究理论的必要性。因此,研究者从批判的健康传播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批判性话语分析和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和传播过程,即流动女工是怎样理解健康和疾病的,草根NGO的出现建构了何种健康话语,如何进行传播,又是如何影响到了流动女工甚至整个社区。通过与深圳草根NGO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系,研究者以机构实习生的身份进入深圳市六约社区开展田野调查。正式调查时间段为2016年10月到12月。研究者采用了参与观察法参与绿色蔷薇的日常工作和健康传播活动,搜集了大量的文本资料;另外使用深度访谈法和滚雪球抽样,访问并记录了44个流动女工、男工、儿童和NGO工作人员。随后研究者对文本和录音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批判性话语分析予以解读。研究发现,在从老家到深圳打工的时空转换过程中,流动女工的日常健康经验反映了健康缺席和在场的不同状态,老家的“贫困”话语、工厂的“苦力”话语和医患矛盾话语都体现了国家、资本和父权对流动女工身心健康的压迫。流动女工认为“最低工资”和排斥性的社会制度是她们被边缘化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只能“自我决策”“自我安慰”或寄希望于命运的改善。流动女工的健康话语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再生产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在疾病情境下,职业病女工对自己患病经历的叙事,讲述了资本权力如何伤害了女工身心健康,以及她们如何理解职业病,如何积极寻求法律的援助来争取健康和生存的权利。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她们经历了合法性认同、资本权力的“拖延术”和“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的抗争。草根NGO为职业病工友们提供法律话语援助,支持了反抗的意识形态。草根NGO最重要的话语贡献在于建构了女性主义的健康话语。从《工友天地》、Z机构的文本内容中可以看出,它们是如何从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发展到建构了整合批判的女性主义健康话语的。绿色蔷薇吸收了两者的经验,建构了“我的身体我做主”的话语,通过揭露商业话语、利用医疗话语以及破除健康迷思,来突出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发展流动女工的主体效能。其在话语策略上主要应用了叙事、隐喻和互文手段,强化了女性主义健康意识和女工对健康话语的认同。绿色蔷薇将建构的健康话语通过两个途径传播出去,一个是对内传播,另一个是对外倡导。对内传播以女工小组的形式展开,采用主题活动、同伴教育的方式传播了较多性健康知识。在对外倡导方面,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声音等来塑造女工健康的形象,并积极探索政策倡导的途径。随着传播实践的深入,绿色蔷薇探索出一条以文艺倡导的双向传播策略,并开发了“外围”策略解决流动女工在健康上的社会适应问题。草根NGO对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具有赋权性的意义。一方面,流动女工身心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核心义工们开始有了健康权利的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身体自主性意识,并积极为集体利益发声。尽管在机构层面上草根NGO不断发展了社会资源和机构间的合作,但却在社区赋权方面难以获得实质性的突破。结论部分强调了健康的社会性意义和健康传播研究置于社会情境的重要性。研究者认为必须从主体性视角出发来认识人们的健康经验,理解健康话语的建构过程和机制。草根NGO的所建构的女性主义健康话语揭示了其与主导话语和意识形态冲突。与此同时,草根NGO的话语传播经验值得借鉴,它能够提升女工在健康方面的社会性别意识,创造弱势群体发声的机会,并鼓励创造更多的社会行动。未来,草根NGO如何发展与学者、政府的关系和开展政策倡导活动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军事记者》,我依然支持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事记者》,我依然支持你(论文提纲范文)
(1)东野三世(论文提纲范文)
卷一东野一世去意迟迟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卷二东野二世京华新月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卷三东野三世归而不隐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2)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选题与学术理路 |
一、移民跨国民族主义与双重忠诚 |
二、从政治史研究范式到移民同化研究范式 |
三、族裔性研究范式为主导的时代 |
第二节 跨国主义与同化取向 |
一、跨国主义研究方法的引入 |
二、跨国主义研究方法的实践 |
三、同化模式的回归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架构 |
一、政治精英人物的复归 |
二、远距离民族主义的理论价值 |
三、作为方法的跨国比较研究 |
第一章 芬尼亚兄弟会跨国民族主义的根基与起源 |
第一节 民族的春天 |
一、19 世纪中叶欧洲的民族主义 |
二、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
三、美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
第二节 19 世纪中叶美国国土上的爱尔兰人 |
一、爱尔兰大饥荒移民 |
二、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 |
三、爱尔兰裔美国人的白人种族认同 |
第三节 美国爱尔兰裔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
一、从托恩到米切尔 |
二、爱尔兰裔美国人民族主义的建构性 |
三、爱尔兰裔美国人的双重忠诚传统 |
第二章 美国内战之前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与缓慢发展 |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与缓慢发展 |
一、1848 年起义的政治流亡者 |
二、建立初期的缓慢发展 |
三、进展缓慢的多重原因 |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视野中的爱尔兰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
一、共和与自由 |
二、历史与宗教 |
三、暴力与奴隶制 |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 |
一、共和主义的复杂性与微妙性 |
二、美国排外主义的双重面相 |
三、作为“族裔民族”的美利坚合众国 |
第三章 美国内战期间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与双重忠诚 |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 |
一、麦克马努斯的政治葬礼 |
二、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
三、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 |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双重忠诚 |
一、公民、忠诚与反英话语 |
二、双重忠诚的历时性 |
三、松散的种族与暴力话语 |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 |
一、作为征兵宣传工具 |
二、作为英美外交工具 |
三、美国排外主义的弱化与回升 |
第四章 内战结束之后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实践与艰难存续 |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实践 |
一、屡攻加拿大边境 |
二、踏上爱尔兰之地 |
三、跨国民族主义的艰难存续 |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公民话语与恐怖行动 |
一、双重忠诚话语的式微 |
二、作为谈判工具的美国公民身份 |
三、恐怖行动与暴力形象 |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艰难存续 |
一、海外美国人的公民权 |
二、中立主义外交原则 |
三、爱国话语的双重面相 |
结语 |
一、结局:持续衰落与最终解散 |
二、尾声:外交障碍与恐怖形象 |
三、同化:忠诚话语与政治分野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在巴黎失踪的女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格雷丝 |
第二章埃莉诺 |
第三章玛丽 |
第四章格雷丝 |
第五章玛丽 |
第六章埃莉诺 |
第七章玛丽 |
第八章格雷丝 |
第九章玛丽 |
第十章格雷丝 |
第十一章玛丽 |
第十二章格雷丝 |
第十三章埃莉诺 |
第十四章玛丽 |
第十五章格雷丝 |
第十六章埃莉诺 |
第十七章玛丽 |
第十八章埃莉诺 |
第十九章玛丽 |
第二十章格雷丝 |
第二十一章玛丽 |
第二十二章埃莉诺 |
第二十三章格雷丝 |
第二十四章埃莉诺 |
第二十五章埃莉诺 |
第二十六章玛丽 |
第二十七章埃莉诺 |
第二十八章埃莉诺 |
第二十九章格雷丝 |
第三十章埃莉诺 |
第三十一章格雷丝 |
第三十二章格雷丝 |
(4)可以“变现”的日常生活 ——网络视频博主的职业想象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缘起与问题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与劳动方式的转变 |
2.1.1 “移动互联网+”产业兴起 |
2.1.2 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新劳动方式 |
2.2 职业系统理论 |
2.2.1 关于“职业”的概念界定 |
2.2.2 职业化与职业系统理论 |
2.2.3 职业系统研究述评 |
2.3 社群经济研究 |
2.3.1 网络社群概念界定 |
2.3.2 社群经济概念和变现方式研究 |
2.3.3 社群经济研究述评 |
2.4 互联网视频博客与视频博主研究 |
2.4.1 视频博客和视频博主研究现状 |
2.4.2 视频博主与视频博客研究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1.1 研究问题 |
3.1.2 概念说明 |
3.2 资料收集方法 |
3.2.1 网络民族志 |
3.2.2 深度访谈 |
3.2.3 内容分析 |
3.3 研究分析框架 |
3.4 研究伦理 |
第4章 互联网催生新职业:职业系统视角下网络视频博主职业“制造” |
4.1 国家战略与政策下沉 |
4.1.1 国家出台战略指导规划 |
4.1.2 政策下沉激发互联网就业创业 |
4.2 技术进步 |
4.2.1 技术引发职业管辖权争夺 |
4.2.2 技术改变职业教育方式 |
4.3 组织变迁 |
4.3.1 新的平台塑造新职业 |
4.3.2 中介组织发展 |
4.4 资本运作 |
4.4.1 商业化:经济资本运作与推动 |
4.4.2 流量分化:社会-文化资本的作用 |
4.4.3 官方话语:政治资本介入 |
4.5 合法性形式 |
4.6 小结 |
第5章 从入行到退出:视频博主的职业想象与路径 |
5.1 入行 |
5.1.1 “低门槛、能赚钱” |
5.1.2 “关于热爱和梦想” |
5.1.3 “记录生活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 |
5.1.4 “职业探索与尝试” |
5.2 流量积蓄和储备 |
5.2.1 推荐流量:利用平台推荐机制增加曝光 |
5.2.2 互助流量:行业团体内部互帮互助 |
5.2.3 购买流量:数据筛选后的精准投放 |
5.3 商业变现 |
5.3.1 平台分成 |
5.3.2 商业推广 |
5.4 职业发展 |
5.4.1 视频内容创作专业化 |
5.4.2 专业技能与知识学习 |
5.4.3 项目制与团队工作 |
5.4.4 委托人分化:签约MCN公司 |
5.5 转型与退出 |
5.5.1 内容消耗殆尽 |
5.5.2 从0到1的困难 |
5.5.3 转型幕后或电商 |
5.6 小结 |
第6章 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约束:视频博主职业选择的时空转向 |
6.1 空间选择多元化 |
6.1.1 流动空间:劳动空间的扩展 |
6.1.2 多元空间支配生活与工作选择 |
6.2 时间支配自由化 |
6.2.1 弹性工作时间 |
6.2.2 自我时间管理 |
6.3 围城:自在淋雨还是有瓦遮头? |
6.3.1 逆组织化:自由职业者的职业选择 |
6.3.2 纠结:游走于个体与组织之间 |
6.4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2.1 研究创新点 |
7.2.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范围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语料来源 |
第一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可插入成分的类型 |
第一节 助词 |
一、助词“了” |
二、助词“过” |
三、助词“着” |
四、助词“的” |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动词的补语 |
一、趋向补语 |
二、数量补语 |
三、结果补语 |
四、表程度义补语 |
五、可能补语 |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宾语的定语 |
一、数量定语 |
二、涉指示词语 |
三、性状义定语 |
四、格关系定语 |
五、“什么” |
六、其他定语 |
第二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情况研究 |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了”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了”的规律分析 |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过”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过”的规律分析 |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着”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着”的规律分析 |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的”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的”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时制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结构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
第三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情况研究 |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趋向补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趋向补语“起(起来)”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趋向补语“上”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趋向补语“下”的规律分析 |
(四)插入趋向补语“出”的规律分析 |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补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数量补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通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自主量词“(一)下”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情态量词的规律分析 |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结果补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结果补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结果补语“完”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结果补语“好”的规律分析 |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尽”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足”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够”的规律分析 |
(四)插入表程度义补语“透”的规律分析 |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可能补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可能补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得/不+C(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得/不+了(liǎo)”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不得”的规律分析 |
第四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情况研究 |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定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数量定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数词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一)+通用量词(个)”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数词)+专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
(四)插入数量词的规律分析 |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涉指示词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涉指示词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指示词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这/那+量词”的规律分析 |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性状义定语的情况研究 |
一、性状义定语的构成情况 |
二、语料及语感考察 |
三、插入性状义定语的规律分析 |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 |
(一)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定性分析 |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句法语义关系分析 |
(三)插入格关系定语的规律分析 |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什么”的情况研究 |
一、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规律分析 |
第六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其他定语的情况研究 |
一、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作定语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主谓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主谓短语的规律分析 |
四、插入“人称代词+的”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人称代词+的”的规律分析 |
第五章 总结 |
第一节 内容总结 |
第二节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的语料实例 |
附录二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语料实例 |
附录三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语料实例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三城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9)制度环境、利益集团与政策企业家:J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制定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政策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经验研究与政策演进 |
一、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经验研究回顾 |
二、未保政策演进 |
第二节 未保政策制定过程理论研究视角 |
一、政策过程阶段理论解释视角 |
二、政策制定的制度环境解释视角 |
三、政策制定的利益集团解释视角 |
四、政策制定的个体解释视角 |
第三节 未保政策制定理论视角及经验研究的述评 |
一、政策制定理论的特点 |
二、政策制定理论的不足 |
三、政策制定研究的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概念 |
一、政策制定过程 |
二、利益集团 |
三、政策企业家 |
四、制度环境 |
第二节 分析思路和研究框架 |
一、分析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解释维度 |
第三节 研究地点选取 |
一、研究地点简介 |
二、选取理由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
一、研究方法选取 |
二、资料收集 |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四、研究资料的效度 |
五、研究伦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焦点事件:未保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
第一节 未保政策议程触发的背景 |
一、五个孩子闷死在垃圾箱 |
二、未保政策议程的触发 |
第二节 未保政策议程触发的影响因素 |
一、外压:媒体关注与民众情绪表达 |
二、内促:政府的责任意识与担当 |
三、未成年人保护观念的变迁 |
第三节 焦点事件与未保政策变迁 |
一、焦点事件的作用机制 |
二、焦点事件的政策变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度环境:未保政策制定的限制与突破 |
第一节 未保政策制定的准备工作与程序 |
一、未保政策制定的动因 |
二、未保政策制定的准备工作 |
三、未保政策制定的程序与合法性 |
第二节 未保政策制定的文本规范与依据 |
一、未保政策制定的文本规范要求 |
二、未保政策文本内容的依据 |
第三节 未保政策制定的惯例与突破 |
一、行政效率低下,政策文本审阅时间长 |
二、行政文化:事与责的规避与行政官僚等级作风 |
三、未保政策制定中的“权——利——责” |
四、倒逼机制:未保政策制定出台的突破与可能 |
第四节 未保政策制定的意识形态 |
一、政策的意识形态 |
二、家庭为本儿童观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利益集团:未保政策制定多元主体的互动博弈 |
第一节 从政府到部门:未保政策制定中的责任传递 |
一、行政体制中的政府与部门 |
二、未保政策中的政府部门责任 |
三、未保政策制定中的责任传递 |
第二节 部门与部门:未保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互动与利益博弈 |
一、未保政策涉及的部门及其职责 |
二、部门内部:民政局与救助管理站互动与利益考量 |
三、部门之间:未保政策文本中的部门责任与利益博弈 |
第三节 部门与专业力量:未保政策制定的专业化构建 |
一、未保政策制定中的专业力量 |
二、未保政策制定的专业性建构 |
三、专业性建构:未保政策的合法性与利益共谋 |
第四节 部门与政策对象:被忽视的未保政策主体 |
一、政策制定中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 |
二、被忽视的政策主体:政策对象的声音和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政策企业家:未保政策制定的助推与催化 |
第一节 开启机会之窗: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的争取与推动 |
一、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单位的申报与争取 |
二、试点地区工作的推动和发展 |
第二节 助推:政策企业家在未保政策制定中的推动 |
一、领导重视,重视领导:政策企业家的方法和策略 |
二、资源整合:专业团队与服务平台的建设 |
第三节 催化:政策企业家在未保政策制定中的催化 |
一、工作宣传与舆论营造:媒体报道的催化 |
二、关系的协调和梳理:部门之间冲突的化解和疏导 |
三、“名实分离”:政绩名分与意义的重构 |
第四节 政策企业家的个人特质与未保政策制定 |
一、政策企业家的价值观 |
二、政策企业家的专业知识 |
三、政策企业家的技巧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焦点事件引发未保政策变迁 |
二、制度环境规制并型塑未保政策内容 |
三、未保政策目标在利益集团博弈中渐行渐远 |
四、政策企业家推动未保政策的制定 |
第二节 相关讨论 |
一、未保政策制定的“政策依据”怪圈 |
二、谁的需要?未保政策制定出发点的迷思 |
三、未保政策制定悖论:责任承担抑或风险规避 |
四、未保政策的规则设定与自由裁量权 |
五、未保政策制定过程的专家和官僚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加强》政策文本中各政策主体承担职责内容的修改过程 |
附录二 访谈资料摘选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10)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流动女工的健康与成因 |
二、流动女工的健康传播 |
三、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研究 |
四、研究问题 |
第三章 理论综述 |
一、健康传播理论的“话语转向” |
二、批判性话语分析 |
三、社会性别理论 |
四、理论框架总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对象 |
三、资料收集方法 |
四、质量控制 |
五、研究伦理 |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 |
一、情境的时空转换 |
二、制度的定位过程 |
三、健康决策的意义 |
四、小结 |
第六章 女工职业病叙事:身份认同和抗争 |
一、“职业病之殇”:四个案例 |
二、患上职业病:新身份的开端 |
三、合法性身份的塑造 |
四、社会支持的缺乏 |
五、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
六、社会歧视的困境 |
七、迷茫的未来 |
八、小结 |
第七章 草根NGO的健康话语建构 |
一、《工友天地》:健康话语的探索阶段 |
二、Z机构:整合的女工健康话语 |
三、绿色蔷薇:“我的身体我做主” |
四、小结 |
第八章 绿色蔷薇的健康传播实践 |
一、目的和目标 |
二、群体内部的健康传播 |
三、社会倡导策略 |
四、双向传播的策略创新 |
五、“外围”策略的探讨 |
六、小结 |
第九章 草根NGO健康传播的赋权意义 |
一、健康状况的实际改善 |
二、个人层面的赋权 |
三、集体层次的赋权 |
四、机构层面的赋权 |
五、社区层面的赋权困境 |
六、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一、重新认识健康传播理论 |
二、从主体性视角出发来理解人们的健康经验 |
三、强调健康话语建构的多元性 |
四、草根 NGO 健康话语传播的核心经验 |
五、草根 NGO 健康话语传播的意义 |
六、政策倡导 |
七、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状况 |
四、《军事记者》,我依然支持你(论文参考文献)
- [1]东野三世[J]. 尹洪东.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5)
- [2]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D]. 李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在巴黎失踪的女孩[J]. 帕姆·杰诺芙,鞠薇. 译林, 2020(04)
- [4]可以“变现”的日常生活 ——网络视频博主的职业想象及路径研究[D]. 吴慧敏. 山东大学, 2020(01)
- [5]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D]. 刘庆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
- [6]三城记[J]. 张柠. 当代, 2018(06)
- [7]绝命追击[J]. 西德尼·谢尔顿,贺剑瑜. 译林, 2017(05)
- [8]寻找张展[J]. 孙惠芬.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03)
- [9]制度环境、利益集团与政策企业家:J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制定逻辑[D]. 黄君. 南京大学, 2017(01)
- [10]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D]. 曹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