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协调研究_区位商论文

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的协调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北京论文,制造业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95(2007)01-007-0014

1 前言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将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获得技术的商业应用和新产品的市场成功能力,它应该包括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最基本的部分[1]。“技术创新能力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潜在动力,虽然不能马上为制造业带来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增加,却可以使制造业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2]

技术创新效率是指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它反映着某行业技术创新资源对创新产出的贡献程度,也就是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创造新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或已有知识以“新”的方式转化为现实的、有经济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能力或水平;技术创新效率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效率。”[3]创新效率不仅影响着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对制造业的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创新能力、创新效率以及制造业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两两之间的同一性、差异性和对立性各有不同。比如,有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但效率却很低,竞争力也不一定强;有的行业创新效率很高但创新能力却很低,竞争力可能会较强。用集对理论分析三者之间这种确定又不确定的复杂关系具有内在的合理性[4-7]。

就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很少有涉及到这三者之间协调性的文献,只有王伟光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技术创新和创新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了两者的差异对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影响[8]。在该文献中,技术创新能力分别用创新投入(R&D)或创新产出(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来表示;创新效率则以产出和投入的单指标比来测算。在此基础上,本文则综合了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多个指标,对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进而科学地揭示了竞争力与两者之间的协调状况。

下文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为数据来源、北京制造业中的1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H[,1]、食品制造业H[,2]、饮料制造业H[,3]、烟草制造业H[,4]、纺织业H[,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H[,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H[,7]、医药制造业H[,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H[,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10]、有色技术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11]、金属制品业H[,12]、通用设备制造业H[,13]、专用设备制造业H[,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H[,1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H[,1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H[,17]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H[,18],运用集对理论的联系度来揭示北京制造业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之间的协调性状况和规律。

2 集对论中同异反联系度和同异反态势排序

集对分析是将确定分析和不确定分析相结合,在一定问题背景下,对所论及的有一定联系的两个集合组成的集对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同、异、反分析,并建立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

表1 同、异、反联系度的态势排序

a,b,c的大小关系同异反态势名称含义 态势度

a>cb<c,b≠0强同势 系统以同一趋势为主

1

b<c,b=O 准同势 系统有确定的同一趋势 0.9

a>b≥c 弱同势 系统同一的趋势比较弱 0.8

b≥a 微同势 系统同一的趋势很微弱 0.7

a=c b=0 准均势 系统同一和对立趋势相当

0.6

b<a

 

强均势

系统同一和对立趋势相等

0.5

b≥a 弱均势 同一和对立趋势相等,但具有不确定性

0.4

a<c

b≥c 弱反势 系统对立的趋势较弱

0.3

c≥b≥a 准反势 系统对立的趋势是确定的

0.2

b≤a(包括b=0)强反势

系统以对立趋势为主

0.1

在计算出集对中的a,b,c值后,参照此表就可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3 制造业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协调发展指数

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竞争力的变化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生长曲线来描述。因此,北京制造业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协调发展指数为:

式中,d[,1]、d[,2]分别为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效率集对的态势度和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效率集对的态势度,k为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集对的态势度。d[,1]、d[,2]和k的最小值取0.1,最大值取1。通过分析协调发展指数I,可得相互对应关系,见表2。

表2 协调发展指数与评价结果

I 0.50-0.600.60-0.720.72-0.850.85-0.97

评价结果不协调 弱协调协调高度协调

显然,只要计算出各集对中的同一度a值、差异度b值和对立度c值,再结合表一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态势度值,然后代入到公式(2)计算出协调指数,再参考表2就能确定出三者的协调状况。

4 集对要素及其表达式

集对要素包括具有一定联系的北京制造业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限于篇幅,下面只给出了三要素各自的测算方法和运算结果。

4.1 北京制造业行业的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可用区位商来表示,它反映了某一产业在某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区位商通过各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地反映了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区位商也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i]代表i产业在M方面的区位商,M[,i]代表某省(市)i产业在某一方面的表现业绩,如市场销售额、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等;M[',i]代表全国i产业的表现业绩。如果区位商大与1,则表明该区域具有相对区位优势;否则表示处于区位弱势。

我们在对产业竞争力作评价时,采用了综合评价的方法,其表达式如下:

式中,IC代表产业竞争力,P[,j]表示产业在j方面的区位商,w[,j],代表产业在j方面区位商的权重。本文j分别表示产业的市场销售额区位商、工业增加值区位商和工业总产值区位商。权重的确定按照区位商的重要性大小排序,参考相关资料,我们得到市场销售额区位商、工业增加值区位商和工业总产值区位商的权重分别为0.52、0.30、0.18[9]。北京18个行业的区位商值和排名如下表:

4.2 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1)创新资源投入能力。这可以用R&D投入强度和R&D人员比重以及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人员比重这四个指标来反映。(2)研究开发能力。这可以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时R&D人员的比重和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这两个指标来反映。(3)创新产出能力。这可以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和新产品劳动生产率这三个指标来反映。篇幅有限,这里不给出具体的表格数据,数据来源可查阅参考文献[1]。

收集以上指标数据后,我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在计算机上进行因子分析运算,最终得到综合模型为:

从运行结果的旋转矩阵可知,F[,1]称为投入因子,F[,2]称为为研发因子,F[,3]称为产出因子,Z是各行业的综合得分。从各因子的系数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投入对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最大。根据该模型可以计算出综合得分。综合得分以及排名如表4所示。

4.3 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我们以R&D经费(x1)、科技经费内部支出(x2)、R&D人员(x3)和科技活动人员(x4)这四个指标作为北京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以新产品项目数(y1)、专利申请数(y2)、新产品销售收入(y3)和新产品工业总产值(y4)作为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运用主成分定权法来计算这18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效率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产出与投入比,即以各种科技资源作为投入,以各种效果作为产出,通过上述的指标体系建立适当的模型来进行综合比较,进而分析最终的资源配置效果。该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

这里,b[,ik]是将f[,i]在各变量上负荷的绝对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的,相当于用这组变量评价各因子时的权重。c[,k]是由评价各因子时X[,k]的权重平权相加而得,而W[,k]是对c[,k]归一化处理的结果。由此可见,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实质是用因子负荷?的绝对值作为权重对各因子进行评价,然后再对各因子的评价平权相加作为总评价。运用SPSS的因子分析,18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见表5。

5 评价结果

为了研究北京制造业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定两两之间的同、异、反关系。在这里,我们以所选的18个行业为特征总数N,并且规定,凡是排名相差在3以内的都属同,而相差在3-6以内的属异,排名相差在6以上的属反。分类结果见表6。

表6 18个行业各集对要素间的同异反关系

竞争力创新能力创新效率 竞争力与创新 竞争力与创新

创新能力与

排名 排名 排名 能力的关系效率的关系

创新效率的关系

H1 15186

同反反

H2 6 163

反同反

H3 7 8 16 同反反

H4 1810 5 反反异

H5 1712 2 异反反

H6 3 1715 反反同

H7 127 10 异同同

H8 5 4 11 同异反

H9 9 1413 异异同

H10 8 11 9 同同同

H11 161 12 反异反

H12 1115 7 异异反

H13 141317 同同异

H14 4 514 同反反

H15 10 6 1 异反异

H16 13 9 4 异反异

H17 1 2 8 同反异

H18 2 318 同反反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到北京制造业行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为,

代入(2)式,得到I=0.57,参考表2知,北京制造业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效率三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协调性。

6 结论及启示

6.1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北京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是: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协调性,具体有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同一性,表明北京已经开始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来提升北京制造业竞争力,并且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北京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这意味着要提升北京制造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培养技术创新能力。但两者同一的关系还比较弱,这表明北京制造业走技术创新的道路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第二,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对立性,表明目前北京制造业竞争力的获取是以牺牲技术创新效率为代价的。

第三,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之间也存在对立性,表明当前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比例失当,技术创新投入资源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创新产出的规模相对偏小制约了北京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从而影响了技术创新能力。当前,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获取也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由于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同一性,因而这一结论与第二点结论是一致的。

6.2 启示

尽管理论上来说,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从不同方面对制造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但是结合上述分析,北京制造业中只有技术创新能力对竞争力产生正面影响,而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非常有限。本研究采用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涵义具有总量意义,可以把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在量上影响北京制造业竞争力,而技术创新效率则反映了创新资源配置状况,是从质上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因此,北京制造业的现状是,技术进步只不过在“数量规模”上影响着竞争力的变化,它对竞争力“质量改善”的作用尚不明显。换言之,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差距太大,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主要以创新“总量”扩大为基础,而不是依靠创新“效率”来提高。

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培养都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它们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进而提高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最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又协调发展的理想系统。相对而言,北京制造业目前的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协调性,远没有达到“研发规模报酬递增”的发展水平,表明北京制造业还远没有发展到“知识密集型”的发展阶段,而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后期。北京制造业竞争力是以牺牲技术创新效率为代价,通过以技术创新投入为主的方式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北京制造业竞争力的。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对当前北京制造业的竞争力影响和贡献最大。这再一次说明,北京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以创新“总量”扩大为基础,而不是依靠优化资源配置的创新“效率”来提高。总之,当前北京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只不过在“数量规模”上影响着竞争力而已,它对竞争力“质量改善”的作用尚不明显。可见,北京独一无二的科技资源和优良的科技环境还没有充分运用到为经济服务的实践中。

由于“创新效率”作用微弱以及北京的技术知识密集行业尚待进一步发展,所以北京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有赖于其它要素推动(企业制度、体制环境等)。如果遵照Poter(1990)的观点,北京制造业竞争力或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尚处于第一、二阶段,正在向第三阶段过渡。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差异的存在,以及它们与竞争力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也表明:北京制造业正处于结构转换过程,重化工业、高加工度化和知识技术密集化相互交织,基本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北京发展制造业的进程中,充分利用工业结构处于“变动”或“转换”的有利时机,在应对WTO挑战过程中,结合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将是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的重点之一。

我们还认为,通过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来获取制造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创新投入得不到相应的产出回报,即创新效率较低,势必会影响进一步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找出影响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即有利于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成果商品化的因素,这不仅是关系到提高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提升北京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收稿日期:2005-06-06.

标签:;  ;  ;  

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协调研究_区位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