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阅读与GIS应用研究_图书馆论文

馆内阅览研究与GIS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内论文,GI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世纪初以来,随着几代图书馆学者的大力倡导和实践,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提供了藏、阅、借一体化的开架服务。读者可以在环境优美的书库中随意浏览挑选自己所需的文献,并在就近的阅览桌前进行阅读或办理外借。开架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与以往的闭架管理相比,馆内阅览人次和册次显著上升。然而,在诸多关于开架管理的文献中,鲜有对馆内阅览现象作统计及分析的,对其做深入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在分析该研究难以深入的原因的基础上,试图将GIS引入到图书馆馆内阅览研究中,并以Arcview目前最常见的GIS软件为例,探讨如何将GIS应用于实践管理中,以推动馆内阅览研究的深入。

1 馆内阅览研究

1.1 馆内阅览量

馆内阅览量(in-house use)是进行馆内阅览研究的基本依据。它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一月或一年),在图书馆馆内被抽取使用过的馆藏文献的次数。这个概念是与外借量相对的。馆员们在巡库理架时,会将散落在书桌、书架、书车上的图书或期刊收集起来重新上架。对这些文献进行统计就形成了馆内阅览量。虽然这种方法不是非常精确(有些读者在阅览后又将文献自行放回了原处),但这类数据与流通数据相比较,前者在期刊利用和工具书利用研究中仍非常重要[1]。

馆内阅览量相对于外借流通量来说,包含着读者利用藏书的不同信息。当读者准备将文献借出时,这些文献对他们来说肯定是有用的。人们通常不愿将那些仅有少量参考价值的文献带回去,不仅是因为受借阅册次的限制,同时也因为来回携带的麻烦。而且,一些期刊、工具书、多媒体资料只有很短的借期或不外借。可以说,读者只有经过精挑细选后才将馆藏文献借出馆外。相对来说,馆内阅览更显示了读者的随意性。有时,他们在书架间踌躇徘徊,并没有专指明确的目的,只是随意抽取书籍翻看;有时,他们希望查考一个问题或阅读书的一部分,在查询完毕后,他们将书留在书架附近后离去。因为选择的随意性,使馆内阅览量与外借流通量相比,类别更多,数量更大。在某些研究(如期刊利用率研究)中,馆内阅览量表达的信息较外借信息更为恰当真实。

借助于馆内阅览量的研究,馆员们可对馆藏利用情况有着更为精确的把握,并据此来合理规划藏书布局,预测藏书增长所需的空间,对一、二、三线藏书进行经常性的调整;对低利用率的藏书进行剔除以节省馆藏空间。因此,对馆内阅览量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2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已有相当多的文献就馆藏外借量进行了研究。据统计,国外早在1967年就有逾700篇相关论文[2]。但馆内阅览量却很少被考虑在内,原因之一是认为馆内阅览与外借流通存在相似性,但现在研究者发现此两者间并不相似[3]。但此项发现并未促使对馆内阅览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索。这可能是源于数据收集困难或缺少合适的分析方法。大多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适合馆内阅览研究的研究方法,以对馆内阅览量作精确的收集和分析。Fussler和Simon提出在读者中发放调查表[4];Drott用随机抽样法来定量计算图书的利用率;Jaint建议把调查分成不同的调查单元,在不同的时段收集数据。但问题是这些调查可能并不能涵盖图书馆所有馆藏的内阅情况,而且,如果时机选择不当、样本面太小或分析策略应用不当,所得的研究结果并不可靠。一个完整的能包含图书馆所有藏书利用情况的调查将非常费时费力,而且,没有一种调查方法能为馆员动态提供一系列数据以便长期追踪馆藏的利用情况。从上述分析来看,对馆内阅览量无法进行科学的收集和分析是馆内阅览研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国外学者Morse于1968年时就指出统计藏书利用率的复杂性,推荐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研究[5]。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馆内阅览研究的数据获取和分析应是可行的。这需要开发一种自动化的工具:它首先需包含一个馆藏内阅量的数据库(能通过手工或机器扫描输入),一个数据处理机制以便分析这些数据,一个整合的用户界面以便动态和直观地输出结果。使用这种工具,馆员能有效地掌握与藏书利用情况相关的必要数据,并能据此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

2 GIS的应用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是为记录、处理、检索、分析和显示有关地理位置信息的计算机系统[6]。它可以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以不同层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形等可视化方式提供。作为一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GIS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人口规划等,成为辅助决策的有力工具。[7]

GIS对图书馆界来说并不陌生。1992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推行了一个名为“地理信息系统素养(GIS Literacy Project)”的项目,该项目目标是培养图书馆员使用GIS,为用户提供地理信息资源服务,以促进大众对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有31个成员馆参与了这个项目,至1997年,该项目成员馆已增至121个。[8] 在该项目的推动下,目前,美国大多数研究图书馆已装有GIS软件,并开展了GIS服务。

GIS作为图书馆的管理工具最早始于10年前。一些欧洲公共图书馆用其作为决策支持工具来进行日常管理[9]。近年来,美国市场上出现了名为" Library Decision" 的专为图书馆设计的GIS软件。它能将图书馆的有关数据与相邻社区的地理位置信息和人口统计信息相联结,以便决策人员根据某一区域内读者类型和需求的特点合理规划图书馆类型和馆藏特点。也有将GIS用于在馆际互借中进行区域分析研究的[10],但将GIS应用于图书馆管理的仍非常少。

本文以ArcView最常用的GIS软件为例,结合美国Calgary大学Mackimmie图书馆的尝试性实践,探索如何将GIS应用于馆藏内阅管理[11]。GIS系统由数据库系统和空间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组成。数据库系统中的属性数据库包含了藏书利用的有关数据,而空间数据库则以地图的形式存储了图书馆的书架布局概况。Mackimmie图书馆实施了一个为期数周的实地调查,记录下图书馆某选定区域内所有经读者阅览过的藏书的索书号,并将数据输入到属性数据库。通过关系数据库的分析处理,ArcView将处理结果连结到空间数据的某个特征(如书架)上,由此,分析结果就可以可视化的形式直接输出,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依据。图1和图2是在馆内阅览研究中应用传统的调查分析法与应用GIS的流程对比图。

附图

图1 传统调查分析法工作流程图

附图

图2 应用GIS的工作流程图

从图1可以看到,应用GIS与传统的调查分析法相比,在建立数据库时比较复杂,但数据库一旦建成,则可方便地完成多种查询任务,查询结果可以多种形式的输出,非常快速且直观。其具体的业务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数据收集及建立属性数据库

建立属性数据库需要对馆内阅览藏书的类别和数量作精确和全面的统计。在某一段时期内,当工作人员巡库理架时,对库内散落及乱架的书先记录下它们的索书号,然后再重新上架。经过一段时间的统计,这份阅览册次及类别的记录就可用来建立属性数据库。虽然这种方法看似不够全面,但如果系统能持续地对记录进行更新,这将能弥补很多研究者遇到的数据不够典型的遗憾,因为分析是建立在所有数据上的而不是一个单个的样本。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这种数据收集和贮存可能比以往更为容易。技术之一是最近被一些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采用的射频识别标签系统(RFID)。这个系统将标签嵌入图书馆的藏书中,该标签储存了每册藏书的详细书目数据,并附有微型天线。通过自动计算贮存在标签中的数据,系统能适时收集图书馆所有馆藏的使用数据,并将数据输入到预先设计好的数据库中以便管理。目前,北美已有逾100所图书馆使用此技术。新加坡、韩国、新西兰等国也先后应用此技术。国内一些图书馆如深圳市图书馆正在考虑引进[12]。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因其价格高昂,标准不成熟,短期内该技术难以在图书馆界得到普遍推广。即便如此,GIS也可用手工方法收集数据,只要进行经常性的数据更新,仍能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动态性。

2.2 建立空间数据库

为在ArcView中建立一个馆内阅览藏书的地图,须采集楼层空间数据。在对馆藏区的书架和平面布局进行测量后,使用AutoCAD软件将测量结果绘成三维形式的地图。一般来说,每排双面书架的侧面,都标注了该书架所陈列的藏书起止索书号。我们将一排双面书架作为在ArcView中分析和演示的基本单元。每个单元都用地图上的一个“多边形”来表示。(“多边形”是GIS的一个显示特征,如每排书架可用一个长方形来显示)。对每排书架所属索书号范围内的内阅藏书的数量进行计算,并将结果绘制入楼层地图中,ArcView就可在不同的长方形(即书架)中通过不同的颜色来显示各藏书区内阅藏书的使用密度。

2.3 建立关系型数据库

为在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间建立关联,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非常关键。一个设计完美的关系型数据库必须能保证数据分析值在未来的系统运行和维护中保持精确性和可扩展性。根据关系数据库设计的相关性原则,描述对象将会被转化成数据库表格中的实体元素。每个数据库表格采用二维关系表的形式来表达对象的属性特征。通过表格中有关联的关键词的匹配,ArcView就可满足个性化的查询需求。虽然ArcView有一个自带的数据库,但对处理内阅藏书这样大批量的数据,容量还是略显不足。用Microsoft的Access来存储数据就比较适宜。在进行内阅研究时,可设计以下几个数据库:

一个“架位”表格,指代书架,列出各书架的起止索书号;一个“内阅”表格,记录每本书的索书号;一个“藏书”表格,用以累计总数。具体如下表:

为数据库建立的表格

附图

内阅表中的自动ID是用来解决同一索书号的书被多次使用的情况的。架位表一旦填入数据,只需在架位调整的情况下才需进行更新。操作者需将最新的内阅藏书的索书号输入“内阅表”中。如果能应用RFID来完成此项工作,就更为省力。但无论采用何种办法,只要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系统就能在使用者输入一个查询请求后,自动整合以上三表中的数据,将更新结果以地图的可视化形式显示出来。

美国Calgary大学Mackimmie图书馆使用GIS工具对藏书馆内阅览量做出了可视化显示。图中每个长竖条代表一排书架,其颜色的深浅标示着该书架藏书阅览量的大小。颜色越深,阅览量越大。

3 馆内阅览研究内容的拓展

在GIS的辅助下,馆内阅览研究可深入到以下方面。

3.1 馆内空间管理

空间拥塞是许多图书馆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馆藏在数量的急剧增长与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许多书架已难以留出1/4的空位作为机动空间。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管理人员需对馆藏入藏和利用情况有着准确的掌握方可作出科学的空间管理决策。在GIS的辅助下,只需输入查询请求,管理人员就可直观地了解各书架的藏书数量及利用的频繁程度。Mackimmie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从其研究结果中得知,该馆的藏书利用率在不同楼层和不同书架间差异巨大。找出差异的原因并对馆藏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将会使馆内空间得到更合理的应用。

3.2 藏书剔除根据

为保持藏书量的动态平衡,图书馆需经常将滞架藏书进行调拨或剔除。只要对GIS中的内阅藏书数据进行及时更新,结合外借流通数据,就可了解哪些藏书的利用率最低,为藏书剔除提供有力依据。

3.3 读者利用行为研究

因为GIS将地理空间数据与藏书利用数据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在GIS的辅助下,可研究读者的某些阅读行为。藏书的利用频率是否与书架的高低有关系,即位于顶层或底层的藏书少人问津,而中间层的读者更愿利用?如果此项假设在GIS的协助下得以证实,则可为调整架位提供更直接的依据,同时也可根据读者的此项行为特点,有目的的调整架位,更好地引导和推荐读者阅读。

标签:;  ;  ;  

图书馆阅读与GIS应用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