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人民医院 骨科 0367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股骨近端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股骨近端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患者,按照Vancouver分型标准,分为A型(n=13)、B型(n=11)、C型(n=32)和D型(n=12)。A型,保守治疗,B型与C型,行锁定加压接骨板或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术,D型,将原髓内钉取出,9例行关节置换术,3例置入动力髋螺钉,固定骨折部位。结果:68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21.5±56.27)ml,手术时间为(2.1±0.14)h,经6个月随访,骨折基本愈合,无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根据分型,给予对症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周围再骨折;分型
股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近些年,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促使股骨近端骨折发生率有所上升,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了影响[1]。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方式,虽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是,易导致髓内钉周围再骨折。在此,本文以68例患者为对象,对股骨近端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效果进行了探讨分析。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2015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股骨近端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患者,其中,37例男性,31例女性,24-79岁,平均(63.4±10.83)岁。再次骨折的原因:摔伤53例,坠落伤9例,交通伤6例。以Vancouver分型为标准[2],分为A型(n=13)、B型(n=11)、C型(n=32)和D型(n=12)。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年龄20-80岁,性别不限。(2)伴有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史。(3)骨折部位为髓内钉周围骨折。(3)所有患者经CT、X线检查,确诊为闭合性损伤。(4)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5)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2排除标准
(1)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排除。(2)年龄>80岁,或者年龄<20岁的患者排除。(3)全身多发骨折患者排除。(4)骨不连患者排除。(5)妊娠、哺乳期妇女排除。(6)伴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7)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脏、肾脏、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8)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排除。
1.3方法
A型:股骨髓内钉近端骨折,给予保守治疗。(2)B型与C型:髓内钉体部或尖端部位骨折(B型),行锁定加压接骨板或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术,取仰卧位,借助C型臂X线机,复位骨折。近端骨折,予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切开复位治疗,髓内钉远端骨折(C型),予以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术中,不用塑形接骨板,接骨板桥接骨折断端操作过程中,将螺钉分别置入远端与近端,必要时,借助钛缆,辅助固定,检查复位情况,确保良好后,关闭切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D型:髓内钉髋部螺钉周围股骨颈骨折,将原髓内钉取出,9例行关节置换术,3例置入动力髋螺钉,固定骨折部位。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患肢不得负重。术后,经6个月随访,了解患者骨折愈合情况。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情况,同时,经6个月随访,评价患者骨折愈合情况。
2结果
68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58ml-752ml,平均(421.5±56.27)ml,手术时间为1.3h-3.2h,平均(2.1±0.14)h。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感染、骨不连、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经6个月随访,68例患者骨折基本愈合。
3讨论
股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如今,在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股骨近端骨折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加重患者身心负担,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临床医师及患者十分关注该病治疗方法的探讨。近些年,髓内钉固定,成为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大大增加了患者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发生几率,影响临床疗效。然而,关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诊治,大量学者、医师认为,需根据分型、骨折情况,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治疗方案。Masri与Duncan等学者[3],提出了Vancouver分型学说,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以骨折部位、类型及内置物稳定性或者是内置物有无发生松动等为判定指标,进行分型[4]。关于Vancouver分型,共涉及骨折部位、假体稳定性以及周围骨骼质量3个因素[5]。
本次研究中,依据Vancouver分型标准,结合髓内钉周围骨折状况及骨折位置,进行分型,可分为4种类型,即A型、B型、C型与D型。就B型与C型而言,以老年患者为主,常伴随有骨质疏松,治疗时,对内固定物的固定强度要求较高。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术,是一种微创疗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相比传统接骨板,锁定接骨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该术式,对接骨板与骨间的摩擦无依赖性,而是借助螺钉与接骨板间的锁定机制,增强稳定性,且不用服帖骨骼,有效保护骨膜供血,特别适合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另外,接骨板与螺钉的锁定机制,于近端,将单皮质螺钉置入,不用移除髓内钉,有助于骨折愈合,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术后早期锻炼创造条件,促进骨折愈合。结果显示,68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21.5±56.27)ml,手术时间平均为(2.1±0.14)h,术后,未出现感染、骨不连、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经随访,骨折基本愈合。
综上,股骨近端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根据分型,结合患者骨折部位及骨折情况,给予对症治疗,疗效显著。当然,本次研究,样本例数并不多,代表性不强,因此,关于股骨近端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还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卢苇,杨飞,李东亮,王玮. INTERTAN髓内钉与PFNA-Ⅱ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24):3716-3721.
[2]张松. 股骨近端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分型与治疗[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8):63.
[3]李岩,王东,孙海钰,刘亮,栗树伟. 髓内与髓外系统骨钉置入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综合效果评价[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5):6254-6260.
[4]洪全明,王平,刘军,沈飞,翟延荣. DHS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04):311-313.
[5]梁远峰.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6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04):208-210.
论文作者:杨文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股骨论文; 患者论文; 近端论文; 术后论文; 螺钉论文; 部位论文; 远端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