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对待课程改革心态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小学校长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校长是新课程的直接指挥者和实施者,校长的认识水平、教育观念、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实施效果。那么广大小学校长是如何看待课程改革的呢?他们能否理解或接受新课程?课程政策是否能够有效落实?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2002年10月~12月对来我院参加全省第二期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的小学校长及部分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小学校长进行了调查。希望从中发现问题和规律,同时为非实验学校顺利实施新课程提供一些借鉴。共发放调查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回收率81.75%。其中正校长76人,副校长27人,男性校长64人,女性校长39人。省城校长8人,地市校长18人,县区校长47人,乡镇校长30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校长34人,36~45岁的51人,46~56岁的18人。同时为了提高问卷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还通过与个别校长谈话,召开座谈会等辅助形式验证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和剖析。
一、调查结果与内容分析
(一)校长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从调查情况看,校长对课程改革已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校长(75%)认为这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增强国力、积累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他们普遍认为课程改革是十分需要或必须的。有61%的校长对课程改革的任务有较正确的认识,认为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对于课程改革作用的认识也比较到位,有57%的校长认为教材非改不可,以前的内容偏难、偏旧,脱离实际,新课程实施好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均有好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们对课程改革的认同。
(二)校长的课程意识。以往工作中校长和教师只考虑怎么教,很少考虑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只有教学的意识,却没有课程的意识。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与整合了课程与教学资源。这种要求对以前已经习惯了把教学局限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辅资料的教学模式的校长和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从统计情况看,仅46%的校长能较好地理解课程的基本内涵,有一定的课程意识。比如把课程理解为“经验”,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也有的把课程理解为“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的过程”。但也有26%的校长对课程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肤浅,对课程的理解仅停留在教科书、教学大纲或课表上所列的科目。
(三)校长对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认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过于集权化的课程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使新的课程方案呈现出一种分权式的课程结构,地方和学校与以往相比享有更多的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的权力。然而这种课程政策能否落实,对于广大中小学校长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查中发现有52%的校长对三级课程管理表示不太适应。尤其是反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管理方面,大部分学校既缺乏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也缺乏必要的课程开发能力。这表明长期以来由于地方和学校处于一种“课程局外人”的位置,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课程计划、习惯于学科课程管理了,很少考虑为什么要做、如何做,因而对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实施、管理开发中的能力表现出较明显的怀疑、矛盾和无奈的心态。
(四)校长对“课程改革推进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的看法。从统计结果看,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分别是课程资源的不足、考试评价方式的滞后、教师素质的不适应、教学观念的陈旧。尽管是小学阶段,校长们仍然对考试和评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由于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因而校长们普遍认为,升学率这个无形的桎梏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自己,阻碍着课程的改革。有的校长说:“分数是学校的牌子、校长的面子、学生的命根子。”因此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急需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评价政策,进行考试评价的改革。
(五)校长最关心的问题。从统计结果看,校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增加教育经费,优化考试、评价制度,提高师资质量,保障学生安全,改革教育环境等系列问题,这些都切入了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和重要环节。这表明校长们对于课程改革有着较清醒且全面的认识,期盼着学校能有更好的发展。
以上统计情况反映出大部分校长对于课程改革都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关心支持课程改革,追求事业的成功。但调查中同时也发现少数校长对课程改革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不足,认识比较悲观。有25%的校长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应暂缓改”。有的校长在问卷中写到:“目标令人振奋,过程令人质疑,基础令人忧虑,结果令人没底。”由于心中无数,思想认识模糊,于是就处于等待、观望状态。有的校长认为实施课程改革是一个政府行为,只要政府出台一个文件,颁布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校长们只要执行就是了,校长个人没有很大的空间。也有的校长认为课程改革关键是“钱”,只要资金到位,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这些悲观、畏难情绪及片面的认识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二、几点思考
课程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人、财、物等资源,配套政策和制度的形成,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家庭、社区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媒体的宣传、舆论的支持等。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要顺利实施课程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充分发挥校长培训的作用,促进校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作为课程与教学领导者的校长首先要理解这些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校长思想不转变,课改难以成功,很可能导致“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的局面。校长培训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培训中应对校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校长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要充分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努力增强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观念,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向校长们宣传介绍实验区在课改方面的较为成熟的典型经验,让校长们切实体会到课程改革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增强校长对课程改革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握教师在课改中的实践行为,保证课改实验按照预定的计划稳定有序地展开。
(二)构建与新课程一致的评价机制,激励校长自觉走上课改之路。评价是人们行为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模式、校长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目前新课程实施在省级实验区已半年多了,新的课程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学科课程评价标准还没有完全出台,校长和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原有的评价标准,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形中又走回到只重分数的老路上去,而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仍是盲区,这无疑制约着新课程多元目标的实观。要落实课改,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改变将各校考试成绩逐一排队分析的做法,树立一切评价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观念,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模式,采取多种方法的组合、优化,实施“注重过程、促进发展、体现开放、强调多元”的评价策略。具体表现在由过去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转向强调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功能;评价内容由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并重;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评价方法由单纯强调量化方法、纸笔测验转向质化与量化方法相结合,评价标准由整齐划一转向尊重个性化的表现,这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校长积极投身课改。课程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在良性的教育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持续的生命力。为此要求做到:第一,政府积极介入。大力开展对课改的宣传,引导舆论,使全社会都能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要组织相关的考察学习研讨,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减轻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为课改提供宽松的环境。第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地简政放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允许校长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必然束缚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手脚。第三,发挥教育督导评价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将中考、高考制度与课改挂钩,保证新课程能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
(四)关注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教师,要使课改的方案、目标落到实处,最主要的是提高教师素质,任何好的课程方案,没有教师的合作和努力就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使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技巧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认识到课程与教学不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目的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与此同时要致力于建立教育、激励和约束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鼓励教师推广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由此尝到课改成功的喜悦,进而使全体教师都能接受和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并能自觉地应用新课程的教育思想去指导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为课改的实施提供重要的人力保证。
(五)加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课程资源。从问卷和考察的情况看,学校普遍存在课程资源缺乏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教学所需的教具、多媒体教学设施、实验室等条件性课程资源不足。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保证为学校提供足够的基本资源,使校长们不为筹资达到实施国家课标的起码要求而发愁。另一方面要唤醒校长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意识,充分挖掘本校、本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与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转动,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各种校外资源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是没有终点的,只要全社会关心支持课改,尽快创设与新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广大校长和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清醒的头脑和敢于创新的勇气,积极参与课改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课程改革定能全面、顺利地实施。